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禮儀之邦?邦邦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80章 禮儀之邦?邦邦邦!

  拋開竇嬰的外戚身份不談,單說能力,劉榮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表叔的。

  畢竟再怎麼說,也是竇氏外戚傾一族之力,所選拔、培養出來的精英,又在故南皮侯竇長君、章武侯竇廣國這兩位同族長者身邊跟了不少年,學到了不少東西。

  再考慮到竇嬰『大儒』的身份,以及儒家在如今漢室愈發強勢,甚至已經在民間近乎達成學術壟斷等客觀事實——毫不誇張的說,竇嬰這個人,劉榮是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裡了。

  就算竇嬰只是個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腐儒,劉榮也肯定要讓竇嬰在丞相的位置上涮一下,然後再搞個榮譽職務,把竇嬰長期留在長安朝堂。

  更何況竇嬰,並非只有『儒家代表人物』的象徵價值。

  ——作為外戚,尤其還是當朝太皇太后:竇老太后族人,竇嬰的存在,將在很大限度上保證劉榮與老太后,或者說是東西兩宮之間的政治鬥爭,保持在斗而不破,或者說是暗下爭鬥,明面上和平的狀態。

  與此同時,曾投身行伍的軍方背景,使得竇嬰具備了在漢家不容置疑的政治履歷:文武雙全!

  再加上竇嬰本身具備的才能,以及在朝野內外享有的聲望,劉榮幾乎可以斷定:竇嬰為相,於劉榮乃至漢家宗廟、社稷而言,幾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之所以是『幾可謂』,而非『絕對』,自然是外戚的身份,為竇嬰帶來的負面影響。

  要想知道這負面影響的來源,還得追溯到高后呂雉……

  從本心上說,就算劉榮不內定、不插手下一任丞相的民主選舉,並且阻止竇老太后扶持自己的族侄;

  或者更直接點——就算直接把竇嬰的信息蓋住,只告訴朝堂內外:有這麼一個人,有這樣這樣的能力、這樣這樣的背景,曾做過什麼什麼事,取得了什麼什麼成果;

  哪怕是這樣,漢家的下一任丞相,都幾乎必定是竇嬰!

  也就是說,竇嬰本身就有資格做丞相,且無論能力還是資歷,都找不出比竇嬰更適合丞相的人選。

  當然了,眼下,才剛到御史大夫岑邁告老乞骸骨,竇嬰即將成為亞相御史大夫的階段。

  不出意外的話,除非現任丞相劉舍在短期內暴斃而亡,又或是犯了大錯被罷相,否則,竇嬰為相,便大概率要等到劉舍壽終正寢的那一天。

  許是三五年後,或是七八年間——便是十五二十年,也絕非不可能的事。

  但竇嬰還很年輕;

  對於政治人物而言,花費不超過二十年的時間,從副總理的位置熬上總理,並非一件多麼不可接受的事……

  「近些時日,朝堂內外頗有物論;」

  「說是朕還未加冠親政之時,便對來訪的匈奴使團惡語相向,完全不顧過往之盟約,乃至基本的禮節。」

  「——甚至有人說,朕還沒加冠便是那般,如今加了冠、親了政,只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知這些傳言,魏其侯可有耳聞?」

  漫步行走於上林苑入口大門起始,直通博望苑的直道之上,劉榮背負雙手,面色淡然;

