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本將軍心存仁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1章 本將軍心存仁愛

  井陘縣,煤礦區。

  這是一處西高東低的小型盆地,南北長約五十里地,東西寬二十里地,產煤礦區在盆地中北部,其餘基本是耕地。

  李氏義軍已經在井陘等地站穩腳跟,開採煤礦、鐵礦勢在必行,於是將近七八百名士族成員被陸續送到礦區挖煤、鐵礦石等。

  煤礦還是挺好挖的,礦井挖到兩三丈深就能穩定出產煤塊。井陘等地的鐵礦就難了,量小還不說,得先找到孔雀石、赭石等標誌性礦石,然後慢慢深挖。

  煤井附近,將今天所獲大族成員押運到礦區的李昊正聽李廉講著士族挖礦情況。

  「大哥,這些士族幹活真不踏實,又慢又懶,還是調一些老農過來挖礦。」

  義軍人才相當匱乏,李矩負責鎮守樂平縣,提防太原來敵,宇宙大將軍主要負責開拓地盤,防備鄴城幽州來敵,以及搜刮義軍急需的各種物資。

  挖鐵礦、冶煉鐵器、甲冑這種要事只能交給李廉監督管理了。

  「種地的壯丁不能動,今年樂平、沾縣、井陘三縣的地要全部種上。」

  李昊有自己的打算。

  樂平沾縣基本是山地、丘陵,兩縣加起來都才二十一萬餘畝耕地,井陘縣除去關隘、礦區,耕地居然有二十九萬兩千畝。

  當然,這個數字只是粗略加了官府黃籍、三縣大族的田產後得出來的,與實際畝數還有很大差距。

  李廉還想再勸,「還不如派這些士族去開墾荒地,他們挖不動煤,或讓那些胡奴過來挖煤。」

  他脾性有點急,看不慣這群士族拖延挖礦之事。

  「胡人也得種地,鐵礦石有就行,不要指望在此地挖到大量鐵礦,你要確保煤能穩定產出。」

  鐵是爭霸的關鍵資源,魏晉時期冶鐵技術雖然已經成熟,但還沒有像後世朝代那樣發達。

  有了鐵,才能談戰兵的披甲率,才能打造全是雙馬鐙的騎兵。

  雖然井陘等地鐵礦不多,但南邊的趙國諸縣,即原先的邯鄲郡向來是產鐵大區,李昊準備將北面的晉昌郡拿下來後,就轉頭往南往東打。

  南邊是產鐵的趙國,東南方向是產鹽的巨鹿郡,占據這兩地,義軍就能好好經營一段時間。

  晉軍給義軍地盤的軍事壓力不大,并州那幾個郡自身難保,冀州的治所是信都,冀州都督劉寔跑到洛陽爭權奪勢去了。

  黃河北岸的軍事重鎮鄴城雖然大兵雲集,但鎮守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時刻在關注洛陽附近的動亂,對並冀之間的義軍沒啥興趣。

  實際上鄴城兵也不是抵禦外敵、鎮壓民變的,司馬家一直把鄴城當作防備并州、幽州,以及青州、徐州兩大都督區的軍事前線。

  歷來由封王的宗室出鎮鄴城,而司馬穎得罪了皇后賈家人後被外放,他正想盡方法重回中樞洛陽,區區波涉兩個郡的民變,他還沒心思管。

  當然,晉軍無意,義軍有心,宇宙大將軍一直派人監視鄴城幽州來敵,只要兩個方向沒有派大軍來,他的擴張計劃就會一直推行下去。

  二李洽談了採礦之事後,一隊騎手忽然找尋到了這邊。

  「大將軍,這是趙國本家的李晃,今日午前抵達井陘縣。」

  一名義軍什長介紹了這群客人。

  來客穿著都比較華麗,為首之人頭頂緇布冠,身穿交領直裾袍,腰間佩劍,是很傳統的漢家士族年輕男子裝扮。

  與傳統對應的自然是袒胸露膛、吃藥發瘋的那群文士了。

  李晃彎腰一拜,將自己的來意說清楚。

  他爹名為李楷,是李牧孫子李左車的十七世孫,算是太行山附近諸李的宗主,早年做到了治書侍御史,目前在趙國老家賦閒。

  此前兩三個月趙王就開始在趙國境內調動兵卒,這讓李楷一家惶惶不安,最近瘋傳趙王攻占了宮闈,圈禁了皇后賈氏,李楷這個宗主因此生出舉家搬遷到偏僻之處,修建塢壁自保之心。

