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馮諾依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709章 馮·諾依曼

  獲得諾獎後,吳有訓被邀請在歐洲幾所大學進行一波巡迴演講。

  反正這是好事,可以繼續大大提高威望,而且也能比歷史上提前很多年獲得國外的院士地位,名聲這東西還是很有用的。

  李諭則在這段時間與湯飛凡先去了趟柏林。

  湯飛凡對歐洲科學界尤其是德國一直挺嚮往,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科學的語言其實是德語,而非英語。大量的科技文獻,尤其是數學、物理這兩大支柱級學科里,第一手文獻往往都是德語的。

  德國的醫學、生物學同樣不弱,雖然科赫已經過世,但德國科學界一直有個傳統,他們的科學聯合會叫做「自然科學與醫學聯合會」,肯定要把醫學捎帶上。

  湯飛凡迫不及待先去視察視察拜耳藥廠,李諭則來到了柏林大學。

  現在柏林大學聚集了普朗克、愛因斯坦、薛丁格、邁特納等好幾個大牛。

  愛因斯坦還在和薛丁格研究量子的問題。

  「兩位教授,上午好,」李諭笑道,「你們在聊什麼?」

  「自然還是該死的概率,」薛丁格說,「我越發覺得概率解釋是不是過於數學化了,這違背了我的初衷。」

  愛因斯坦則有些猶豫:「數學化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如何尋找物理本質才是關鍵。」

  李諭指著他們身後的黑板:「解釋不了的地方不少,比如那個波函數的解。」

  薛丁格頹然說:「真的很難想通。」

  仔細對比對比,柏林大學選擇薛丁格接替普朗克真的蠻合適的,兩人在科學方面非常像,都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同時又有些保守,不敢再多邁幾步。

  要是站在柏林大學的角度,可能覺得這是穩重。

  小黑板上的解說起來沒啥,就是一個帶有虛數i的解。

  需要小小留意:概率解釋中提到波函數Ψ的平方,計算中不是簡簡單單的Ψ×Ψ,複數的計算需要用到復共軛等內容。

  而這個解除了概率解釋外,還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最典型的自然是後來狄拉克通過自己的方程預言的正電子。

  數學和物理結合起來就是這麼神奇,很多方程在數學上能求出千奇百怪的解,但至於它們代表了什麼就非常難解釋了,往往需要頂級的頭腦才行。

  愛因斯坦笑道:「幸虧這個函數不是我搞出來的,不然每天聽到那首小曲我能瘋掉。」

  李諭問:「什么小曲?」

  「你沒有聽過嗎?」愛因斯坦訝道,然後簡單哼了幾句:

  「埃爾溫用他的Ψ

  可以做很多計算,

  但有一點尚未被發現:

  Ψ到底是什麼意思?」

  李諭也樂了:「離開布魯塞爾時,我曾聽泡利說,薛丁格教授竟然連自己的波函數可以用概率解釋都不知道,所以薛丁格不懂薛丁格方程。」

  這是個薛丁格還活著的時候就流行的梗。

  薛丁格聽了有些尷尬:「我當然懂我的方程。」

  愛因斯坦揶揄道:「那你怎麼不去聽聽馮·諾依曼最近的研討會,他正在試圖用數學去解釋量子力學。」

  薛丁格搖頭道:「他是個優秀的數學家,但一定不是個優秀的講師,聽他講課還不如自己研究。」

  李諭納悶道:「有這麼困難?」

  薛丁格說:「不信的話,你自己去試試。」

  ——

  馮·諾依曼目前在柏林大學做兼職講師。

  他是個匈牙利裔美籍猶太人,至於「馮」這個姓氏,是奧匈帝國皇帝賜的姓,因為他老爹是個很厲害的銀行家。

  馮·諾依曼是個天才,過目不忘那種,現在他研究的領域和狄拉克有點相近,都是數學物理,只不過狄拉克更偏物理一點,而馮·諾依曼更偏數學,畢竟馮·諾依曼搞的主要就是數學。

