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六璽和玉璽下落不明,糧草危機緩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9章 六璽和玉璽下落不明,糧草危機緩解!

  「啟稟陛下,刑場善後工作已經處理完畢。

  「袁隗滿門、董卓滿門、西涼軍將校軍官們的人頭,已經快馬加鞭硝制,之後會立刻送往前線,昭告眾諸侯。

  「錦衣衛對周毖等官員進行拷問後,確認洛陽十二街區的糧商和鹽商焚火之事,正是由他們在背後主導,試圖令京師爆發饑荒。

  「就在屬下入宮的前一刻,孟津關傳來錦衣衛探子的回信,盧植看到陛下親筆書信和皇子辯印章後,幡然醒悟,自縛自己入京請罪。

  「河內太守王匡、上黨太守張揚,自知受到喬瑁矯詔矇騙,得知他們並非勤王救駕,而是大逆不道反攻京師後,也是自縛自己負荊請罪。」

  朱雀快馬加鞭入宮,匯報刑場善後之事,以及他們對周毖的拷問結果。順便傳來了洛陽北側小平津關和孟津關的消息。

  其實對盧植的反應,劉辯並不意外。這是對大漢忠心耿耿的老臣,還是經過袁氏等世家「證明」的。

  當初黃巾之戰爆發,北中郎將盧植鎮壓冀州戰場,打得黃巾賊首張角走投無路。後面又被陷害,押解回京廷尉審問。都足以說明盧植對大漢的忠心。

  劉辯淡然道:「盧尚書忠君愛國,朕是相信的。奉召入京即可,無需負荊請罪那麼嚴重!」

  「屬下會立刻傳信前線錦衣衛探子,護送盧尚書、王太守、張太守入京!」

  眼看著劉辯神色緩和,朱雀這才補充道:「陛下,錦衣衛對周毖等官員嚴刑拷問後,並沒有得到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的消息,錦衣衛會儘快找回印璽!」

  朱雀還是很聰明的,先報好消息,然後說出壞消息。哪怕劉辯慍怒,但也會被好消息衝散一點,將憤怒的情緒平均化。

  聞言後,劉辯緊皺眉頭,沉聲道:

  「如今袁隗滿門抄斬事必,錦衣衛可以抽出人手,專職印璽搜尋工作。

  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失蹤,事關國體,錦衣衛必須儘快找回印璽的下落。不惜一切代價找回來!」

  「屬下遵命!」

  朱雀心下鬆了一口氣。

  之後朱雀又匯報了一些事情,旋即退了下去。

  然而劉辯的眉頭卻沒有放下。

  袁隗滿門問斬這件事情暫時告一段落,可問題是,袁氏黨羽製造的影響還在,京師的危機還有!

  比如他們焚燒糧草,本就國庫空虛的京師,將有爆發糧食危機的風險,這是迫在眉睫的。

  反倒是諸侯圍攻京師的問題,只要袁隗和西涼軍等罪犯的人頭送到關前號令,那些自認為「勤王救駕」的諸侯們,會立刻醒悟過來!

  真相大白後,他們被喬瑁的矯詔矇騙,臨陣倒戈都是輕的。

  像兗州刺史劉岱、平原縣令劉備,這可都是漢室宗親,被忽悠到反攻京師,大逆不道,行同謀逆,有了政治污點,他們不殺了袁紹等人就怪了!

  就好像進攻孟津關的盧植、王匡和張揚等人,看到劉辯親筆書信後,因為盧植認得劉辯筆跡,因此哪怕沒有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蓋章,他們也知道了真相,幡然醒悟!

  所以諸侯圍攻京師之危,反倒不如糧草危機!

  劉辯想了想後,還是沒有太大頭緒,只能說道:「正淳,傳召荀彧、荀攸和曹操他們入宮覲見。」

  「奴婢遵命!」

  自從上一次德陽殿君臣問對,劉辯對這些大漢棟樑之材、經國濟世之臣的能力很認可,並且因為他們的忠誠度很高,對他們表達了信任。

  荀彧和荀攸已經轉入尚書檯曆練操政,這都是劉辯在培養、扶持班底的表現。

  雖然這些人也是世家子弟,但當前大漢讀書識字的士子,都是世家子弟,哪怕就是落魄的寒門子弟,都與世家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

  想要扶持平民子弟,只能學靈帝建立「鴻都門學」,但教育之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劉辯需要一步一步來才行。

  「拜見陛下!!!」

  荀彧和荀攸等人很快入宮覲見。

  比起上一次覲見,這一次眾人更加敬畏,從他們的語氣、神態、甚至彎下的腰背,就不難看出他們對劉辯的敬畏之心更加深重了!

