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0 做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哈爾西只是想為手下的美國大兵討回公道,麥克阿瑟卻是想利用這件事,最大程度博取政治資本。

  有在華盛頓鎮壓老兵的珠玉在前,麥克阿瑟想挽回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很困難,他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樹立一個對外同樣強硬的形象,這樣至少表里如一,畢竟在美國,誠實是政客很重要的一個品質。

  這聽起來似乎是個笑話,政客,尤其美國政客,出了名的撒謊成性,謊言重複的時間長了,自己都認為是真的。

  之所以撒謊成性,是因為已經成為既得利益獲得者,在那之前,卻要打造一個誠實人設,否則就不會得到選民的信任。

  蒙巴頓也是有脾氣的,不會犧牲自己的榮譽成全麥克阿瑟。

  但是他也不敢正面回擊,畢竟想要恢復對獅城的控制權,蒙巴頓還需要美國人的幫助。

  以及南部非洲的配合。

  安琪是肯定不會配合蒙巴頓的。

  他雖然表面上支持蒙巴頓擔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實際上已經將獅城視為印度洋海軍的自留地,絕不會允許英國恢復對獅城的統治。

  對於蒙巴頓來說,盟軍內部的衝突都是小事,打死一個美國人,也不至於讓美國和英國翻臉,賠錢加嚴懲當事人就可以熄滅美國人的怒火,關鍵還是海峽殖民地的控制權。

  大英帝國實力如日中天的時候,沒有人敢挑戰大英帝國的地位,馬六甲海峽只有獅城一個港口供往來船隻停靠補給,只靠收稅,獅城每年就能為英國貢獻數百萬英鎊的利潤。

  收稅還是小頭,更多利潤來自轉口貿易,獅城是東南亞貨物集散中心,這一塊貢獻的利潤更大。

  一句話說到底,獅城之所以在過去的一百年內飛速發展,憑藉的是無可替代的地理優勢。

  這裡的「無可替代」,根源在於強大的英國海軍。

  遠的不說,整個馬六甲海峽,港口可不止獅城一個,海峽對面的東印度就有好幾個,獅城之所以一家獨大,離不開皇家海軍的威懾。

  皇家海軍實力強橫的時候,自然無人敢挑戰獅城的地位。

  現在皇家海軍的實力早已被美國海軍和南部非洲海軍超出,獅城還能保持超然地位嗎?

  這才是蒙巴頓最擔心的問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失去皇家海軍的支持,蒙巴頓就算三頭六臂,也無法恢復海峽殖民地的地位。♤🐍 ❻9Şℍยא.ⓒO𝓜 😾♬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獅城的沒落,而是英國的衰敗,這個問題不解決,獅城的問題就無解。

  「在過去幾十年裡,我們先是失去了開普敦,放棄了哈利法克斯,賣掉了樟宜海軍基地和查戈斯群島,如果我們現在放棄獅城,那麼我們接下來還可能失去對蘇尹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到那時,大英帝國還有什麼可失去的呢?」蒙巴頓在盤點得失的時候,下意識迴避了印度。

  蘇尹士運河開通後,開普敦的地位下降嚴重,逐漸被邊緣化,任由南部非洲自治也無可厚非,畢竟當初誰都沒想到,南部非洲會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

  主動放棄哈利法克斯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會議後,美國海軍獲得了和皇家海軍同等的主力艦噸位,所以英國不得不將大西洋一半的控制權讓給美國。

  別聽英國人嘴上說得多好聽,本質上就是實力不濟。

  就連美國人都沒想到英國實力衰弱的是如此之快,並沒有做好接收勢力範圍的準備,這才被南部非洲乘虛而入。

  印度對於英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他海外殖民地,蒙巴頓這兩年大多數時間都在印度,對印度的情況很了解,跟獅城這些地方相比,印度才是英國的核心利益。

  悲哀的是,現在連印度都開始不再接受英國統治,蒙巴頓滿心倉皇,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命令部隊接手獅城,無論如何,獅城不能從我手裡丟失。」蒙巴頓鋌而走險,賭的是安琪不捨得玉石俱焚。

  安琪之所以力保獅城,根源在於獅城的華人,蒙巴頓現在至少占據著大義名分,安琪並沒有充分的理由阻止英軍接管獅城。

  如果安琪不像英國人那麼野蠻的話。

  獅城這樣的城市,對印度士兵天然排斥,八字不合那種,蒙巴頓手下的印度士兵早就對獅城的繁華垂涎三尺了。

  印度是誰?

