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晉升,金印紫綬【求訂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08章 晉升,金印紫綬【求訂閱】

  來的有二十餘人,被曹操的親軍帶過來。

  這是一支使節隊伍,為首的有三個人。

  走在最左側的,是伏家的伏平。

  其身畔的中年人,面白,兩頰留著淡黃的長須,穿交領寬袍,邁著四平八穩的官步。

  此人名種輯,皇帝的近臣。

  另一人身形瘦高,也穿官袍,名吳碩。

  三人是從長安來的。

  他們下馬後打量周邊。

  曹操身側有七八個地方官隨同,附近是虎豹騎親軍駐防。

  伏平,種輯,吳碩三人,互相使了個眼色。

  種輯低聲說:「兗州牧如今也算權傾天下,居然在耕地?」

  「許是做做樣子。」吳碩道。

  「不會,他做樣子給誰看?」

  伏平笑道:「說不定是真喜歡種地。」

  「兗州牧喜歡赤足在糞臭盈鼻的田埂里勞作?」

  種輯瞄著遠處的曹操:「喜歡這等舀糞澆田之事,實在不成體統。」

  三人低聲調侃,隔得非常遠,又被周圍人簇擁在中間,本不慮被聽到,但曹操耳朵賊,聽得清清楚楚。

  【種輯,字杵基。漢帝劉協近臣,歷任侍中、長水校尉】

  【吳碩,字德鍾。漢末尚書郎、議郎,皇帝近臣,車騎將軍董承心腹】

  曹操眼中掠過幾人的詞條提示。

  看見他們的身份,名字,曹操就知道這幾人是來幹什麼的。

  長安的反曹力量,史上的衣帶詔事件,就有他們參與。

  「恭喜曹大將軍,陛下傳旨,讓我等來宣詔。」

  曹操蹲在那,抓起一把地苗,和身邊幾個縣吏交談。

  另一側的田埂上,坐著郭嘉,戲志才。

  他倆也擼著褲腳,赤足剛乾完活,在休息。

  曹操說他倆身體不好,文脈修行,養氣以呼應天地,主要是精神層面,對身體改善不大。

  曹操讓他倆下地鍛鍊身體。

  郭嘉看見長安來的幾個人,說:「小皇帝有旨意送來。」

  戲志才氣喘吁吁:

  「不干不知道,這耕地是真累,我的天。」

  「你這些時日盯著賈詡,有什麼收穫?」

  「那傢伙太小心了,我做了幾個布置,他不聲不響的避過了。」郭嘉道。

  田埂邊,伏平等人見曹操沒回應,揚聲道:

  「曹大將軍,陛下有旨,加封賜賞。請大將軍領旨。」

  典韋、許褚邁開大腳丫子,縱身便來到三人身前,臉上幸災樂禍。

  下一刻,伏平,種輯,吳碩就感覺騰雲駕霧,被人拎住脖頸,扔到地里,落在曹操身前。

  三人連忙爬起來:

  「大將軍這是何意?」

  種輯雙手請出一份聖旨:

