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第216章 九十年代來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16章 九十年代來了!

  何雨柱回到了四合院之後,一大媽的靈堂已經被撤了,好像李超群也沒有為一大媽做什麼,用最快的速度將一大媽的一切都給處理了。

  事實上一大媽的死,其實就是李超群所為,因為一大媽發現了李超群的秘密,但是遺憾的是,一大媽並沒有來得及將這個秘密給傳出去,之後就被李超群給滅口了。

  八十年代末,灣灣那裡有比我們更高明的毒藥,有的時候,我們的治安員即使再努力,也破解不了,所以一大媽死於心臟病,我們的治安員就沒有再查出其他的。

  很快,日子重回到了原點。

  於海棠快要生了,何雨柱的第一個孩子要出生,這段時間,於海棠幾乎成為了家中最大的保護對象,所有人都是圍著於海棠轉,其中都包括了李奶奶。

  皇天不負苦心人,於海棠懷胎十個月之後,給何雨柱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孩子取名何光為什麼要取名何光,那是因為何雨柱想要湊齊四個孩子,直接叫光耀門楣,呵呵.這是何雨柱的一個惡趣味。

  時間就如同沙漏不停的往前,很快,九十年代到了。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早在亞運會開幕式之前,《亞洲雄風》這首歌就很火了。

  這首歌的歌詞朗朗上口、旋律舒展開闊,散發著高昂、雄壯的氣勢和活力,且易於傳唱,第一次錄音時就得到現場人員的一致好評。

  在1990年元旦晚會上,劉、韋首次演唱,立刻打動了億萬觀眾的心,隨即風靡全國,成為當時最受歡迎、傳唱最廣的歌曲。

  儘管《亞洲雄風》已經成為四九城亞運會的一個標誌性符號,實際上,這首歌只是四九城亞運會的一首宣傳歌曲,真正的會歌是施光南譜寫的《燃燒吧!火炬》。

  這首歌曲調雄壯有力、歌詞也富有美感,但儀式感過重,與當時的流行文化並不相符。於是組委會找到作曲家徐沛東。

  徐沛東本人是個體育迷,聽說來意後,徐沛東順手在鋼琴上彈奏起前兩天睡覺時從腦海中蹦出來的一串音符,當即就被工作人員確定。徐沛東譜好曲後,找來好友、曾創作過《籬笆牆的影子》《鼓浪嶼之波》《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的詞作家張藜。

  不到一星期,張藜就填好了名為「亞洲雄獅」的歌詞。後來,有人指出,一個洲際運動會的主辦國不應該有具體意象,因而將「雄獅」改成「雄風」,一首佳作就此誕生。

  歌曲錄製時,劉和韋是分開錄的。

  劉唱了一遍又一遍,總覺得不滿意。

  後來徐沛東買了半打啤酒,喝了酒的劉歡狀態立馬不一樣,很快完成錄製。兩位演唱者都沒意識到,這首歌后來能紅成那樣。

  韋後來回憶說,她當時正好在四九城,接到徐沛東的一個電話,說要錄首歌,她也沒多想就去了,從看作品到試唱、錄製,總共不到一個小時,過程很簡單。

  而她也憑藉這首歌,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歌星,有時一天要接幾十個商演電話,主辦方無一例外地都要求她唱《亞洲雄風》。其實,除了《亞洲雄風》外,當時的亞運歌曲還有杭天琪的《黑頭髮飄起來》、朱哲琴的《不要說再見》等,也很受歡迎。

  與《亞洲雄風》一同被人記住的,還有吉祥物「盼盼」。

  「盼盼」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美術設計師劉忠仁以一隻名叫「巴斯」的熊貓為原型設計的。「巴斯」是只流浪熊貓,1984年,四川保護區內的竹子出現大面積開花現象,4歲的「巴斯」餓著肚子漂流到寶興縣巴斯溝一條小河中,被一位農民發現而得救,故名「巴斯」。

  據劉忠仁介紹,最初的設計是熊貓舉著火炬,後來為突出體育賽事,改為舉著金牌,取名「盼盼」,寓意為盼望亞運會和平、友誼和賽出好成績之意。

  亞運會期間,手持金牌做奔跑狀的「盼盼」形象幾乎天天出現在全國各家報紙、電視台上。

  這個可愛的熊貓形象不僅征服了全國人民,也贏得了全亞洲的好感。

  而現在的生活也和兩年前不一樣了,雖然說,此時的四九城人還用的老式電視機。

  不過,能從黑白電視升級為彩電,那已經是非常讓人興奮的事兒了,當年,我們已經成為電視機生產大國,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四九城人執著於電視劇屏幕的尺寸,14寸,18寸,20寸,24寸,越大越像樣兒!

