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黃泥水淋糖法和活性炭脫色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55章 黃泥水淋糖法和活性炭脫色法

  【在日常照料中,海族館為什麼要給虎鯨餵冰塊?】

  【虎鯨屬於海豚科,通常生活在深海50米以下的水域,最適溫度為6至8攝氏度,當它們大量進食時,食物直接進入腸道和腹部消化,體內會產生大量熱量,使虎鯨感到不適】

  【為了調節體溫並維護其消化系統,飼養員會在虎鯨進食時,讓它們吞入一定量的冰塊,冰塊流入虎鯨身體深處幫助它們保持體溫適宜,同時促進消化】

  【這不僅有助於虎鯨保持健康的體魄,還能讓他們更好的享受美食】

  【實際上除了虎鯨,海豚和白鯨也喜歡吃冰,冰塊可以幫助他們調節體溫並補充淡水,直接餵水的話,他們可能會誤以為是海水】

  【而海水的高含鹽量並不適合直接飲用,長時間在海中活動,虎鯨需要補充淡水來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而冰塊正是為虎鯨提供淡水的絕佳方式】

  【飼養員給虎鯨餵冰塊,不僅是為了降低體溫和補充水分,更是出於對其消化和吸收的關心】

  唐,長安城。

  城中不少人眼前一亮,天幕中出現的是四個異域風情的女子和四頭黑色為主,下巴經腹部至尾部呈乳白色的鯨魚?

  「是逆戟鯨吧?」也有部分見多識廣的人認出了它當下的名字。

  天幕中設置了觀眾席,顯然是在表演活動,就和朱雀大街時不時出現的耍猴、耍蛇一樣。

  隨著四名女子的命令,虎鯨立刻潛入水中,然後一頭頭相繼躍出水面,然後重重砸下水面,濺射出大量的水花,惹得前排的觀眾一陣歡呼。

  隨後,又兩兩為一組,再次表演潛水、躍出、落水、潛水的動作,甚至還在空中玩起了360度轉圈,以背部砸入水面。

  兩輪表演完畢,虎鯨們立刻來到馴獸師的腳下,像小狗一樣『呼呼呼』地咧開了嘴,等待著馴獸師的獎賞。

  皇宮中。

  李世民等人都眼前一亮,長安城地處內陸,信息相對閉塞,所以就算是他們,也沒見過這種海洋動物啊,更別提這種表演了。

  況且它上黑下白,眼睛的地方還有一羽白色,跟熊貓的主副配色正好相反。

  「又開始了!」

  只見四隻虎鯨排成一字長蛇陣,繞著水池給觀眾席表演了個『神龍擺尾』,水花四濺潑向觀眾席,穿著雨衣雨鞋的觀眾又爆發出了一陣歡呼。

  接下來虎鯨和馴獸師又表演了,將馴獸師頂飛,馴獸師騎著虎鯨遊行的表演,甚至虎鯨用嘴托著馴獸師原地轉圈圈

  眾人對這種溫馴憨厚,同時又有點賤賤性格的虎鯨簡直沒有了抵抗力。

  所以對文案沒什麼感覺.也不覺得吃冰有什麼奢侈的了.

  金陵城。

  絕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聽說虎鯨這個名字,看到虎鯨載著馴獸師乘風破浪時,都爆發了熱烈的歡呼聲。

  笨重、憨厚、溫馴的性格,加上光澤細膩的皮膚,黑白配色,虎鯨身上自帶的萌點,都戳到了城中百姓的審美上。

  即使不喜歡,也不至於討厭。

  更何況,乘著虎鯨破浪前行,得是多少少年少女的夢想吶.

  宮中,少年朱棣久違的露出了『姨媽笑』,不過笑了笑又有些悲戚與共,這宮中和那水池一樣,也是個牢籠啊。

  不過他的處境可能會好一點,不需要討好人。

  自從天幕曝光一切後,他這輩子恐怕只能在金陵城當個富家翁了。

  《那麼它在海里時去哪裡吃冰》

  《野外會有野人投餵的[狗頭]》

  《沒錯,我作證,我就是裝冰的那個桶》

  《冰塊吃多了會痛鯨嘛??》

  【《天工開物》中黃泥水淋糖法沒法復現,還有沒有簡易方法能制出白糖?】

  【製糖技術已有千年的歷史,從我國西周開始就有糖的製作方法。唐朝時王玄策從印度帶回了當地的製糖方法,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制出來的糖都只是紅糖,零星的也有白糖,但是沒有流傳下來相關製取方法】

