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民權之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54章 民權之本

  李衡笑起來,笑得很和善,聲音卻帶著幾分嘲諷:「閣下之意,大漢收復雍、並、荊、揚、隴,是曹魏投降獻給我們的?」

  「這……這自然不是。」

  樊建若敢說是,在場的武將,恐怕要聯合起來抽他了。

  而且關中、隴右和并州,都是在丞相的統籌下收復的。

  豈不是說丞相無功?

  李衡正面質問道:「那閣下方才說的到底是何意?」

  「並無他意,只是為了加快收復中原。」

  「閣下的意思是,只要我們不再推行均田,就能加快收復中原?」

  「可以讓中原士族知道我們的誠意!」

  「夏侯將軍!」

  李衡的目光一瞬間落到一直喝酒不說話的夏侯霸身上。

  夏侯霸愣了一下,連忙說道:「大將軍。」

  「朝廷的誠意可還好?」

  「陛下乃是仁君,丞相是當世賢者,大將軍又舉世無雙,百姓安居樂業,我在曹魏未曾有見過此等景象,我本在戰場上殺過漢軍,但陛下與丞相不棄,許我榮華,我感激不盡!大漢以誠意待我,我必捨身報國!」

  李衡又道:「鎮西將軍!」

  張虎立刻出列:「大將軍!」

  「朝廷誠意如何?」

  「朝廷真誠待我,我願捨身報國!」

  李衡目光再一掃文欽、毌丘儉、朱據、王廣、諸葛恪等人。

  眾人立刻表態:「朝廷不棄,我等願為大漢赴湯蹈火。」

  李衡的目光落到樊建和陳祗身上,說道:「我猜兩位是想說要行仁義,以德服天下?」

  樊建立刻把腦袋點得跟小雞啄米似的。

  陳祗也說道:「大將軍說得在理。」

  「陛下!」李衡卻不理會樊建和陳祗了,他直接站起來,走到中間,行了一個禮,很嚴肅地說道,「臣覺得樊尚書和陳尚書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可以讓他們去一趟洛陽,對魏主曉之仁義,說不定魏主就願意自縛歸漢!」

  聽到這話,諸葛亮差點一口酒噴出來。

  其他武將卻忍不住笑了出來,連魏延都笑出聲來。

  劉禪一時間也張大嘴巴,不知如何回答李衡這個請求。

  至於樊建和陳祗,則驚慌失色,又尷尬不已,全身上下仿佛有蟲子在爬一樣。

  劉禪忍不住苦笑道:「兩位以為如何?」

  「陛下……臣人微言輕,恐怕難以勝任。」陳祗立刻道。

  「臣也是。」

  「大將軍,這恐怕不行。」劉禪笑道。

  李衡又行了一個禮,說道:「那請陛下容臣問一問,在場,還有誰能以仁義而使魏主歸漢?」

  劉禪點了點頭。

  李衡便轉過身,問道:「諸位皆是大漢忠良,現在有人說行仁義可使中原復歸,不知哪位能擔此重任呢?」

  他從九卿身上一一掃過。

  目光所過之處,人們閃避還來不及,還有敢回復他的?

  李衡疑惑道:「如此好的一個機會,諸位為何不好好把握?」

  文欽、毌丘儉等人交換了一個眼神,他們是第一次看到大將軍在朝堂上的樣子。

  與平日在軍中做戰略部署的時候,完全兩個人。

  行軍打仗之時,大將軍冷靜、沉穩中帶著一股力量感,讓每一個人都感到安心。

  而此時在朝堂上,總給人一種賤賤的感覺。

  就是那種能把離譜的事情,十分嚴肅認真地說出來,且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嘴臉。

  大殿內一片死寂。

  片刻後,諸葛亮才說道:「治國當以仁義,消滅曹賊,收復中原,依靠的是軍紀嚴明的精銳之師,和願意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將軍,以及在後方勤勤懇懇的官員,還有無數百姓的支持。絕非仁義這麼簡單。」

  眾人這才點了點頭。

  諸葛亮繼續說道:「陛下,既然均田的第一個問題能解決,臣覺得第二個問題就不是問題,復歸漢土,若能均天下之田,朝廷應該再耐心一些。」


  劉禪道:「相父所言有理,均田一事,便不再討論,一切如常。」

  眾人這才道:「陛下聖明!」

  酒宴繼續,歡聲笑語繼續。

  但歡聲笑語中多多少少有些怪異。

  等這場酒宴結束後,眾人也就散去了。

  李衡與諸葛亮同車。

  諸葛亮問道:「你上一次說的,政令發布之前,要先從民間收集意見,聽從大多數人的。」

  「下官確實有提過。」

  「我這兩年在關中嘗試過,效果很好,尤其是頒布《雍州房契法》之前,雍州官府上下是各執一詞,我就派人去詢問了許多商人,還有民間百姓,倒是得出了一個結論。但我有一個疑惑。」

  「丞相有何疑惑?」

  「如果聽大多數人的,那權力的來源就不是朝廷了。」諸葛亮語氣平靜,眼神也很平靜,他注視著李衡。

  「丞相,下官斗膽直言。」

  「你但說無妨。」

  「董仲舒錯了!」

  「董仲舒錯了?」

  「是的,他說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但假設,若天下無民,君縱使有神賜予權力,權力將實施給誰?」

  「天下豈會無民?」

  「天下有十三州之民,如今大漢有益、荊、揚、雍、並五州,天子有治五州民之權,而無治豫州、冀州、青州、徐州等各州之權。」李衡道,「權決定於民在否,否則無權治其民,在則有權治其民。」

  諸葛亮倒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理論。

  這個理論其實通俗易懂。

  即劉禪有五州之權,而無天下之權。

  無天下之權,與他是不是皇帝無關,而在於民不在治下。

  也就是說,權力如果沒有實施對象,等於無權。

  諸葛亮微微蹙眉道:「說下去。」

  「民不在則無權,為何?」李衡道,「因為權是雙方共同的認可,朝廷認可,而豫州之民不認可,則無權。」

  這個理論也很好理解,就像益州百姓現在也不認可曹魏一樣。

  甚至更通俗的說,上司命令下屬去辦事,下屬不認可上司的命令,不去辦。

  這個時候,上司的權力對下屬沒有發揮到作用。

  對於上司來說,他認為自己的權力受到了挑戰。

  這種挑戰就是否認!

  單方面的否認並且付出實際行動,權力就暫時消失。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