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如何重建科學體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7章 如何重建科學體系

  其實就算朝廷不重複這個實驗,民間已經有不少人會想盡一切辦法做這個實驗,特別是各大診所、藥堂。

  這對他們來說是頂破天的大事,如果天幕所說無誤,那麼他們讀了一輩子,踐行了幾十年的醫書理論,很可能是錯的。

  這還只是細菌這一巴掌,病毒理論如果也正確那又是一巴掌,還有其他未曾聽聞的理論

  可以說,由古至今的醫書,數千年對病症的梳理所形成的的一套理論系統,已經搖搖欲墜。

  前人的心血,即將付之一炬。

  這才是他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原因。

  武英殿前,朱元璋忽然想起了什麼,於是讓人取來關於後世那場瘟疫的記載。

  眼神縮了一下,又飛速地跳過。

  沒找到.

  一眾大臣都有些不解,不明白陛下在找什麼,很快陛下又準確地說出了一個詞:天花病毒。

  於是掌管這部分內容的小吏,根據整理成冊的標題快速地定位了稿紙內容,精準地找到了陛下想要的東西。

  朱元璋眼前一亮,細菌和病毒的區別,找到了!

  「以後天幕結束,需儘快將所錄內容按醫學和科學分類整理出版。」

  胡惟庸不解,不過很快拿到傳閱的內容後就理解了。

  等該內容傳閱一遍後,朱元璋才緩緩開口:「瘟疫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例如天花。」

  這一點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畢竟此前就從天幕得知,不過因為印象不深,所以會忘記。

  而今重新提起,不由得倒吸涼氣。

  此前只知道病毒這一說法,畢竟沒有得到驗證,加之名字帶個『毒』字,所以想當然地認為是帶毒的物品引起的瘟疫。

  按天幕的說法來看,引起瘟疫的病毒就和細菌一樣,是活體,無處不在

  細菌再怎麼兇殘殺傷力也還好說,但瘟疫

  一想到這,胡惟庸冷汗涔涔滲了出來,於是說道:「陛下.」

  朱元璋冷冷打斷他:「慌什麼,這細菌病毒無處不在,要是能爆發瘟疫早爆發了。」

  這話說得頗有些「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感覺,但又有些道理。

  朱元璋來回踱步,心裡細細思量:以後世對各種細菌和病毒的命名,說明他們對這些細菌和病毒都有了一定的認識,特別是對病毒的認識。

  想到這,他又想起那張圖片評論,他自然知道瘟疫的三年是哪三年,也知道古今對付瘟疫的方法就那麼一種,那就是封鎖,封鎖到瘟疫自然消亡。

  但以後世人員流動的情況來看.太難了。

  在無法封鎖的情況下,那絕對是場浩劫。

  他不知道全球的總傷亡人數,只是突然間才明白評論區那些評論的沉痛。

  「工部要抓緊將顯微鏡製作出來!」朱元璋面無表情地下了一道命令。

  工部尚書安然苦笑一下,也只能應下,他自然明白顯微鏡的意義。

  天幕適時切換,所有人的注意也再次回到天幕上。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或者是重生在末世,那有沒有想過怎麼樣去重建現代科學體系呢?】

  【我們可以根據初高中的幾門學科,初步將自然科學體系確立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幾個重要分支,然後將不同的知識填入到各分支里。】

  【但想要一個人單槍匹馬完成這個偉業,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我們可以培育具有科學發展觀的種子,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和科研體系,持之以恆,現代科學的曙光將再次在你的手中閃耀】

  【我們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種下現代科學的種子:科學思考、基礎數學、計量單位】

  洪武年間,金陵城。

  「物理、化學、生物、天文?」朱元璋苦笑了一下,原以為天幕所說的科學已經夠博大精深了,沒想到裡面竟是幾大學科的統稱。

  難怪總感覺怪怪的,有時是物體下落,有時又是電和元素周期表,如今還有細菌病毒,這其中五花八門根本不搭,原來是不同的學科的學問。

  朱元璋知道這些學問講究各種刨根追底,雖然說有時候很反常,但理解之後還是比較易懂的。


  換句話說,後世根本沒有那種晦澀難懂需要去「悟」的學問,一切因果關係都是分明,只要花點時間基本都能搞懂。

  而就是這些學問,從初高中就開始學,後面還有大學,那一整個分支的學問到底得多厚啊.

  想到此,就算是自認為勤奮好學的朱元璋都不由得頭皮發麻。

  怪不得評論區時不時看見:勸人學醫,天打.

  朱標也在思考,這細菌和病毒應該是要納入生物這一分支的。

  電呢?元素周期表呢?又該劃入哪些學科?

  不止是武英殿前,金陵城各處也在議論紛紛,畢竟這是第一次系統地見識所謂的科學體系。

  【第一:科學思考就是保持開放性思維,勇於觀察探索,不迷信權威,有邏輯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可以按照以下步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如此往復。】

  【第二: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是自然科學之基礎,其實非常簡單,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需要定義的就是十進位的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10;】

  【第二是正數負數和0的概念;】

  【第三加減乘除的使用】

  貞觀年間,長安城。

  房玄齡等人微微側目,他們都是識貨的,對於天幕中提及的「觀察、發現、假設、驗證」等這套流程是相當贊同的。

  這套方法頗有些剝絲抽繭的味道在裡面,這也是後世各種學問能言之鑿鑿的根本。

  不過想保持科學思考真的絕非易事,就好比物體下落實驗,這其中是權威思想和常識相吻合後形成的牢籠,想打破這種思維牢籠是很難很難的。

  「數學,就是算術吧?這怎麼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有人不解道。

  李世民也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大唐科舉雖然又明算一科,但也沒有後世這麼誇張的評價啊?

  雖然不是很理解,但李世民還是照實地將問題記錄了下來。

  【第三項:計量單位,現在計量單位其實基本都是約定俗成的,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將各種單位設計得類似如今的即可】

  【比如溫度的定義,0度是冰水混合物,100度是沸水,其中取100個等份就是溫度的劃分】

  【可以利用鐘擺效應來定義長度和時間,任何鐘擺,只要其長度是99.4厘米,無論在你鬆手之前,把擺錘拉到多高的位置,鬆手後擺錘擺一次的時間都是1秒】

  【這樣只要實驗多次,總能確定長度和1秒的時間,也可以參考兩個太陽,正午的時間為24小時來劃分】

  【而1千克等於一升水的重量,即邊長10厘米的正方體裝滿水,有了這些基礎,其他的單位基本可以推理出來】

  【有了這三個方面作為基礎,再加上一些基礎的引導和你設立的人才培養制度,慢慢總能走上正軌】

  洪武年間,金陵城。

  這一段內容朱元璋邊看邊想,所以心中疑惑很多,比如如何確定99.4cm多長?沒有確定出1cm的話,那麼1千克和1升就無從談起。

  這還是比較基礎的單位,那未推導出來的單位才是大頭。

  這是後世幾百年無數人前赴後繼的事業,只有真正嘗試去了解和建立科學體系,才知其中艱辛。

  而此時方知從天幕習得各種學問是何等的「上天護佑」。

  朱元璋來回掃視了一番,一干武將已經在「神遊天外」和「懷疑自我」中來回切換,可見他們根本沒聽懂。

  一眾文臣也沒好到哪裡去,對於如何從基礎單位推導其他單位,根本無從下手。

  人才還是少啊。

  朱元璋更加覺得人才不夠用,目前科學部並無大才能擔起大任,引領時代。

  和興茶食店,此前還興致勃勃要當什麼「科學家」的小男孩頭都大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