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朱標之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5章 朱標之死

  接下來朱元璋又就一些關於電的發現和徐達說了一通,比如轉速和線圈匝數影響電的強度,通俗點說就是被電得沒那麼痛,徐達很想問是怎麼發現的.但想想算了,萬一陛下讓他親自去試,再摸一下咋辦.

  又比如用部分東西隔絕接觸銅線就不會被電。

  「未來將會是一個由能源驅動的世界。」朱元璋摸著鬍鬚,高深莫測地總結道。

  徐達一臉懵,能源這詞應是來源天幕,但是又是什麼意思啊??

  「陛下,這能源又為何物?」

  朱元璋看著一臉懵逼的徐達,內心還是有些暗爽,於是解釋道:「煤炭,石油,電,這三樣都是能源,未來世界的一切機械都是使用這三者驅動的,這就是能源。」

  「煤炭能燃燒,可用於日常生活和煉鋼,還可以發電,石油暫時不知道具體用處,電就不必說了,暫時不得其法而已。」

  徐達不斷點頭,關於煤炭的事他自然是有所耳聞,蜂窩煤和新的火爐在產煤地附近已經開始替代乾草木柴了,畢竟這東西耐燒又便宜。

  而且這玩意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真是最好的燃料。

  不過遺憾的是煤炭分布極不均勻,如今金陵城附近暫無探明的煤礦,從北方轉運過來的煤炭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根本無法普及,這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以後世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都覺得煤炭運輸成本高,更何況如今。

  所以朝廷也曾將目光放在呂宋南邊的那塊土地上,按天幕標記的位置,那塊地方幾乎是離大明最近的、煤礦產量豐富、質量高的土地。

  不過一眾大臣大致算了一下.通商船隊一來一回,就算是拉處理過的精煤也不划算啊.

  主要原因就是煤炭價格不高但偏偏又重,以如今寶船的載重量來說根本運載不了多少煤炭。

  這是有道理的,朱元璋也沒有堅持,只能等日後寶船技術改進,或者是寶船數量多到一定數量後再談了。

  轉眼間又是半個月,又到了天幕亮起的日子。

  徐達、馮勝、鄧愈、湯和等人年初的時候揮師北上,最近才回來,因此這是他們第一次參加天幕前的這種「朝會」,此刻四處張望,顯得有些興奮。

  從其他人的神情來看,基本都是面露喜色,大明在天幕中是實打實的獲得了許許多多的好處,因此朝廷並不願意錯過。

  【歷史上太子朱標是怎麼死的?】

  【《國榷》記載洪武二十三年夏六月朱標背癰發作,嚎啕大哭號不絕口,朱允炆含淚撫摸日夜不離】

  【聽到朱標的慘叫,朱允炆也心若惶惶、痛不欲生,並親自用嘴吸朱標背上的膿瘡,過了十幾天朱標的背癰有所好轉】

  【朱標那時35歲左右,正值壯年,以他的性格和太子身份,一般不會疼得失態、嚎啕大叫的,除非忍不住】

  【這種慘叫朱允炆聽到後也都快嚇尿了,可想而知朱標的背癰發作時有多疼】

  【過了兩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史書上記載,懿文疾甚,薨】

  【也就是說,朱標死前的前兩年,患過九死一生的背癰】

  【歷史上死於背瘡的名人很多,比如項羽的亞父范增、唐朝詩人孟浩然、宋朝名將宗澤等等。】

  【《黃帝內經》記載: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

  【筋骨肌肉最後都發炎成爛泥了,這也是背癰的病死率之所以那麼高的原因】

  洪武年間,金陵城。

  朱元璋如遭重擊感覺天旋地轉,耳朵『轟隆隆』的,父子兩日夜相處、感情深厚自是不必說。

  他轉過頭來看看身旁臉色有些蒼白的朱標,又看看天幕『無聲地』講述,顯然是無法將聰慧、仁厚的標兒同背癰這種惡疾聯繫在一起。

  就算是如今的標兒聽聞此噩耗,臉色蒼白了一些,但眼神依舊炯炯。

  這麼健康、每日隨他一起上朝下朝的標兒又怎麼會和背癰聯繫上呢?

