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張家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1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張家不願涉及(求月票)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

  時光,就這麼從指尖悄然划過。

  張家的祭祖聲勢浩大,又是那麼地悄無聲息。

  劉徹親自到場,無疑是給足了張家應有的情面。

  這麼一個龐大的家族,數代人的艱辛,數代人的付出。

  祭祖一事,原本即便再勞民傷財,張家也有這個財力。

  他們支付的起,也應該支付。

  按道理,即便是再聲勢浩大也不為過。

  但。

  張家家主開口了。

  一切從簡。

  張偉表示。

  眼下,張家,已經是成長為了一棵參天大樹。

  然而,樹大招風。

  朝堂之上,本就非議者甚眾。

  儘管聖恩隆厚。

  他張家,依舊應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這是一個身為臣子的本分。

  亦是他張家應有的生存之道。

  節日之後的大漢,一切都再一次恢復了平靜。

  平靜到甚至連之前匈奴屢次進犯一事,都如同古井深潭一般。

  往昔的波紋,在這一片幽深中,似乎是從未發生。

  但。

  張偉清楚,這一切從未畫上句號。

  從戰國,到秦,到漢。

  從劉邦到劉盈,到劉恆再到劉啟。

  包括現在的劉徹。

  匈奴的騷擾從未停止。

  無論是改朝換代,亦或者是掌權者的更替。

  或多或少的,匈奴都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騷擾。

  甚至在草原青黃不接的時候。

  大批量南下騷擾邊疆,這都是時有發生。

  雖說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

  然。

  邊境之民不堪其擾是其一。

  邊上住著這麼一個強鄰,虎視眈眈是其二。

  張偉清楚。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的差異。

  這樣的一個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故而。

  雙方必有一戰,也勢必會有一戰。

  儘管張偉明白,因為大漢的互市已經是讓匈奴逐漸放鬆了警惕。

  甚至,一定程度上資源的開放。

  緩和了雙方之間的矛盾。

  看似,兩者欣欣向榮。

  實則,貪婪才是人性的本質。

  見識到大漢如此的繁榮,這群匈奴可能不動心嗎?

  不,絕對不可能。

  也只有強大的實力,才是震懾外敵的唯一方式。

  除此之外。

  平靜之中亦是有著些許插曲的。

  陳平走了。

  這麼一個三朝元老。

  終究沒有抵得過歲月的侵蝕。

  張家與陳家的情誼其實一直都在。

  只是,沒有那麼深厚就是了。

  雙方僅限於互相提醒,互相知曉。

  隨著陳平的倒下。

  陳家的子弟亦是並無太過傑出之輩。

  眼下。

  朝堂中,張旺川身為工部尚書。

  張旺景身為宰相,甚至在陳平離去之後有隱約成為大漢第一宰相的趨勢。

  張家在朝中的這麼一份威勢。

  再一次讓眾人內心凜然。

  甚至是心有戚戚。

  劉徹依舊是絲毫沒有懷疑張家的意思。

  時不時的看顧。


  朝堂上,之於張家也是待遇優厚。

  但。

  張偉清楚。

  身為帝王,最為講究的是制衡。

  儘管他與劉家掌握著這麼一個情分。

  然而,在陳平徹底倒下的那一刻。

  朝堂之中的平衡將會被再次打破。

  更別說,原本就是不平衡的。

  劉徹勢必會有所動作。

  並非是說他要對張家動手。

  亦或者說,張家的待遇很有可能並不會被影響。

  只是。

  肯定會有人徐徐上升。

  這個上升的人,勢必也不會是張家。

  無論如何。

  即便是帝王再願意去信任張家。

  也不可能讓其肆意的發展。

  張家眼下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也是為何張偉執意想要打匈奴。

  不僅是為了迎合劉徹,亦是為了張家能夠更進一步。

  有人離開了。

  勢必會有人上來。

  屏幕前的張偉緩緩地關閉了手中的度娘。

  漢武帝劉徹上位之後,熬走了寇太后,接著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刀,其實就砍向大漢的思想,也就是後世所熟知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家主。」

