第138章 這一場驚天賭局(求月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38章 這一場驚天賭局(求月票!)

  魏都洛陽,皇宮。

  曹叡在北宮裡走來走去,心急如焚。

  先不說是真是假,魏國方面目前收到的情報有三個。

  一是有五萬蜀軍正在子午谷中,企圖偷襲關中長安。

  當然,目前埋伏在子午谷中的魏軍連一根毛都沒看到。

  二是有一千蜀兵出現在陳倉城下,企圖攻打城池,至於後面的陳倉道中還有沒有後續人馬,暫時未知。

  三是隴右方面,駐守西縣的趙雲領兵五千,正朝著天水郡上邽城逼近,每日只行進十餘里,慢騰騰的不知道在搞什麼鬼。

  結合這些信息,坐鎮洛陽的魏帝曹叡倒吸一口涼氣,連忙召集百官,商議對策。

  眼下,南方戰線恰好進行到關鍵時刻,魏軍處於上風,打得三路吳軍不敢露頭,眼看再加把勁,說不定就可以打過長江,兵進吳地。此時撤軍實在是太可惜了。

  可不撤軍,三路來攻的蜀國怎麼辦?

  曹叡左右為難,環顧眾臣,憂心忡忡道:「眾卿,蜀國三路來攻,如之奈何?」

  司空陳群拱手出列,進言道:「陛下勿憂,以老臣之見,三路蜀軍皆不足為慮。」

  曹叡聞言大喜:「哦,緣何不足為慮?愛卿速速說來,為朕釋疑。」

  陳群不慌不忙道:「陛下,吳蜀本就面和心不和,又是千里聯盟,難以聯動。今犯境之蜀軍不知江南吳軍戰況,江南吳軍亦不知北進蜀軍之戰況,拒之不難。」

  「況且,自古以來,從未有偷襲一方事先將兵力及行軍路線公之於眾的先例。故而老臣以為,子午谷中之五萬蜀軍並不存在,此必是蜀國敷衍吳國之一面之詞。」

  「另,陳倉城下的千餘蜀兵不足為慮,守將郝昭知兵善守,必能保我城池不失。」

  「至於隴右趙雲部的五千偏師,從其每日僅行軍十餘里的速度來推斷,此一路只是佯攻,不久後必退!」

  「綜上所推,蜀軍為解吳國之圍,此次名曰三路齊出,實際上僅出動了1000人馬,其敷衍之態昭然若揭。」

  「因此,老臣以為,我大魏更應該抓住此良機,加大攻勢一舉滅吳。倘若果能滅吳,屆時區區弱蜀,焉能阻擋我大魏一統天下?」

  「好,好,好!」曹叡撫掌大笑,傲然而起,贊道:「聽卿一席話,實令朕茅塞頓開啊。」

  「即傳令張郃、郝昭、曹爽三將,若見蜀軍來攻,便以雷霆擊之;若蜀軍不來攻,我便安守三地,坐等其無功而退。」

  「傳令司馬懿、王凌、滿寵,訓練水師,籌備三路跨江滅吳!」

  聞言,眾臣齊稱頌道:「陛下聖明。」

  ……

  陳倉城頭,魏蜀兩軍相持的第五天。

  見蜀軍在城下磨磨蹭蹭,就是不來攻城,王雙拱手請道:「將軍,末將請求出戰,以全殲此來犯之敵!」

  「不急。」郝昭搖了搖頭:「再看看。」

  城下。

  馬謖穿著士兵服飾躲在人群里,手搭涼棚悄悄打量著郝昭、王雙及眾魏將。

  觀察敵情的同時,「昂揚不滅」、「大步流星」、「鐵人血統」、「強襲夜勇」四個特殊天賦也都時刻處於待激活狀態。並暗暗打定主意,一有風吹草動,就立馬領著士兵開溜。

  老實說,馬謖從未想過要替吳國解圍,也不想替吳國解圍。

  此次出兵陳倉,不過是在表面上敷衍一下吳國罷了。

  況且,魏吳大戰本就是他挑起來的,他又怎會去拆自己的台?

  正是考慮到魏國暫時不具備滅吳的能力,以後吳蜀聯盟還要在一起共事許久,馬謖才帶著一千人來做做樣子。

  和魏國打仗?

