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靜待開花,遵循歷史!(求月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4章 靜待開花,遵循歷史!(求月票)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

  時間就這麼從指縫中悄然划過。

  整個大漢,一如既往的平靜。

  只是。

  平靜中又似乎多了些什麼。

  劉徹越來越信任儒家。

  至於他們的態度,張偉能感覺到,這是一種與日俱增的親近。

  甚至,達到了連張家都未曾企及的程度。

  屏幕前的張偉倒是沒有太過驚訝。

  亦是沒有絲毫的嫉妒。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

  即便是由著張家這隻小蝴蝶煽動翅膀。

  儒家依舊在逐漸地崛起。

  依舊開始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

  這又與他張家有何關係呢?

  自始至終,張家所想的從來就不是什麼專權獨裁。

  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去控制君王。

  反倒是,張家一直秉承的觀念都是忠於君王,忠於社稷。

  如此。

  根本上,張家就與儒家沒有太多的衝突。

  張家,自始至終重視的也都是自身的發展。

  儘管張家發展壯大之下,朝堂上出現了諸多的不和諧。

  畢竟,張家確實占據了不少職位。

  但。

  有劉徹在,有這一份情誼在。

  就算外界流言蜚語漫天。

  就算是朝臣再不滿。

  只要張家不作死,他們就不可能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反觀儒家這麼一股崛起的新興勢力。

  就如同張家一般,是依靠帝王的賞識才得以發展。

  又與張家不同的是,他們的發展軌跡,實在是太短太短。

  沒有任何的根基,與劉徹之間的關係,只是君與臣、利用和被利用。

  換而言之。

  儒家於劉徹、於封建專制有用。

  他們才被重用。

  這與張家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張家與儒家。

  就好像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

  兩者並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就沒有必要敵對。

  張偉率先表達了張家的善意。

  投桃報李。

  幾位當世大儒也是適時地與張家表達了善意。

  在他們的口中,劉徹聽到的儘是一些褒揚張家的詞彙,其中以忠於君王為主。

  張家的忠誠自然是無可爭議的。

  自始至終,他們扮演的自然都是這麼個角色。

  故而。

  張家也向劉徹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治世之能臣,濟國救世之學說。

  這是張偉對於儒家的評價。

  劉徹自然是很願意看到手下的左膀右臂其樂融融的場景。

  新興階層與老階層,並不只是矛盾。

  新階層的有秩序崛起,與老階層的稍稍退讓,兩者能夠和睦相處。

  張家做到了。

  張家之於劉徹的意義尤為重大。

  不僅僅是情義上,更是劉徹的左膀右臂。

  而儒家,也開始兌現他們的潛力。

  一步步地發展壯大,一步步地成為劉徹的另一個幫扶。

  對於這一幕,張偉其實是很樂意見到的。

  不僅是,他希望張家與劉徹的情誼長久地流傳下去,從長遠來講,張家與儒家交好,更是利大於弊。

  畢竟是祖祖輩輩流傳千年的文化,總歸是有可取之處。

  再者,與儒家保持良好的關係,之於張家的綿延,自然是有不少好處的。


  劉徹開始逐漸提拔儒家內部有才華的人上位。

  張家於朝堂內多有幫扶。

  劉徹的左膀右臂,似乎就這麼其樂融融地發展著。

  一派君臣和諧、琴瑟和弦的場景。

  除了某些投降派。

  屏幕前的張偉能夠清晰的感覺到。

  韓安國在面對張家,面對儒家的不自然。

  甚至是,

  些許的如臨大敵。

  畢竟,張家在之前駐兵之際,最終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期許。

  希望能夠藉此影響到匈奴,或者說,為大漢埋下一根釘。

  再者,張家之所以提倡互市,想的從來不是幫扶匈奴。

  張家從來都不傻。

  怎麼可能去做這種損人利己的事呢?