  恍然間。

  門口傳來一陣低聲的呼喚。

  似乎是在遮掩著什麼。

  天色已經趨近於昏暗。

  漆黑的夜色,逐漸開始籠罩向大地。

  隱約間,張偉只看到一道略帶模糊的身影。

  他主動操縱著張旺川走上前。

  來人似乎很是小心謹慎。

  只是將一份簡短的麻紙交到了張旺川的手上,便匆匆離開了。

  張偉倒是沒有太過驚異。

  這樣的一幕,他早已經是司空見慣。

  張家,勢力龐大的同時。

  情報這東西,自然是蔓延成了一大串網絡。

  雖說比不上劉徹的能夠監視整個天下的龐大情報網。

  但。

  經過張偉的傾力建設,已經是初見成效。

  就著燈火,張偉凝神摒息,看向麻紙上的文字。

  「閼氏點頭,願與我大漢裡應外合。只是,希望我大漢助其執掌王帳。」

  第一條信息平平無奇。

  在張偉的意料之中。

  閼氏,本就是大漢的子民。

  只是因為種種利益交換,或者說是大漢與匈奴和親的緣故。

  這才出現在草原。

  閼氏,代表著大漢的臉面,在匈奴擁有了一帳之權。

  隨著時間的流逝。

  在匈奴間逐漸有了一定的地位。

  雖說大決策上,閼氏確實是影響不了什麼。

  畢竟是外人。

  不過。

  屏幕前的張偉可是深知枕邊風的威力。

  能夠被大漢派出來和親的,容貌方面字是不會差。

  更有甚者,本就是借著和親的名義作為扎入匈奴中的釘子。

  如此。

  閼氏同意,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光逐漸下移。

  「多為儒士進京,陛下與其徹夜暢談,衣食同寢。」

  簡短的一句話。

  旋即。

  屏幕前的張偉神色一凝。

  嘴角苦笑。

  終究還是來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儘管有著張家的出現,大漢在國力強大的同時,劉徹上位之後,似乎也並未遭遇到太大的阻礙。

  排除熬走了寇太后一事。

  說到底,還是有著些許的鉗制的。

  這算是個小小的插曲。

  故而,在匈奴方面,至少劉徹不可能一言而決。

  除此之外,就是歷史上出現過的,而現在未曾見到任何苗頭的儒家了。

  張家在朝堂上占據了大量的職位。

  陳平等人,一直在張家的影響下,綿延至今。

  朝堂之上,老臣者占據的職位不在少數。

  如此一來,就等於進一步壓縮了新晉之人,尤其是儒者的空間。

  原本張偉以為這麼一個影響,已經是足以讓某些東西發生質的改變。

  至少張偉對儒家思想一直是秉承著客觀的態度。

  既不格外推崇,也並不太過抵制。

  只是。

  之於眼下的封建社會。

  儒家實在是太適合作為主導的思想了。

  其思想,極大地強化了君主的權力,強化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各地的諸侯。

  總的來說,這樣的思想適應了當下的發展環境,對君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甚至隨著時代的變遷及不斷強化全國思想能力,為封建帝王統治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也難怪漢武帝會如此的推崇。

  可以預想。

  儒家終究還是會如此輝煌地登上歷史的舞台。

  將閒雜的思緒甩出腦中。

  張偉亦是明白了,如今劉徹的思慮。

  眼下,最為讓他頭疼的不是其他。

  反倒是朝堂之事。

  之前投降派的囂張歷歷在目。

  甚至讓身為君王的劉徹都感覺到無可奈何。

  至於這群人。

  即便是身為劉徹手中的刀的裝甲,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但。

  他張偉可以不去考慮這群人的事。

  劉徹必然不能。

  眼下,這一群人已經是威脅到了劉徹帝王的尊嚴。

  他應該,也必須作出回應。

  再聯繫手中的幾個當世大儒進京的情報

  張偉很清楚。

  眼下,再一次到了大漢的轉折點。

  不,用轉折點一詞似乎並不恰當。

  至少。

  至於張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只是。

  張偉不是怎麼很喜歡這麼一份轉折點就是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方面是能夠鞏固維護帝王的統治。