  印度可是大英帝國的頭號忠犬,在英國的殖民體系里,除了英國是主人,印度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四捨五入,印度也是獅城的主人。


  和非暴力不合作的印度不同,獅城人愛憎分明,對印度人的討厭和排斥不加掩飾,很多獅城餐館,甚至直接貼上「印度人禁止入內」的告示,這讓很多印度人非常生氣。

  美國大兵們倒是很高興。

  因為全世界終於有一個地方,對某一個群體的反感程度,超過了美國人。

  這也不能怪獅城的餐廳勢利眼,跟印度人有沒有錢沒關係,純粹是因為如果餐廳內有印度客人用餐,就會影響到其他客人的心情。

  白人的體味大是公認的,印度人的體味跟白人差不多。

  白人知道自己體味大,所以就用香水掩飾,勉強可以讓人接受。

  英印部隊裡的絕大部分印度士兵都買不起香水,所以餐廳不為印度人提供服務,真不是歧視。

  印度人不是這麼認為的,他們也根本意識不到體味這個問題,或者是意識到了也不在乎。

  老子就這樣,不管你們看不看得慣,都得接受。

  所以印度士兵在獅城這個繁華的城市裡,感受不到任何來自獅城人的溫暖。

  蒙巴頓這時候下令英印部隊強制接手獅城,正中印度士兵們的下懷。

  高傲無禮的獅城人,早就該教訓一下了。

  於是就在蒙巴頓下令部隊接管獅城的當天,就有數十家獅城人經營的餐廳和商店,遭到印度士兵的打砸和搶劫。

  這個事情也馬上引起了樟宜海軍基地的關注。

  樟宜海軍基地自成體系,東亞盟軍跟獅城的聯繫卻很緊密,將獅城當做東亞盟軍的後勤基地。

  安琪是東亞盟軍的最高指揮官,獅城如果陷入混亂,那麼就會對東亞盟軍的後勤供應造成影響。

  出面交涉的還是雷克斯,這一次他就不繞圈子了,直接要求海峽殖民地保證獅城的穩定,絕對不能影響到東亞盟軍的後勤供應。

  「我們接手獅城的管理,目的就是為了保障盟軍的後勤穩定,英軍也是盟軍的一部分。」肯尼·威爾遜滿臉真誠,只要南部非洲遠征軍還在規則的範圍內辦事,英國就贏定了。

  蒙巴頓派部隊接管的是獅城,又不是樟宜海軍基地,理論上安琪沒有反對的理由。

  「可是因為你們的貿然行為,已經對獅城造成影響,這會嚴重影響到盟軍對日本的作戰,你們必須立即停止行動,恢復獅城的穩定。」雷克斯態度強硬,在盟軍的整體利益上,英國也要暫時讓步。

  這也是誇大言辭。

  兩顆原子彈下去,日本政府現在要考慮的問題不是繼續作戰,而是以哪種姿勢躺平,任由盟軍發落。

  獅城的穩定固然重要,並沒有重要到影響前線作戰的程度,否則安琪早就派出部隊驅逐英印部隊了,根本不會給蒙巴頓接管獅城的機會。

  「只是一點小意外,最多一個星期,獅城就可以恢復穩定,並且更勝往昔。」肯尼·威爾遜開弓沒有回頭箭,這是蒙巴頓唯一的機會。

  一個星期安琪還是可以等的。

  不過事態並沒有按照蒙巴頓希望的那樣發展。

  英印部隊接手獅城的當天晚上,一支印度士兵組成的巡邏部隊,遭到路邊炸彈的襲擊,24名印度士兵當場死亡,四十多人受傷。

  一名美國大兵被打死,就招致哈爾西和麥克阿瑟的同時發聲。

  數十名印度士兵傷亡,馬上就引發蒙巴頓的暴怒。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蒙巴頓的第一反應是遵循慣例,對襲擊點周邊的居民進行報復。

  這種情況在布爾戰爭中很常見,當時如果英軍遭到襲擊,那麼就會以襲擊發生地為中心點,對周圍十英里以內的居民進行報復。

  南部非洲地廣人稀,大點的農場,一個都不止十英里。

  獅城整個城市的面積才多大點?