  恰好北邊幾個縣有李氏族人舉事,這李楷就派他的二兒子李晃過來瞧一瞧情況。

  李昊、李矩這群李氏族人兩三百年之前就和李楷這支分家另過,雙方五百年前確實是一家,如今勉強算遠親。

  「你們來的正是時候,義軍缺有才能的管理官吏。」李昊表示歡迎。


  魏晉時期的宗族關係比僱傭關係靠譜多了,李楷、李晃這支歷代當官,家族子弟里有才之人管幾個縣的各項俗務不在話下。

  「這是老父送給大將軍的玉具劍一柄。」

  李晃言談舉止相當得體,該行的禮節、送的禮物擺出來後,才說到正事。

  「老父只求一處險要地方,修築塢壁以保全族人,可向大將軍買地修築塢壁及耕種田地。若大將軍有徵召,老父與我等也會應召出兵……」

  他提了一堆要求,核心意思便是這支李氏要在樂平郡買地修築塢壁,以便安置族人。

  其餘繳納賦稅、應召出兵大致和士族對官府承擔的義務差不多就行。

  司馬家的皇位來的不正當,忠孝仁義只剩一個,八王之亂開始後連孝也沒了。晉廷對各地士族相當縱容,就李楷這種做法,即便義軍被晉廷消滅,李楷這支也不會受到多大的懲處。

  說完要求,李晃等人躬著身子等義軍大將軍說話。

  李廉等義軍出身的將士也在等大將軍發話,他們之前被許諾過戶戶一體繳稅一體服役,若是大族帶著他們的蔭戶、私兵加入義軍,恐怕很多老義軍會失望。

  「本將軍允許你們修築塢壁,豢養私兵,但不許有蔭戶、奴僕。族人、私兵全要上黃籍,受將軍府統一管轄,且和義軍各戶一樣納稅一樣服役。

  若要買地耕種,可僱人佃農,買的地也不能太多,以一千畝為上限。」

  廢除蔭戶必須貫徹到底,各戶一致是義軍的底線。

  私兵這個還能商量,一來大族們也能有點心理安慰,二來也不用義軍掏錢養軍隊,等大族們發現佃人耕種所得養不了多少私兵後,便會自行裁撤。

  哪朝哪代大族們都能養的起打手,按如今士族私兵的披甲率來說,這些私兵和持刀打手差不了多少。

  這些條件顯然已經超出了李晃等人的預料,這位士族子弟心生牴觸,但很快消失不見,不知為何,一見到這位同姓大將軍,他就感到無比的安全。

  那種因為擔憂戰亂導致家破人亡的焦慮就消失不見。

  作為父親的代表,李晃雖然不用能做主,但具體細節還是要深入了解,「敢問大將軍,這些張氏族人也是一樣的官府正戶?以後也一體納稅一體服役?」

  李昊早就猜到了他要問這個問題,不然李晃等人為什麼巴巴的跑到井陘礦區來。

  「對,只不過他們沒地,這一兩年是交不了糧稅,本將軍心存仁愛,許其挖礦以代賦稅。」

  這是大將軍對挖礦之事的解釋,為了招攬到李楷這一大家子,大將軍還特地申明了義軍對戰兵、將領的分地政策。

  「凡是加入義軍的戰兵,每人分地三十畝,許佃農耕種。伍長、什長等每升一級,多封五畝。斬首一級加封十畝,或授爵一級。先登奪旗等戰功另有銀錢絲絹布匹等的獎賞。」

  分地是維持義軍將士核心凝聚力的關鍵,三十畝地聽著不多,但軍功換地暫無上限,作戰勇猛斬獲較多之人便能快速獲得土地、爵位。

  這個時代為了保證軍隊戰鬥力,也只能這樣做了。

  司馬家對兵卒的思路也差不多,晉廷中軍兵卒的家屬全都被移到洛陽附近,但因為大族侵田,中軍兵卒家屬到手的田地不算多。

  李晃對這個顯然不感興趣,他恭敬一拜後,請求道:「愚弟仰慕大將軍風範,願隨大將軍出戰一次,求大將軍恩准。」

  他老父親命他大致了解義軍的兵卒戰力,這才是決定他家能否搬來的決定性因素。

  亂世之中,唯有強悍武力才有用。

  PS:求推薦票求月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