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做到我們想不到的事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32章 做到我們想不到的事情

  這幾年,華國新能源市場風起雲湧,各路造車新勢力逐一倒下,比當年的智慧型手機大戰還要更加慘烈。

  無論你背靠哪路巨頭,過去有什麼樣的輝煌歷史,都在這一輪競爭中需要從零開始。

  其中華國的新能源車企大獲全勝,背後第一大贏家自然是華國方面,華國獲得了技術創新、稅收、就業等各方面的紅利。

  更重要的是,過去要給國外總部的利潤,現在都變成國內的利潤,每年光是汽車行業的自給自足,都能省下一大筆外匯。

  第二大贏家則是華爾街資本,華爾街資本在2025年和2026年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成為了兩家一線華國新能源車企業的控股方,並在低點大手筆買入新能源車企的股份。

  這是因為新能源車最大的成本就在鋰電池,鋰電池背後的鋰礦是可以像其他大宗商業一樣被操作的。

  華爾街先是打壓鋰礦價格,各路資本紛紛出來放話,大致意思是儘管今年鋰礦已經是相對低點了,但明年價格仍然不會暴漲,最多漲個20%。

  然後對於華國企業在全球鋰礦中的布局,要麼通過政府層面施加壓力,逼迫你將其出售給西方企業,要麼就是在鋰礦暴漲的時候讓其無法開工,無法正常開採,用類似價格進一步推高鋰礦價格。

  在鋰礦價格處於低位時候大肆擴產,把價格打到沒有利潤,漲價就要面臨車賣不出去,不漲價面對鋰礦價格一天比一天高的局面,賣一輛虧一輛。

  這些新勢力們倒下的速度比預期更快,除了少數頭部的還能撐住外,其他所謂一線倒下的姿勢都要遠比外界想像的更難看。

  對華爾街來說,無非是當年華國大豆攻略的又一次重演,以抄底價格輕輕鬆鬆就完成了對華國新能源車企的收割。

  也正是因為有這輪收割,所以後續象黨開放華國新能源車進入阿美利肯市場才會如此順利,放開是放所有華國新能源車企進來沒錯,但真正能夠大量鋪開銷售的,那可都是實際控制人已經換成華爾街的華國新能源車企。

  就業、稅收和技術留在了華國沒錯,但華爾街也從中吃到了很大一塊蛋糕。

  過去霓虹車企在阿美利肯賣的飛起,霓虹車企來幫阿美利肯的華爾街資本們賺錢,現在華國車企在阿美利肯賣新能源車,背後賺的盆滿缽滿的仍然是華爾街資本。

  阿美利肯的打算屬於頂級陽謀,把華國算的死死的,因為對華國來說,頭部他們會保,但中間的那些所謂新勢力,是沒有保的理由也保不過來。

  所以在這一輪的新能源浪潮中,華國和阿美利肯都是贏家,輸家是誰?最大輸家自然是霓虹,其次是德意志。

  華國能靠製造業賺錢,阿美利肯能靠金融業賺錢,霓虹和德意志這兩邊都不沾,不就只能當蛋糕了麼。

  當然華爾街也不是萬能的,他們能夠吃到的也是華國願意讓他們吃的蛋糕,像真正的優質資產,哪怕華爾街能拿到,華國也會逼他們吐出來。

  比如像光甲航天當年融資是有華爾街資本像高盛這種入場的,後來也被燕京方面逼著你吐出來。

  要是換霓虹或者歐洲,這類資產就不是你逼華爾街吐出來,而是華爾街逼你全部賣給我了。

  這就是國際商業法則中赤裸原則的體現,也是為什麼阿美利肯看不慣老中,因為他們沒辦法肆無忌憚地從老中這切蛋糕走,想切還得獲得老中的默認。

  回到Space,來的車評人有好幾十號人,其中不乏冤家。

  同行是冤家真沒說錯,畢竟大家都吃這碗飯,消息平時整個圈子裡都共享,大家隱隱之間有點競爭關係。

  可能之前你紅,他捧著你,後來他比你紅然後不搭理你,你自然就嫉恨上。

  像震哥和韓璐就屬於原本韓璐是他上級,估計當年就看韓璐不爽,後來震哥出來自己干,雙方隔三差五開掐,互相陰陽怪氣兩句。

  哪怕是有矛盾的雙方,在知道對方會來的情況下,也都來到了現場。

  由林甲出馬來和他們交流:

