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朝堂辯駁,無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51章 朝堂辯駁,無趣

  忽略掉哭爹喊娘的韓安國。

  張偉緩緩地掃視了一眼朝堂。

  能夠看到。

  剛剛經歷了張家與韓安國的針鋒相對。

  朝堂之中,一片風聲鶴唳。

  諸多朝臣,都是寒蟬若驚。

  大漢的當朝尚書加上宰相,與大漢的御史大夫對上。

  火星撞地球一般。

  甚至連劉徹都開口表示。

  韓安國做的太過了。

  這讓不少朝臣心驚膽顫。

  生怕戰火一個不小心波及到他們頭上。

  可不是所有人都像韓安國一樣頭鐵的。

  劉徹是很平靜。

  但。

  平靜之下。

  其心情不言而喻。

  見到如此境況。

  張偉知曉,這個下馬威應當是足夠了。

  旋即。

  張偉操縱著張旺川主動向前一步。

  「陛下,韓御史之事,我想我等不如就暫且擱置。眼下,最重要的是我張家的計劃,是我大漢應當如何順理成章地對匈奴動手!這才是我等的重中之重。」

  劉徹點頭。

  「張愛卿,你能有此思慮,朕心甚慰。張尚書實乃我大漢肱骨之臣。若有計謀,你且但說無妨,即便是有些許錯誤,朕亦是要重重地賞你!」

  劉徹毫不吝嗇自己的欣賞之意。

  得到劉徹的保證。

  張偉這才緩緩開口。

  「陛下,此乃邊境聶壹給予我們大漢之消息,我僅此粗略一觀,便覺得此事我大漢大有可為。臣之計謀,皆是誕生於此。」

  說罷。

  張偉從懷中取出信封。

  在劉徹的眼神示意下,張偉親自上前一步,將信封傳遞到了劉徹的手中。

  朝堂之內,所有人無不是內心凜然。

  劉徹親自示意。

  能於朝堂有如此之作為。

  足可見。

  聖恩之眷。

  同時。

  劉徹也以自身之行動。

  向一眾朝臣傳遞出自己的信息。

  他很支持大漢與匈奴之事。

  毫不掩飾。

  信封當中,依舊是剛才張偉看到的內容。

  「匈奴初和親,親信邊民,聶壹願為間諜,亡入匈奴,見單于,誘以利致之,漢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

  只是第一眼。

  劉徹便被信封中的內容徹底地吸引住了。

  一道簡單但又顯得無比宏大的暢想,呈現在他眼前。

  這樣的構想。

  這樣的想像力!

  讓漢武帝劉徹動心了!

  他是真的動心了。

  身為一個極富想像力、冒險精神的帝王。

  劉徹的手段與智慧,包括野心,無一不是上上之選。

  要不,其也不會在歷史上創下如此偌大的威名。

  漢武帝劉徹。

  三次對匈奴發動戰爭,將匈奴打得在百年內抬不起頭。

  儘管戰爭並未以全勝告終。

  儘管大漢亦是不好受。

  甚至,大漢之後的沒落,與此不無關係。

  苛捐雜稅加重了民眾的負擔。

  連年的戰爭更是讓邊關的百姓流離失所。

  歷史的評價中。

  對劉徹褒貶不一。

  但,

  此言行足可以體現劉徹的魄力!

  屏幕前,張偉亦是仔細地盯著劉徹臉上的神色。


  儘管他已經是知曉信封上的內容,並且根據歷史的記載來看。

  正是這麼一封信,讓劉徹下定了與匈奴第一次交戰的決心。

  只是。

  出于謹慎。

  不到最後一刻,不到徹底將此事敲定下來。

  張偉自是不可能百分百確定的。

  一直到,他看見了劉徹的表情。

  他看見了劉徹眼裡盪起的笑意。

  屏幕前的張偉也笑了。

  他知曉,此事,已是八九不離十。

  別說是有他張家的參與了。

  就是正常歷史中,劉徹拿到信。

  都會動心,都會立即決斷!

  「張愛卿,此信若是所言為真,朕亦是覺得,此事大有可為。只是,朕亦是有些躊躇,那聶壹是否真的值得信任?」

  出于謹慎。

  劉徹還是再一次開口。

  區別於韓安國的故意挑刺。

  劉徹只是單純的擔心。

  擔心大漢的安危。

  張偉拱手。

  「陛下,此事臣雖不敢言保證萬無一失,至少,臣能保證此計可行。另外,陛下,我張家之於匈奴可是早有布局,兩相發動之下,勢必能為我們大漢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再說,即便是那聶壹背叛了我們大漢,選擇投靠匈奴,選擇上演一出反間的伎倆,陛下亦是無須擔憂。無論如何,在此,我張家可保,即便是此計失敗,至少我大漢,絕不可能大敗而歸!」

  哦??

