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第一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66章 第一戰

  對於這場戰事朱慎錐極為重視,因為這是他就任監國以來的第一場對外戰爭。

  遼東問題自萬曆年的薩爾滸之戰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在這段時間中,大明和建奴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從努爾哈赤到現在的皇太極,大明只保持了很短一段時間的戰略優勢,這還是在孫承宗時期,其他大部分時期都是處於下風。

  大小戰數不勝數,明軍始終敗多勝少,光是主政遼東的重臣先後就換了近十人,至於戰死的將領更是不少,遼東軍民損失就更不用說了。

  每年朝廷花費在遼東的軍費多的嚇死人,可卻始終解決不了遼東問題,更不用談滅掉建奴收復遼東了。而在前兩年又發生了己巳之變,皇太極甚至領兵繞過山海關打到了京畿之地,更引得天下震動。

  這一次皇太極突然再次出兵,還打出了救崇禎皇帝水火之中,為大明平定內亂的旗號。雖說這個旗號有些可笑,可眼下大明的政局很是微妙,雖然朱慎錐已控制住了崇禎皇帝,坐上了監國之位,但整個大明對朱慎錐這個監國的認可度並不高,哪怕朝中官員們迫於形勢表態,可心裡究竟又是怎麼想的?朱慎錐很是清楚。

  許多人無非就是暫且低頭自保罷了,這些人今日可以承認朱慎錐這個監國,改日一旦朱慎錐的監國之位不穩,那麼他們絕對是第一個翻臉的。京師如此,更不用說地方上,再加上眼下內亂未平,朱慎錐所要面對的困難可不僅僅只是幾件小事。

  這次皇太極突然開戰,朱慎錐極為重視,要不是他暫時無法離開京師,需要坐鎮京師的話,朱慎錐甚至打算親自領兵和皇太極較量較量呢。

  為此朱慎錐派出了王晉武作為領兵大將,並由李佑、胡林、王貴等人協助,此外王海也被朱慎錐派了出去,再加上帶走了大半兵力,由此可見此戰的重要性。

  這一仗所有人都在關注,如果王晉武戰敗,皇太極和己巳之變時一樣再次攻進長城掠奪京畿的話,那麼朱慎錐的監國之位必然搖搖欲墜,再也坐不穩了。

  可假如這一次能擊退皇太極,禦敵於長城之外的話,那些蠢蠢欲動的人就絕不敢搞事,朱慎錐也能穩固其地位,真正確立他監國的權威。

  所以這一仗不是那麼簡單的,可以說是決定朱慎錐是否能真正掌控住大明的關鍵一戰。打贏了地位穩固打輸了大明內部必然內亂四起,到時候別說監國了,恐怕連性命都不保。

  所以這些日子朱慎錐根本顧不上其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此戰中。遵化、薊州一帶的軍情每日來回京師,隨時關注變化。

  王晉武日夜兼程,趕在皇太極來到之前抵達了遵化,到達遵化後的王晉武片刻都沒休息,立即著手布置防線。

  遵化、薊州一線是皇太極上次突破攻入長城的區域,也是這一次作戰的重中之重。

  從山海關到居庸關一千多公里的長城防線,一百餘個關隘,基本都是沿著山形險要之處而設,而薊州緊鄰京師,戰略防禦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薊州段城牆的建造標準之高,也是遠遠強於其他地段的長城,構建大明北方長城防線的九個邊鎮中,薊州鎮的防禦指數無疑是最強的,牆台之堅歷來有「獨甲於諸鎮」之稱。

  按理說這樣的天險之地,如此強鎮,皇太極要打進來並不容易,可事實卻不是如此,由於萬曆年遼東戰事的爆發,為了解決遼東問題,大明對九邊進行了調整,把大量駐紮在薊州鎮的部隊調往山海關,支援遼東戰場。

  天啟年,熊廷弼王化貞內鬥,經撫之爭導致在遼東大敗後,遼東的精兵損失巨大,尤其之前的渾河一戰,白杆軍和浙軍全軍覆沒,更讓大明傷筋動骨。

  在這種情況下,為確保遼東不失,大明幾乎把薊州鎮全搬空了,整個薊州鎮的兵力全部調往了遼東戰場,以補充遼東的兵力不足。

  大明這樣做並非是忽視薊州鎮的防禦,那是因為戰事的需要,這種抽調薊州鎮支援遼東的做法並沒有做錯,至少在當時來看是毫無問題的。

  一來,遼東慘敗兵力不足,如果沒足夠的兵力駐守一旦山海關被當時的後金攻破,整個遼東不僅全部丟失,更能讓後金占據山海關,隨時可直接打到關內來。

  這樣的話大明就徹底失去戰場主動了,沒了山海關的後果極其嚴重,天啟皇帝這樣聰明的人當然要確保山海關,如果山海關沒了,薊州鎮根本就沒必要存在,所以調薊州鎮出關是必然的。

