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興百科之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桓決定行舜巡之事,可不是隨便來的。大舜在位的時候,定下了每五年出巡一次的規定。也就是皇帝到地方上,獎功罰過,處理事務,會盟諸侯……總而言之,皇帝是不能坐守都城,當個宅男的。

  只不過這種上古時候的規矩,已經默契地被群臣忘掉了。每每誇獎三代之治,效仿古之賢君的時候,是絕口不提舜巡的。

  當然了,趙桓不是誰都能欺負的,甚至他的這次行動還能成為日後的祖制,也算是給後世子孫造福,不用被群臣控制。也只是可能性而已,畢竟萬一懦弱無能,自己不爭氣,誰也沒法子。

  趙桓決定南下,朝中諸公,主要的臣子,他是一個都沒帶。跟在趙桓身邊的只有劉晏和劉錡兩個武臣,貼身護衛。

  另外還有陸游,以及朱熹等年輕文臣。

  陸游在這幾年裡,已經混成了天子近臣,十足顯貴。

  至於朱熹,他現在還是在國子監掛著職位,並沒有正式官職。但誰都知道,他是天子面前的一支筆,也是前途無量,甚至有人斷言,朱熹有朝一日必定宰執天下。

  只不過朱熹自己清楚,他距離宰相不是近了,而是更加遙遠了。

  這個毛病就出在了《靖康大典》的上面。

  趙桓主張修書,這事情從很早就開始了,最初有衍聖公孔端友,有呂好問,胡安國,甚至有楊龜山等人參與。

  就連趙佶都修了一本通識。

  在三年前,朱熹升任了大典的副總裁,屬於最後把關的重要人物。

  按理說憑著修訂大典之功,朱熹可以瞬間平步青雲,但是對不起了,趙桓連個正式的職位都沒給他。

  朱熹也挺明白事,這麼一本巨著,不求有功,只求無過就好。

  可話雖然如此,什麼沒有撈到,也迫使朱熹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哪錯了。

  這些日子他似有所悟,毛病就在《靖康大典》上面!

  趙桓希望修書,是修出一套可以流傳天下的大書,可以給各行各業定規矩,可以推動大宋向前發展。

  結果呢?

  這幫人修成了囊括各種古籍的鴻篇巨製。

  倒不是說這種集書不好,而是說沒法普及,就算是頂尖兒的翰林,也未必有功夫讀完。而且就算讀完了,又能怎麼樣?

  說到底,就是不接地氣,南轅北轍。

  知道了緣由,朱熹都冒冷汗了,生怕趙桓跟他算帳。

  不過趙官家還是很寬宏的,並沒有過多發脾氣,只是決定舜巡天下。朱熹能察覺出來,這裡面一定有所關聯。

  他還是很老實沒有過多廢話,免得給自己惹禍。

  趙桓說走就走,沒有過多停留,在中秋之前就動身了,連月餅都沒吃。從北京南下。很多人都以為官家會走開封,去故都瞧瞧,哪知道趙桓竟然直接走了齊魯大地,選擇了濟南府南下。

  而趙桓到了濟南府之後,身邊多了一個人,正是宗潁。

  「這麼多年了,朕給你寫了好幾封信,要你入朝,怎麼一直沒有動靜?」趙桓一開口,把朱熹嚇了一跳。

  面前這個小老頭架子也太大了吧?

  官家請他都敢不去?

  沒錯,這位還真敢!

  宗潁的爹就是老相公宗澤!

  哪怕過去了多年,當初抗金的主要功臣,也都是大宋朝野傳頌的英雄,其中宗澤單騎北上,力戰強敵,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按照宗澤的功勞,給宗潁一個清貴的職位,熬個十年八年,勝任尚書,乃至宣麻拜相,都是可以的。

  只不過令人詫異,宗潁先是拒絕,後來執意要到地方為官,而且也不是當什麼大官,是當縣丞,後來升縣令,通判,最後升任了濟南知府。

  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做到濟南知府,已經可以燒高香了。

  但是像宗潁這種出身,僅僅是知府,的確太慘了一點。

  更讓人詫異的是宗潁並沒有讓兒子入朝為官,也就是說宗家只有兩代為官,讓人頗為不解。

  「官家,臣是有自知之明的,讓臣入朝,只會壞了國家大事,就連這個知府,臣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啊!」