  【古代製糖大概是這麼個流程,一是榨汁(主要原料是甘蔗);二是熬製與澄清,即使用草木灰或石灰乳或貝殼粉(千分之一的量)來澄清去除部分雜質,然後是熬製。三是加熱時攪拌成型,這就是紅糖。在此基礎上,對熬製成的紅糖脫色,就是白糖了。】


  【《天工開物》這麼說的:用火把甘蔗汁熬成黃黑色的糖漿,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結成黑沙糖;另備一口缸,上面安放一個瓦溜(瓦質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將黑砂糖倒入瓦質漏斗中,等黑沙結定,除去稻草,用黃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從漏斗流入下麵缸中,漏斗中留下白砂糖】

  【但這種方法直到如今也無法復現出來。有人說做不出來很正常。這種工藝都是當時各個作坊的機密。書上記載的不過是簡易方法罷了。】

  【也有人說取的『黃泥』不對,製糖用的黃泥是兩廣地方的高嶺土,也叫膨潤土。】

  【而且步驟也錯了,正確的步驟是,將榨出的甘蔗汁里沉澱後,取上部糖汁淋入高嶺土(也叫膨潤土)配製的「黃泥水」並攪拌,通過有很強吸附性的高嶺土吸附甘蔗汁里的雜質,經過沉澱,取上部糖汁重複兩到三次這樣的操作後,最後才用清澈的熬煮成白糖(塊狀的冰糖)。】

  【這裡面的『黃泥水』是澄清後的上方清液,而且它替換了草木灰等澄清劑】

  【使用的高嶺土之所以稱為「黃泥」,是因為兩廣地方的自然土質顏色以紅色土為主,黃白色的高嶺土自然就被稱為黃土了。而高嶺土吸附法現在在食品和製藥工業里還在應用。】

  【還得挑季節,秋冬天低溫才能製取白糖這種說法倒是不知道真假,因為目前還沒有網友發出相關的視頻來證明或證偽】

  金陵城。

  不少商人開始抄錄相關內容,特別是從嶺南、福建等地過來的商人,而天幕提到的甘蔗正好喜濕熱環境,在嶺南一帶生長十分旺盛。

  《天工開物》的方法行不通,他們就不抄錄了。

  只是這裡提到的『糾正版』的方法,比起原版的看起來更詳細,連原料、步驟、作用、季節等都講得清清楚楚,遺憾的是這種秘方並沒有經過驗證。

  以如今霜糖供不應求的情況,試試總是沒有壞處的。

  奉天殿前。

  「這《天工開物》是崇禎朝時期出版的,曾記載有各類作物出油率及作用,評論區曾說這是本涉及各行各業的巨著,可惜無緣一見。」劉基撫須說道,連白糖製取的秘方都有,雖然記載出錯了,但也可見其涉及範圍之廣,內容價值之大。

  要知道,除了後世,這些秘方在歷朝歷代都是不外傳之秘。

  如今福建、杭州等地也有人會製取如雪白的霜糖,質量雖然不如天幕在超市隨手一拍的那種,但也是少見的稀有貨,富貴人家才能見得到。

  「沒準天幕提到的,比《天工開物》的法子還更加厲害呢。」胡惟庸笑著說道,他也是天幕的狂熱粉。

  「也是。」

  朱元璋也有些心動,白糖這東西太暴利了。大明百廢待興,朝廷收支皆如流水,如果這種方法真的製取白糖的話,那麼又將創造出不可想像的利潤來。

  可惜的是這個秘方瞞不住,不然出口到其他地方,如南洋、西域等地區,那真的是躺著賺錢啊。

  「後世的白糖製取方法又是如何的呢?」朱元璋有些期待,糖這玩意,沒有人不喜歡。

  行軍打仗累得走不動道了,來一杯糖水就能讓人快速恢復體力。

  而且糖的作用遠不止如此啊,特別是那句順口溜一直讓他念念不忘:「.,加點白糖大伊萬。」

  或許還有更多的作用,只是沒發現而已。

  【還有人考證了《南產志》、《興華府志》、《淡水廳志》等書籍,發現其步驟與《天工開物》的都差不多,唯獨脫色這一步驟不同。同樣在海南土法製糖中,也是脫色這一步驟與《天工開物》的記載對不上】