  圖謀遠大。

  換而言之,張家從未放棄與匈奴動手的意思。

  對於韓安國這群人來說。

  見到朝堂之中兩股強大的力量強強聯合,並且不斷地壓縮他們這一群人的生存空間。

  即便是不願意承認,他亦是清楚。

  此時,朝堂上,主戰派已經是逐漸占據了朝廷的主體。

  劉徹正在以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一步步地將朝堂內部的投降派吞噬、侵蝕。

  逐步轉化為支持張家支持他劉徹之人。

  這是大勢所趨。

  亦是多方謀劃的結果。

  即便是韓安國,也是無能為力。

  邊關的情況越來越好。

  大漢與匈奴在邊關進行的互市越發紅火。

  大漢交易給了匈奴他們急需的鹽,糖,茶葉等物資。

  而匈奴,為了更長遠的利益,亦是投桃報李。

  交易出了自己壯養的牛羊,甚至連馬的身影都時有所見。

  兩方的關係,似乎因為這一切開始逐漸地緩和了下來。

  至少,大漢的邊民不再對匈奴一副深惡痛絕的模樣。

  匈奴也一改往日的彪悍

  已經是經常把和平兩個字掛在嘴邊。

  就是,是否只是說說而已。

  還有待商榷。

  日子,就這麼越發紅火地向後發展。

  但。

  兩方的掌權者心裡都是清楚。

  這一切,不過是暫時的。

  匈奴之所以願意維持和平。

  不外乎能夠從互市中得到足夠的好處。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

  大漢,為了彰顯他們天朝上國的地位,為了和匈奴交好。

  在張偉的建議下,遣派使者,贈送了不少的財物。

  糖衣炮彈沒少打。

  以至於,如今,匈奴,至少底層百姓無比的親附大漢。

  畢竟,即便是對一群狼來說。

  有奶就是娘這個道理總歸沒錯。

  單于專程表達了自己的謝意。

  送上了不少馬匹。

  往來塞下,長城內外。

  匈奴與大漢之間關係越發的和諧。

  雙方如今已經是進入了短暫的蜜月期。

  但。

  這一切的發展,並非是劉徹的本意。

  這一切的情況,也並非是他張家希望見到的。

  與匈奴交易,意味著大漢勢必要付出更多去餵飽這隻貪婪的狼。

  意味著大漢需要做這種以身飼虎的,看似很傻的勾搭。

  長此以往,匈奴勢必會踩踏在大漢的軀殼上,迎來騰飛。

  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見到的。

  只是。

  眼下,時機尚未成熟。

  還需要長久的等待。

  靜待開花結果。

  張家。

  張偉看著手上的麻紙,若有所思。

  如今。

  大漢與匈奴關係突飛猛進的同時。

  張家與閼氏的關係,亦是在暗中迎來了蜜月期。

  儘管雙方的信任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但。

  既然有共同的目標。

  並且,雙方之間都展現了誠意。

  張家並不介意是單于還是閼氏執掌匈奴大權,只是想削弱他們的實力。

  閼氏也不介意大漢與匈奴之間的爭鬥。

  至少暫時他們並沒有放在心上。

  眼下,她們最期望的就是執掌匈奴大權。

  即便是這條通往王座的道路,血痕累累。

  即便是通往王座的道路上,註定會有無數匈奴逝去,甚至會影響到匈奴的國力。

  不過。

  那又如何呢?