  朝堂之上。

  劉徹有些驚訝。

  甚至是,有些驚喜。

  張偉的這一番表述。

  無異於告訴他,此戰即便是沒有辦法將匈奴一網打盡,至少,他們大漢是不可能遭受太大的損失的。

  要不。

  張偉也不可能如此的信誓旦旦。

  用現代的話來說。

  即便是失敗。

  張偉至少能保證,大漢不可能輸的太慘。

  這……

  劉徹更添幾分興趣。

  「陛下,陛下,還請收回成命,莫要聽信張家胡言亂語!且不說,一介商人如何取信匈奴。就說張尚書所言,其計謀竟然能確保我大漢不可能失敗,這就是無稽之談!臣長於戰火間,戰鬥亦是兇險無比,更兼匈奴彪悍,我大漢即便身為天朝上國,亦是要對此野蠻之輩退避三舍,哪有可能不會失敗?」

  身旁卻是傳來一陣不合時宜的聲音。

  跪在地上的韓安國,依舊不甘心。

  又或者說。

  雖為投降派。

  他也是一個忠於大漢之人。

  身為投降派,他不希望大漢與匈奴爭鬥,是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

  但同時,若事不可為。

  若有萬全之策,他自是支持出兵的。

  身為一個以軍功耀升的將領。

  他自是知曉,這世上哪存在什麼不可能失敗的情況?

  「陛下,張家從未有過行軍打仗之經歷,所言皆是無稽之談,還請陛下莫要輕易信任!」

  「韓御史,伱過界了。」

  張偉淡淡開口道。

  「且不說你一直在強調聶壹無法信任,此事就有待商榷。不知韓御史,你又從何確定他無法信任?無非就是憑藉猜測!相比我張家的有據可依,你這才是真正的無稽之談!」

  「再者,誰言我張家從未有過行軍打仗之經歷?我張家先祖,哪一個不是從戰火中走出來的?當初高祖為困於白登,又是何人為常人所不為?那時的爾等呢?爾等身經百戰又為何在此畏首畏尾?」

  「匈奴乃是我大漢心腹之患,如今,匈奴之我大之於我大漢,經歷了互市,對我大漢已是逐漸放下潔辛塔,信任無比。趁此有利時機,我大漢自可用計誘之,以兵擊之。如今,眼下乃是天賜良機,而等卻是多次出言阻止,莫不是爾等才是我大漢的賣國之賊!」


  最後幾句,張偉幾乎是以咆哮的口吻,對著韓安國開口。

  實在是。

  韓安國屢次地撩撥自己,針對張家。

  仿佛是和他張家槓上了一般。

  多次放過他,多次不想與他多計較。

  即便是韓安國咄咄逼人,他只是言語諷刺了幾句。

  但,韓安國呢?

  一次次的開口,一次次的針對!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朝堂中。

  張偉淡淡的語調迴蕩。

  不只是對韓安國的回應。

  更是對整個朝堂投降派的回應。

  劉徹開口出言力挺。

  「韓御史,朕多次與你強調,於朝堂要就事論事。張家提計劃,你有所不滿,可從計劃中體現。然,此事莫要牽涉到張家本身,莫要針對於張家!」

  「聽聞旺川所言,朕亦是覺得,旺川此計非常可行!且,張家既然表示有辦法保證此事萬無一失,朕願意相信張家!」

  「陛下,萬萬不可!此事關乎我大漢國運,萬萬不可如此聽信他人之言……」

  韓安國還想狡辯。

  張偉直接就是走到他身旁。

  「陛下,且令臣與之辯駁,必將讓其心服口服!」

  屏幕前的張偉已經是攥緊了拳頭。

  像這種古董、死板並且懦弱的投降派,甚至還一次次針對張家,他早就忍不住想要揍這老小子一頓了。

  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只是,在朝堂上,韓安國可以不遵守朝堂的規則,他張家肯定是要遵守的。

  畢竟,自始至終,張家都是建立在規則之內。

  他張家宣揚的就是規則二字。

  張偉比任何人都是知曉規則的重要性。

  無規矩不成方圓,這規則的約束,約束的是朝臣,是他張家,更是朝堂的陛下!

  若是人人都不遵守規則。

  朝堂該如何?大漢該如何?