  李諭來到他的研討會,馮·諾依曼注意到了李諭。

  「院士先生,您竟然來了。」

  李諭微微一笑:「先生繼續講就是。」

  不出十分鐘,李諭就明白為什麼薛丁格說他不是個優秀的講師了。


  馮·諾依曼的思路、語速還有板書的速度都極快,壓根不在乎下面的人跟沒跟上他的節奏。

  數學這東西吧,到了一定境界,本來就難得出奇,你還不給人消化的時間,根本沒人受得了。

  而且馮·諾依曼沒有準備演講稿的習慣,大家手裡沒有什麼參考材料。

  他在台上滔滔不絕,然後在黑板上迅速進行數學演算,一旦黑板寫滿了,就立馬擦掉一大片之前寫的方程,然後繼續自顧自演算,在場的所有人幾乎都不知道他到底在說什麼。很多人戲稱為「擦黑板證明」。

  四十分鐘後,馮·諾依曼拍拍手,「好了,我講完了,有什麼需要問的嘛?」

  台下的十幾人面面相覷。

  「太好了!」馮·諾依曼高興道,「我就知道所有人都理解了我所說的。」

  大家趕緊一通鼓掌。

  眾人走後,馮·諾依曼對李諭說:「今天來的基本都是純數學領域的研究者,這種計算量大部分物理學家不會用到,不過我知道李諭先生的計算能力也異常出眾。」

  李諭笑道:「過獎,過獎。」

  真的是過獎,因為自己的計算能力全靠有台作弊一般的計算器。

  而馮·諾依曼則是純手算,很駭人。

  後來他參加了曼哈頓計劃,是整個研究團隊中計算能力排名第一的,費米第二。

  日本爆炸的兩顆原子彈,第一顆叫做小男孩,第二顆叫胖子。小男孩是鈾235的鏈式反應;而胖子換成了鈽239。

  由於鈽239比較活潑,所以需要精確地計算才能控制它的起爆,不然沒落地就炸了。

  這個極為複雜的計算就是馮·諾依曼完成的,堪稱人形計算器。

  另外,馮·諾依曼依靠自己的數學能力,還分析出了最佳爆炸高度。他發現原子彈在空中某個位置起爆,比落地後再爆炸效果好很多,這個高度數值550米是他算出來的。

  妥妥的昭和英雄!

  費米的計算能力雖然屈居馮·諾依曼之下,但也不能說人家弱。當年原子彈試驗,費米僅靠隨手扔出的一把紙屑,就估算出了爆炸能量的數量級。

  至於後來馮·諾依曼轉行搞電子計算機,也是因為他的計算能力太出眾,一不留神又成了現代計算機之父(這個稱呼有好幾個人共享,比如圖靈)。

  李諭只能岔開數學的話題,儘量往物理上引一引:「聽你的講座,似乎想探究物理世界的本質,探究量子力學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院士先生的洞察力世所罕見,竟然在這麼短的一堂普通數學研討會上就看出了我的方向,」馮·諾依曼很驚訝,然後承認道,「沒錯,我想知道在這些優雅的數學之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李諭笑道:「下面肯定暗流涌動。」

  馮·諾依曼贊同說:「微觀領域太神奇了,比任何冒險都有趣得多,因為那裡滿滿都是未知。我看到已經有人做成功電子散射實驗,證明了電子具有波的性質,這簡直太恐怖了!

  「既然可以是波,那麼電子就有可能做出雙縫實驗,甚至單電子的雙縫實驗,想想就不寒而慄!

  「單電子!它要自己同自己干涉?」

  這個問題困擾了物理學家很多年,但不包括李諭在內……

  李諭說:「依我看,概率是個好東西。概率是什麼?是不確定,是模糊不清。所以,我認為電子說不定不是一個常規認為的實心小球。」

  馮·諾依曼大驚:「怎麼可能!」

  李諭說:「只有這樣假設,很多事情才能說得清。你還記得愛因斯坦教授關於宇宙有限無界的說法嗎?」

  馮·諾依曼點點頭:「當然知道。」

  「微觀粒子也可以借用類似的假想,」李諭說,「電子可能就是一種有半徑無體積的模糊的……」

  「模糊的什麼?」馮·諾依曼問。

  「模糊的能量場。」李諭說。

  馮·諾依曼此時反而沒有那麼驚訝:「院士先生也想用數學來處理物理學?」

  李諭聳聳肩:「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只能假設電子只有半徑,但沒有體積,甚至沒有邊界,更不會有內部結構。」

