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收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03章 收買

  「武考?」

  半個時辰之後,未央宮,宣室殿。

  聽聞劉盈這一曠古未有的新奇想法,殿內眾人的面容之上,都無一例外的帶上了茫然之色。

  這以文考取士,還能勉強理解為:選拔文學功底、算術功底,以此作為官員選拔的參考;

  但這武考······

  於身邊的公卿眾人面面相覷間,終還是即將升任丞相的王陵站出身,滿是疑惑地對劉盈稍一拱手。

  「敢請問陛下。」

  「這武考,當以何為考題?」

  「所納之士······」

  「哦不;」

  「所納之『豪傑』,又當作於何用?」

  「——兵卒乎?」

  「——將官乎?」

  隨著王陵的提問,眾人便也不約而同的抬起頭,將目光齊齊注視向御榻之上的劉盈。

  只是那目光中的疑惑,分明還夾雜著些別的東西······

  見此現象,劉盈稍一思慮,便也明白了眾人的顧慮。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如今的漢室,其實是有『武舉』的。

  只不過,不同於後世武舉那般,極為正式的軍事、武力考試項目:如今漢室的『武舉』,其實也還是舉薦制下的『武舉』。

  比如,某某郡某某都尉某某隊,有一個士卒力大無窮,能拉得開十石強弩:大黃弩!

  又或者,是有一個戰鬥素養極高,三五場仗就獲得十幾個敵軍首級的兵王!

  偏偏這樣力大無窮的猛人,又年紀不大,妥妥的『青年才俊』!

  這種時候,這支部隊的最高長官,就會將此事上報給朝堂,並藉機舉薦;

  而對於這樣得到都尉、將軍一級將領舉薦的勇士,天子往往會將其直接找回長安,然後親自接見!

  再輔以一定程度的政治審核、武力審核,這個得到上官舉薦的軍中豪傑,就會得到一個極具前途的任命。

  ——中郎!

  中郎,作為宮中郎官群體中的佼佼者,雖只有比六百石的秩祿,但從政治前途的方面考慮,卻也是毋庸置疑的『飛黃騰達起飛器』。

  看看平日裡,中郎群體做什麼就知道了。

  理論上,中郎的職責為:管理車、騎、門戶,擔任皇帝的侍衛和隨從,又分為車郎、戶郎、騎郎三類。

  那實際上呢?

  ——這『管理車』里的『車』,指的是天子御輦:黃屋左纛!

  ——看管的門戶,是皇宮內外的各處宮門、殿門!

  ——至於騎郎,那更是直接就是天子的親衛隊、儀仗隊!

  從這一系列具體職責,以及『屬郎中令』的屬從關係,就不難看出中郎這個群體,真正的身份是什麼。

  ——天子的私人武裝、保鏢團!

  坐上這樣的職位,要還是混不出頭,那才讓人笑掉大牙!

  而歷史上,由『中郎』作為跳板,最終得以名垂青史的名將,那也是不勝枚舉;

  最典型的一位,正是原本的歷史上,於漢文帝年間任中郎,而後在景帝、武帝年間混出名堂的迷路將軍:李廣!

  單從李廣的人生經歷,就不難看出『中郎』這個職務,在一位武將的職業生涯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在歷史上,飛將軍李廣,於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年間,先後任漢室北牆邊域七郡太守,硬生生達成了『讓匈奴牧民為自己塑像,並早晚跪拜』的個人成就!

  ——眾所周知:對於匈奴人所信奉的原始薩滿教而言,只有神,才是凡人無法抵抗的;

  反之也一樣:只要是匈奴人打不過的,那就是神······

  而李廣在達成這一成就之後,便迎來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

  ——吳楚七國之亂,李廣奉命出征,馳援吳楚聯軍重兵強攻的梁國都城:睢陽。

  只可惜,這一次機會,李廣並沒有把握住。

  因為在協助梁王劉武堅守睢陽期間,神經大條的李廣,居然私下借了梁王劉武的將印······


  有了這麼一茬,李廣自然是把自己的政治前途親手葬送。

  叛亂平定之後,長安朝堂論功行賞;