  原因無他——


  今日袁隗滿門問斬、如果加上董卓滿門、西涼軍將校軍官,足足有上千人。如果算上牽連甚廣的小兵小卒,至少有數千,甚至上萬了。

  這是一次大案!

  劉辯登基即位後的君王形象,通過這一次大案,終於讓京師上下,上到公卿權貴,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漢帝的權威不容置疑!

  京師因此風雲變幻,震懾在帝王的威嚴之下,誠恐誠惶,惴惴不安,那種敬畏之心,會越發的明顯。

  就連荀彧和荀攸等人,都深受影響!

  「免禮平身。」

  劉辯自然感受到他們語氣中的敬畏,心中嘆了口氣。帝王是沒有朋友的,孤家寡人才是他們的歸宿。

  …

  劉辯心中感慨之中,將「糧草危機」之事告知,與上一次「財政赤字」的商討不同,可以從賦稅改革方面著手,但如今的「糧草危機」,迫在眉睫!

  以京師數百萬人口、數十萬軍隊,人吃馬嚼,撐不過三日。

  劉辯想要看看這些經國濟世之才們,有什麼獨樹一幟的看法。

  特別是荀彧,這可是王佐之才。原歷史中曹操評價「吾之子房」,認為荀彧如漢初張良。

  但在劉辯看來,荀彧真正的才華,是統籌後勤調度之上。堪稱「漢末蕭何」,或者說,集結蕭何、張良與一身的綜合性人才!

  王佐之才!

  …

  聞言後,荀彧、荀攸和曹操等人也是臉色凝重,京師本就國庫空虛,財政赤字,糧草危機。

  如今經過袁氏從中作梗,唆使糧商和鹽商焚燒糧草和食鹽後,對京師的後勤民生問題,將是致命打擊。

  稍微處理不好,肯定會爆發饑荒!

  「陛下,可暫時就近從地方徵調糧草。如今已是九月初四,即將是秋收時節,等後續漕糧陸續押送京師,暫時可以緩解糧草危機。」

  荀彧很快想出了一個辦法。

  如今京師缺糧,撐不過數日。那麼賦稅改革、屯田等等辦法,都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只能從徵調糧草著手。

  漕糧起於兩漢,盛行於唐宋,明清遂成定製。即通過河運和海運,由東南地區漕運至京師的稅糧。

  …

  「文若所言甚是。」

  曹操也是頷首:

  「陛下,如今袁隗和西涼軍諸將已死,只要將人頭送往前線,必將震懾諸侯們,令他們不戰而潰,兵圍京師之勢可解,河路通暢!」

  …

  「雖說如今地方抗稅,但幽州牧劉虞、兗州刺史劉岱、荊州牧劉表等漢室宗親,只要陛下詔令下達,他們肯定會遵守王命。」

  荀攸也說道。

  …

  在他們看來,京師糧草危機,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哪怕如今地方軍閥割據,不少狼子野心之輩橫行,但心向大漢的漢室宗親和漢室忠臣們肯定也有不少。

  真正影響京師的問題,就是糧草的運輸影響。

  但只要諸侯圍攻京師之勢散去,海河水運、黃河水運、淮泗水網,都能第一時間將幽冀地區、江南地區的糧草立刻徵調往京師。

  更不用說,後面還有稅糧!

  …

  聞言後,劉辯嘆了口氣,想了想還是說道:

  「諸位都是朕的股肱之臣,也不瞞著諸位了,因為京師動亂,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已經丟失了。因此想要徵調糧草,缺少關鍵憑證!」

  …

  「什麼?!!!」

  曹操、荀彧和荀攸等人,大驚失色!

  這些人都是經國濟世之才,雖說還屬於初出茅廬,沒有達到歷史巔峰時期,但因為出身的緣故,他們自幼熟讀詩書兵法,絕對屬於棟樑之材。

  他們家世不凡,見慣了大風大浪,自然不至於一驚一乍。可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丟失,實在是事關重大,甚至關乎大漢國體啊!