  「剛剛各位應該都看了保密協議的條款,因為我們的車還是測試車,它和最終上路的形態還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不得不有保密要求。」

  下面大家響起的回覆都是「能理解」,「這行行規就這樣」,「之前沒少簽保密協議」等等。

  總之哪怕有人因此不滿,也沒誰會把不滿擺在明面上。


  「大家應該知道,我們想改名,但是內部提出了一種觀點,就是如果我們的車不夠好,它沒有辦法滿足大家對光甲這個品牌的期待的話,那還不如不改名。」林甲說。

  「所以這次請各位一線的車評人來,是希望各位能夠從一個專業的角度來給我們一些建議。

  就是如果這台車是光甲汽車,光甲汽車S1的話,你們覺得是否符合你們對光甲這個品牌的期待。

  就當成是上市第一次看到,你會覺得是哇塞太厲害了,不愧是光甲造的車,還是說覺得就這?還以為多厲害呢,結果就這。

  各位不用擔心自己說的話會得罪誰,我們私下交流,就是為的聽真話。」

  各位車評人從會議室直接到外面的試車場地,一共三輛黑色的Space S1已經在等著他們了。

  然後分別有工作人員坐在副駕駛給去試車的人挨個講解。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幫車評人看到的和雷君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款車型。

  「震哥,您叫我小李就行。」胸前掛著李濤字樣的工牌,整個人帥氣又陽光,他坐進駕駛位之後第一感想是果然有錢的企業招的這種負責商務接待的員工都有長相要求。

  「你好。」

  「我要先給您介紹一下,我們這車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這玩意,我們把它命名為智腦。」小李拿著一個耳機狀的東西遞給對方。

  說是非入耳式耳機,但其實要比耳機的面積大很多,幾乎能覆蓋四分之一個後腦勺了。

  從小李手中接過智腦之後,他捏了捏,感覺到有點類似像橡膠材質,「這是?」

  李濤介紹道:「這是這整個車的核心,它會收集你的大腦數據,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腦機連接。」

  果然李濤的話驗證了他的猜測,腦機連接喊了很久,果然還是得光甲航天率先來實現。

  「等於這個顯示屏,是通過腦機連接來操控對吧?」

  李濤搖搖頭:「不不不,它的靈敏度還不足以支撐這麼複雜的操作。

  聽我來給您慢慢介紹。

  智腦的作用主要有三個,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它會通過腦電波檢測出最緊急的情況,比如說你快要撞到什麼東西,然後你已經失去理智,操作變形。

  這時候智腦通過獲取到的數據來判斷你現在處於緊急情況,就會緊急制動。」

  「我明白了,相當於這有個緊急制動功能,相當於它提供了額外的安全保障。」

  「對,沒錯,這是其他車企做不到的,他們也能做類似的東西,也能模擬出類似的東西來。

  但是他們做不到,敢完全相信自己系統的判斷,把這套緊急制動交給系統來自己判斷後決策。

  這技術只有我們能夠保證。」李濤信誓旦旦地說。

  這本質上有點類似智能駕駛,之前大家都只說智駕,不說無人駕駛,不僅僅是因為技術做不到,更是因為這涉及到權責劃分。

  說無人駕駛,汽車出交通事故,車企是責任人還是車主是責任人?更何況還有華為智選這種合作模式。

  智駕出事是華為擔責還是賽力斯?用戶購車衝著華為智駕,結果智駕出事賽力斯擔責,這在當下是無解難題。

  目前沒誰對自己的智駕有信心到敢擔這個責。

  智腦的緊急制動也是同樣的邏輯,系統自動判定,換言之如果在不該制動的時候制動了,導致的事故,那就將會是車企擔責。

  技術上成熟了,也沒誰敢冒然跟進。

  「第二點就是它能夠一定程度上判斷你的心情,你在和我們的人工智慧語音聊天的時候,整個過程會更像和人聊天。

  就是得益於智腦的信息共享。」

  「最後一點就是,它會實時抓取你的腦電波數據,未來我們推出HBM機器人的話,會基於你的腦電波數據去訓練HBM機器人,保證賣給你的HBM機器人在駕駛習慣上和你最一致。」

