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蜂窩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3章 蜂窩煤

  「宋卿請講!」朱元璋倒是想知道宋濂對經濟學的看法,因為大家對這個新冒出來的後世的學科,都是知之甚少的,若能集思廣益想必是受益匪淺的。

  「老臣以為,結合天幕前面提及的事跡,天幕說如果燕王殿下能通曉經濟學,自然能提前知曉「折俸」行為給百姓帶來的不好影響,這說明經濟學並不是經商的學問,而是能預知.」宋濂想了許久也想不出合適的詞語,於是舉了個例子。

  「以黃豆為例子,收成好的時候價格就賤,收成差的時候就貴。想來天幕的經濟學就是總結此類現象的學問吧。」

  這樣的宋濂完全是大儒的另一面,朱標驚愕得像是第一次認識他。

  驚愕過後朱標是有些開心的,受朱元璋的影響,他其實對後世學問是沒有牴觸的,其實不管何種學問,只要是能真真切切造福社稷的,他都想要去接觸。

  因此他倒是有些擔心宋濂對後世學問有所牴觸,看這情況,老師這是適應得很好。

  當然人的轉變並不是一下子就轉變的,父皇在此間出力甚多,比如前幾天的熱氣球盛會。

  朱標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但是當他乘坐的熱氣球升起,在上面望向鐘山、秦淮河和長江時,那種震撼是與眾不同的。

  這之後他們有沒有乘坐過民間的熱氣球飛天朱標是不知道的,但朱標覺得他們沒理由能忍得住。

  而小小的熱氣球算是後世學問中相對不起眼之物了,其他如煤炭、石油、元素周期表等才是真的造福萬民的大學問。

  在朱標心裡想法流轉間,朱元璋也是思考了一下,宋濂此番言論也有些道理。

  「宋卿言之有理,請坐!」朱元璋請他坐下,隨後又對著百官說道:「諸卿可有其他見解?」

  其他人倒是沒什麼不同的看法,因此也不必重複,於是眾人又期待地看向評論區。

  《吃獨食看來得罪了不少人[狗頭]》

  《不僅不分紅,還套路員工,換誰都受不了》

  《胡椒蘇木好歹還能換點錢,朱重八發明的寶鈔那是真心坑人,那玩意兒貶值速度和阿根廷比索差不多了[笑哭]》

  《明前期還好。中期崩潰了》

  《到朱棣時期就要崩了,朱元璋和朱允炆給敗沒了信譽,瘋狂超發》

  《老朱家自己的印鈔機,那不玩命轉[狗頭]》

  這是在說咱發行的紙鈔嗎?朱元璋暗暗的想到,雖說自己是有過想法,也知道其中有問題,但這問題是什麼啊?

  後世同樣是用紙鈔,為何偏偏沒事?

  這阿根廷比索也是紙鈔嗎?

  貶值的意思是不值這個價了?

  朱元璋將這些問題拋給了戶部尚書楊思義。

  楊思義也是一臉懵啊,不過好在他經歷過大元交鈔的爛發…結合天幕所說來看,寶鈔作為貨幣是沒問題的。

  重點是如何計算該發行多少寶鈔,以及控制住爛印寶鈔的欲望。

  《美元也沒跟黃金掛鉤問題出在哪》

  《那你知道美金一詞怎麼來的嗎?》

  《美元最初和黃金掛鉤,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現在和石油掛鉤,要不然你以為老美為什麼那麼在意中東?》

  美元?掛鉤黃金?掛鉤石油?

  朱元璋只能命人將這些言論記下,他隱隱約約有種感覺,這裡面的學問恐怕比之元素周期表的學問也不遑多讓。

  《除了下西洋,朱棣真正狠的一招,就是濫發寶鈔,永樂年間,寶鈔貶值跟擦屁股紙沒區別。朱棣就是以此掠奪民富。下不下西洋,不是主要原因。》

  《都一樣,南宋和元後期都是濫發紙幣,只不過人家都是到了王朝末年才這麼幹,他洪武永樂兩朝開國五十年就直接玩崩了》

  《唐宋元都玩鈔票這種玩意,但也都是王朝末期,但是朱元璋從初期就開始玩,朱棣之所以那麼出名是因為玩到他這就斷了,這東西割韭菜是舒服,但不可能一直割,割的多了自然就破壞經濟穩定了》

  朱元璋看著天幕的一字字一句句,也意識到了其中問題的嚴重性.