  馮·諾依曼說:「那不就成了零維度的點粒子,根本不占據空間,只是一個點?」


  李諭說:「說不定就是這樣,至少數學上可以這麼處理。用不了多久,英國的狄拉克先生估計就會寫出他的新論文,——他在布魯塞爾時是這麼說的。」

  「有點意思!」馮·諾依曼說,「不過我暫時還無法接受電子沒有內部結構的說法。」

  「要是現在什麼都知道,就沒意思了。」李諭輕鬆道。

  馮·諾依曼說:「可惜我不懂實驗,不然真想利用電子的衍射來測量一下電子半徑,看看是不是如先生的理論推導那樣。」

  李諭攤手道:「目前的條件肯定做不了這麼精準的實驗。」

  從實驗的角度,用電子轟擊電子,再通過散射角度確實可以推測出電子的半徑。

  後來物理學家就是用的這個辦法去測量電子半徑。但實驗結果卻讓人瞠目結舌,異常詭異:

  被測量的電子的半徑,會隨著轟擊電子的能量大小而變化!

  因為轟擊的電子會傳遞一部分能量給另一個電子,從而導致其能量提高,粒子性變得更明顯,半徑就會更小。

  如果要測量更精確的半徑,就要用更高能量的電子轟擊,半徑就會更小,陷入死循環。

  直到波長逼近康普頓波長這個下限。

  也就是說,電子的半徑無法測量得很精確。——嗯,又是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原理在作祟。

  所以物理學家才猜測,電子很可能作為基本粒子,並沒有內部結構,或者換個更嚴謹的說法,電子的內部結構對於我們來說是未知的。

  據此推測,電子或許就是個模糊不清的能量場。因此你要是說它體積無限大,貌似也不完全錯。

  這個理論可以用於解釋量子糾纏:因為這兩個分裂的粒子,用的本來就是一個能量場,你對其中一個進行測量,也就是同時對另一個測量了。

  單電子雙縫干涉也能解釋:畢竟是模糊不清的能量場嘛,它就是同時通過了兩個縫唄。

  馮·諾依曼表現得和狄拉克一樣佛系:「果然還是研究理論有意思,不用等到實驗結果,數學就可以昭示一切。」

  他坐回椅子上,倒了一杯威士忌喝了一口,嘖嘖道:「美國人的酒真是無趣,就這釀酒水平還禁什麼酒。」

  李諭好奇問道:「你會去美國任職嗎?」

  「美國?怎麼會!美國的科研能力太差了!」馮·諾依曼笑道,突然轉念一想,「不過去那裡好像可以輕鬆混個正教授。」

  他家是開銀行的,不缺錢,就是缺點名。

  李諭笑道:「確實沒什麼難度。」

  馮·諾依曼的朋友維格納1980年代末曾經在採訪中說:「20年代的美國有點像蘇聯:一個沒有一流科學訓練或研究的大國。當時德國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國度。」

  馮·諾依曼顯然更想留在德國,尤其是他現在研究的就是量子理論的數學基礎,在德國才能及時看到文獻。

  話說雖然很多人不知道,但馮·諾依曼在量子領域的貢獻一點都不小,幾年後他寫了一本《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非常牛。在書中他徹底剖析了波函數如何坍縮、何時坍縮,甚至是否坍縮等所謂的「測量難題」。

  不過他的書中沒有回答另一個本質的問題:什麼導致了波函數的坍縮。

  馮·諾依曼雖然沒有回答,但給了一些暗示:人的意識。

  當然了,這個觀點不僅哥本哈根派不認,愛因斯坦也不承認。

  還有比較有意思的是,馮·諾依曼的這本《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剛出版,就有了一個小粉絲,這個小粉絲叫做阿蘭·圖靈。他是這麼描述此書的:「讀起來非常有趣,一點也不難。」

  李諭自然知道兩三年後馮·諾依曼就會去美國普林斯頓,於是對他說:「一個國家一旦工業強盛,並有了足夠的資金後,自然會想著提升學術水平,說不定對岸的大學會高薪來挖人。」

  馮·諾依曼倒是實誠,默許道:「他們最好允許我喝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