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諸葛亮何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呂布求援,李雲義無法再在長安城外逗留,他風風火火的入城,顧不得看長安與之前有什麼差別。他腳步沉穩,動作迅捷,看似尋常。但在荀攸眼中,這已經是最明顯的信號,李雲義急了。

  並非是急眼,而是急於求成,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一切安排好。

  仿佛所有事情,沒了他都會變樣,變壞一樣。

  這樣的話,尋常時候荀攸不會說,現在更不會說。他將自己的小心思藏在心中,一言不發的迎向自家主公。

  「關將軍已經調遣一萬步騎馳援溫侯。」

  四目相對,李雲義只是搖頭:「太少了,還不夠。至少要調集三萬步騎,雍州守備軍不夠,就從并州調遣。從幽州,冀州調遣。」

  荀攸暗自心驚,已經明白這不是一場小規模的衝突,而是國戰。

  此戰一旦勝利,必定會贏的酣暢淋漓。就賈詡求援的書信,他看的真切。整個屠申澤,乃至於河套的鮮卑人都被錘了一遍,縱然有不甘心的人作亂,卻不是大多數。強權,永遠是解決一切最好的方式,沒有之一。

  「公達,你親自寫公文,讓趙雲親自率領兩萬騎兵,出雁門,從草原穿插。昔日有漢驃騎將軍橫掃草原,今日使匈奴中郎將趙子龍也能威震塞外數百年。」

  「諾。」荀攸應了一聲後,又想到:「只是主公,子龍將軍出塞之後,誰人主掌并州軍事?并州鮮卑人,匈奴人數目不少。」

  「張遼張文遠。」

  李雲義緩緩吐出幾個字,張遼跟尋常戰將不一樣,他是鍛鍊出來的。從如洛陽,外放募兵,成為董卓爪牙,一直到現在,張遼都沒有太強烈的政治傾向。

  他更像是一個隨遇而安,對每一個主公都會誓死效力的狠人。

  「他倒是一個不錯的人員,雁門人,又是并州軍出身,只是,他是一個校尉。」

  「將軍都是從校尉爬上來。是金子雖然會發光,卻需要時間。以前沒人賞識他跟高順,現在有了我。遲早有一天,你會明白我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李雲義拍拍荀攸肩膀,一切都在不言中。

  荀攸跟他叔叔荀彧不一樣,兩個人一個對大漢沒有感情,一個對大漢很有感情。

  「既然主公想要栽培張遼,不妨給他一個贊領守備的差事,日後無論是升遷,還是代替子龍,都算進身之資。」

  李雲義微微一怔,倒是明白荀攸的意思。齊軍上下,太史慈關羽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再往後數,便是趙子龍。

  此三人之外,其他人坐鎮一方沒問題,但想要成為統帥一方,主導一場戰爭的人,卻還是差了一點。

  張遼是帥才還是將才李雲義無從知曉,許多原本閃光點十足的人,到了曹操手下之後,都會變得黯淡無光。張遼張郃是意外當中的意外,一個靠著八百人,刷了孫十萬的副本。一個則是命長,活到了曹家人凋零,不得不用外人的時候。

  現在自己倒是有時間讓他們證明自己。

  「讓張郃北上馳援關羽,贊領校尉職位。若是此戰能夠立下功勳,便委任他為校尉。」

  「大善。」

  一切說定,最難得問題反而到來:「敢問主公,如何處置河套的鮮卑人?是撫恤,還是苛責?」

  「歸順大漢的便是大漢子民,沒有的就按照鮮卑人處置。另外派出工程兵,我要在河套重新建城,構築防線。」

  「再從各州抽調擅長打井的人才,在雞鹿塞等地打鑿水井。」

  後世對雞鹿塞如何被大漢放棄,有無數說法。但總歸而言,無非是財政,水源。財政影響物資供給,水源決定人能不能活著。

  「諾。」

  「不要急著應答,河套地區的水利設施也歸你管轄,朔方也劃給雍州。」

  雍州不斷擴大,從司隸分家的三個郡,現在多了涼州的北地,安定,又從益州得了武都漢中,再加上并州的朔方郡,單就面積而言,雍州不亞於任何一個州。

  從人口而言,也不差。

  只要加以時日,雍州註定會變成一方沃土。在沃土出現之前,水利設施必須修繕完備。

  「王粲,檄文寫好了,就直接交給公達。」

  打仗,行政,王粲都不太強。但用華麗的辭賦罵人,彰顯昭昭天命,王粲是極為牛逼的,跟大噴子陳琳,也相差無幾。

  「北上?用不著,你跟孤都要在長安城中坐鎮。相比前線,長安才是重中之重!」


  「諾。」

  王粲緩緩舒心,他沒打過仗,也不知道塞外戰鬥進行到了何種地步。但匯聚在長安城中的急報,每半個時辰就有好幾封。信使們日夜不停地將各處發生的交鋒,激戰匯聚到了長安,抄譽之後,再度送往鄴城。

  李雲義難得沒有上前線,整個人都處在巨大的不安當中。

  危機即是機遇,長安並不缺乏糧食,只要三五日,就能有大量糧食運輸到長安。

  只要在稍微堅持幾日,一切就會再度走向正軌。

  此戰之後,大漢北疆會獲得數年的平靜,最匱乏的時間,一下就變得充裕。

  對南方作戰,也能稍微提前一些。

  廳堂寂靜,檀香隨風飄散,沁人心脾的香味湧入李雲義的鼻翼當中,他沙沙翻動白紙,若非此間古色古香,紅色的漆器隨處可見。捧著公文,進進出出的小吏不斷到來,此處隱隱像極了後世古風圈裝逼的地方。

  只可惜,此間沒有攝像機,更無人將此間的一切記錄下來。

  在夾雜在公文當中的幾封舉薦信放在最下面,直到最後李雲義才漫不經心餓拿了起來,瞅了一眼。

  並非他不重視人才,沒有求賢若渴。而是大漢根本不缺人才,他更希望用考學的方式,形成一種慣例。

  想要當官,就要進行科舉。

  「諸葛?」

  李雲義愣了愣,沒有合上舉薦信的,而是對這名字發了發呆。

  諸葛玄,諸葛瑾。

  這兩個諸葛家的人,居然北上,主動投靠自己。那是不是意味著諸葛亮也北上了?

  李雲義下意識的看了一眼王粲,雖無不滿,卻也疑慮重重。誰讓王粲也是荊州北上的人,這舉薦信更是他跟龐統聯名的。

  「諸葛亮何在?」

  他忽的開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