  他根本沒有這種想法。

  不過,雖然只帶來了一千士兵,但馬謖的底氣很足,讓士兵們擺出一副身後有百萬大軍的囂張姿態,在陳倉城下大大咧咧的來回晃悠。

  這副囂張的態勢,更讓郝昭吃不准,心下很是忐忑,即使陳倉城中有2000兵馬,數次猶豫之後,最終還是決定不貿然出擊。

  人的名,樹的影。馬謖是什麼人,有什麼本事,郝昭一清二楚。


  馬謖就是那種表面上看去似乎完全不懂兵事,排兵布陣處處都是破綻,但如果你真的動手了,百分之百會吃虧的。

  君不見街亭兩戰,馬謖身處必死之絕地,但是絕地不絕,魏軍接連戰敗。

  君不見前番偷襲陳倉之戰,馬謖率五千人,五天急行軍七百多里,半天不到即攻破陳倉,將大都督曹真堵在陳倉道中,進退不得。

  君不見略陽埋伏戰,馬謖猶如天助,兩萬埋伏的魏軍瞬間覆沒。

  君不見微縣之戰、下辨之戰,建威之戰,馬謖忽而穩如老狗,忽而神出鬼沒,妙計橫生,打得魏軍狼狽不堪,接連丟城失地。

  經過深入研究馬謖的戰績,郝昭忽然就悟了。

  戰場上,最終極的獵人,往往都是以獵物身份出現的。

  你可以看到它到處都是破綻,但真正去打的時候,那些破綻都是假象。

  那些破綻,會要了你的命!

  就譬如說現在,城下千餘士兵遛彎遛累了,大咧咧躺在地上,嗮起了暖洋洋的春日……這看上去是不是像在腦門上寫了個「死」字?

  任何一個略懂兵事的將軍,都會如此認為。

  但郝昭不會這麼認為。

  在他眼裡,城下這些在草地上打滾的蜀兵,都是在演戲。

  雖然演技很高,但卻瞞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想偏本將出城?

  呵呵!

  不過,理雖如此,部將們還需要安撫住郝昭微不可察的看了眾將一眼,刻意在滿面焦躁的偏將王雙臉上多停留了一下,暗暗打定主意。

  若是實在壓不住眾將求戰欲望的時候,本將就派他出戰,驗證一下心裡的猜測!

  城下,馬謖乾脆令人搭建了一個帳篷,躲在裡面呼呼大睡起來。

  魏軍不來打架,正合他意。

  反正自己已經出兵到此,對吳國有了一個交代。

  就算吳國質問起子午谷中的「五萬蜀軍」,他完全可以說七百里谷道難行,一邊搭橋鋪路、一邊還要防備魏國埋伏,所以一天只能行進十數里。

  總之,一切順利的話,兩個月左右是肯定可以趕到地頭,偷襲長安!

  嘿嘿嘿。

  這藉口完美極了。

  即使到了兩個月後,吳國再次質問「五萬蜀軍」之事,還可以換另一番說辭:「子午谷中有魏軍埋伏,過不去。」

  總之,吳國是一定無法驗證這「五萬蜀軍」真偽的。

  蜀國說有,那便有。

  所以,現在到了坐山觀虎鬥的時候。

  哇哈哈哈哈哈……

  一想到魏吳兩國大戰了四個多月,並且仍在打鬥,馬謖就興奮的笑出了聲。

  打得好,打得妙!

  兩國國力嘩啦啦的往下掉!

  如果不是眼下穩健點不夠多,馬謖甚至會立馬花費六千點,查看曹叡和孫權屬性。

  看看他們的子民和軍隊,到底下降了多少。

  其實,在來到這個時代之前,馬謖也有點不明白,為何魏國鐵了心要打吳國,常常一言不合就大舉伐吳,但伐蜀一直非常謹慎。

  曹丕在位七年,組織過三次伐吳,曹睿也組織過多次伐吳,每次都轟轟烈烈。江陵之戰、東興之戰,打得驚心動魄。

  魏國伐吳,說打就打,打了就打了,輸了就輸了,一直都是乾脆得很。

  但在伐蜀上,魏國就磨嘰多了。

  漢中爭奪戰,曹操磨磨蹭蹭準備了大半年才出兵,結果剛進去打了兩個月就頂不住,退出來了。

  曹真伐蜀,出兵前陳群、司馬懿、曹真,三個顧命大臣嘰嘰歪歪了很久,最後才確定三路出兵。可一出兵就遇到連綿大雨,被困在山道里一個月,連蜀國的毛都沒摸到,就草草退兵了。

  退兵之後,曹爽、夏侯玄還成了魏國朝堂上的笑話,為時人所譏。曹真也因此憂鬱成疾而死。

  即便是到了三十年後,司馬昭決心伐蜀時,滿朝上下也全都是反對的聲音,連征西將軍鄧艾都表示反對,全國上下只有鍾會一人表示支持!

