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調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81章 調動

  拿下翁牛特部,吳三桂依照之前的計劃從翁牛特部也抽調了部分青壯,直接編成騎兵加入自己的騎兵之中。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騎兵力量畢竟不足,另一方面是用這個法子逼迫兩部上大明的船。

  你們兩部不都是跟著皇太極出兵的麼?既然如此現在跟著大明出兵去打皇太極,也算是一個投名狀了。而且控制住了兩個部落的貴族和頭人們,包括那些牧民,吳三桂也不擔心這些抽調的蒙古人會反水,一旦這些蒙古人懷有二意,那麼吳三桂手裡的刀子也不是吃素的,八旗兵能用屠刀壓迫蒙古人臣服,大明同樣也可以。

  不過這兩部畢竟人數不少,加起來光牧民足足就有近三萬人,而且喀喇沁部台吉弼喇什僥倖逃脫,眼下不知所蹤,這也是個麻煩事。

  考慮到後面的作戰,吳三桂沒有馬上帶兵南下,而是讓噶爾瑪派人去白馬川召回跟隨皇太極出兵的部落騎兵。這時候的噶爾瑪已是吳三桂的階下囚,依舊保留著台吉頭銜,吳三桂也沒苛待他,但他的性命實際捏在吳三桂的手中,自然吳三桂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了。

  就這樣,按照吳三桂的意思,噶爾瑪派人前往白馬川召回部落騎兵,至於理由什麼的,就讓噶爾瑪自己編就行了,反正弼喇什之前已經跑了,他現在估計也正往白馬川方向跑,明軍擊破這兩個部落的消息已不是秘密,當消息傳到白馬川,無論是哪些蒙古人或者多爾袞甚至皇太極,肯定會做出反應。

  保密?吳三桂從來沒這個想法,他現在也不需要保密。利用如今的局勢讓敵人內部自己亂起來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而且他也不怕多爾袞等人會帶著蒙古人殺回來,吳三桂巴不得多爾袞這麼幹呢,如果八旗兵帶著蒙古人向北而來,恰好就能解除南邊明軍面臨八旗進攻的壓力,假如能迫使皇太極退兵就再好不過。

  再加上草原作戰不是大明,吳三桂也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傻等著多爾袞等人回來報復,依靠著戰馬進行運動戰,趁機給對方找點麻煩,這才是吳三桂心裡所想的。

  做完這些後,吳三桂也沒在此多做停留,很快就帶著部隊離開了。等吳三桂的騎兵走後,之前投降的噶爾瑪和他的人面面相覷,一時間也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吳三桂帶走了部落剩餘的青壯,現在整個部落空虛到了極點,按理說一旦白馬川的部落騎兵趕回來,噶爾瑪應該動用這支騎兵去追趕吳三桂報之前投降的屈辱。

  可問題在於就算這麼幹能打過吳三桂麼?見識過吳三桂手上騎兵的精銳後,噶爾瑪沒有絲毫信心,而且吳三桂真的走了麼?只是名義上接受了他們的投降再做了這樣的事直接離開了?誰能保證對方不會一轉眼又殺回來?

  為穩妥起見,噶爾瑪決定看看情況再說,對於他們這些蒙古人而言其他的都不重要,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偉大的成吉思汗在成為蒙古之主之前還經受過屈辱呢?他噶爾瑪的投降又算得了什麼?皇太極不好惹,大明也不好惹,還是兩不相幫,等對方分出勝負再做決定也不遲。

  吳三桂領兵離開這片草原的時候,他的兵力已達到了近四千騎,其中兩千騎是他原本的關寧軍和王晉武給他的騎兵,另外兩千騎是從幾個小部落和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中抽調青壯組成的蒙古騎兵。

  這些蒙古騎兵的運用吳三桂直接交給了王晉武派給他的蒙古副將,重新編練成隊,並由原本騎兵中的中下級軍官帶領指揮。雖然這支部隊戰鬥力遠不如吳三桂的主力,裝備也很簡陋,但吳三桂並不在乎這些,他用這些蒙古人的目的是用來作為附庸軍的,以補充自己兵力的不足,再怎麼說他們也是蒙古人,蒙古騎兵戰鬥力再差也比普通的明軍強些。

  帶著部隊出發,吳三桂沒有像其他人所想的那樣直接南下,反而繼續向東走,直奔插漢河套。

  插漢河套位於寬河以西,這裡同樣是察哈爾傳統的牧場,有著幾個部落居住放牧。

  抵達插漢河套,吳三桂故伎重演,以雷霆萬鈞之勢三下五除二就擊破了這裡的幾個中小部落,掠奪一番後補充物資和兵力,等吳三桂離開插漢河套時,他的附庸蒙古騎兵已達到了三千二百多人,手中掌控的整支軍隊人數已超過了五千騎,而且因為從蒙古各部掠奪的戰馬等,騎兵部隊中至少都是一人兩騎甚至三騎,物質補給更是不缺,實力大增。

