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 謝玄論京口,滅國須快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結果關中騎兵乾脆利落的撤離戰場,只留下滿地的屍體和擠在浮橋上的高武殘部。

  荊州水師正氣急敗壞的打算重奪浮橋渡口,西岸異變突起,孫無終陣前易幟,桓秀大敗虧輸、全軍覆沒。

  一切發生的太快。

  因此,還不等水師戰船笨拙的調轉船頭和武器,關中軍隊的火炮就已經重新出現在岸邊,轟鳴的光焰再加上已經無可挽回的西岸戰局,讓荊州水師已無用武之處,只能向上游巢湖撤退。

  雖然荊州水師還保持有不小的建制,但是沒有誰會認為眼睜睜看著淝水兩岸大敗、知道桓溫都已經凶多吉少的荊州水師,還能有多少鬥志。

  甚至方才謝奕已經想辦法勸說桓溫,去寫一封信勸降荊州水師,這樣無謂的抵抗顯然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只不過桓溫沉默不語,沒有給予正面回應。

  實際上現在的荊州水師,寄居江左籬下,已經有很多人在之前就倒向了朝廷和江左世家,或是收買,或是被世家安插人手進來。

  桓溫和水師之間的關係也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密切,真正效忠於大司馬府的荊州水師,多半都已經在荊州戰事中損傷殆盡,剩下的也在江安、武昌等地投降關中都督府。

  顯然桓溫並不打算勸降一支已經被世家滲透的七零八落的水師,因為結果估計好不到哪裡去,對面不投降也就算了,保不齊還會把桓溫大罵一頓,江左出身的那些傢伙,打仗不行,罵人卻是很在行。

  桓溫現在勉勉強強答應了留下來,說到底也是覺得為了一場內鬥「慷慨赴死」,實在是沒有必要,馬革裹屍也不是裹在自己人的戰場上,但是他的心結也沒有那麼輕輕鬆鬆的解開,只不過是秉持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態罷了,猶猶豫豫,難以辨別名聲、未來、個人的追求等等孰輕孰重,這也是桓溫的一貫毛病了。

  本來戰場上被俘就已經不好聽了,他可不想給自己平白招來罵名。

  對此,杜英倒也不強求,如今荊州水師士氣低落、兵力零散分布在江上、巢湖和鄱陽等地,處處受到牽制而不得脫身,正是兩淮、巴蜀等上下游為關中所控之水師東西對進的好機會,杜英也樂得藉助荊州水師再磨一磨刀,之前巴蜀和沔水水師的表現的確不盡人意,而兩淮水師又在兩淮將門的掌控下。

  兩淮將門如今是對大司馬府畢恭畢敬、俯首稱臣,但其內部的體系框架、行事規則,和以往並沒有什麼兩樣,誠然因為軍餉的提高,軍紀相對應的也提高了,可是只要門閥作風和習慣沒有改變,這依舊只是幾個將門世家的私兵罷了。

  考慮到未來自己麾下的水師肯定還要向著遙遠的東洋、南洋進發,杜英自然是不能容許水師中還瀰漫著這樣的氣息。

  水師,是杜英的水師、是都督府的水師,可不能是兩淮將門的水師。

  劉牢之本人應該是清楚這一點的,配合杜英推動軍紀、律法進入水師之中,從來沒有二話,但是諸如劉建等老一輩,在軍中仍然把控著不少部曲,也有著足夠的影響力,是杜英接下來需要敲打的對象。

  巴蜀和沔水水師的崛起,自然也可以算作是對兩淮水師的掣肘,讓劉建等人能夠感受到如果自己依舊孤芳自賞,那麼都督的手裡並非沒有替代品。

  謝玄曾經主持京口戰事,在細節上顯然比孫無終更有發言權:

  「京口有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三山之險要形勝,城池在群山之間,還有大業壘守護外側,一時半刻強攻不下來,尤其是水路無憂之後,想要從南向北在陸路上突破防線,並不容易。

  而我大軍若是馳援京口,在京口很難展開,到時候朝廷兵馬倒是能夠轉攻為守,從京口到建康府一路雖短,山丘不少,還有多處關隘,都是當初朝廷名為防範鮮卑,實為防範我軍所修築,這些年還多有增築,京口守軍三番五次想要試探進攻,都不得其法。

  大軍到來之後,一旦遲遲不能突破這些關隘,勞師遠征、困頓不前,則徒增消耗。」

  火炮的強大,使得現在的關中軍隊具備跨時代的攻堅能力,但是險要就是險要,即使是多了火炮,一旦敵軍早有防備、挖掘塹壕,縮在壕溝之中不出來,火炮也發揮不出多少火力。

  甚至根據俘獲的軍中工匠供述,江左也已經在研發火炮,只不過他們迄今為止都還沒有繳獲一門完整的火炮,所以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法,估計想明白擊發原理,還得需要一段時間,不過已經充足的資料,足夠朝廷憋出來一些對付火炮的門路。

  最鮮明的證據,就是此次淝水之戰,火炮面對更高的壁壘、更厚的戰船以及更寬更複雜的壕溝,所發揮的效果顯然就已經遠比不上之前巴蜀、河北戰場上了。

  大軍屯駐京口,若是不能向西快速攻城略地,那麼就會給予都督府的糧草供應以巨大的壓力。

  這幾年戰事不休, 即使是關中新政已經在盡最大可能編戶齊民、開墾荒地,以提高糧食產量,但亂世之中飽受摧殘後的人丁總數是擺在這裡的,新政再怎麼「壓榨」, www.zhaoshan.co 也不可能憑空變出來生產力——實際上關中新政這種分發田地、發展工業的行為,在很多不明白經濟學的老古董們眼裡,的確是憑空變出來了更多的錢糧。

  別看都督府現在糾集數萬大軍,橫掃天下無敵手,可是杜英很清楚,戰事一旦拖到今年冬天,那麼夏收、秋收都被耽擱,大軍的軍糧會成為最嚴重的問題。

  所以擺在杜英面前的選擇就兩個,要麼直接和朝廷相安無事,大家隔著大江再虛與委蛇的談一談,一起休養生息,要麼就直接趁他病、要他命,趕在自己餓死之前先把對手宰了。

  否則就是一個斷了口糧的壯漢和一個有飯吃的病人在戰爭的泥淖之中摔跤,保不齊誰先淹死誰。

  歷史上淝水之戰,被淹死的真的是那個壯漢。

  而看一看歷朝歷代,秦滅楚,是連續的大軍進攻,未曾間斷;隋滅陳,是短暫的休養之後傾國而動,爭取一戰而定;宋滅南唐,亦然同隋朝;清滅南明,又是不斷地進攻,一點點的磨死了內鬥的朱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tangs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