  聽聞張偉的話語,劉徹的臉色稍稍緩和了幾分。

  眼見著張偉自信滿滿。

  劉徹隨即擺手到。

  「旺川,既然是你想要與之辯駁,朕便應允了。只是……」

  說罷,劉徹轉頭看向群臣。

  張偉亦是明白劉徹的意思。

  連忙點頭。

  劉徹的意思再簡單不過。

  朝堂並非是他張家一人之朝堂。

  大漢亦非劉徹自己之大漢。

  簡而言之。

  他們還需要聽取其他朝臣的意見的。

  見此一幕,劉徹開口問詢道。

  「朕以宗女嫁與單于,歲給財帛,賂遺甚厚。單于竟敢輕慢使命,數入侵盜。邊境不安,朕甚憂之,今欲舉兵往征,卿等以為何如?」

  劉徹的提議很簡單。

  一個字。

  打。

  這也無比清晰的表達了劉徹的態度。

  只是。

  朝堂上的回應寥寥無幾。

  眼下,朝堂的火藥味無比的濃厚。

  張家與韓安國顯然是打出了真火。

  兩個龐然大物的碰撞,朝堂之上的小人物自然是寒蟬若驚。

  沒有一人敢開口。

  見到此情此景,張偉旋即引經據典。

  「陛下,臣聞當日戰國之際,代地自立為一國,北有胡人,內多敵國,然其人民尚能支持,匈奴不輕來犯。今陛下即位數年,威加海內,華夷為一,獨匈奴侵盜不已,肆無忌憚,若非設法痛擊,如何示威!臣竊以為擊之便。」

  說罷,張偉將頭轉向韓安國,無不挑釁地掃視了他一眼。

  他的這一番說辭,可不是空口無憑。

  引經據典。


  果不其然,韓安國一副據理力爭,甚至是以身赴死的姿態。

  試圖極力地想要駁斥張旺川的話。

  冥思苦想許久。

  這才狼狽開口。

  「臣聞高皇帝被困平城,七日不食,及出圍返都,不相仇怨,可見聖人以天下為心,不願挾私害公。故與匈奴和親,至今利及五世。臣竊以為勿擊便。」

  這不說還不要緊。

  一說,更是讓張偉無語。

  甚至在屏幕前不屑地嗤笑了一聲。

  你提什麼不好,竟然敢提這些。

  沒看到朝堂皇位上的劉徹臉色已經是黑如鍋底嗎?

  此事,可並非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再者,當初劉邦被圍困於白登,命懸一線。

  是他張家不顧生死,前去與匈奴交涉,鬥智鬥勇,這才保得劉邦一命。

  到你口中,張家的功績倒是消失的無影無蹤,反倒是開始歌頌劉邦對匈奴不計較。

  開始歌頌所謂的漢高祖之胸襟。

  這哪裡是劉邦不願計較。

  這是當時的大漢內憂外患,他即便是有心亦是無力。

  一介臣子,竟然妄圖議論朝政,甚至議論的還是天家的這些不光彩的事。

  韓安國這一番話,既得罪了劉徹,又得罪了張家。

  端的是「一箭雙鵰」。

  朝堂上,劉徹面沉如水。

  就差黑成鍋底了。

  張偉內心暗笑。

  嘴裡倒是不依不饒。

  「陛下,韓大夫之語,似是而非。高皇帝身披堅執銳,蒙霧露,沐霜雪,行幾十年,所以不報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海內久安,只邊境數驚,常為民患,士卒傷死,累累相望,此仁人志士之所隱痛也。臣故曰擊之便。」

  張偉所言,皆是依據朝野之事實。

  能夠看到。

  劉徹很滿意。

  他剛要接話,韓安國又不甘示弱道。

  「不然,臣聞兵法有言,以飽待飢,以逸待勞,所以不戰屈人,安坐退敵,此聖人之兵也。今欲卷甲輕舉,長驅深入,臣恐道遠力竭,人馬乏食,反為敵擒也。臣故曰勿擊便。」

  呵呵。

  這是眼見著引經據典說不過,自己又開始拿戰略上的事情說話。

  說白了,張家在韓安國眼裡,不過是一介投機取巧、偷雞摸狗的家族。

  所憑藉的無非就是當初的情誼才上位,真要說本事。

  韓安國一向是瞧不起張家。

  這才拿戰鬥上的問題說事。

  聞言。

  張偉頓時失去了與他再多做辯駁的想法。

  一個人從根子上就出了問題。

  換而言之。

  和一個偏執且固執的人爭執。

  實在是無趣。

  倒是不如,讓大夥評判。

  朝堂上,一向是少數服從多數。

  旋即。

  張偉將目光轉向朝堂。

  ……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