  這一年的四九城,一切都是那麼欣欣向榮,體育場館拔地而起,甭管走到哪兒,都能看著盼盼的身影,從某種層面來說,盼盼才是京城最早的吉祥物,遠比冰墩墩更有影響力,作為亞運會的吉祥物,盼盼還出現在了帽子上,傘面上,畫盼盼,繡盼盼,隨處可見,盼盼笑眯眯的形象。


  那時候,雖然四九城人家基本置齊了彩電,冰箱,洗衣機,但家裡有空調的還非常少見,就連商場裡的電器櫃檯也看不到空調的蹤影,過去四九城的商場,都是櫃檯式銷售,流行一時的片兒懶,還是用紙和紙繩兒當包裝,花布櫃檯前,總是站滿了四九城大妞兒,買一塊布回家,自個兒做衣服,既省錢,又能彰顯個性。

  這一年四九城的商場如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其中一些高檔商場,還安裝了電梯空調,於是商場就成了四九城人避暑的不二之選,用四九城話說就是哪涼快去哪,商場裡涼爽的空氣,加之整潔的環境,引得越來越多的四九城人來這兒納涼消暑,乘涼的四九城人在這兒小睡一陣,以解前夜因燥熱而不足的睡眠,如今看來,也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兒!

  此時的紅星軋鋼廠工廠正門口,在下午下班了如潮汐一樣的單車大軍。

  地安門廣場上行車著的各種車子。20路公交車、黃麵包計程車,也有四九城吉普。

  行車在地安門廣場上的黃麵包計程車大軍。那時BJ市的計程車以黃麵包為行為主體,一眼看去全部都是黃色的麵包車。

  地安門廣場前等待配備旅客的三輪自行車。來四九城遊玩的旅客好多人會選用這類質優價廉,可是能仔細觀賞四九城街景的腳蹬三輪車。

  這一年的四九城地鐵站。那時候地鐵站的造型設計看起來有點兒愚鈍。可是門票卻很便宜,一張地鐵票只需5角錢。

  說真的,九十年代的四九城,一切都在變化,遺憾的時候,四九城的胡同開始面臨拆遷了。

  起初的四合院,無論是王府貝勒府還是富商大賈的宅門,規模形制都是氣派的,與一般小門小戶保持著體面的距離。

  隨著風雲的起伏而動盪,「四合」仍存,「院」已不在。

  屬於私人獨享的宅門,隨之擠進了一撥撥的人家,從獨門獨院,脹成多戶平民群居的雜院。

  院落是公共的,水龍頭是共用的,使電都走一個電錶,院門黑天白日大敞窯開,外人隨意出入,政府蓋的公廁叫官茅房。

  基礎設施的簡陋帶來生存的壓力,生活環境日漸憋屈,北京人練就了一身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功夫。炒菜做飯,冬季天在屋裡,暖和天在當院,從熗鍋開始就知道誰家當頓兒吃什麼。

  家家的距離僅隔著一層薄牆,有點隱私不糟蹋,都會鑽入鄰居耳里成為家長里短的話茬兒,稍不留神便會引起鄰里糾紛。

  沒轍,人人心裡都窩囊,家家住房都窄憋,一輩兒一輩兒地忍著,心平氣和,坦然面對生活的窘境,樂樂呵呵過著自家的日子,成為一種生活哲學意義上的修為。

  隨口說著四九城土話,插科打諢、嘲諷消解生活的諸般不如意,自得其樂遍植於四九城人生活的每個角落。

  沒條件實現「天棚、魚缸、石榴樹」的精緻富足,就在屋檐下用碎磚頭壘個花池子種上五顏六色的「死不了」,草茉莉的清香也能飄滿一院子。

  摘點香椿芽給各家都送點,棗熟了分給孩子們揣上一兜兒。養貓遛鳥逗蛐蛐兒,喝茶下棋擺閒盤兒,哼唱一段西皮二黃樂呵樂呵。

  祖輩兒留下的樂觀心態和悠閒氣度,參悟透了人生苦短,就合一切是人們沖抵艱難困苦的法寶。

  雖說四合院變成了大雜院,只要胡同還在,四九城的風俗就得繼續。大雜院裡大多是平頭百姓,父一輩子一輩多年的老鄰居,說話行事講究客套,不短禮,見面打招呼您字當頭,不您不言是規矩。