  插漢河套往南,沿著寬河南下約兩百多里就是長城,也是皇太極正在率部猛攻的喜峰口位置。

  吳三桂此時卻沒有直接南下,更沒有去往喜峰口位置找皇太極的麻煩,他先做了個南下的姿態,走了不到幾十里直接折返向西,然後突然又朝著北而去,一個轉身又回到了承德附近區域。


  這時候,在白馬川的多爾袞已得知了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兩部被明軍擊破的消息,聞訊後多爾袞頓時大驚,他怎麼都沒想到明軍居然會派出一支騎兵深入到草原深處,還有如此大的膽子去打背後的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

  隨著消息的傳來,多爾袞一時間不知如何抉擇,按理說他應該遵從皇太極的命令繼續攻擊長城防線,配合在喜峰口的皇太極主力儘快打破明軍防線突入大明腹地。

  可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兩部被擊破,明軍派出騎兵跑到了他的後方,消息傳來後,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的蒙古騎兵人心惶惶,直接向多爾袞提出要儘快返回部落的要求,多爾袞不得不考慮所帶來的這些麻煩。

  一旦這些蒙古人走了,多爾袞手上的兵力就一下子少了四分之一,沒了這些蒙古人作為先驅,那麼接下來和明軍的作戰中就得拿手下的漢軍旗甚至八旗精銳去填了。

  漢軍旗也就罷了,可八旗精銳是大清的立國之本,更是像多爾袞這樣八旗貴族的老底子。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建立的,這種制度和大明的制度完全不同,八旗貴族們的地位高低完全是依靠手中八旗數量來決定的,掌控的牛錄越多,他的身份越貴重,地位也越高,而沒了牛錄,哪怕是像多爾袞這樣身份的人也會喪失八旗內部的話語權,從而淪落到邊緣的角色位置。

  多爾袞很清楚這點,他當然不可能拿自己的老底子去拼了,他承擔不了這樣的損失和代價。所以這些蒙古人一旦離開,對多爾袞意味著什麼多爾袞再明白不過。

  不過不放這些蒙古人走也是不行的,老巢被擊破,這些蒙古人已是惶惶不安,擔心家人安危的蒙古人怎麼可能繼續留在這裡幫著多爾袞打仗呢?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也阻止不了。所以多爾袞想來想去覺得還是穩妥些的好,他一方面把這個情況匯報給了在東邊的皇太極,另一方面開始吧隊伍往回縮,暫停了繼續進攻大明長城防線的舉動,同時密切注視北方的動靜,以防明軍騎兵從北南下直接偷襲自己。

  很快,吳三桂的騎兵出現在插漢河套區域的消息傳來,接到這個消息後多爾袞心裡鬆了口氣,他判斷吳三桂拿下插漢河套後接下來的舉動應該就是南下,因為插漢河套以南兩百多里就是喜峰口,眼下皇太極的主力就在喜峰口。

  既然明軍派這麼一支騎兵來到草原,從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一直打到插漢河套,那麼對方的目的就很明確了,就是為喜峰口的明軍解圍。

  多爾袞熟讀《三國演義》,對於這一招並不陌生,無非就是圍魏救趙罷了。吳三桂這麼幹就是想借這個辦法吸引皇太極的主力回軍,從而解除喜峰口的威脅。

  既然如此,多爾袞就放心了,看來對方的目標不是自己,對白馬川不會造成威脅。考慮到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兩部騎兵的問題,再加上逃到白馬川的台吉弼喇什苦苦哀求,多爾袞為了穩定軍心決定調部分兵力回援,安撫住這兩部的蒙古人。

  在他看來,既然吳三桂去了東邊,那麼現在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應該沒事了,讓他們回去一趟親眼瞧瞧,安撫住自己的部落,同時也能確保北方後路的安全,可謂一舉兩得。

  等做完這些,再掉頭集中力量猛攻長城防線,或者領兵向東南,聯合皇太極的主力剿滅這支明軍騎兵,徹底消除後患之憂是最好的選擇。

  就此,多爾袞讓尼堪領兩千八旗精銳帶著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騎兵離開,抓緊時間跑一趟,如果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沒什麼大事,就帶兵向東南運動,假如可以殲滅明軍騎兵最好不過,如果不能殲滅的話驅逐也沒問題,等做完這些後再回白馬川繼續進攻大明。

  但多爾袞怎麼都沒想到這時候的吳三桂已悄悄從插漢河套返回了承德區域,在離翁牛特部不遠的濠河以西等著他們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