  一支軍隊的憑證是虎符,利用虎符來調兵遣將。這是君王和將領各持一半的信物。

  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典故「竊符救趙」,講的就是虎符的重要性——

  當時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

  情急之下,信陵君魏無忌聽取侯贏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魏國兵權。

  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

  …

  可見「虎符」是可以調兵遣將,甚至軍隊只認虎符!

  而對於地方長官而言,他們要如何確認「天子詔令」是真的?!不是偽造的?!

  就看詔令上面的「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的蓋章,傳國玉璽並不常用,而天子六璽各有用處,有封國之用、有賞賜諸侯之用、有發兵之用、有召大臣之用等等。

  沒有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的加蓋,誰知道這份詔令是真是假?!是不是有人冒名頂替,甚至圖謀不軌?!

  不是所有人都像盧植,看過並且認出劉辯的筆跡,就直接放棄抵抗!

  如果是亂臣賊子,完全可以以「筆跡偽造」,缺少「印璽憑證」為由,繼續率兵對峙抵擋!

  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就是一個國家、一位君王的權威象徵!

  如今,竟然丟了!!!

  …

  「始作俑者,袁氏是也!」劉辯冷聲道。

  …

  聞言後,曹操、荀彧和荀攸等人頓時肅容,他們也終於明白過來了,恍然大悟驚醒過來了。

  為什麼喬瑁的一封「矯詔」,就可以號召天下諸侯會盟,大逆不道的圍攻京師,冠冕堂皇說著「清君側、誅奸臣」!

  恐怕這不是「矯詔」,而是「真詔」,因為上面的印璽蓋章是真的!

  再加上袁氏呼應——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他們的「呼應」加上「真詔」,可不就是奉召清君側、誅奸臣、奉天靖難?!

  奉召清君側的諸侯中,肯定有袁氏的黨羽、心懷鬼胎之輩。但肯定也有蒙在鼓中的漢室忠臣們,比如兗州刺史劉岱,這位漢室宗親都被忽悠了!

  這些被蒙在鼓中的諸侯們,還以為自己是「勤王救駕」,而不知道其實是「大逆不道」的「反攻京師」,這是亂臣賊子、行同謀逆!

  …

  「缺少印璽憑證,又該如何徵調糧草?」劉辯驚醒了他們的震撼。

  …

  荀彧想了想後,只能說道:

  「陛下,缺少印璽,只能派遣特使。但恐怕會令人生疑。且一路押運糧草,途徑的關關卡卡,缺少朝廷文書和印璽,會被賊子藉機發難。

  「不過,幽州牧劉虞之子劉和,就在朝中任職侍中。

  「以劉虞的忠君愛國,只要陛下手書一封,蓋上……皇子辯印璽,以及劉和這位嫡子的憑證,相信劉虞會抽調糧草,派兵運往京師的!」

  …

  這時曹操補充道:

  「本初……咳咳,袁紹乃渤海太守,冀州牧韓馥乃是袁氏門生故吏,冀州地方長官多與袁氏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

  「幽州運輸糧草最好不要途徑冀州,避免被袁紹設計劫掠,可以走并州方向,過太行八關,入河內送往京師。

  「并州軍呂布等將、并州太原王氏(王允)、還有上黨太守張揚,都是忠君愛國之士,雖然并州不如冀州平原道路通暢,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安全為上!」

  …

  「只要袁隗和西涼軍諸將人頭送至京師,那些蒙在鼓中的諸侯們會驚醒過來,到時候真相大白,也可以令諸侯入京見駕,直接當面向他們徵調糧草。

  「兗州刺史劉岱距離京師最近,可以立刻抽調糧草馳援,甚至令劉岱向周圍的青州、徐州、豫州等地搜購,緩解燃眉之急!」

  荀攸也補充道:

  「其實也可以派遣特使前往荊州,大漢就冀州華北平原、以及荊州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地最為肥沃,糧草富足,乃賦稅扛鼎所在。

  「但劉表方才上任,不知是否已經掌控荊州大權,且袁術虎踞南陽,截斷京師前往荊州的道路,糧草運輸有些麻煩。」

  …

  曹操又補充說道:

  「陛下,不管如何,糧草之危需要解決,但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的下落也需要搜查,需要立刻徵調能臣干將調查,不能讓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流出京師!」


  …

  荀彧卻搖頭說道:「此事不能聲張,需要暗中調查。若是真的事不可為,只能偽造天子六璽,應急之中。」

  …

  劉辯心下感嘆一聲,這些人不愧是棟樑之材,在他們群策群力之下,明明影響深遠,至關重要的「糧食危機」問題,頓時迎刃而解了。

  劉辯一一頷首,最後說道:

  「朕已經令錦衣衛硝制袁隗等罪犯的人頭,黃昏之前可以送往前線。暗中已經令錦衣衛調查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的下落,你們無須擔心!