  至於第二個原因也很簡單,那是因為林丹汗的緣故。當時的林丹汗和大明算得上是盟友,出於各自的目的,大明和林丹汗聯手對抗努爾哈赤,哪怕林丹汗這人總是出爾反爾,在結盟後每次出兵總打著占便宜的小算盤,讓大明君臣極為不滿。


  可話說回來,林丹汗由於當時掌控察哈爾,同努爾哈赤針鋒相對,雙方是死敵這個事實毫無問題,而薊州鎮以北的長城之外恰恰就是林丹汗的地盤,只要林丹汗在,努爾哈赤只能從遼西走廊一路往山海關打別無他路,所以這種情況下大明抽調薊州鎮的兵力支援遼東戰場毫無問題。

  但此一時彼一時,當時的情況和後來不一樣。尤其是皇太極繼位後並沒有和努爾哈赤一樣只盯著山海關,而是從其他角度考慮問題。皇太極的戰略眼光不比努爾哈赤差,甚至更勝一籌,他清楚的知道雖然八旗能打,可大明也不差,哪怕一直在戰場上壓著大明一頭,但大明只要靠著城池和天險關隘作戰,再加上擁有精良的火器,他再有本事要想突破遼西走廊拿下山海關也難於登天。

  後金本就人不多,皇太極可不像大明有豐厚的家底,整個後金加起來也就幾十萬人,就算加上掠奪而來的漢人和蒙古人,充其量不過百萬而已。

  如要拿下遼西走廊打下山海關,八旗的騎射在攻城中派不了多少用處,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拿人命去堆。

  八旗兵何等寶貴?皇太極根本就不可能這麼做,假如八旗損失過大,甚至大部分因為攻擊遼西走廊和山海關戰死疆場,那麼他皇太極還能坐得穩這個大汗之位麼?後金包括現在的大清還可能存在麼?

  皇太極心裡很清楚,這種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所以他的目光轉向了蒙古,決定先解決林丹汗的問題,等收復蒙古後再調頭和大明開戰。

  不得不承認皇太極的做法是對的,也是當初努爾哈赤沒有考慮到的。果然,在調整戰略目標之後,皇太極很快就收穫良多,不僅拉攏住了科爾沁、察哈爾的蒙古各部,還直接在察哈爾擊敗了林丹汗,逼迫林丹汗放棄察哈爾之地朝西遁去,之後林丹汗奪取土默特未果,無奈繼續西行,最後在青海感染天花病死,一代梟雄,蒙古人的共主林丹汗就此謝幕,草原的格局為之大變。

  驅走林丹汗後,察哈爾一地就成了皇太極的控制區域,如此一來薊州鎮以北的地盤上的人從之前的盟友變成了敵人。

  這也是皇太極能不走遼西走廊,在沒有拿下山海關的情況下卻能突破大明防線,直接攻進大明京畿之地的主要原因。而這一切發生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恰恰就是當年的薊遼督師袁崇煥,假如不是袁崇煥志大才疏又好大喜功,私下賣了大批糧食包括軍械給皇太極,又對皇太極攻擊林丹汗坐視不理,眼睜睜看著察哈爾落到皇太極的手中話,怎麼可能會有這樣惡劣的後果?

  所以現在的薊州鎮和空架子沒什麼區別,哪怕之前有過己巳之變,崇禎皇帝也沒重建薊州鎮,更沒有在薊州到遵化一帶派重兵駐守。

  這件事真要論起來崇禎皇帝也是無奈,他不可能不知道薊州鎮的重要性,更不會不清楚己巳之變的嚴重後果。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既然發生了己巳之變,就應該立即堵上這個漏洞,以防這種情況重演。

  可問題在於崇禎皇帝沒錢,手上能調動的兵力也嚴重不足,經過他這些年的折騰,大明的稅收一降再降,再加上遼東巨大的軍費開支加派遼餉導致各地叛亂四起,更產生了嚴重後果。

  現在的大明內憂外患極其嚴重,甚至進入了惡循環階段。除了關寧軍駐守遼東外,大明九邊的邊軍更被大範圍抽調至內地省份圍剿高迎祥等義軍。崇禎皇帝不是不清楚薊州鎮的問題,而是有著僥倖心理,覺得皇太極再來犯的可能性也許不大,又或覺得抓緊時間先平定叛亂,等內亂解決後再把九邊兵力調回去駐守,打一個時間差,拆東牆補西牆。

  作為皇帝,把希望寄託於別人身上,甚至做重大決定時不考慮後果,不得不說崇禎皇帝還真是一個「人才」。至於朝中的官員們不是沒看出問題,而是看出了問題卻不敢勸諫,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崇禎皇帝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樣的帝王手下幹活本就艱難,一旦主動提出問題,不僅會給自己招來麻煩,更會因為萬一局勢的變化導致崇禎皇帝對勸諫者懷恨在心,最終把這口黑鍋直接扣到對方的腦袋上去。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