  貞觀年間,長安城。

  李世民被天幕的說法嚇了一跳,他心中參照後世,自然是想發行寶鈔的,只不過來還不及實施罷了。


  沒想到寶鈔如果不慎,竟會引發如此嚴重的後果?

  可是,為什麼後世印發寶鈔也沒事啊?還有那個美國也是如此。

  所謂掛鉤黃金是什麼意思?

  【這是小時候生火引燃蜂窩煤做飯的場景,雖說這種煤爐已經慢慢被淘汰很少見了,但提到這種煤爐生火的名場面,可以說是不少人的童年陰影】

  【每次生煤爐都是大型災難現場,不整個大花臉外加痛哭流涕,這爐子基本是很難升起來的,而始作俑者就是這個黑秋秋的蜂窩煤,多少人對他是恨得牙痒痒】

  【在蜂窩煤發明之前,我們燒煤基本都是一塊塊直接丟進煤爐內點燃,但這樣做會有一些問題,一個是因為煤爐內不通風導致煤炭燃燒不充分造成浪費,其次是每次填煤、抖灰也會非常的麻煩】

  【於是在實際的生活應用中,就有大爺慢慢摸索出了蜂窩煤的製取方法】

  緊接著天幕展示了一塊圓柱形的煤塊,煤塊中間有著一個個孔洞,形似蜂窩,故得此名。

  【中間的孔洞是為了能夠方便氣流流通,充足的氧氣能使得煤炭的燃燒更為充分,也唯有如此才能產生更大的熱量】

  洪武年間,金陵城。

  「這就是蜂窩煤,真夠形象的。」朱元璋收拾了下沉重的心情,天幕上展示的煤塊形狀是圓柱形的,中間穿了一個個小孔,酷似蜂窩。

  「畫下來!」朱元璋吩咐畫師畫下形狀,以便歸檔。

  「有夠抽象的」胡惟庸暗自嘀咕,此前他們也按照這個名字來設想過其形狀,和這個形狀對比倒是走了模樣,而且製作麻煩,眾人一合計始終覺得不對勁。

  一眾大臣開心不已,不少人此前被分派到研究煤炭的燃燒改進和蜂窩煤的研究的小組上,已經燒了好幾天的煤,被熏得都臭了。

  此時天幕直接爆出來了蜂窩煤的形狀,恐怕還有製作方法等,那相當於是省了不少時間。

  「還有這個煤爐的形狀也記錄下來!」

  「遵命!」

  朱標也凝神望著天幕的煤爐,這還是他第一次從天幕中見到.那麼「原始」的東西。

  這話倒是沒有誇大,而且他也知道,這也是天幕的後世淘汰了的東西,因此當天幕的「大哥」介紹時這些古董時,頗有種憶往昔的感覺。

  這種煤爐大體分為兩塊,煤爐和外接的煙囪管,外接煙囪自不必說,這個煤爐的爐壁非常厚,導致中間剩餘空間很小,估計剛好能放進蜂窩煤。

  「這個煙囪是為了防止中碳毒的,蜂窩煤燃燒的氣體經過煙囪會排出屋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朱標說一氧化碳這幾個字的時候明顯有些磕巴,一眾大臣都有些驚訝於太子殿下的記憶。