  「如今當務之急,是立刻召見侍中劉和,帶著朕的御筆詔書,前往幽州徵調糧草。還有前往荊州、兗州、甚至長安三輔地區,都需要派出特使。

  「朕相信,大漢更多的是漢室忠臣們,而不是亂臣賊子們!」

  …

  「陛下英明!!!」

  曹操等人頓時高呼說道。

  今日的君臣會議,令曹操等人心下很振奮。

  陛下可以透露出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失蹤,這等關乎國體的大事,都告知他們,可見對他們的信任!

  一位臣子最重要的就是,贏得君王的信任!

  …

  他們退下後,立刻協助司徒王允操辦這些事情,王允顯然也知道劉辯在培養荀彧等人,因此錄尚書事的他,對這些人逐漸放權。

  王允深刻的明白,為人臣子不能貪戀權寨,陛下給你的才能要,不給你的要果斷放棄。

  而且,有時候放權,何嘗不是更進一步呢?

  …

  在這些棟樑之材的推動下,一項項軍政要務立刻進行之中。

  侍中劉和御前召見,受寵若驚。得知陛下交給他的重任後,拍著胸脯答應,必定不辱使命!

  劉辯對劉虞和劉和還是很信任的,不僅因為他們是漢室宗親,更因為這父子倆是真的忠君愛國,或者是真的是對大漢忠心耿耿。

  原歷史中,袁紹曾經想要扶持劉虞為帝,對抗董卓廢立的劉協。這麼一個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皇位,劉虞想都不想就放棄了!

  不是劉虞虛偽,更不是劉虞知道袁紹難以掌控,而是他真的是愛民如子、熱愛大漢,真正的漢室忠臣!

  相信劉虞收到劉辯的親筆詔書,皇子辯印璽,以及劉虞兒子劉和這位特使,劉虞會徵調糧草,派兵押運京師。

  幽州距離京師道阻且長,因此劉辯沒有設宴款待,親自將劉和送出了殿門,而後由錦衣衛親自送往幽州。

  …

  除了劉和這位特使,還有一位位特使,被派遣出京,前往各地徵調糧草。

  與此同時。

  錦衣衛快馬加鞭將袁隗等人的人頭硝制好了。

  足足上千顆人頭,硝制極其繁瑣,但在接連催促下,他們還是在酉時初刻附近,大概傍晚五點多,命人完成了硝制工作。

  從午時正刻問斬袁隗等人,到酉時初刻,不過只有五個小時的時間,他們就令人完成了這項工作,幾乎將京師硝制匠人全部調動起來。

  不要小看硝制,這是一向技術含量很高的防腐工作。

  一個人頭如果不硝制,很快會腐爛、發臭,生出蛆蟲。更逞論如今是九月初,夏秋時節,天氣炎熱,可能一夜就會腐臭。

  這不能長時間保存人頭,認不出人頭的真容。對劉辯想要震懾諸侯的目的,自然也就達不到了。

  因此硝制工作,至關重要!

  錦衣衛監督硝制匠人完成人頭硝制後,奏報劉辯,後又監督將士馬不停蹄、快馬加鞭送往前線。

  說實話,此次錦衣衛出工出力,廢寢忘食的工作,可謂是立下汗馬功勞。

  劉辯一直看在眼中,這也是為什麼,錦衣衛至今沒有找到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他沒有責怪。

  但劉辯也深感錦衣衛人手不足,還有東廠也是如此。

  此事過後,必須要立刻擴充人手,這種捉襟見肘的窘境,不利於長遠的發展。

  連天子六璽和傳國玉璽,這等至關重要的憑證都能丟失,丟失後還找不回來,劉辯只感覺諷刺!

  ……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