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大軍十萬出揚州
諸葛亮向劉備獻策了豫州戰場後續的大致相持思路之後,就踏上了南下淮南赴任之路。閱讀
劉備也派了兩千騎兵護送諸葛亮,至於這一行人走的路線,當然是從郾城前線折返、先回葉縣、由運河回到博望,然後走白河、淯水、漢水順流而下。
在武昌改乘兩艘五牙戰艦,外加數艘艨艟護航,沿長江直奔丹陽郡。
諸葛亮才不會傻到真為了省幾天路途上的時間,而冒險沿汝西南下、走弋陽穀道(信陽)穿越大別山呢。那條路是給故意被曹操抓住的死間信使走的。
說起曹操抓到的那個「教李素密信籠絡孫權、策動其背叛曹操」的漢軍信使,以及其背後的那套反間計,這一切當然也是出自諸葛亮離開豫州戰區前的靈光一閃。
走之前有棗沒棗打一竿子,給曹操再多添點堵,多撒個煙霧彈。
不管這個計策最後是否成功,關鍵是肯定會讓曹操和孫權離心離德。哪怕孫權任人捏扁搓圓,孫家手下那些舊部故吏也忍受不了這樣被猜忌的羞辱,但凡朱治朱然呂范任何一個鬧出點花樣來,諸葛亮就賺了。
這個計劃的細節,諸葛亮沒跟劉備多說,但也不會瞞著皇帝,就大致提了一嘴有這回事,劉備也不多問。
因為劉備知道這個計策跟豫州戰區沒關係,只是影響到淮南和冀州戰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對於謀士的微操細節,為人君者就該充分放權。
另一方面,諸葛亮雖然不跟劉備陳述詳情,卻是第一時間就提前把他的真實計劃匯報給了李素——諸葛亮的正牌信使,是在假信使之前就出發了的,而且走的是絕對安全的路線,沒有被曹軍抓獲。
諸葛亮當初琢磨這點小把戲,也是想為自己奔赴淮南戰場遲到的行徑陪個罪。
顯示一下自己對於恩師那邊的任務還是很重視的,哪怕遠程辦公,也還是有實打實幹活兒。
所以李素提前心裡有了數,也知道諸葛亮這一手安排能如何充分發揮利用。
同時,李素也結合了豫州那邊曹軍增調的情況、曹操對各個戰區的態度,及時判斷出了曹軍如今各防區兵力的大致實力。
……
五月二十,長江南岸的蕪湖港。
大漢丞相李素,已經抵達揚州大半個月,這段時間他一直在調度軍需、整頓配置兵馬戰船、偵察敵情、安排諜間,為北伐做準備。如今,總算到了要全面進攻的日子了。
八萬揚州駐軍的北上,非同小可,準備工作自然也是千頭萬緒,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準備,也是完全正常的。
尤其揚州駐軍這次按計劃要兵分兩路,東路由京口攻廣陵,西路由蕪湖攻濡須口,這兩處出擊陣地之間,相隔三百餘里(按長江航程來算,不是直線距離),配合協調當然頗有難度。
幸虧李素不用親自操心這些瑣碎的事情,就算沒有諸葛亮在身邊,至少還有一些內政統籌方面頗有才幹的能吏干臣為他服務,整個過程也就絲毫沒有出亂子。
這個過程中,做事最多的要數前些年衣錦還鄉的揚州布政使顧雍。
李素當初平了孫家之後,就離開了揚州回朝了,整整近三年沒有再踏足過揚州。
這次五月初才剛剛故地重遊,視察了從柴桑到秣陵的各大城市,摸底了一下本地的治理情況。
還真別說,所到之處,所見所聞,都讓李素頗覺耳目一新。
揚州完全看不出是一個才脫離戰亂不滿三周年的地方(三年前的秋天打完仗的,今年才仲夏五月),主要城市都已經生機勃勃,百業繁榮。
百姓耕作生產也非常有序,人盡其力,有足夠自耕田地的百姓,全部積極力田。
因為江南沒有麥作區,糧田全是稻作區,在顧雍的勸農推廣下,雙季稻的普及幾乎已經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
之前孫家治理時期,雖然也知道這是好東西,會增加產量,但無奈行政能力不夠強,而且沒法管束山越人的生活生產方式。顧雍來了之後,能進一步推廣,讓山越農民都知道要種雙季稻,著實有些手腕,至少生產宣傳教育工作做得很到位。
而且據說顧雍做事還挺人性化。他這人雖然話不多,但做事穩當,不會冒進急躁,決策前會充分調研、實事求是聽取民間困難。
之前幾年統治者多半只是注意到雙季稻能極大提升產量、從而提升國力,就瘋狂一刀切要求種植。
顧雍上任之後,深入基層聽取百姓和糧商的說法看法,也意識到了百姓普遍有抱怨「林邑稻雖然可以多種一季,但米粒粗糲難吃,沒有黏性」。
顧雍就讓人做試驗田,反覆對比,而且是每個縣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的氣候、日照、灌溉情況做實驗,絕不盲目把一個地方的經驗生搬硬套移植到別處。
最後還真就被顧雍安排人實驗出了結果,發現吳郡沿海某幾個比較濕潤、日照多的縣,乃至太湖南岸幾個縣,可以做到「早春儘量提前搶種一季林邑稻,農曆五月底前收割,就還來得及種第二季,該種傳統糯稻」。
這就做到了早稻和晚稻種不同的品種,降低了百姓的抗拒,好歹收成裡面有一季是軟糯黏性的稻米。