  所以,魏國一直不太想去打蜀國。既撈不到什麼好處,還容易給自己搞出一身毛病來。


  伐吳一直是魏國的優先選擇。

  這其中的原因,馬謖也是來到這個時代之後,才逐漸明白過來。

  站在後世的角度,一眼就可以看出,要取江南,需先平蜀。只要先滅了蜀,占據長江上游形勝之地,而後再順江而下,頃刻間就可以覆滅吳國。

  但站在這個時代,包括魏國君臣在內,全天下人都沒有這樣的歷史經驗可以借鑑!

  吳國是歷史上第一個以長江立國與北方長期對峙的勢力!

  魏國能夠借鑑的,只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平蜀中公孫述的案例。

  當時,劉秀正是先平定荊州、江東等地,再從隴右、荊州兩個方向夾擊西川,最後因各種原因,荊州方面的軍隊變成了主攻,並順江而上滅掉了公孫述。

  所以,魏國一直在討論的,就是伐吳。

  只有伐吳!

  效仿劉秀故事,先平江南,再從隴右夾擊蜀中,一戰平天下。

  巧合的是,諸葛亮所統率的蜀漢政權的國策也是在模仿一個人,漢高祖劉邦!

  劉邦是從蜀地走出的唯一一個平定天下的帝王。

  而劉邦的策略正是先據蜀、再據關中,而後東出,一統天下。

  因此,在諸葛亮眼裡,荊州雖然重要,但也不是不能捨棄(漢高祖劉邦就是在有蜀地卻沒有荊州的前提下,一統了天下),所以這也就是為何蜀漢被東吳偷襲了兩次(215年偷襲荊州東部三郡,後經過談判,以湘水為界;219年偷襲荊州西三郡,斬殺關羽),仍能與東吳形成聯盟的原因之一。

  荊州,對於蜀漢來說,實際上沒有那麼重要。

  話說回來,魏國確定了模仿劉秀,全力伐吳的國策之後,就在南陽,淮南大舉屯田,就地解決軍糧問題,就地訓練士卒,以備攻吳。

  鄧艾曾為此作「濟河論」,就是希望通過屯田,強化淮南地區對合肥前線的糧食供應,以備伐吳。

  魏國的核心區在洛陽、鄴一帶,從這兩個地區出發,吳近且坦途,蜀遠且路險。

  如此基本盤,伐吳還是伐蜀,一目了然。

  再者,魏國伐蜀,不但要千里饋糧,勞師動眾,還要面八百里臨秦川之險,千里蜀道之難。

  這些難以克服的自然條件,光是想一想就令人頭皮發麻。

  但魏國伐吳,就近發糧,非常便利,即使打不過,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下一次再打過就是。

  所以,魏國的國策一直都是優先伐吳,本來沒打算先伐蜀的。直到···

  不必再過於防備東吳。

  直到,姜維開出了生死賭局。

  魏國不敢發起大規模的滅蜀戰爭,與諸葛亮、姜維敢於數次北伐,很大程度上與吳國及漠南柯比能部落的牽制了魏國大部分精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魏吳的邊界線漫長,且因為四周都是敵人,魏國始終在荊州、淮南戰場保持著二十萬左右的軍事力量,在雁門,太原、代郡,鄴城,也布置了相當一部分兵力(不低於十萬),用來防範柯比能和遼東的公孫淵。

  另外,魏國還需要在洛陽保持十萬以上的中軍以為預備。所以,魏國能用於對蜀作戰的兵力,理論上來說平時只有十萬人(包含洛陽十萬中軍的話,就是二十萬,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叡就曾親率十萬中軍,趕赴長安坐鎮),這與擁有十數萬軍隊的蜀國相比,並沒有絕對優勢。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局勢變了。

  在柯比能和公孫淵相繼覆滅後,魏國布置在北境的十萬兵馬,空出來了,並壓到了西線。

  在淮南三叛而無功後,魏國明白:不必再擔心吳國了!

  淮南第三叛時,吳國軍隊趁機抵達壽春一帶,配合叛軍一起對抗司馬家。

  可在如此有利的條件下,吳國仍然控制不住局勢,很快敗逃而去。

  這場戰爭告訴魏國(司馬家):永不必再擔心吳國,即使吳軍進入了壽春,又怎麼樣呢?

  擋得住大魏騎兵沖一下的嗎?

  根本擋不住!

  所以,為什麼要在東線布置那麼多兵馬?

  這其中一部分兵馬(十萬左右)如果都布置到西線,在西線布置三十萬兵馬的時候,弱小的蜀國擋得住嗎?

  魏國的國策,在悄無聲息間,發生了變化。

  如果蜀國有機可趁的話,那麼,抽調力量伐蜀,是不需要猶豫的選擇。

  好巧不巧,蜀國大將姜維,恰好在此時開啟了賭局,等著魏國來參加。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