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英雄入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35章 英雄入彀

  之前袁術可是領教過高順陷陣營得厲害,在武關城下損失三萬多大軍,依舊未能撼動武關分毫,已經在袁術軍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而呂布的威名天下無人不知,虎牢關前一人單挑曹操三員悍將不敗,還重創一員敵將,這傲人的戰績, 讓天下諸侯無不側目。

  呂布和高順都秘密朝著既定的攻擊位置運動,等候著李世民的最後命令。

  糧草軍械也不斷地朝著兩條戰線傾斜,雖然是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但此時的李世民具備這樣的實力,況且張魯和袁術的實力也不強, 因此倒也不會給李世民帶來極大的壓力。

  況且這個時候, 天下諸侯都以為李世民將要進攻曹操,誰會想到李世民這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呢,等曹操反應過來,恐怕這兩地已經被李世民拿下了,

  隨著軍事部署的調整,并州軍的戰爭機器再次啟動起來,大規模的軍事調動,糧草、軍械調撥,也預示著戰爭即將爆發。

  在軍事調動緊鑼密鼓進行的時候,科舉考試也漸漸臨近。這次雖然有一些豪門大族的抵制,但各郡縣士子參與的熱情依然空腔高漲。

  特別是幽州、冀州、司隸、并州、涼州和雍州等李世民占據的地盤,初步預計就有兩千多名士子報名參加州郡一級的鄉試,因為天下未定,因此李世民將郡縣兩級考試簡化為之舉行一級各州的鄉試,

  其他各州郡報名的學子慕名而來,加起來也有近五百人, 足見此次科舉影響力之大。不過報名參加考試的大多是寒門子弟,要麼就是一些落魄的貴族, 各世家的青年俊彥確實參與度不高。

  經過各州郡的初試,最終有三百人進入到下一輪終試,各地學子便自發趕往長安的驪山書院,參加最終的考試,類似於後來的「殿試」。一些家貧的士子,還受到官府的資助。

  其他州郡的士子也同樣受到參與考試當地官府的資助,於是三百士子便朝著長安浩浩蕩蕩地進發。

  一般來說,很多年輕的士子,都是第一次出遠門,平日裡都在家中苦讀,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次同郡的士子結伴上路,算得上是第一次遠行遊學了。

  有一些家境尚好的,還花錢雇了一些鏢師來保護自己,畢竟山賊強人可是層出不窮,萬一因此而送了命那就不值當了,特別是來自其他州郡的士子。

  沒想到一路上,盜賊、強人幾乎已經絕跡,官道修建得寬敞、筆直,十分結實, 路上車水馬龍,來往商賈連綿不絕, 偶爾還能看到雄壯的騎兵在官道另一側疾馳而過。

  官道周邊都是一望無際的田壟,早春就已經有人開始在忙碌翻整土地了,星星點點的農夫在田地里穿梭忙碌著,偶爾還呼喊著調皮搗蛋的稚童,一派祥和的田園風光。

  這讓一眾外地士子驚詫萬分,漸漸地也從這些隨處可見的安居樂業的場景中發現了這些州郡的不同,這原本習以為常的景象,在他們心中是那麼地遙不可及。

  熙熙攘攘的士子中,一個白衣青年同樣也察覺到李世民管轄的這幾個州郡的不同風貌,工商發展繁茂、百姓安居樂業、盜賊絕跡夜不閉戶。

  這些往往盛世才有的景象,如今卻真真切切地出現了,心中也是無限敬佩李世民的治理天下的能力,越發對這李世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著科舉「殿試」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士子齊聚在了長安,一些家境貧寒的士子住進了驪山書院,在大考來臨之前,書院開放授課,歡迎外地學子前來聽課。

  應考的士子紛紛湧入課堂,和驪山書院的學子,一起聆聽鄭玄、趙嘉和蔡邕等人的儒學課程,無不被幾位儒學大師淵博的學識、高深的見識和容物無聲的品德,深深折服,一些士子甚至當即表示如果這次未能高中,就留在驪山書院潛心讀書,加深學問。

  這讓微服私訪到此處的李世民心情十分舒暢,自己苦心孤詣,費盡心思所做的一切終於看到了一絲回報。

  很快科舉終考便如期而至了,三百人坐在寬闊的大殿內,密密麻麻,鴉雀無聲,稚嫩的臉龐上寫滿了緊張,靜靜地等待著最終的考題,等待著最終的命運。

  沒多久,主考官蔡邕便如期而至,展開捲軸大聲朗讀起來:「今天下紛擾,內有戰火塗炭,外有異族環繞,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何以解之?何以平之,論天下一統之道。」

  其實這道題是李世民提出來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學子中有沒有具有戰略性的人才,輔佐自己統一天下。當然了這還有一定的政治風險,畢竟名義上現在還是大漢朝的天下。

  你這考題一出,你李世民想要統一天下了?將至大漢天子天朝於何地?

  這其實也是對學子們政治智慧和政治立場的考驗,如何避開敏感的漢朝政權和李世民的「軍政府」來談天下一統,還要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搶奪天下,答題的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政治立場了。

  答題的前提不就是已經默認漢朝名存實亡,氣數將盡麼,否則你應該問的是「如何實現大漢的復興之道」,而不是什麼統一天下之策了。

  果不其然,一些儒生也發現了其中端倪,但攝於李世民的威壓,不敢明著鬧事,而是選擇棄考。

  「先生,弟子選擇棄考!」一名大漢的死忠士子選擇了放棄考試,捍衛心中的大漢榮耀。

  蔡邕看了看一直在側默默觀察的李世民,沉聲說道:「棄考的學子請自行離場,不得阻攔。」

  見這名學子平安無事地離開了考場,周圍的士卒沒有一點阻攔的意思,不多一會又有幾十名家境優渥的士子和外州的士子離開了考場。

  但大部分士子依舊紋絲不動,開始構思答題,準備下筆了。那時候的讀書人雖然有些呆,但絕不傻,沒有人沒看出來其中的奧妙,但大多選擇了沉默或者默認。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