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大明朝的氣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33章 大明朝的氣度

  嘉靖皇帝之所以會對安南都統使司起了興趣,除了海瑞的那邊的描寫家鄉風光物產的雜文之外,還有就是帝王本來就有的文治武功之心。

  而這個心思之所以會被勾起來,這也要怪朱載坖在事後的一句話。

  朱載坖當時在海瑞寫了這篇描寫家鄉的雜文之後,也笑道:「海瑞呀海瑞,你這家鄉當真是一塊寶地!除了豐富的物產之外,那邊四季如夏的氣候也很適合良種的試驗培育。如果有可能的話,本王還想奏請陛下在瓊州專門找一片地試驗一些新的糧食種子。」

  就是這句話被王府里的暗探記錄了下來,然後呈報給了黃錦,黃錦也大致的先看了一遍,也覺得沒啥敏感的語句,所以也就當做了那日的王府密報給了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本來也覺得沒啥東西,但在看到這句話後,他的敏感反應可就比一般人要強的多了。

  作為皇帝,嘉靖皇帝實在是太了解糧食的重要性了。

  現在的朝廷與其說是缺錢,其實更缺的是糧食。

  尤其是北方地區人口本就稠密,但是糧食的產量卻一直很難有大的突破。

  還有就是京師,京師七八十萬的常駐人口,這些人一睜眼就要吃飯,天天就指望著京杭大運河源源不斷的從南方調運糧食過來,本就是脆弱至極的平衡。

  一旦遇到了黃河泛濫,導致運河停運一段時間,京師的糧價就會應聲而漲。

  如果瓊州那邊的氣候當真可以試驗一些可能高產的糧食種子,真能實現一年三熟的輪耕,那麼與之相對的安南都統使司豈不也是如此?

  這麼一想之後,嘉靖皇帝就覺得這事有搞頭了。

  所以,在去年的時候,嘉靖皇帝就讓黃錦找人去了瓊州實地的查看當地的農業情況,現在一年過去了,那邊的情況也有了非常準確的反饋。

  瓊州地區確實是四季如夏,稻子這種南方常見的主糧,也確實可以一年三熟。

  雖然產量也就那麼回事,但至少說明了那邊的氣候是可以有條件完成一年三熟的糧食耕種。

  所以,一得到這個準確的實際信息之後,嘉靖皇帝的心想不激動都難。

  但可惜的是,瓊州實在是太遠了,依照東廠錦衣衛按照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趕路,從京師到瓊州也花了二十六七天,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再一想到其他按照正常日行五六十里的趕路方式,那麼來回京師到瓊州都得走上半年以上。

  所以,嘉靖皇帝心頭的熱火剛剛燃起也就被距離給澆滅了。

  實在是太遠了,就算那邊的糧食真的可以一年三熟,但是要從那邊運糧到北方上來,光是一路的消耗和成本就已經入不敷出了。

  因此就算是瓊州是做一個寶島,安南都統使司是塊寶地,也是遠在天邊的寶地,與朝廷大政並無益處可言。

  當然如果嘉靖皇帝的思維能跳躍出來,用海運的思路去看待問題,他可能就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了。

  不過這也是一廂情願的想像罷了。

  本來大明朝就不重視海疆,再加上海上的倭寇和強盜又那麼的猖獗,嘉靖皇帝就算是會想一萬種方法,他都不會想到海運。

  畢竟,陸地運輸和運河運輸,才是大明朝持續了幾百年的經驗老路,真要換一種不知道風險和成本的海運方式,嘉靖皇帝也會心裡沒底。

  因為想要實現海運除了要有突破性的新思維之外,還要有大投入,首先能夠遠航的大船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還要有護衛萬裏海疆的強橫水師。

  否則的話,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但是不管是能夠遠航的大船,還是能夠護衛萬裏海疆的強橫水師,這都需要天文數字一般的資金投入。

  而大明朝缺的就是銀子,缺的就是錢。

  所以,這條路從一開始想那就是一條死路。

  當然,這條路對朝廷而言是一條走不通思路,但對於民間而言卻又是另一番情景。

  今人在看明清時代歷史的時候,總是第一反應明清是一個閉關鎖國的腐朽時代。

  其實這也是一種歷史錯覺。

  尤其是在大明朝嘉靖時期之後的大明最後幾十年裡,大明朝根本就不是一個閉關鎖國的時代。

  在嘉靖時期之後,大明朝與來自於海上的歐洲文明接觸可以說是最沒有任何忌諱可言的。


  那些來自於歐洲的商人可以在澳門登陸做生意,來自於歐洲的宗教傳教士也可以自由的在大明朝境內活動。

  就比如後世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人家不僅可以結交徐光啟,葉向高這樣的內閣大學士,還能把徐光啟給洗禮成基督徒。

  而且兩邊的文化交流也不僅限於此宗教,自然科學方面也是涉及。

  利瑪竇不僅帶來了世界地圖,還跟徐光啟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

  在萬曆皇帝的時候,利瑪竇等歐洲傳教士覲見萬曆皇帝之時,萬曆皇帝也沒把他們當做是洪水猛獸,更是在利瑪竇身故之後,大手一揮的賞賜了這些在華傳教士一塊專屬墓地,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風俗禮儀在北京西郊的藤公柵欄,安葬在華身故的傳教士。

  所以後世要說大明朝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其實是一種不準確的歷史定論。

  大明朝只是時間久了,內部的問題積重難返,無法做到有效的改革,所以看起來像是一個落後腐朽的時代。

  但在當時的文化和社會風氣上,大明朝依然是一個積極向上,包容萬千,有容乃大的上國,它依然是帶著無比驕傲的文化自信,在吸收和融合外來的文化特點。

  並不是有些時代嘴上喊著自信,其實又對別人的文化喊打喊殺,不過人家的節,不穿人家衣。

  殊不知在新文化運動之後,不管是日常的禮儀,還是日常的穿著變化,其實都是一種迎接新時代的新變化形態。

  而且,被有些我們某些喊打喊殺的國家,人家都不介意將我們的節日設置為法定節日來慶祝。

  由此可見,我們有些人的文化自信其實就是假自信,真自卑!

  連一點積極向上,有容乃大的文化氣象都沒。

  要知道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其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在於它不斷地包容,不斷地學習進化,才有了後來的漢唐盛世。

  要不然真的守舊不變,那麼現在可能連個椅子都沒得坐。

  所以,對於文明文化的發展,就是要像漢唐以來的時代一樣,以積極的姿態,以廣闊的胸懷,有容乃大的海納百川,才可以使得我們的文明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無限潛力!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