  可輪到李廣的時候,明明李廣的功績足以封侯,起碼也足夠封個關內侯,但景帝劉啟卻只丟下一句:李廣的功勞,既然梁王賞過了,那朕就不賞了吧······

  自此之後,李廣便算是帶上了『私接諸侯將印』的政治污點,最終惹得太史公,也只能發出一聲『李廣難封』的感嘆。

  實際上,李廣難封,並不是真的運氣不好,亦或是運氣不夠;

  而是『私接諸侯將印』這個政治污點,讓李廣早早就見自己的政治生涯全部葬送。

  武帝年間,漢室大舉北上,攻掠草原,李廣卻只落得一個『迷路將軍』的雅號;

  但實際上,即便李廣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真的取得了什麼像樣的武勛,也大概率還是不能封侯。

  ——正如景帝劉啟所言:李廣,不是長安的臣子,是睢陽的臣子······

  說回中郎這個群體,既然能出李廣這樣的歷史名人,那也足以從側面印證:這個群體,整體質量並不會低;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

  單從中郎群體『舉薦制下的武舉』這一特性,就足以看出中郎群體,其實和孝廉、力田,乃至『國士』級別的賢良方正,是有類似的特性的。

  比如,需要名頭很大,大到朝堂都有所耳聞;

  比如,貨真價實,真的有傳言中的本事;

  再比如,有高官顯貴願意推薦,即便是拼著可能沾染上『識人不明』的污點,也忍不住想要舉薦。

  當然,最重要的一個相同點是:和孝廉、力田、賢良方正一樣——有資格被舉薦為中郎的人,足夠少······

  對於這一點,劉盈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既然中郎群體,是以嚴苛的選拔標準,來保證整體質量,那質量上去了,數量自然也就高不到哪去。

  而中郎群體的存在,也正是此刻坐在宣室殿內的公卿二千石,對劉盈所言『武舉』的疑惑所在。

  憑武力為參考選拔官員?

  怎麼選?

  如果按中郎的標準,那別說是選拔基層官員了,就算是選拔千石以上的中高級官員,也絕對不夠!

  可若是放低標準,那這『武舉』的存在,似乎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中郎群體的存在,以及中郎群體嚴苛到令人髮指的選拔標準,足以保證任何憑『武舉』獲得入仕資格的官員,永遠都在朝堂之上抬不起頭!

  而對於這一點,劉盈,也早就有所預料。

  「安國侯之所問,恰乃朕欲言者。」

  想到這裡,劉盈輕聲道出一語,便淺笑著對王陵稍一點頭。

  而後,劉盈便將自己的大致想法,擺在了殿內這一眾公卿二千石面前。

  「朕即位之初,曾興文舉,以學子讀寫、數算之能,舉士以為朝堂所用;」

  「過往數年,於朕當年『文舉』所納之士,朝堂可謂讚不絕口。」

  「欲使朕再興文舉,以充朝堂有司之論,亦不絕於朕耳。」

  「然諸公或有所不知:當年文舉所納之士,實則,仍有些許不妥之處,為少府所不齒。」

  說到這裡,劉盈不忘朝陽城延善意一笑,才繼續道:「文舉所納之士,雖大都能寫會認、略同數算,然其中,不乏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可舞文弄墨,而無力躬身為事者。」