  關於朱標早逝這事儘管他是心裡有數的,也做過很多的猜測,但到真正聽聞內情時,依然有著錐心之痛。

  標兒可是太子,將來是要執掌神器之人,

  「傳御醫!」越想心越亂,完全忘了這是二十幾年後的事情,立馬宣御醫給朱標看病。


  朱標臉色有些蒼白,雖然他沒見過背癰發作,但看父皇的臉色,也知道這病有多嚴重。

  因為此前天幕偶爾也會有各種傳染疾病、大蒜素等的消息,所以也會有御醫專門候著,此時聽令上前,有些茫然

  一眾大臣神色各不相同,例如宋濂等,自然是憂心匆匆,其他如『燕王地下黨』,則是神色不明,心中隱隱有些後悔.

  背癰之惡名他們自然有所耳聞,但天幕既然提及了.如果還有相應的解決辦法,那.

  御醫自然不敢在這時候抗命,眼見來都來了,自然仔細地給朱標詳細地檢查了一番。

  眼見老御醫小心把脈,又側耳傾聽,一時間武英殿前都安靜了下來。

  朱元璋還算鎮定,雖然站了起來,但還是忍住了焦急的心情,沒在一旁添亂。

  過了許久,把脈完畢後又給朱元璋行了一禮,鄭重道:「回陛下、太子殿下話,太子殿下身康體健,並未發現有其他病症。」

  「至於背癰,天幕所言乃是二十年後所患.」

  朱標當然聽出了御醫口中的為難,而今不過是洪武三年,就算是神醫在世也醫治不了二十年後的病患啊,於是為了寬父皇心情,也笑言無事。

  朱元璋只是一時心緒亂了,如今冷靜了一番,理智占據主導,就讓御醫先退下。

  一群庸醫罷了,若其醫術真的可靠的話,標兒何以會因此而送命。

  此時心情複雜,反而將全部的希望反而放在了天幕上!

  除了皇宮內,太醫院、金陵城的大大小小診所,大部分大夫、醫師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密切關注著天幕的動靜。

  畢竟這不僅僅是在說太子殿下之事,也是說背癰這一病症,而今對背癰的各種診療方案效果並不理想,否則背癰也不用被稱之為九死一生的惡疾了。

  「你說背癰和傷口潰爛是不是很像,能不能用大蒜素治療?」有大夫小聲探討著,畢竟背癰這種情況,怎麼看怎麼和傷口潰爛相似。

  「這麼一說確實是有些類似,都是患處流膿水。」

  「如果下次碰到的話倒是值得嘗試一番!」年長的大夫考慮了一番,如若能徵得病人和家屬同意,也不是不可以試試看,畢竟以目前的艾灸療法來看,效果很差,加上大蒜素一起,也不可能比這更差了吧。

  「話說後世的醫術和如今相差極大,若是能學到這部分醫術的話,怕是能救好多好多人。」年輕的大夫說道。

  年長的大夫笑著寬慰他:「如果天幕每個月都會教授許多內容,遲早有一天會提到醫術的。」

  年長的大夫當然更希望看到這種場景,醫者仁心,有時候醫生就是病人的再造父母。

  漢末南郡。

  張仲景老神醫聚精會神地聽著,顯然不願錯過後世對此惡疾的看法和診治方案。

  在以往,天幕每次提及各種傳染性疾病、病症時,都會提及成病原因和診治方案,對於傳染性疾病,連傳播的方式方法和預防方案都會有所涉及。

  而後世這一套治療方案是極有成效的,也正因此,這是所有大夫都不願錯過的。

  畢竟,多學會一種病症救治方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多救一個人,特別是背癰這種惡疾。