  「不錯,臣記得天幕曾提及過。」宋濂也出聲說道。

  事實上這件事事關眾人安危,自那次天幕提及一氧化碳中毒後也都曾改造了房屋,因此對這些內容印象深刻,此時也都知道朱標說的沒錯。

  金陵城城郊,正在燒火的少年從地上抄起一塊煤炭,向著天幕方向比劃,除了都是黑乎乎看得出都是煤塊外,一時間也看不出是如何弄成那個形狀的。

  少年撓撓頭又摸摸鼻子,絲毫沒注意到臉龐已經花了,只自顧自嘀咕。

  「難道是拿一塊煤炭直接在中間鑿洞?」

  「不,天幕怎麼會做這麼蠢的事!」

  【蜂窩煤的製取也是非常的簡單,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玩過。】

  【首先準備蜂窩煤的原料,也就是煤炭,煤炭的熱值高但較為堅硬,需要先將其敲碎成細碎狀】

  【然後取一些隨處可見的黃泥同樣搗碎,將煤炭粉末和黃泥按照4:1的比例混合,加入適量的水進行攪拌成糊狀】

  【這裡加入黃泥和水進行攪拌,主要是為了塑形,而且這種煤球燃燒過後還可以保持形狀,方便從煤爐內取出】

  【然後再用這個煤球模子將煤泥壓入,注意煤球模子裡面有塊鐵片連接著煤球模子上面的把手,當煤泥壓入時會將其向上頂起,等壓入完成後輕輕按壓上面的把手,煤球就會從模子裡掉出來】

  【接下來只需要適當陰乾就可以使用了】

  天幕不僅提到了製取蜂窩煤的煤泥比例,還著重展示了煤球模子的內部結構,甚至演示了使用煤球模子製取蜂窩煤的過程,可以說是詳細至極。


  洪武年間,金陵城。

  「畫下來了嗎?」朱元璋問道。

  「稟陛下,已畫錄完畢。」有畫師開口道,事實上這個煤球模子結構極其簡單,基本看過一遍後就能學會。

  「呈上來!」朱元璋激動說道。

  很快煤爐、蜂窩煤、煤球模子的畫作就呈到了案頭,和天幕的形狀確實絲毫不差。

  朱元璋不禁有些喜笑顏開,按天幕的說法,這煤炭儲量極大,有了這幾樣東西,自大明始,冬天將不再寒冷!

  「這後人倒是巧思!」汪廣洋讚嘆不已。

  「沒錯,竟能想到加黃泥、水和勻定形的辦法,真是不錯的法子!」其他文官也接話。

  「不過天幕沒提及如何去除煤塊燃燒時的臭氣。」

  「不錯,看來這煤還得繼續研究。」

  和興茶食店。

  萬掌柜也小心地將煤球模子的形狀畫了下來,不過因為他不善丹青,所以畫出來的效果有些彆扭。

  估計不出半天,就能在金陵城看到這個東西了,加上如今市場上官媒便宜,蜂窩煤或許可以成為咱平頭老百姓日常燒火做飯和取暖用的必需品。

  「這是陛下英明啊!」

  「也是天幕的功勞!」

  萬掌柜聽著店內食客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並沒有加入其中,不過心中大抵是認同的。

  【而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則是生煤爐,不少人就栽在這上面,爐膛內一般可以放置3-4塊蜂窩煤】

  【最底下一般用已經燒完的蜂窩煤墊底,這樣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來方便調整放置的蜂窩煤塊數】

  【在正式生火之前還需要打開煤爐底下的封口進行通風,不少人就是忘了這裡而導致生火到懷疑人生】

  【先點燃紙屑塞入爐膛內,此時需要快速跟上投放一波易燃物,這樣才能讓火燒得更旺一些】

  【而且因為煤炭不易燃,需要長時間的加熱才能點燃。所以就需要提前加入大量的木塊作為引火過渡】

  【待到木塊也完全點燃後,就可以將蜂窩煤放入爐膛內,與此同時用扇子在底下煽風點火則效果更佳】

  【只有當蜂窩煤底部已經燒紅,這才表示此次生火戰役告捷,生好的煤爐既可以燒水做飯,也是曾經一家人冬日的取暖神器】

  貞觀年間,長安城。

  李世民聽完這後生的介紹,可以推測得知這東西後世確實是不常見了,所以才有這麼多的念念叨叨。

  若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自然就不會如此不厭其煩地贅述。

  「好東西啊!」房玄齡讚嘆說道,這後世的學問真的是實用至極,是真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有足夠多的煤炭的話,那就不用大肆砍伐樹木了!」李世民幽幽說道,與後世的環境相比,如今的長安城附近確實是顯得光禿禿的,不雅。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