  一邊漫無目的的觀覽著道路兩側的風景,嘴上,也不忘一邊與竇嬰有一搭沒一搭的交談著。

  聽聞劉榮提及此事,竇嬰自是當即含笑點下頭。

  斟酌一番用詞,才隱晦說道:「陛下少年熱血,權謀手段至剛至陽;」

  「而在陛下之前,先是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孝景皇帝在位六年。」

  「——前後足足三十年的時間,我漢家的天子在面對匈奴人時,都奉行虛與委蛇、忍辱負重的陰柔之策。」

  「三十年吶~」

  「放在民間,便大抵是一農戶男丁的一生……」

  ···

  「陛下少年即立,血氣方剛,主行霸道,又明顯有別於太宗、孝景兩代先帝的王道。」

  「朝堂內外一時不適,也實屬人之常情。」

  「畢竟我漢家,可是太久太久沒能在匈奴人面前,挺起腰杆子說上一句話了……」

  「彎了三十年——甚至自有漢以來便一直彎著,足足彎了五十來年的腰杆子,突然一下挺直了,自也難免有人反應不及。」

  「甚至於有些人,打自娘胎里蹦出來的那一天,腰杆子便一直彎著,便以為我漢人的腰杆,他天生就該是彎著的!」

  「對於這種人來說,讓他把腰杆挺直,不亞於讓倒著走路,站著睡覺……」

  竇嬰嘴上說著,面上也不忘做出一副『國有雄主,不勝榮幸』的模樣,甚至還滿是舒坦的長呼出一口氣。

  卻見一旁,聽聞竇嬰這番隱晦的應答,劉榮卻是嗤笑著側過頭,以異側手的食指,隔空朝著竇嬰點了又點。

  點的竇嬰都有些端不住,帶著尷尬而又不失禮貌的微笑低下頭去,劉榮才含笑搖頭,將目光從竇嬰身上收回;

  遙望向遠方,悠然發出一聲長嘆。

  「與其說,朕主行霸道,至剛至陽,倒不如說朕年少智短,沒能學到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的高明手段。」

  「——不具備老辣手腕,這才像個愣頭青一樣,妄圖快刀斬亂麻;」

  「實則,卻是為了一時之快,而為宗廟、社稷,埋下了不知多大的禍根……」

  一番明顯是在批評自己,或者說是在承認錯誤的話,劉榮說出口來,卻莫名帶上了一抹嘲諷意味。

  嘴上故作唏噓的說著,劉榮也不忘悄悄斜過眼,微瞥向身旁的表叔竇嬰。

  但凡有第三人在場,看到劉榮這幅模樣,都會當即明白:劉榮先前那一番自我批評,不過是在釣魚執法,想要看看竇嬰的反應而已。

  竇嬰自然看不到身體斜前方,隱隱背對自己的劉榮,正斜著眼不著痕跡的打量自己;

  可竇嬰也隱約能明白:當今天子榮,從來都不是會主動承認錯誤的性子。

  非但當今劉榮不是——從太祖高皇帝劉邦,到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再到先孝景皇帝劉啟;

  凡是漢家的天子,就沒有哪個具備『知錯就認,認了就改』的優良品格。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作為肉體凡胎的人,漢天子自然也會犯錯。

  饒是英明神武如太祖高皇帝,德披蒼生如太宗孝文皇帝、陰損為國如孝景皇帝,也都不能免俗。

  但漢家的天子錯過錯,只是犯了錯之後,漢天子或許會私下裡偷偷改正,又或是暗自提醒自己『下不為例』,明面上卻權當什麼都沒發生;

  但嘴上,漢天子卻絕對不會承認自己『錯』了!

  舉個最形象的例子。

  就算有一天,劉榮看花了眼,把一頭鹿看成了馬,從而和朝公大臣產生分歧,劉榮也絕不會承認說:不好意思啊,朕眼花了。

  而是會咬死不鬆口,指著鹿就咬定這是一匹馬;

  然後半夜遣人,偷偷把鹿換成馬,再於次日理直氣壯的對朝公叫囂:看,朕說了是馬吧?

  至於這麼做的原因,自然是由於現階段的華夏文明,還處於『君權神授』這一概念的新興時期。

  君權神授,代天牧民,意味著『天子』二字,基本就是字面意思:天神的二子。

  既然是神的兒子,也就是半個在世神,那當然是不會犯錯的咯?

  畢竟後世有句名言:神,是不可以有血條的;

  血條暴露的那一天,便是神跌落神態的開端。

  同樣的道理:在這個時代,神是不可能有錯,也不可能犯錯的。

  自然,至高天神的兒子——天子,也就是實際上的皇帝,也是不可以犯錯的。

  就算客觀上無法避免犯錯,主觀上也絕對不能承認。

  在原本的歷史時間線上,這一現狀,是直到漢武帝那封輪台罪己詔頒布,開啟了華夏帝王『罪己認錯』的開端,才得以初步轉變。

  但與此同時,武帝爺一封罪己詔,也算是以官方立場,承認了天子可能會錯、皇帝可能會犯錯的客觀現實。

  然後,天子就不神聖了;

  臣子就可以嘰嘰歪歪,張口天子失德,閉口天子犯錯——甚至有佼佼者如霍光,明明只是想廢帝另立,卻為了增加自己廢帝的說服力和合法性,而為昌邑王編織一千一百二十七件『罪過』了。

