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新時代的羅馬人(第三更,求訂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248章 新時代的羅馬人(第三更,求訂閱)

  周末,閒來無事。

  寫完作業之後,李奕軒就跑進了父親的書房,一進書房,就看到父親在那裡擺弄著一個汽車模型,於是便走過去問道:

  「父親,這是什麼?」

  「maz543卡車!」

  李毅安又特意強調道:

  「世界上最好的特種車!」

  這絕對不是誇張,而是事實,畢竟,在另一個世界,無論是後來的白楊或者東風41,其重型發射車的底子都是maz543卡車。

  maz543卡車不僅是一款完美的彈道飛彈發射車,而且還可以用於火箭發射車、防空飛彈發射車。

  可以說,在世界範圍內,沒有比它更好的重型軍用越野車了。

  原本李毅安會提到蘇聯,只是因為蘇聯沒有良好的道路系統,尤其是從東歐到西伯利亞的爛泥路,他們肯定研製重型越野車的,可不曾想,居然直接把maz543卡車給買了回來,

  這玩意,李毅安熟啊,東風快遞用的也是它的國產版本。不僅有8*8的,還有16*16的,許多飛彈和武器系統都基於這一底盤平台。

  總之一句話,這玩意就是飛彈發射車的藍波萬。

  「maz543?好像不是國產的。」

  「蘇聯製造。」

  李奕軒驚訝道:

  「蘇聯?我們需要從蘇聯購買卡車嗎?」

  看著兒子那副驚訝的模樣,李毅安說道:

  「這有什麼呢?只要他們的東西夠好,我們就可以購買它,你知道開發這麼一款重型越野車需要多少錢嗎?」

  面對父親的反問,李奕軒顯然是沒有答案的,不過李毅安倒是給了他一個答案。

  「1500萬元以上的投資,3年以上的時間,無論是從資金上,還是時間成本上,這都是一筆不菲的開支,而通過技術引進我們不僅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而且節省了大量的資金。」

  想了想,李毅安指著那件自己「改裝」的模型——其實就是憑著回憶給它加了一個飛彈發射筒而已,不過這個就是劃時代的構思了。

  與這個時代飛彈直接裸露的設計不同,李毅安製作的飛彈發射車帶有專門研製的飛彈儲運箱,可以為飛彈提供基本的防護並抵禦天氣影響。這種設計在二十一世紀來看起來一點都不新鮮,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極其領先的設計。

  當然還有液壓支撐架等設計,這些都是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的設計,是通過無數次試錯得出了來的結論,而李毅安就直接拿來主義了。這些看似簡單的設計,至少節省了一年以上的研製時間。

  「錢要花在刀刃上……這個飛彈就是刀刃,而車嘛……只是普通的運載工具,特種汽車的需求量本身就不大,引進的話,成本更低,在國與國的競爭之中,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需要什麼,就研製什麼,那麼所有的商品成本無疑是極其昂貴的。……」

  在冷戰期間,蘇聯幾乎要研製所有的一切,從手槍到飛機,從卡車到坦克,從潛艇到軍艦,從衛星到飛彈,這也是為什麼冷戰高峰期時蘇聯實際軍費占比約為15%-20%的原因,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軍事科研經費,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軍費的一部分,但是蘇聯政府將其塞進了科研預算中,進而「節省」了一大筆開支,軍事宇航經費也是如此,蘇聯將其整合進了民用航天經費。

  正是這種「負擔」一點點的拖垮了蘇聯的經濟。

  自主研發,說起來似乎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名詞。但實際上是很花錢的,而且花的錢遠比想像的要多的多。