  且不說閼氏根源上並非是匈奴。

  就說,她們在匈奴受到的百般歧視,註定了他們並不是像普通匈奴一樣,願意為其奉獻一切。

  權利才是她們畢生的追求。

  雙方就這麼一拍即合。

  借著匈奴與大漢互市的交易,你來我往。

  張家借著運送白酒與匈奴交易之事。

  在劉徹的示意下,不斷向閼氏輸送物資,包括大漢嚴令禁止的鐵器。

  閼氏也是投桃報李。

  為大漢輸送了不少寶馬良駒。

  雙方的關係越發親厚。

  至少表面上就是如此。

  雙方也都在等。

  等待時機。

  靜等開花結果。

  院門外傳來一陣恭敬的聲音。

  「參見陛下。」

  接著,便是一陣略帶雜亂的腳步。

  張偉主動操縱著張旺川走上前去。

  推開門,一抹明黃色的身影已經站在門前。

  臉上掛著和煦的笑容。

  身影的背後,還跟著一位舉止從容的人。

  說不上來的儒雅。

  微微一愣神。

  接著,張偉操縱著張旺川恭敬一禮。

  「臣張旺川,參見陛下。」

  「張愛卿,不必多禮。」

  劉徹隨意擺手。

  接著,屏退左右,自然而然地坐在了張家的主位上。

  一旁的董仲舒在劉徹的示意下坐在了張家的次席。

  氣氛很是熟絡。

  屏幕前的張偉若有所思。

  看樣子,如今劉徹已經是徹底與儒家達成了一致。

  或者說,儒家在劉徹這裡,已經是徹底地與歷史軌跡相吻合。

  董仲舒,成為了劉徹的左膀右臂。

  甚至已經是足有足夠的資格涉及到如此關乎大漢國運之事來。

  雖然,張偉內心其實是有些反感書生治國那一套。

  畢竟,後世的儒家空談經典,在治國方面可謂是耽誤了諸多良機。

  但。

  如今,儒家剛剛崛起,能夠引領奇者,自然並非是庸才。

  張偉之於董仲舒還是很敬佩的。

  張家之於儒家的關係,可以說是互有幫扶,兩相交好。

  思索間。

  劉徹淡淡開口。

  「旺川,這段時間,匈奴那邊的情況如何?可有異常?」

  張偉操縱著張旺川向前一步,恭敬地遞上了之前自己審閱的麻紙。

  「陛下,這是我張家從邊關剛剛收到的信息,包括閼氏對我們大漢的善意,已經是躍然紙上。如今,臣私以為,時機已經接近成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一旁的董仲舒神情一滯。

  但,很快又極好地掩飾了內心的震驚。

  屏幕前,張偉心思急轉。

  看樣子,劉徹來之前似乎並沒有提前與董仲舒通氣。

  只是,貌似是心血來潮一般,將其帶到張家參與此事。

  這也足可看出,董仲舒在劉徹內心的地位。

  如今,朝堂上,儒家已經是逐漸發展為一股新興並且強大的勢力。

  如果說將儒家形容為新興勢力,那麼原先的韓安國的投降派,足可以稱之為保守勢力,或者是守舊派。

  眼下,朝堂上,多了這麼一股新興力量,自然是非常值得拉攏的。

  張家,需要和儒家交好。

  張偉打定主意。

  接過麻紙,劉徹的目光掃視了一番。

  接著,眼神有些玩味。

  「旺川,看樣子,閼氏還真是挺貪婪的,話里話外都是希望我們大漢能夠在援助起更多的兵器。這種不見兔子不撒鷹、這種貪婪,還真是與匈奴如出一轍。」

  屏幕前的張偉點頭。

  「陛下,的確如此,匈奴之人的貪婪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即便閼氏是出於我們大漢。但,經過匈奴長時間的薰陶以及同化,他們的行事風格乃之於對我們大漢的認知,顯然更是傾向於匈奴。即便是如今與我大漢私下交好,即便是我大漢表達出願意接納的意思,他們也依舊堅持著想要成為匈奴的王庭。」

  「如此,旺大汗之於其必需要多多防一手。依照微臣所見,我等之計謀必然不能將重心全然放在閼氏上,亦是需要多防備一手,多準備一手。」

  劉徹若有所思。

  一旁的董仲舒略微沉吟。

  「張尚書所言,的確發人深省。匈奴之人反覆無常,即便閼氏乃是出於我大漢,但,人心隔肚皮,我大漢勢必不能將國力盡皆壓在其身上。」

  劉徹點頭。

  「旺川所言極是,但不知……」

  屏幕前,張偉若有所思。

  劉徹的意思,他很清楚。

  如果大漢不信任閼氏,或者說閼氏不能完全信任。

  那麼,如果真的發動戰爭。

  他們就需要一層保險。

  一個萬全之策。

  說實話,其實在史記的記載上。

  並沒有出現張家乃至閼氏這一茬。

  雖說整個大漢的大方向的發展,就比如與匈奴和親、開放互市等,都是遵循著歷史的軌跡。

  只是,這一世,多了一個張家,多了與閼氏的聯合。

  張偉亦是不知道此聯合會帶來何等的反應。

  若是因此而讓大漢受到損害,這就得不償失了。

  猶豫。

  更多的還是躊躇。

  大漢的國運之戰,亦是他張家的族運。

  思索再三。

  張偉打算繼續遵循歷史的軌跡。

  跟著歷史走,總歸不會有錯。

  歷史上,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發動的第1次戰爭,其實是在某個商人的建議下,設伏展開的。

  儘管並沒有取得重大的成效。

  但,憑藉張偉所思,張家是可以扮演這麼一個商人的角色。

  而設伏,亦是很可行的一個方式。

  再者,

  這一世有張家,有他張偉在。

  與匈奴的勝負,還尤為可知。

  ……

  Ps:跪求推薦票,跪求月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