  陳震在聽完之後覺得離他猜的腦機操控還有一段距離,「我明白了。」

  「它的智駕.」

  其他的介紹和國內新能源車比起來大同小異,陳震作為能夠接觸到車企工程車的頭部車評人,倒沒有什麼驚訝。

  在真正開過之後,他回到會議室,會議室里林甲正在和其他排隊中的車評人討論。


  整個流程是,車評人排隊,體驗完回會議室,會議室里林甲在等著他們實時反饋意見,溝通完之後就能走了。

  「陳震,你作為第一個試完的,有什麼感想?」林甲問道。

  陳震思索片刻後說:「它很驚艷,智腦的設計更是所有車企里獨一份。

  確實給我一種你們的人工智慧對話過程中要更智能的感覺。

  而且剛剛你們的工作人員還介紹說,未來它會隨著使用更加智能。

  它絕對是對得起一百萬這個價位,甚至因為太空材料的汽車logo,加上光甲航天在國內的品牌認可度,它絕對是值這個價格,而且我相信國內的消費者也一定會買帳。

  只是我感覺在哪裡缺了點什麼。

  等我下車之後在回來的路上想明白了缺了什麼。

  如果它要改名為光甲汽車,要用光甲航天的logo,那它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是一輛好車,就沒了。

  而光甲航天一直給外界的印象是,光甲航天能夠做到我們想不到的事情。

  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光甲航天能夠做到。

  無論是近月空間站、空天飛機還是核彈變軌,這些事情都是難度非常誇張,之前沒人覺得我們能做到。

  但光甲航天做到就跟吃飯喝水一樣。

  所以我經常看新聞,要是看到光甲航天掛在熱搜上,都得先喝口水冷靜一下您知道嗎?

  生怕又是什麼讓我驚掉下巴的新聞,我心臟要受不住。

  包括剛才您那工作人員給我把智腦掏出來的時候,我以為他要和我說,智腦可以用來腦機連接,能直接操控那中控屏。

  我下意識就覺得光甲航天該做到這點,這技術對光甲航天來說沒什麼難的,不就是腦機連接嗎?

  天啊腦機連接,沒誰能搞定的技術,要是有這玩意,別說新能源車,最先被動一動的應該是智慧型手機市場。

  誰要有這技術,誰就能成為新一代的蘋果,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霸占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

  就因為是光甲航天掏出來的,所以我會覺得腦機連接技術突破了不是很正常嗎?

  換任何一個車企來,哪怕他們CEO來跟我說,我們實現了腦機連接,實現了大腦直接操作轉向燈,我都不會信。

  但光甲做不到,我會覺得有些失望。

  當然我知道腦機連接,緊急制動,車企擔責這已經很牛了,已經是別人都做不到的技術。

  但放光甲身上,我就覺得哪哪差那麼點意思。

  我的想法如此,我相信廣大消費者,他們的想法只會比我更強烈。

  我自認為因為專門幹這個,也算是見多識廣了,我會比一般消費者更理性,更能夠挖掘出車本身的優點。我都會有類似的觀念閃過。

  我想大概其他消費者這樣的想法會更加強烈吧。

  另外就是那個人工智慧確實更流暢,反應也更像人。

  但我不太能理解,智腦讓它更智能的邏輯,以及這種優化會給人一種過於抽象的感覺。

  如果我們完全是暢想的話,它既然能夠獲得我的腦電波數據,判斷我的情緒,那是否整個車身能夠採用全LED燈設計,然後根據我的情緒,整個車身自動變色呢?

  這樣的設計會比所謂培養屬於自己的人工智慧更加有感。」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