  「請大將軍接旨,陛下加封大將軍為司空,秩萬石,金印紫綬。進封武平侯。」

  東漢用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尚書令制度,也就是政務均歸尚書台。

  其主官尚書令,在制度上屬於少府,秩僅千石。可實際直接對皇帝負責,總攬諸事權柄。

  到董卓亂朝時,恢復了部分三公的權柄。

  他掌控洛陽,最先給自己加封的就是司空一職,接手朝中諸事,可開府。

  皇帝加封曹操為司空,總攬朝政,看起來是巨大的信任。

  但曹操知道背後還有其他牽扯。

  他停止了和幾個縣吏的交談,問:「司空一職,秩萬石,朝中給開俸祿嗎?」

  種輯和吳碩頓時神色尷尬。

  朝中哪有錢財,給財大氣粗的兗州牧開俸祿。

  他們在長安的各類物資,反而要靠兗州支援,以兗州為衣食父母。

  不開錢,還想讓我家州牧多幹活……典韋站在一旁,對皇帝十分不屑。


  狗皇帝把天下禍禍的不成樣子,掉過頭來找我們州牧要錢要物。靠我兗州才能活,許個空頭官職,驢毛都不捨得給一根……典韋,許褚皆是念頭起伏。

  「陛下無故給我加官,說吧,到底什麼事?」

  「確有些事,不過對州牧來說,只是舉手之勞。」

  種輯說:「陛下想遷都,是問過大將軍的。

  但楊奉,韓暹等人驕橫。他們也掌握著些兵馬,護持長安宮禁。

  陛下想請大將軍用兵,並請大將軍在遷都後,去洛陽一趟,以安定各方有異動之人的心思。」

  意思就是讓曹操展示軍威,帶兵入長安,除掉宵小,幫皇帝完成遷都。

  要知道皇帝身邊聚集的幾個殘兵,也分為不同派系。

  董承,伏家目前是一派。楊奉,韓暹,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人,又密結成另一派。

  兩方圍繞著皇帝,在長安爭權。

  某種意義上,這是曹操刻意縱容的結果。

  皇帝身邊鬧得歡,就沒精力在背後搞小動作。

  所以兗州兵馬,只封死外圍,嚴控長安周邊防務。

  但長安內部,人腦袋打成狗腦袋,曹操根本不管,冷眼旁觀。

  而這些人,都是皇帝前段時間想攬權,主動傳詔,聚集到身邊的。

  結果劉協很快發現,這些人,沒一個忠臣,自己有些控制不住。

  楊奉在長安以徐晃為將,聯合韓暹,尚書馮碩、掌握了長安軍權。

  皇帝和伏家,董承商議,想離核心的州郡近點,參與一些事情,要遷都洛陽。

  楊奉卻是不太敢往洛陽來。

  因為洛陽離曹操的兗州太近。他怕被碾死,畢竟其曾是涼州軍麾下出身。

  在長安離得遠,還能搞些利己的事情。

  往洛陽去,就是在曹操眼皮子底下。

  楊奉不願遷都。

  皇帝被卡在長安,出不來。

  他讓人借宣旨的機會,想找曹操出兵,給他擦屁股。

  曹操拿過聖旨,沒表態,對種輯,吳碩,伏平三人道:「開始幹活,你們負責把這片地耕完。」

  三人一臉呆滯?

  「我等不會耕地。」

  曹操往一側走,留下來監工的典韋,一拳錘在種輯肩上,「讓你不會種地。」

  許褚錘的則是吳碩,轉頭又去錘伏平。

  一人一下,公平合理。

  這一拳叫下馬威。

  在監獄裡則叫殺威棒,打過以後,犯人就老實了,讓幹啥幹啥。

  三人各自挨了一拳,腹內翻江倒海,感覺骨頭都被打斷了。

  一刻鐘後,地里出現了一幕奇觀。

  仨人先刨地,刨完了撒種,回土,擔水。

  然後典韋讓他們去挑糞,給田壟施肥。

  吳碩和伏平體格稍壯碩些,典韋去拉了副犁杖過來,給兩人套上,在後邊拿了個小鞭子,催兩人快走。

  仨人耕地耕到淚流滿面。

  拉犁那倆個,淚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流了得有兩斤。

  耕地有多辛苦,要幹過才知道。開荒,拉犁還不算是最累的。

  曹操讓一人耕半畝地,能要三人半條命。

  郭嘉叼了根草梗,和戲志才在一旁談論農事:

  「去年搞屯田,引流民開荒,我兗州八郡得一百餘萬斛糧谷。雖無餘糧,但已初步達到人均可食。」

  「伱說的人均可食,是指我兗州軍伍。」

  戲志才道:「其實沒那麼樂觀,勉強能活罷了。以徐州為例,不算是大災之地吧,民眾吃麩皮度日的也不少見。

  在街上走,常能看見皮膚浮腫的百姓。」

  「大概十餘年前,徐州的六郡之地,民眾近六百萬。現在,銳減到四百六十萬,少了百萬人。

  這些人口,要麼被各地豪強抓去充軍,戰死,要麼餓死或成為流民。」

  曹操洗手淨足回來,問:「今年豫州估產多少?」


  「豫州今年用流民充填,分配開荒。準確的估產還沒出來,但預計增收,至少一百五十萬斛。」

  周邊幾人都露出笑容。

  他們齊心協力的做了些事情,見到成績,總歸很值得高興。

  當下的兗州文武,目標正日益清晰。

  就是要早日讓亂世變成治世,擁有統一的政令體系。

  能不能再將治世變成盛世,則更考驗他們這些文武驅外安內的能力。

  「走吧,往西去。」

  「這幾人咋辦?」典韋有些捨不得新得的『苦力』,惋惜詢問。

  「讓他們接著干。」

  一行人離開,但留了軍伍看護種輯,吳碩,伏平三人,埋頭苦幹。

  三人一直干到次日傍晚。

  中間只休息了兩個時辰,吃的是摻了麥麩的烀餅。

  往昔難以下咽的東西,這時候狼吞虎咽。

  吃完了,連手指頭都要嗦嘍嗦嘍,容不得半點殘渣浪費。實在是一天就供應一頓飯,這麼大的體力支出,餓極了。

  到勉強幹完時,三人倒在田埂上就睡著了。

  而離開的曹操等人,一路往西,來到兗州東郡,查看黃河南岸的防務。

  對岸,就是冀州黎陽縣。

  那裡已成為前線陣地,兵馬,輜重從冀州,幽州各處匯聚而來。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動員,各類物資調配,是大問題。

  遇上大型戰爭,甚至要整年時間來備戰。

  冀州,兗州當下都在積極準備。

  不過比起兗州,冀州動員的人手,輜重更多。

  他們在等待秋收增加糧備,才有全面開戰的能力。

  和冀州的大戰,曹操並不打算主攻。

  他選擇的戰爭地點,是按歷史線,在官渡。

  兩個主要原因。

  兗州現在有能力打主攻,去冀州開戰。

  但曹操不準備那麼打,原因是消耗。

  在黃河南岸的官渡開戰,離當年討董的酸棗大營很近。

  這一區域,物資消耗,對兗州來說,會大幅減少。

  而相反,則會增加冀州的戰線長度,糧備,輜重等方方面面的消耗。

  要是兗州用大軍,渡河而戰。

  打完這一場,兗州的消耗,會空前的大。

  就像此前冀州打完幽州,一場大戰窮三年。

  所以沮授,田豐等人,之前都建議袁紹用兩三年時間,來休養生息,再戰兗州。

  曹操盤算的更遠。

  擊潰冀州後,他還有其他計劃,不能把力氣,物資全用在冀州身上。

  所以選了消耗最小的方式,不斷撩撥冀州,讓冀州主動撲上來。

  兗州已在黃河沿岸多重布防。

  曹操將治軍嚴謹的于禁,調過來任前線排兵布陣的監軍。

  曹操來視察,到烏巢,官渡等大戰地點,反覆查看。

  秋後……大戰隨時可能爆發。

  曹操在八月下旬,才來到大野澤。

  與此同時,兗州兵馬奉皇帝所請,在張遼調動下,逼近長安,準備幫皇帝遷都洛陽。

  長安即將面臨一場不小的風波。

  在大野澤,賈詡和郭嘉,卻是一起走進了書房。

  倆人一照面,都怔了怔。然後假裝看不見對方,各干各的。

  郭嘉先把一份簡卷,遞給曹操。

  曹操接過去瞅瞅:「這上邊,還有我,排第一?」

  Ps:求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