  可憐海昏侯,在位短短二十七天,卻忙忙碌碌犯下大罪一千一百二十七件;

  平均每天超過四十二件——也是難為海昏侯,在每天有限的十二個時辰里,居然能來得及犯這麼多事兒……


  說回眼前:如今漢家的政治背景,還不允許皇帝在任何場合、以任何形式,親口承認自己的錯誤。

  即便拋開這一政治背景不談,當今天子劉榮,也絕非前腳剛做出一個決定,後腳當著臣下的面唾面自乾,否定自己決斷的昏君、庸主。

  既然不是真的認錯,那劉榮的真實意圖,也就不言而喻了。

  知道這是一場考試,竇嬰自然也拿出了應試的態度;

  只短暫措辭片刻,便以當世大儒的身份,開始為劉榮辯起經來。

  「陛下高瞻遠矚,又豈是臣等庸人所能揣測?」

  「——雖然不能完全明白陛下這麼做,究竟是出於什麼緣故,但即便是臣這樣愚鈍的人,也能大致參悟些許;」

  「方才那番話,如果真的是陛下在否定自己,那臣要對陛下說:望陛下切勿妄自菲薄!」

  「畢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就好比先孝景皇帝,生來就是為了削藩——陛下,也是生來便要率領我漢家,一掃過往五十年之國讎家恨。」

  「既如此,陛下不願再與匈奴胡蠻虛與委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不得不說,竇嬰這番話很有水平。

  捫心自問,若換做劉榮站在竇嬰的立場,可定無法將這個純粹的馬匹,拍的這麼高大上、光偉正。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這樣——如果僅僅只是馬匹拍的好,劉榮也不會說竇嬰有資格,甚至是唯一有資格成為劉舍之後,下一代漢相的人選了。

  沒錯;

  除了高情商,竇嬰也還同時具備高能力。

  除了一手鬼神莫測的拍馬屁絕學,竇嬰,也同時具備相當敏銳的政治嗅覺,以及相當宏大的政治視野。

  「當然,對於之後的事,想來陛下也早已成竹在胸。」

  「比如今歲秋後,匈奴人幾乎必定會再度犯邊,以報開春之時,陛下折辱匈奴使團的仇。」

  「戰事調度,陛下恐怕已經有了成算;」

  「待臣履任亞相,便該循著陛下對秋後戰事的安排,為陛下分憂解勞了……」

  你看看!

  你看看這話說的,多漂亮?

  明明是想提醒劉榮:今年秋收之後,匈奴人肯定還要打過來;

  可說出來的話卻是:陛下肯定已經預料到這件事了,而且肯定做好了安排……

  「儒家啊~」

  「嘿;」

  「就竇嬰這張嘴,便是放在後世,那也未必不是個『很想進步』的宦海潛力股……」

  暗下如是思量著,劉榮卻並沒有再開口。

  ——劉榮知道竇嬰,是在委婉的提醒自己:陛下,秋後可又要打仗了啊?

  準備好了沒有?

  對此,劉榮只想說,事實勝於雄辯。

  與其用嘴——與其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和竇嬰扯什麼『朕意已決』『死戰不退』之類,還不如帶著竇嬰,往博望苑魯班苑走一遭。

  等看到了那一件又一件或許存在過、或許不曾存在,卻無一例外超越這個時代的先進武器軍械,想來竇嬰心中,便會有答案的……

  事實也不出劉榮所料;

  在魯班苑逛了不單半日,竇嬰便沉默了。

  甚至從這一天開始,竇嬰再也沒有問過類似『打得過嗎?』『值得打嗎?』之類的問題,又或是發表過『要不別打了吧?』『再想想其他辦法?』之類的看法。

  在這一天,竇嬰在魯班苑提出的問題,只是反覆不斷地:這個叫什麼?造價多少?怎麼用?

  而在這一天之後,竇嬰在有關匈奴人的話題上,便只剩下一個態度。

  ——御史大夫的字典里沒有和字!

  我儒家尊奉孔夫子為聖賢,主打的就是一個九世之讎,猶可復也!

  什麼?

  你說儒雅隨和,君子氣度,禮儀之邦?

  嘿!

  這把連弩,瞧好了!

  禮儀之——邦!

  ——邦!!!

  ——邦!!!!!!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