  如果按照十英里畫圈的話,那麼所有獅城人都得給那二十幾個印度人陪葬,樟宜海軍基地都得划進去一小半。

  既然十英里不現實,那還有第二種方案。

  第二種方案就是按照一比十的比例處決獅城人,以報復獅城人的反抗。

  至於那些被處決的人是否和襲擊有關係,蒙巴頓並不在乎。

  「這也不可能,獅城人不是布爾人,樟宜海軍基地那位,肯定不會同意的。」肯尼·威爾遜同樣不贊成,獅城可是繁華文明的現代城市,用這些早期殖民流傳下來的方式處理,真的合適嗎?


  「獅城監獄裡有罪犯吧?你得學會變通。」蒙巴頓也不傻,不敢再繼續激怒安琪。

  這件事都不用調查,背後的支持者要麼是南部非洲,要麼是美國,再沒有第三種可能。

  南部非洲出手的可能性很大,襲擊巡邏隊既能威懾英印部隊,對獅城人也是鼓勵。

  都已經到互相報復的程度了,還有可能關係恢復如初嗎?

  美國人出手的可能性也很大,反正換成蒙巴頓是麥克阿瑟,蒙巴頓巴不得把水攪渾,看看有沒有渾水摸魚的機會。

  這種傷人不利己的方法很美國。

  按照這個思路排查下去,東印度和澳大利亞同樣有嫌疑,這倆國家巴不得南部非洲和英國鬧翻呢,方便他們以更好地姿勢,抱緊南部非洲大腿。

  「獅城監獄裡,關押的囚犯大部分都是英國人。」肯尼·威爾遜提供了一個讓蒙巴頓目瞪口呆的信息。

  獅城可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在殖民地那都是人上人,土皇帝那種,說好的高人一等呢?

  在蒙巴頓的認識中,獅城監獄裡關押的應該大部分都是華人或者馬來人,即便偶爾有白人犯罪,也能通過保釋等方式逃脫牢獄之災,不至於真的關進去。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日軍逼近獅城時逃離獅城,日軍被南部非洲遠征軍擊敗之後,他們試圖返回獅城,卻遭到戰爭委員會的拒絕,於是他們就選擇以各種方式偷渡回獅城,再然後他們就被關進監獄。」肯尼·威爾遜也很無奈,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固然是正確的,但是既然選擇當逃兵,那就要承擔當逃兵的後果。

  戰爭狀態下當逃兵,是要被執行軍法的。

  英治時期,白人就算犯罪也會被從輕發落。

  日軍逼近獅城的時候,海峽殖民地總督都倉皇出逃了,整個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也不能怪那些英國人逃走,他們可沒有和獅城共存亡的自覺。

  只有真正的獅城人,才會選擇在那種時候戰鬥到底。

  「戰爭委員會必須解散,鼴鼠、叛徒、蛀蟲——」蒙巴頓對戰爭委員會的厭惡,上升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可是這又能怪誰呢。

  幾乎所有戰爭委員會成員,都是英治時期的殖民地官員,是英國人一手培養一手提拔的棟樑之材。

  英國的殖民地實在是太大了,跟海外殖民地相比,英國人的數量太少,根本無法對殖民地進行充分管理,只能以夷制夷。

  英治時期,對獅城實行「分而治之」的種族隔離政策,各族群團體之間有很明顯的經濟、勞工分界線,各自居住在彼此獨立的空間區域,涇渭分明。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是單一殖民地經濟的補充,對各族群團體進行分化和拉攏,並且製造矛盾,英國人就可以處於超然地位居中調解,坐收漁翁之利。

  弊端同樣也很明顯。

  獅城主要由英國人、華人、和馬來人組成,其中華人占絕大多數。

  沒有外來勢力干涉的情況下,華人處於劣勢地位,只能接受英國的殖民。

  現在有了南部非洲遠征軍的幫助,華人還會接受英國的統治嗎?

  做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