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七擒孟獲(25)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88章 七擒孟獲(25)

  馬謖與張嶷之間的交鋒,諸葛亮提前知道了結果,他好奇的只是馬謖採用了什麼樣的方式。

  諸葛亮自己,至少有數種方法讓張嶷無功而返,而馬謖用的是那種方法,對諸葛亮非常重要!

  諸葛亮與馬家兄弟交往十餘年,在荊州,他與馬良配合默契,對馬良過人的才幹非常認可。

  在劉備生前,主管軍事的軍師,最早是徐庶,赤壁之戰後,由龐統主管軍事,龐統陣亡後,由法正繼任。

  諸葛亮唯一以軍師身份參與而獲勝的戰爭,是赤壁之戰,但他的籌謀,主要在戰略層面,而具體的戰術安排,是周瑜和劉備、關羽、張飛等人完成的。

  此後,諸葛亮主要是主管政務,而馬謖偏好軍事,他與馬謖的交集還真不多。

  這次馬謖主動來投,他對馬謖的期望很高,需要他在今後的北伐中原時,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馬謖與張嶷之間的暗鬥,諸葛亮希望他這次用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上策。

  當然,中策也是可以接受的,他最不希望的是馬謖用的是下策,那馬謖對他的助力相當有限。

  諸葛亮啟用馬謖為丞相府參軍,是希望他能在以後的戰事中充當軍師的角色,替自己出謀劃策。

  一個優秀的軍師,不見得是一個傑出的統帥,因為他雖然能提供多個可選擇的方案,但他自己卻很難作出最佳的決策。

  劉邦本人的文韜武略並不出色,但他是一個天生的統帥,他總能從張良和手下其他謀士提供的方案中作出最佳的決策。

  而項羽精通兵法,有萬夫不擋之勇,而他手下的首席軍師範曾的謀略並不在張良之下,並在兩人的對決中牢牢占據上風。

  因為項羽並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最後敗在劉邦手下,說明一個好的統帥,可以決定成敗。

  劉備本人的武功和謀略並不出眾,但他也是一個天生的統帥,剛開始屢戰屢敗,是因為缺乏優秀的軍師。

  劉備發動對孫權的戰爭,其所以在夷陵之戰中大敗,還是因為軍師人才缺乏。

  很多人認為,如果諸葛亮當時能夠跟隨劉備出征,就沒有了夷陵之敗,也許匡扶漢室得以實現。

  但如果諸葛亮真的跟隨劉備出征,且不說蜀漢的後方是否安穩,曹丕是否會出兵攻打漢中,但劉備與孫權的戰爭,就算劉備得勝奪回荊州,也是兩敗俱傷,蜀漢的損失絕不會次於夷陵之敗,而且還會把損失慘重的孫權徹底推向魏國,而元氣大傷的蜀漢,不得不面對曹丕和孫權的聯合進攻,其下場不會比袁紹更好。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在職位雖然沒有多大變化,但他充當的角色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他不再是單純出謀劃策的軍師,並不是謀劃幾個方案供劉禪選擇就可以了,而是在出謀劃策的同時,他還需要作出正確的決策。

  蜀漢皇帝劉禪,本來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他就相當於一個傀儡般的存在。

  但劉禪並不是因為丞相諸葛亮架空了他的權力而成為傀儡的,而是他自己貪圖安逸主動放權充當傀儡,也可以說他有自知之明。

  因此,在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的政體表面上與吳國、魏國並無區別,實際類似於西方的君主立憲制。

  剛開始,諸葛亮謀劃與決斷同時進行,集蜀漢大權於一身,有掌控一切的感覺,給他帶來了愉悅。

  但以諸葛亮的才智,當然不會迷失在權力之中。

  相反,他對權力的使用非常謹慎,從不濫用權力。

  因害怕手下人在執行政令時陽奉陰違,他事必親躬,力爭把每一件事件做到再好。

  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諸葛亮也想手下有一些能幹的人替自己分擔政務,他重點選拔了蔣琬、費禕、楊儀、向朗、董和等人進行考察和培養,用著很是順手。

  本來,劉備留下遺命,讓諸葛亮主管政事,李嚴主管軍事,諸葛亮也不想插手軍事。

  但因為李嚴不作為,把精力都放在拉幫結派、徇私舞弊上,連一個南蠻叛亂都束手無策,別說以後要北伐中原了。

  興漢滅魏,是諸葛亮的既定之策,自然容不得李嚴破壞,他果斷起兵南征,掌控軍務。

  諸葛亮在軍中的根底並不深,他不得不考察選拔一批軍事人才,而張嶷和馬謖,都是他重點考察的人選。


  已經用了高定的人頭立威,諸葛亮的內心,是不想再要李求承的人頭,以免激怒高、李兩大世家。

  諸葛亮在心中,已經把張嶷和關索移出了重點考察的名單,但並不是不任用他們,而是不讓他們參與北伐中原。

  如果這次張嶷和關索能夠殺了李求承為龔德緒報仇,他會毫不猶豫地任命張嶷為越巂郡太守,並準備任命關索為越巂郡丞。

  但將來他出兵北伐,就不會徵召張嶷和關索參加。

  現在塵埃落定,張嶷並沒有能夠擒殺李求承,而關索更是眼睜睜地看著李求承逃走。

  諸葛亮留下馬謖的目的,是徹底掌控越巂郡,殺不殺李求承,其實無關大局。

  現在馬謖已經圓滿完成了任務,他也並沒有拿李求承逃跑的事情說事,反而在功勞上對關索有所傾斜,是看重馬良和關羽的同僚之誼。

  數天之後,馬謖、張嶷領軍趕到永昌,諸葛亮馬上召見了兩人。

  按照張嶷的意思,馬謖作為主將,應該為三千人馬攻城撲空和李求承的逃走負責,而且他希望在眾將面前與他辯駁,而馬謖也表示贊同。

  但諸葛亮卻不想將此事弄的滿城風雨,否定了張嶷的提議。

  因為那樣一來,失敗的一方再也沒有臉面在軍中繼續待下去。

  平心而論,諸葛亮雖然更加看好馬謖,但對張嶷的武功而謀略還是非常欣賞的,並沒有因為他是李嚴推薦的而另眼相待。

  尤其是現在與孟獲對峙,正是用人之際,他可不想因為兩人之間的競爭,而導致其中一位優秀的將領離開軍隊。

  於是,只有諸葛亮、張嶷、馬謖三人參加的辯論,由張嶷拉開序幕,他出言指責:

  馬謖數天按兵不動,延誤軍機,導致邛都守將李求承棄城而逃,鑑於馬謖與高家、李家交往密切,有私放李求承的嫌疑。

  張嶷打好了如意算盤,讓馬謖出言辯解私放李求承的嫌疑,然後他慢慢拿出證據,坐實馬謖私放李求承的罪名。

  誰知道,馬謖卻不按套路出牌,對張嶷提出的質疑避而不談,反而是虛心向張嶷請教道:「如果易地而處,張將軍是這次進攻邛都城的主將,會作出什麼樣的部署?」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