  「此起一也。」

  「其二:此輩初為少府之吏,大都以百石之小吏入仕;然今,此輩已有初顯其能,而為少府舉遷之佼佼者。」

  「其中最賢者,今已為秩六百石之冶鐵司丞,然少府仍言朕曰:此人之能,斷不於二千石之下。」

  「然朕,卻不敢使此人遷於千石。」

  「諸公可知為何?」

  輕笑著發出一問,見眾人配合的搖了搖頭,劉盈卻並沒有開口作答,而是朝一旁的陽城延一昂首。

  見劉盈示意自己,陽城延也只苦笑著上前,先對劉盈拱手一拜,而後又對殿內眾人環一拱手。

  「陛下所言之人,名曰:曾弘,河東郡人;」


  「據其所言,乃孔仲尼之門徒,曾子曾參之後。」

  「只周末戰火不止,此人家中宗譜遺失,其『曾子之後』之論,已無從查證······」

  簡單介紹一番這個名為『曾弘』的才俊,陽城延又看了看劉盈,眉頭之上,也終是帶上了一抹苦澀。

  「新元三年秋,陛下興文舉,出考題者有數算三、政論二。」

  「數算三題,曾弘所答皆無謬;政論二題,則陛下親論其曰:言之有物。」

  「故當歲所納之士三十,多起自百石,唯曾弘一人,起自二百石。」

  「去歲,曾弘以『流水線』之法有功於少府,為陛下撿拔為六百石;今歲,曾弘又因『鍛鋼』一事為陛下所嘉賞。」

  「只曾弘此人,出身書香之戶,祖輩三代皆未曾有參軍入伍者,更無武勛分毫······」

  略帶遺憾的說著,陽城延終是搖頭嘆息著,對劉盈再一拜。

  「陛下言:漢之公卿,無有不從軍伍、身無武勛者;」

  「故曾弘此人縱有大才,冶鐵令一職亦出缺,陛下,亦至今不曾再遷曾弘······」

  聽到這裡,殿內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旋即紛紛將讚賞的目光,投向御階上的劉盈。

  ——這才對嘛!

  戰場都沒上過的小毛孩兒,怎麼能身居千石以上的高位呢?

  真要發生這樣的事,那這漢家,還叫漢家嘛?!

  但很快,就有人發現了劉盈的意圖,面容之上,也不由帶上了些許凝重之色。

  「陛下之意,於文舉所納之士,再行武舉,以行甄別?」

  見王陵一語道破個中厲害,劉盈也不在拐彎抹角,只沉沉點下頭。

  「然!」

  「朕意:於明歲春再舉考舉,以取自天下之士中可堪一用者,為吾漢家之官、吏。」

  「只此番,文考數算、政論之後,朕欲再加以『武舉』,以甄別所納之士中,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之羸弱者,亦或父祖無有功於社稷,己亦無有武勛傍身者。」

  「不知安國侯以為,如此可否?」

  輕飄飄一語,便將問題又丟回給王陵,趁著王陵皺眉沉思的功夫,劉盈也不由暗自思索起來。

  劉盈這個『武舉』,說白了,也根本不是後世,那隻看身手選武狀元的『武舉』。

  真要說起來,劉盈這個武舉,更像是後世新時代,在公務員考試之外,外加了一個體能測試;

  除此之外,又加了一個關於「家族含『紅』量」「政治成分」的政審。

  這樣的『武舉』,表面上看,自是十分契合如何漢室『尚武』的社會風氣,以及『善待功臣之後』的大環境;

  而實際上,這樣的安排,卻無疑是給特權階級,尤其是元勛功侯階級打開綠燈。

  ——論『有功於社稷』,誰能比得過這些元勛功侯?

  ——論『身形魁梧』以及個人武力,誰又比得過這些自小吃香喝辣,還被家族重點培養的功侯子弟?

  所以說白了,所謂武舉,不過是劉盈給特權階級,擺明了一個姿態:別說朕沒照顧你們啊,看這一個個要求、條件,幾乎都是為你們量身打造的!

  要是這樣,都還有算數算不明白、政論說不清楚,甚至通不過『武舉』的紈絝二代,那也怪不得劉盈不講情面了。

  再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真有這樣的極品,那劉盈也完全可以將其『蔭為郎』,收進宮中養著就是了。

  每人每年幾百石的俸祿,劉盈也還是出的起的。

  很顯然,王陵也看出了劉盈的這層用意,只片刻之後,便有些眉開眼笑起來。

  「陛下於文舉之外另行武舉,以正國朝尚武之風,臣,謹為天下賀!」

  「陛下慧眼如炬,明見萬里,正漢尚武之風,臣等,謹為天下賀~~~」

  見王陵之後,其餘公卿眾人也都站出聲,表明對武舉的全力支持,劉盈也終是淺笑著起身,對眾人微微一點頭。

  ——按照劉盈的計劃,武舉,是所謂科舉的某個必考科目;

  公卿二千石支持武舉,那就等於是支持考舉。

  心中一塊大石落地,劉盈便也難得大方了一回,只大咧咧朝王陵一招手。

  「及文、武考之題目,便由安國侯試擬,以為朕觀。」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