  四九城講究處街坊,拿事兒處感情,得信任。

  遠親不如近鄰,鄰里相互關照都是「有事兒您言語」,幫著看個門,收個信,照應一下孩子。成天磕頭碰臉的,有熱乎勁兒也難免因雞毛蒜皮有生分紅臉的時候,紅過去逗句悶子一笑了之,見面該客氣客氣,該說話說話,該搭把手兒搭把手兒,要里兒要面兒的事絕不含糊。

  變天兒了,紅過臉的鄰居回上趕著幫忙收衣服。

  貓丟了,「您就踏實在家等著吧,下刀子頂著鍋我也給您找回來」。

  別人家的事兒,比自個兒的事兒還上心。

  我幫你搬車煤,你給我捎捆大蔥,那都不叫事兒。誰一聽說副食店來了平時見不著的緊俏貨,都忘不了招呼街坊一聲,誰排在前頭都會讓鄰居加個塞兒,惹得後邊排隊的人老大的不高興。

  誰家趕上婚喪嫁娶,全院跟著一起忙活,都得行個人情隨點份子。誰家有點差樣兒新鮮吃食,無論多少都要給街坊送點嘗嘗,「來來來,給妞子盛一碗去」。


  東屋剛釣的魚,西家鄉下親戚送來的山貨,隔壁兒正月十五的元宵,後院現包的棗粽子,「別攔著,給孩子的」。

  孩子們吃了東家吃西家,都沒少吃百家飯。

  早年娶媳婦兒都是坐著花轎「威兒啦哇」地吹著風進門,到如今是炮仗「噼里啪啦」一響,新娘子「嫁到」。震耳的炮仗聲嚇著新媳婦兒了:「哎喲媽爺,快麻利兒著吧。

  但是九十年代開始,四九城開始大規模的拆遷和改造,很多人都從破舊的四合院搬遷到窗明几淨的高樓里。

  並且四合院的消失速度也是驚人的,幾十年的時間裡,四九城80%的四合院消失了,包括曾經的名人故居,根據統計,九十年代以來,來京城名人故居三分之一已被拆除,一度引起很多人的熱議。

  可能大家都會認為嗎,四九城的胡同拆遷太可惜了,只是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四九城胡同的居住環境是真的很差。

  這種狹小的居住環境,已經放不下現代生活需要的東西了。

  不得不說的,就是四九城胡同裡面私搭亂建的違建的情況,很多四合院之所以變成大雜院,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胡同裡面私搭亂建的問題,並不能由法律解決,也不能一拆了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胡同裡面的所謂的私搭亂建,本來就是生存的需要。胡同居民在此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不得不靠違建來解決生活的問題。

  胡同問題在於,它是歷史形成的,如果新建一個四合院,保證每個人30平米,那麼生活環境沒有問題,也不需要私搭亂建。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四合院原本就是大戶人家的才能享受的,胡同裡面往往是數家分享一個四合院,這生活的問題能好嗎?

  而胡同裡面拆遷戶大部分是農民,收入不高,家裡的東西也很少,基本上都是行李衣物和幾件簡單的家具,家用電器只有一個電風扇。

  因為農村人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存款留著養老和養房養車的開支,房子租出去一到兩套,房租收入用來應付日常開支。

  拆遷後生活比起以前肯定會有很大改善,住進了樓房,舒服多了。一畝地的大院子可以換來五環外300平米左右的商品房和上百萬的現金,裝修了房子買了車還能省了一筆存款。

  很多四九城人都經歷了拆遷,從平房搬到了樓房,手裡有了一筆存款,但絕對不算是暴富,因為很多房不是一個人的,是一大家子的,錢平均下來也沒有多少,就十九處的消費水平而言,最多算得上中產階級。

  這算是一個順應的決定,好在何雨柱的四合院不在拆遷的範圍,當然了,這也只是暫時的,就在何雨柱回家逗弄孩子的時候,一個不速之客來到了四合院之外。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