  趙桓笑了,「你說自己不會當官,朕姑且信之,可你編了一本書,朕倒是想瞧瞧。」


  宗潁稍微遲疑,似乎有些為難。

  趙桓問道:「怎麼,不願意給朕看看?」

  宗潁連忙搖頭,「臣不敢,臣只是覺得這裡不方便。」

  「那就找個方便的地方。」趙桓一副急不可耐的模樣。

  宗潁無奈,只能帶著趙桓去了他的書房。

  等到了書房之後,大家都是一愣,因為這個書房頗為寬大。但是擺設又少得可憐,只有一張巨大的書桌,上面不光有筆墨紙硯,還有許多顏料。

  編書,作畫,居然放在了一起。

  也不知道是畫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

  朱熹正在思量之時,趙桓就已經主動走到了桌案前面,在桌上有一本六尺多長,四尺寬窄的巨大書籍,赫然出現在眼前。

  趙桓遲疑少許,竟然面露喜色。

  「宗卿,還不給朕打開!」

  宗潁沒說話,而是走過來,伸手翻開了書籍。這麼大的一本書,的確很嚇人。等宗潁翻開之後,眾人這才看明白,原來這不只是一本書,還有插圖。

  準確說是每頁都有一張巨大的插圖,每個插圖都是宗潁親手繪製,是仿效現實中的植物畫的。

  有糧食篇,花卉篇,草藥篇,水果篇。

  圖畫搭配文字,相得益彰。

  宗潁儘量讓圖畫和實際的大小一般不二,栩栩如生,出現在面前。

  這就十分難得了。

  介紹一樣東西,說有多大,未必能想得出來,可是一看這個圖畫,一目了然。在攝影技術沒有出現的時代,這一本書可謂是匠心獨具,有著難以形容的價值。

  朱熹看了又看,漸漸地,臉色泛紅,竟有些慚愧。

  趙桓沒有搭理他,而是跟宗潁興奮聊著。

  「大宋物產豐饒,天南地北,各種東西太多了,有了這本書,天下有用之物,盡收眼底,一目了然,你的功德無量啊!」

  宗潁欣喜之餘,卻是搖頭道:「官家,臣只是錄入了一小部分,還有許多東西,臣也沒有親眼見過,不敢隨便入畫。還有樹木一類的,實在是太過高大,臣只能縮小之後,另外繪一本。再有就是海外了,據說物產之豐,千奇百怪,臣也沒法盡數囊括,甚是遺憾。」

  趙桓耐心聽著,他承認宗潁所說有道理,的確,這本書遠遠談不上多完美,甚至說只能算是開個頭。

  「朱熹,你說這一本書,比之大典如何?」

  朱熹面色有些不自然,沉吟道:「官家,宗知府匠心獨具,臣萬萬不及。只是大典囊括古今,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無所不有,似乎,似乎應該更重要一些?」

  趙桓鼻子哼了一聲,「朱熹,就算你講的有道理,可你有什麼得意的嗎?窮盡天下英才,十幾年的功夫,就給朕修成那麼個玩意!朕拿宗卿的這本書跟你們相提並論,那就是你們的恥辱,知道嗎?」

  「知道,知道……臣,有罪!」

  朱熹惶恐跪倒,鬢角流下了冷汗。

  果然,趙桓問罪了。

  而且貌似官家說得還挺有道理的。

  整個靖康大典,古書的份額太大了,而巨大的古書份額之中,又把諸子百家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所謂百家,自然是儒家為首,各種經典,自不必說。

  就連佛門經文,都占據了相當數量。

  反而是有關自然科學類別的東西,少得可憐。

  除了趙桓提出的氣理之說,還有一些算學新知,再往下就少得可憐了。

  不是沒有,而是很少錄入靖康大典。

  「官家,臣等並非沒有錄入,只不過是,是……是放在了雜學門類。」

  趙桓冷哼道:「說到底,還是看不起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官家長嘆了一聲,隨即道:「朱熹,朕告訴你,天地之間,萬物生長,裡面的學問太大了。就拿這些莊稼來說,什麼品種產量更高,如何才能培育出不易染病的作物,這都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人千奇百怪,莊稼也是如此。」

  「弄清楚這些,一畝地能多產一兩斗,放眼大宋,就是個了不得數字。盛世無饑饉,何其不容易啊!」

  趙桓看了看朱熹,又道:「朕記得你在給朕的提要裡面,寫了格物致知,說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是嗎?」

  朱熹點頭,的確如此,只不過他理解的理,怕是和趙桓的意思,南轅北轍了。

  「臣有罪,臣辜負了皇恩!」

  趙桓搖頭,「若真是如此,朕也就不讓修大典了。《靖康大典》算是對過去的總結,放在那裡,給後人留下一份財產。接下來要修的是百科全書,傳旨下去,朕自濟南府開始,每到一處,都會召見當地有一技之長者,凡是民生之物,天文地理,朕都願意洗耳恭聽。」

  朱熹忙答應,「臣替官家傳旨。」

  趙桓又轉頭道:「宗卿,你也隨朕南下,替朕把關。朕要的是有學識見解的,可不要招搖撞騙的,更不是求仙訪道,找什麼長生不老之方,有誰敢送上門,可別怪朕不客氣!」

  趙桓不得不交代清楚,萬一真的來一群送丹藥的,可就諷刺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