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0章 國都之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魏國,崩毀?!

  這年代可不像後世,看上幾個短視頻,翻上兩張報紙,村頭大爺都能談論著國際局勢變化,句句砸在理兒上。

  如今明知未開,百姓很難去理解過於曹操決定撤離,攜帶會下完整班子離開,去外疆開疆拓土。

  如果事情就這麼繼續發酵,陸鳴說不得會在背地裡推上一把。

  比如說宣揚一下外地窮山惡水,外人難以溝通,胡蠻不化等等,自然會讓許多群眾放棄掉跟隨曹操離開的念頭。

  人終究還是有著舒適區的,能夠在自己的窩裡活的自由自在,誰又願意去外地漂泊他鄉,至死都不能落葉歸根呢?

  曹操在談判之前早已想到了局面變化,提前在條款之中做出了約束。

  蜀漢不得引導輿論,挑動民眾對立,干擾魏國撤離。

  曹操之所以會下達如此條款,著實是技不如人之下的無奈。

  隨著局勢風雲變幻,尤其是自從曹操宣揚招錦衣衛入朝堂,和陸鳴當面聯絡至極,他必然不可能再繼續對錦衣衛加以打壓。

  而錦衣衛也是絲毫沒拉了陸鳴的面子,在自身沒有受到限制的情況之下,無孔不入!

  僅僅用不到一月的時間,從朝堂上下都有著陌生面孔混入進來,在民間,錦衣衛的話語權更是直接超過了朝廷頒發指令的公信力度。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魏國朝廷在普羅大眾之間的公信力,在先前的混亂發生過後,本身就重重的打了幾個嘆號。

  因此,如果陸鳴當真撕破麵皮,以國家大事,逼著曹操只能呆著預期中一到兩成甚至更少人員離開,恐怕會讓後者徹底發瘋。

  立國之基在於人口,若是曹操連帶走的人口數量都不如一個小小公國,那還搞什麼帝國根基?

  雖然在表明態度之後,曹操默認了對於蜀漢放權,任由後者進入魏國不斷穿插奪權。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曹操徹底離開之前,大師絕對有能力將魏國的社會毀成一團亂麻。

  旁的不說,各地的城防軍有九成以上還是死命效忠於曹操的。

  單單只是這一批人,若是要大開殺戒,怕是直接會將各層塗的血流成盒。

  況且,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萬一曹操哪根筋搭錯了,突然來一個背刺,造成的後果恐怕是毀滅性的。

  所以蜀漢的軍隊不可能大肆分兵,只能從主刀吃,先控制除許昌之外的中心城市,而後再慢慢分辨,輻射自己一方的影響力。

  畢竟都是中原之輩,幾十年前同屬於大漢之人。

  再加上魏國的朝廷公信力度減弱,所以地方民眾對於蜀國的入主,倒是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抗拒。

  這便是一個很好的苗頭,若是地方抗爭情緒嚴重,個個都希望絕死而抗爭,願意與曹操離開,那般後果就連陸鳴都會覺得有些頭大。

  陸鳴親身到達許昌,一來是為了熟悉一下魏國的政務班子,準備人手加以補位,接替曹操率領步驟離開後所留下的空缺,第二則是作為半個人質,令曹操所安心。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天下之人都知道曹操對陸鳴的殺意之深沉,全部都為後者此舉而捏了一把冷汗。

  這可是深入狼穴,難以自保。

  包括劉備諸葛在內,都曾紛紛勸言,想要讓陸鳴拒絕掉此事。

  質子之身份,劉禪去便足夠了。

  作為一國之太子,未來承載大業之人,其身份尊貴,在禮制上並無半點的違背。

  太子為質子,這是從春秋秦朝便傳承下來的習俗,始皇帝也曾在趙國之下屈辱生活十數載。

  劉禪若是能有這一份精力去鍍金,未來接替未知知識,也會讓一些人口中的抱怨少上幾分。

  雙方之間,幾乎從未有過什麼交集,曹操沒有恨意加持,不可能為了區區一個太子就讓自己承遭屈辱的決定所付之東流。

  但陸鳴卻表示,依舊決定自身出現許昌。

  這樣的冒進之舉,讓蜀漢所有人都未齊麗麗吧冷汗,包括多年來一直跟陸鳴做對的世家大族!

  他們喜歡給陸鳴背刺,完全是因為後者能力超絕,在不斷被背刺的前提之下,依舊能夠平穩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做大做強。


  眼瞅著馬上便要立國統一,回籠天下,鯨吞四海,如此關鍵之時,正是各家瘋狂吸食營養讓自己壯大的時刻。

  若在此時陸鳴出現了什麼意外,那必定會讓其發展大計往後拖延個幾十年,如此沉重之代價,顯然是各大世家所無法承受的。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國度動盪之時,陸鳴內憂外患,雙面受敵,可卻不曾想,等到一統之時,國內世家全部都表現的兢兢業業,一副慷慨就義願為國捐軀之態。

  陸鳴一眼便能夠看得出,世家官員的生存目的究竟為何,但他卻並沒有對此表現出很大的牴觸。

  未來之謀,依舊需要這些世家來作為棋子,他們如今吃的盆滿缽滿,等到將來,都會一個不差的吐出來。

  並非不算,時候未到罷了。

  陸鳴搖了搖頭,將腦海中對於世家的怨念拋出,饒有興致的在城中遊走,品鑑著當地的各色美食。

  雖說時政混亂,但人是鐵飯是鋼,許昌城內還是較為繁華的,想找一些特色並不算難事。

  陸鳴瞧望著此城之景,眸子裡帶著幾分感慨,若無意外,自己第二次來許昌,也將會是此生最後一趟到達此城。

  畢竟,統一之後,國都必定要有所遷徙,未來選址,八成會定於洛陽之位。

  國之都城,自然要選在版圖的正中心,以此可以在相差不多的時間之內,使得兵力援助到國內的邊疆地帶。

  洛陽的地理位置,是中原最為適宜的,不過陸鳴有些顧及的是,當初李儒可是一把火把洛陽給燒了個通透,近些年下來又因為連番征戰,所以導致並沒有對其加以重建。

  陸鳴有些擔憂的是洛陽仍舊是一片斷臂殘垣,作為一國之都,若是泰國破爛,那恐怕還真讓人感到頭大。

  儘管他已經另一個城都將基建隊伍派往了洛陽,但是眼下可並非是後世,可以在十天之內建成一座方舟營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