  所以,要學會抓大放小。

  尤其是對於南洋來說,更是如此,畢竟,現在的南洋並不需要全方位的與誰爭霸,在美蘇爭霸的大前提下,南洋所需要的,是用有限的資金去做更多的事情。

  「在國民經濟中,每一分錢,都是有出處的,我們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自己研製一款重型卡車,技術上也沒有問題,但是有限的需求,會推高它的研發成本,造成資源的浪費,從這一點上,就是浪費,所以,相比下來,從國外進口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一點,西方世界無疑更占優勢,美國和西方世界就是多國合作的套路,歐洲國家從美國引進子系統整合自己的武器,美國從歐洲國家引進子系統整合到自己的武器裝備之中,正是這樣的多國合作,才使得北約各國用更少的開支,在與蘇聯的對抗中不落下風。


  有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事實就是——蘇聯軍費開支在70年代後,常年保持170億盧布,可實際上這個軍費純粹用來掩人耳目的假帳,他們將大量的開支隱藏在其他項目里。可實際上蘇聯的軍費開支,在72年就已經與美軍持平,兩年後就已經超過美國。

  這也是最後,蘇聯無力進行軍備競賽的原因,畢竟,各個領域的競爭實在是太花錢了!

  不是花錢,而是燃錢!

  就像一個「暴風雪」太空梭,就燒了一百多億盧布,幾乎與蘇聯名義上的軍費支出相當。

  「這點我明白,就是費效比的問題,就像我們的「永昌級」驅逐艦的主炮以及反潛飛彈,都是從美國引進的一樣,因為這種採購費效比更高!如果我們研製的話,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和時間,但是通過採購,卻可以節省大筆的資金。」

  李奕軒的回答,讓李毅安笑道:

  「確實如此,而且這也是我們置身西方世界最大的優勢——可以很便利的從西方各國引進各種我們所需要的技術,美國、英國、法國、甚至義大利,只要需要,都可以引進,而與此同時,我們又不是西方世界的核心成員,所以,我們同樣也可以從蘇東集團引進一些技術,然後進行相應的整合,這同樣也是我們的優勢。」

  其實,即使是美國在冷戰期間,也從蘇聯進口技術,比如美國的鈦合金焊接技術,就是通過與蘇聯進行技術交換的方式引進的,不僅如此,在冷戰期間,美國中情局還通過第三方及空殼公司,秘密從蘇聯採購鈦合金,用於製造黑鳥偵察機。

  美國能做,法國能做,南洋當然也能做,而且可以做的更好,

  危機!

  危險之中貯藏著機遇!

  這一點用在南洋的身上倒是再適當不過。一場柏林危機,雙方的劍拔弩張,讓南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不僅把F2戰鬥機成功打進了西歐市場,而且還利用了甘迺迪急欲給蘇聯幾分顏色的心態,把軍事力量的擴充擺到了檯面上。

  同時,又利用蘇聯想要緩和關係,從蘇聯進口了一大批的技術,不僅僅只是卡車,將來也可以引進鈦合金的焊接技術,甚至還有某些工業上需要的巨型壓力機。

  「機遇!」

  放下手中的飛彈發射車模型,李毅安看著兒子說道:

  「我們必須要善於抓住機遇,機遇……其實,南洋的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發展,和我們抓住機會,有著很大的關係。」

  隨後,李毅安便提及了舊事,從最初,在英國時如何抓住機遇,購買北婆羅洲公司開始,一直聊到盟軍特遣隊的成立。

  「那個時候,成立盟軍特遣隊,既是為了支援抗戰,也是為了獲得人——畢竟,開發婆羅洲是需要人的,在抵達德國後,又抓住了德國的人才,後來,我們從歐洲到了東南亞,從棉蘭老到婆羅洲,我們又抓住了戰後的窗口期,運了大量的移民——這個是非常關鍵的!」

  提到這幾個「關鍵節點」之後,李毅安頗為感慨的說道:

  「這也就是2300多萬勞動力了!算起來比英國、比法國的青壯年加在一起都要多。

  有了這些勞動力,再加上我們從德國、義大利以及日本等國引進的科學技術人員和設備,有了技術,有了人,有了機器設備。

  最後再加上抓住用戰後特殊國際市場需求的幾個消費風口,南洋自然是一飛沖天了。

  其實,所謂的「南洋奇蹟」是存在許多偶然性的。」

  在和李奕軒分析著南洋崛起的原因時,李毅安一邊說話,一邊往地圖走去。站在那副世界地圖的面前,他說道:

  「可是我們不能夠拿偶然當成了必然,我們可以「打南洋奇蹟牌」,但是自己必須要明白這種奇蹟是不可複製的,畢竟,沒有哪個國家還會碰到那種持續持續好幾年的單純賣方市場,像那樣幾千萬人差不多同時退役,然後結婚、生子帶來的市場需求,同樣也是不可複製的……嗯,市場,特殊的市場環境,造就了南洋的奇蹟。」

  「南洋奇蹟」從來都只是一個宣傳工具,說難聽一點……就是忽悠人的,不可複製的產物,自然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但一直以來「南洋奇蹟」都是是南洋手裡最大的王炸,可是當著兒子的面,李毅安卻直接了當的告訴他——這是騙人的。

  果然,李奕軒一下子愣住了,顯然他沒有想到,這居然是假的。

  「不要覺得很驚訝,這就是政客,總會把自己的那一套吹成全世界最好的,過去英國這樣,現在美國人、蘇聯人也是這樣,其實,家家的情況都不一樣,那有什麼最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所以,一定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別人走的路能成功,那只是他們的成功,換到我們身上,肯定就不行……就目前而言,我們的路子走的很對。」


  簡單的說了幾句之後,李毅安手指著地圖說道:

  「我們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但是必須要做好提前規劃,比如,就像他們擔心的「人口大爆炸」,這有他們的擔心的道理,畢竟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讓每個國家都過上發達國家的生活,資源上的緊張,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提前布局,確保我們的人一直可以過著發達國家的生活。」

  其實這也正是一直以來李毅安在謀劃的事情,他需要通過提前布局安排好南洋的一切。

  看著地圖想了想,李奕軒問道:

  「父親,這也就是我們在非洲以及南美等地設立穀物公司的原因了?」

  點了點頭,李毅安說道:

  「穀物公司,礦業投資,前者關係到南洋人的飯碗子,而後者關係到南洋的錢袋子,南洋的資源總歸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海外投資來保證這兩點,只要我們做好這一點,即使是南洋的人口達到4億,這些也都不是問題。」

  這並不是誇張,美國擁有45億畝耕地,不僅養活了自己,而且每年可以出口幾億噸糧食,而相比之下,非洲可以提供更多的耕地,只不過受限於技術等方面的原因,非洲的農業潛力一直沒有得到釋放。

  其實非洲的土地還是非常肥沃的,只要投入相應的技術,引進現代化的農業,非洲必定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糧倉。

  這是另一個世界的經驗——在另一個世界,與歐美從非洲掠奪不同,東大在非洲是建設性的,在蘇凡以及埃賽俄比亞等國,東大的農業水利專家幫助當地興建了大量的現代農業設施,正是靠著這些設施,他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芝麻出口國。

  這還僅僅只是稍微開發了一下,就顯現出如此良好的效果,要是全部加以開發的話,那還不原地起飛嗎?

  所以,對於非洲的農業李毅安一直都是非常看好的。當然,這個目標靠非洲人自己肯定不行。

  那些人幹活肯定是不行的,就像另一個世界,非洲人在35億畝土地上生產出了2億噸糧食。

  「雖然非洲擁有極其廣闊的土地,但是落後的生產方式、原始的靠天吃飯,限制了非洲的農業發展。

  所以,南洋所需要就是成立穀物公司,去開墾非洲的土地,把當地的土地變成我們的農場,開發當地礦產,把它們變成南洋的礦山,而這些,都需要人……」

  聽著父親的解釋,李奕軒立即明白了過來,就像父親曾多次說的一樣:

  「需要的是管理人員嗎?就像羅馬人一樣!」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