  然而,其矛盾點在於。

  一味地推崇儒術,極大程度地鉗制了思想。

  這就造成了華夏後期出現了大問題。

  當然,這一切還遠。

  至少現在,這麼一份拔除,確實是能為大漢,乃至於今後的關鍵王朝帶來極大的便利。

  就是得知此事,屏幕前的張偉臉色不是很好就是了。

  主要還是事態再一次超度了他原本的預想。

  或者說,原本依照歷史軌跡出現的諸多情況。

  張偉以為,因為張家這隻小蝴蝶煽動翅膀再一次出現了偏移。

  但。

  又在不經意間重新回到了原本的軌跡。

  張偉有些惆悵。

  「不管怎麼說,眼下我張家在這其中似乎也並得不到太大的助力。」

  屏幕前的張偉喃喃自語。

  麻紙上的字跡到此結束。

  其中傳遞的信息卻是已經足夠讓張偉對當今的局勢作出判斷。


  隨即。

  張偉的內心有了計較。

  「吩咐旺景,眼下我張家不宜有太大的動作,讓其儘量在朝堂上淡化我張家的存在感。」

  如此。

  已經表達了他們張家的態度。

  ……

  申公培進京了。

  在劉徹的「疾病亂投醫」之下。

  垂垂老矣的申公培,被八抬大轎接進了京城。

  據說,劉徹還特地賞賜他自己的車架。

  避免舟車勞頓的顛簸,讓這個老人受苦。

  神恩眷顧。

  張偉特地操縱著張旺川前去拜見了一番。

  能夠看到,將近80歲的申公培早已經是「景如朝露,去日苦多」。

  仿佛是一陣風都能將其颳倒一般。

  但。

  張偉可不會小看他,或者說,他從不會小看任何一個古人。

  就是眼前的這個申公培,就是他的兩個弟子率先在史上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事。

  當然,他們的下場不太好就是了。

  張偉的拜見,就只是出於對一個人的好奇。

  最多算是表達他們張家的態度。

  張家與這群遵從儒家學說的人,並沒有太過交好的心思,亦是沒有與其敵對的想法。

  從一向不與朝臣來往的張家前去拜訪某位大儒就可以看出。

  張家表達的態度很清晰明了。

  不管怎麼說。

  張偉已經是打定了主意。

  像這種涉及到思想的變革,乃至於影響今後幾千年的變動的政局。

  他張家不是不能參與。

  但是,在此事上,他張家還是不宜參與的。

  後代之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事,可謂是討論者甚眾。

  褒貶者各占一邊。

  張偉想要的可不是讓張家出名。

  反倒是,他更希望張家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默默發展,最好是能夠將龐大的財富帶到現代。

  他不想努力了。

  就是,這想低調也低調不起來。

  就好像是駁論一般。

  他張家想要綿延到現代,就必須擁有一定自保的實力

  能夠在王朝的變革中自保,可想而知,張家需要發展到何等地步了。

  但。

  發展發展,某些東西還是不能碰的。

  之於儒家這群人,張偉不打算太過接觸。

  在張偉離開之後。

  很快,無數大臣瞬間慕名而來。

  尤其是一些儒家子弟,對申公培更是將其奉為存留於世的經典。

  就差把跪舔兩個字寫在臉上了。

  還有就是劉徹之於他們的態度。

  顯而易見的是,劉徹亦是知曉,眼下朝堂需要有這麼一個勢力站出來。

  不是為了遏制張家。

  反倒是為了能夠制衡朝堂上的另一撮人。

  他已經是受夠了所謂的投降派!

  歷史上對劉徹的評價褒貶不一。

  但,

  毫無疑問的是,他絕對是個雷厲風行的人。

  能力有,才華有,只是性子有些急躁。

  是好事亦是壞事。

  而他的急躁,亦是讓這麼一份思想上的變革趨向失敗。

  沒辦法,即便是沒有寇太皇太后的阻礙。

  朝堂中反對的聲音亦是不小。

  大漢的安定與長久的修養生息,給諸多教派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的空間。

  黃老之說等諸多思想,亦是所信者甚眾。

  他們自然不會允許儒家這麼一個抵制所有人的思想徹底占據上風的。


  一堆人幾乎打出火星子了。

  屏幕前的張偉冷眼旁觀著這一切。

  還是那句話。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事。

  無論是褒是貶,他張家不願插手,亦是不能插手!

  且讓這朝政,自由發展。

  他張家也需要這麼一小段時間,暫時降低自身的存在感。

  有這麼一個擋箭牌在前,他自然是求之不得。

  ……

  ps:跪求推薦票,跪求月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