  【在海南土法中,製糖師傅將糖漏(與「瓦溜」相似的漏斗)用草封口,放入土中,將糖漿倒入,再用泥封死。一天後糖漿冷卻,將糖漏取出,去掉漏斗下面的封草,將竹篾從下方插入糖漿形成導管,會有「糖仔」帶著雜質慢慢流出。一個月後「糖仔」滴干,糖漏內壁則會有結晶糖,最上方靠近封泥的最白。】

  【不過除了上面那麼多的土法外,現代還真有簡易的方法可以脫色,那就是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也容易製作,將果殼、煤、木材等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使其完全碳化即可。】

  【比如將紅糖化入水中,加入活性炭,等待一段時間,過濾後就能得到白色的糖水了。對糖水進行蒸髮結晶操作就能析出白色的糖晶了不過不知道這析出來的算冰糖還是白糖。】


  【另外在糖的熬製過程中,應控制溫度,在溫度超過140-165度下就會發生美拉德反應,使得糖漿變色同時高溫還原糖發生分子斷裂、脫水。變成黑褐色的焦糖。這也是為什麼蔗汁明明是淡黃色,熬著熬著突然就變紅黑紅黑的緣故】

  【如果白糖看起來普通,但其用途廣泛,如果是戰時的話,很快就會變成管控物資,像有些國家,連香菸都能放開,卻唯獨糖是管控的。】

  唐,長安城。

  李世民等人看著天幕的演示,一塊紅糖化入水中,水立刻變成紅褐色。然後天幕加入一些嘿嘿的活性炭,攪拌然後靜置一陣時間,過濾後得到的透明的糖水。

  「太不可思議了。」一眾人都感覺像是在變魔法,明明加入活性炭後,杯中的液體還呈黑色,但靜置後過濾出來的糖水就變清澈了。

  「也就是說,在熬製過程中,糖汁變紅褐色主要是溫度過高導致的?那溫度要如何控制啊?」房玄齡等人犯了難,如果是蔗汁的話,裡面含有水分,那麼其燒開的溫度估計也是100度左右。但隨著水分逐漸蒸發掉,收汁後的糖汁的溫度肯定會慢慢上去,還真沒有那麼容易控制住。

  「或者說用活性炭將紅糖脫色?蒸髮結晶的過程會不會再發生那什麼反應?」

  「不好說,只能去試了」

  一眾人只能先將其記錄下來,包括黃泥水淋糖法、詳細版、海南土法版、活性炭脫色結晶法等4種方法。

  天幕對這幾種方法導致的結果並不確定,這足以證明後世用的不是此種方法,眾人心裡也因此七上八下,但也是只能一個個去試,總不能全都無效吧?

  「活性炭容易製作,一試便知,不行再試剩下的。」李世民發話了,他更願意相信後世的方法,因為那更科學。

  《黃泥水淋糖法不靠譜,至少我就沒見有人復刻成功過。穿越的話當然是木炭脫色靠譜,可惜中國這樣的高產農業區獸骨來源少,否則用骨炭效果更好。》

  《古代類似的技術流程都不會完整寫在書里,為了保密,關鍵環節一般是專門人員口口相傳,所以大概率是漏了某一步》

  《什麼代都一樣,任何時代都只會流傳已經被淘汰的技術,前沿技術公開的也只是大致流程,核心細節是不會公開的。》

  《現代論文加版權保護就是為了打破這種技術動輒失傳的尷尬境地才搞的。你來句都一樣.印度藥廠大行其道就代表所謂核心並沒有被隱匿。卡的不是技術,是工業本身,像原子彈等,原理就很簡單。》

  《有沒有可能黃泥不是黃泥巴,而是硫磺礦,起到和硫酸一樣的氧化脫色作用,原理恰好和現代白糖差不多。另外我記得我小時候還有土製冰糖賣,但沒有土製白糖,或許古法應該是用的棉線結晶法,製造的是冰糖,碾碎成為的砂糖,而不是直接製造出了白砂糖。》

  奉天殿前,一眾書吏們再次將評論區提到的可能有用的信息抄錄下來,

  「氧化脫色?棉線結晶法?」評論區又提到了另一種可能,一眾人都面露疑惑,都沒聽說過.

  也有人舉例認為是古籍刻意漏掉一些步驟,這一點在座的諸位都深有同感,但又有些無能為力

  如今這時代(以前也一樣)真不像後世那般,連各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藥物的合成等,有專利法保護,所以技術輕易是不會外傳的。

  這可是人家的家傳秘方啊,是子孫後世的鐵飯碗啊,哪有心腸那麼好的人會公布出來。

  像如今天幕提及的幾種方法,如果真的言中了,那都相當於斷人錢財、砸人飯碗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