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南宋局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呂文煥咽了口唾沫,眼神掙扎猶豫起來,陷入抉擇。

  林塵見此並不急,等著他想清楚。

  只因呂文煥此人,乃是抗蒙名將呂文德的族兄。

  這位呂文德算得上南宋名將,曾在川蜀,湖廣等地與金朝蒙古交戰三十年。

  在南宋軍中,呂文德聲望極高,死後被南宋朝廷賜予諡號:武忠,還被追封和義郡王。

  足可見呂文德在南宋軍中地位之高。

  其死後,呂文煥自然也繼承了自家族弟在南宋軍中人脈舊部,也順理成章被任命鎮守襄樊這南宋命脈。

  可隨著呂文煥帶頭投降蒙古,那些舊部故吏們也紛紛跟風而動,瞬間就讓整個長江防線倒戈!

  這些隨呂文煥倒戈的舊部,也都被忽必烈編入蒙古漢軍,用作攻滅南宋。

  所以林塵沒有直接殺了呂文煥。

  他接下來的一個驚天謀劃當中,需要對方配合才是。

  此番忽必烈統帥來與賈似道一決高下的大軍,除開各地維持新占疆域的士卒,還有足足三十多萬!

  如今這些蒙古軍隊失去了忽必烈的指揮,勢必會混亂起來。

  可即便如此。

  也不是林塵不過三萬人能吃下的。

  這都不是蛇吞象了,而是螞蟻吃老虎!

  於是,林塵盯上了呂文煥的舊部。

  只因在那三十多萬大軍中,除了北方漢地侯和蒙古軍隊,呂文煥舊部投降的南宋士卒,就占了三分之一!

  呂文煥並未猶豫太久。

  這是自然,畢竟他小命都在林塵手裡,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

  他也清楚林塵打算讓他做什麼。

  無非是書寫密信,讓尚處於蒙古軍中的舊部故吏再次叛變。

  若是忽必烈沒死,呂文煥定然不可能只靠書信讓其倒戈。

  可按照林塵所言,忽必烈已經死在其手中了!

  如今蒙古水軍全沒,難道讓這些渡河的蒙古軍隊游回來不成?

  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蒙古大軍補給斷了!

  要知道,他們數十萬人的糧草補給,那可是個天文數字。

  更何況蒙古多騎兵,每日餵養一匹戰馬的消耗,足夠七八個步卒一日所需。

  簡而言之。

  渡河追擊南宋潰軍的蒙古大軍,眼下成了瓮中之鱉!

  於是。

  還不清楚後方發生什麼事情的各路蒙古軍將,在沒有收到忽必烈軍令之前,都停了下來,派出信使詢問下一步該怎麼走。

  然而,一連三日,都沒有任何回應。

  這下,深入南宋腹地的蒙古軍將不知所措。

  自然有軍將率部而歸,想要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然而。

  等他們到了長江沿岸,就見一支水軍封鎖江面。

  這支水軍的旗幟和裝束,顯然不是自家人的!

  軍將們心中一驚,已然意識到情況不妙。

  同時,一則流言在蒙古軍中不脛而走。

  此番他們中了宋軍誘敵深入之策。

  有一支奇兵襲擊大汗軍帳,將其斬殺,餘下大臣也沒逃走多少。

  這個消息一出,蒙古軍心大跌。

  起先,還有蒙古軍將嚴禁這類流言散播。

  可當封鎖江面的水軍船隊將蒙古大汗軍帳以及不少大臣貴胄腦袋懸掛出來時。

  蒙古士氣已然不可挽回!

  那斬殺忽必烈的宋將名字,也開始在這些蒙古士卒口中流傳開來。

  林塵!

  與此同時。

  呂文煥所寫的書信也被錦衣衛送到了蒙古軍中。

  收到信的南宋降將們,一個個臉色變化不定。

  因為呂文煥在林塵的授意下,誇大了目前局勢。

  說忽必烈身死,南宋調集了百萬大軍,在羽林將軍林塵的統帥下,將他們這三十來萬蒙古主力包圍。


  只待糧草斷絕時,便展開圍剿。

  屆時,他們這些降將定然沒有活路。

  好在呂文煥與林塵將軍有舊,特此寫信讓他們撥亂反正。

  若是功成,不但沒有懲罰,反而有功!

  看完書信的呂文煥舊部們,表情不可謂不精彩。

  再結合最近消息封鎖,糧草不濟的情況,這些南宋降將頓時明白過來。

  原來是這樣啊!

  要說這些降將,本就是牆頭草。

  之前能毫不猶豫的投降忽必烈,如今也能在必死之局下再次反叛。

  林塵看著呂文煥舊部們的回信,心中安定下來。

  他的謀劃,成了大半!

  *

  *

  *

  另一邊,

  乘小船離開的賈似道,不過兩日,就從丁家洲一路沿江而走,跑到了揚州。

  不得不說,這位促織宰相跑得倒是挺快的。

  反觀被賈似道拋棄的南宋士卒,被蒙古大軍一路掩殺一百五十里,死傷慘重!

  若不是林塵抄了忽必烈軍帳,蒙古大軍可一鼓作氣,直撲南宋都城臨安。

  即便如此。

  這個消息傳到南宋朝堂,也引起軒然大波。

  「這賈似道喪師辱國,臣請斬此獠!」

  「陛下,需徵調各地勤王之師,拱衛臨安啊!」

  新繼位的宋恭宗趙㬎不知所措。

  是的。

  宋度宗趙禥在得知丁家洲戰況後,也不知是肝膽俱裂,還是沉迷酒色導致身體虧損嚴重。

  消息傳回來後,直接暴斃!

  於是趙禥次子趙㬎在朝堂諸公的緊急擁護之下,坐上了皇帝位置,年僅五歲。

  因而真正能在朝堂說得上話的,乃是太皇太后謝道清。

  宋恭宗年幼,謝道清垂簾聽政。

  這位太皇太后,倒是在南宋有幾分賢名。

  不過南宋這一爛攤子事,謝道清哪怕是武則天、蕭太后在世,也無濟於事。

  在得知賈似道戰敗逃至揚州後,謝道清便下詔將其召回。

  只是賈似道稱故拖延。

  看樣子,這位促織宰相也知丁家洲之戰,自己罪責甚大。

  謝道清望著吵成一團的朝廷諸公,臉色悲苦起來。

  下詔勤王?

  可南宋境內全都被賈似道嚯嚯乾淨了,哪還有兵丁可供抽調?!

  「陛下,臣請奏求和!」

  「是啊,只有求和才行。」

  此話一出,朝中大臣一致同意。

  不求和,難道繼續打嗎?

  見此,謝道清別無他法,只好遣陸秀夫持節北上,去與蒙古求和。

  同時,謝道清下詔調夏貴、孫虎臣等軍將回京。

  賈似道對於夏貴、孫虎臣這幾個坑了他的傢伙,在上書奏摺當中將丁家洲之戰失利的黑鍋全都扣在了他們頭上。

  可如今局勢。

  南宋除開這些人,也沒有能戰軍將了。

  孫虎臣收到招領,倒是回到了臨安。

  唯有手中把持數萬南宋水軍的夏貴不從,顯然有二心。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