  【現在我們知道,背瘡是細菌感染的病症,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朱標這種情況放到現在,清洗患處後,頭孢配合青黴素等抑菌藥物內用外敷,基本都能搞定,但在抗生素出現前這個病是很難治療的,更難的是徹底治癒。】

  【中國古代治療背瘡多是用中藥提高人體免疫能力,靠人的免疫系統消滅細菌。這種治療容易出現看似治癒,實際上仍舊有病菌潛伏的情況。】

  【背瘡被認為是病之惡疾,被認為「膿成則十死而一生」的絕症。中醫治療背瘡,不僅要求吃藥,甚至還會動手術,而且痊癒後還要長期治療和恢復元氣,避免背瘡復發,危及生命。】

  【史書上說朱標背瘡十餘日便治癒了,這在古代是幾乎不可能的,很可能是表面上治癒,其實病灶還有潛伏。】

  【而且按照老朱家工作狂的性格來看,朱標剛從鬼門關回來肯定就會繼續996、007的高強度工作】

  【關鍵是他並沒有朱元璋那樣的好身體,在這樣高強度工作一年後,朱標又被朱元璋派往關中與洛陽視察遷都事宜】


  【回京途中感染風寒的朱標還要繼續加班工作,正是這兩年病魔對身體的打擊,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摧殘,朱標身體被徹底掏空】

  【如此一來,背瘡復發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也許路上感染風寒是誘因,本質上還是背瘡復發。但兩個病都會出現頭疼發熱和全身疼痛的症狀,史官記載分不清楚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朱標的死因極有可能是感染風寒誘使背瘡復發,再加上他高強度工作,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最終英年早逝。】

  洪武年間,金陵城。

  朱元璋親自動筆抄錄背癰的成病情況,雖然他聽不懂、也搞不明白細菌到底是什麼,但天幕已經是他心中的希望所在。

  「又是細菌!又是青黴素!」朱元璋自然記得青黴素,在提及大蒜素製取的時候天幕曾順口提了一句,但因為製取過程複雜無比,所以略過了。

  而大蒜素在這兩三個月中可謂是不負神藥盛名。

  許多疑難雜症較輕的病症基本是藥到病除,重一點的稍稍調理也能很快恢復,再重的也能延緩病情惡化。

  也正因此,大明上下對效果更佳的青黴素可以說是渴望至極。

  一想到比大蒜素效果更佳的青黴素因為製取過程複雜就略過,而這個青黴素還是救標兒的藥物,朱元璋欲哭無淚。

  !!!

  更無奈的是,後世言之鑿鑿有細菌,還給各種細菌分門別類起了名字,可.沒見過.

  此時朱元璋一激靈,電也是看不見的.

  太醫院的御醫們此時才想起青黴素,因為做視頻的後生嫌過程複雜就跳過了,於是也淚雨凝噎了:「.我們不嫌複雜的.」

  那幾乎是板上釘釘的皇上啊!!!

  漢末南郡。

  張仲景一看病因,天幕又提到了細菌二字,手中筆抖了一下。

  再仔細抄錄了診治方法,竟是.頭孢和青黴素

  都是老熟人,青黴素好歹知道是一種製取的藥物。

  這細菌到底是什麼?還有此前提到的病毒又是什麼?

  二者都是看不見摸不著,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還有什麼方法能看到它嗎?

  張仲景隱隱間有種感覺,找到這種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各種疑難雜症的病因或許就能迎刃而解,再到診治就容易了。

  這是後世的學問體系,病症-病因-診治方案,屬於是從根本上了解和解決疾病,是讓他也佩服不已的學問。

  張仲景也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和精力試著去發現細菌,始終不得其法

  慚愧啊.後世都指明了方向了,自己卻被拌在這絲毫不得寸進。

  《在抗生素出現之前,感冒導致發高燒都能隨時要命》

  《怎麼一說曹老闆的頭疾也是一包頭痛散的事了》

  《老朱也是兇手之一,太子身體不好,還讓他去西安考察遷都,鞍馬勞頓》

  《細菌感染啊[狗頭]》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