顧雍還承諾,給朝廷繳納糧稅時,只要滿足每人兩石稻穀,無論早稻晚稻都行,讓百姓可以自己選。
如此一來,那些相對富裕、口味挑剔的百姓,也紛紛選擇種一季林邑稻拿來應付朝廷、交公糧。第二季傳統晚稻留下自己吃。
歷史上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總量超過北方,一直是到北宋時期才實現的。
南北朝的時候南方雖然已經靠衣冠南渡充分發展了,但南方的平原面積顯然遠不如華北,所以只能說太湖平原單位面積發展度追上了華北,而總規模依然遠遠不如,到了唐朝大統一的時候,河南河北人口和經濟規模依然是超越江東的存在。
而歷史上宋朝南北經濟總量扭轉的出現,主要就是占城稻(書中的林邑稻)推廣後,南方普遍有了兩季主糧農作物。
現在顧雍能讓揚州如此高速地全民自發推廣種植,連山越人都自發普及,拉動效果果然不同凡響。
雖然揚州的經濟總量肯定還是低於冀州,可揚州如今江南部分的三百萬人口(五歲以下小孩沒算進去),估計發揮出了北方四百來萬人的生產力。
而且顧雍的治理也不僅限於農業區。在少數人口稠密的繁華縣城周邊,確實田地不足、百姓也不願意外遷到荒涼地區,顧雍還勸導百姓廣事蠶桑和其他工商業生產。
吳縣(蘇州)、烏程縣(湖州)等地的織錦產業已經開始模仿益州的生產方式,當地富商豪紳也比較捨得下本。
在顧雍屬下工商官員的嚴格執法下,吳郡豪紳都依法繳納織機稅和足額的專利費,拿出積蓄投資擴大生產。從織綢緞到織麻布,所有的新式織機都有民間充分投資。
最讓李素驚詫的是,今年他甚至還發現吳郡有人剛剛開始第一年嘗試種植棉花,準備連棉布織機也一起投資。
要知道,此前大漢境內的棉花產區主要是西北地區,也是李素給涼州百姓尋找的一條生財養家的活路,相當程度上還平抑了西北百姓經常造反的問題。
棉花在日照充足的高緯度地區才最適合生長,同時也要充分的灌溉,西北夏天日照極長,這個優勢江南是絕對做不到的。江南唯有在灌溉方面可以勝過西北。
李素視察之後,問了當地百姓是如何實現種植棉花的,才得知原來他們也捨不得用原本已經成熟的糧田來種棉,而是經過了幾年的失敗實驗之後,拿的原本靠近海邊,以及太湖下游沙質淤灌區的鹽鹼地來嘗試。
眾所周知鹽鹼地本來就種不了糧食,放著也是浪費。而棉花這東西雖然也怕鹽鹼,但經過勞動人民數年的測試,有人總結髮現這東西只是在抽苗階段特別怕鹽鹼。
抽完苗之後的生長期里,其實也沒那麼嬌貴。這種特性,如果是在西北,那還沒法利用,畢竟水資源寶貴。
但是在太湖以東、靠近海邊的鹽鹼沙土平原,水就不值錢了。百姓們在種棉苗之前瘋狂引太湖水長江水浙江水大水漫灌去鹽鹼,然後下苗。等抽苗後水也褪盡,鹽鹼度有所回升也無所謂了,這才確保了棉花的大面積成活。
李素了解了這些細節後才恍然,畢竟歷史上南宋末期到元明,「松江棉布」的招牌也是很響亮的,而且按說歷史上也沒什麼長途的農產品原材料轉運,松江棉布肯定是靠松江附近的州府種出來的棉花織的。可見吳郡當地是可以種棉花的。
後世到了當代,吳會之地沒有棉田了,一方面是工業發達了沒那麼多地種棉,還不如去新江種,發揮各地的產業差異優勢。
另一方面也是經過千年的水土治理後,揚州各郡的水鹹土鹼問題也解決了。沒有了鹽鹼地之後,就算有農田也犯不著種棉花。(一直到南宋以臨安行在,臨安的西湖水都是帶鹹味的,這才有南宋時在臨安城內瘋狂打井挖深層地下水喝的情況)
把這些民情都掌握之後,李素倒也犯不著去糾正顧雍。反正鹽鹼地種棉確實不占用良田,屬於額外收益的添頭。
只要有利於地方經濟發展、戰爭調度潛力,地方上的具體民政細節完全可以放權。怎麼樣有利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怎麼來好了,何必非要糾結微操呢。
顧雍這種種靈活的激勵和勸農施政手腕,讓地方的財政和物資積蓄非常充裕。
他治理下的揚州,雖還遠不能跟已經首善十年的益州比工商生產,但居然已經跟荊州相差不遠。
考慮到做了多年荊州布政使的魯肅,內政才幹也絕對是一流的,顧雍這個成績已經非常可觀了。
當然魯肅的政績被追趕,倒也不是魯肅能力不行,實在是荊州地區這幾年財政負擔重,富餘的民力、徭役都被抽去挖南陽運河了。
荊州地區的農業受官府控制程度也比較重,絕大多數田地都要種糧食,多出來的穀物才好供給挖運河的民夫、以及高順在荊州集中訓練的十幾萬新軍。
荊州這幾年的民營工商業,幾乎沒怎麼發展。絕大多數的民用工業投資都是李素、諸葛亮這樣的勛貴寡頭投的,主要是白糖和白瓷。
不過隨著運河徹底修完,未來數年荊州地區也算苦盡甘來,可以進入收割紅利的高速發展期。
李素了解完了顧雍的全部政績、視察了各處府庫實際情況、驗看完帳目後,也不得不承認,當初他給皇帝劉備大致規劃今年的統一戰爭各戰區出兵規模時,著實有點低估揚州地區的戰爭潛力了。
既然揚州的生產恢復得那麼好,雙季稻和各種休養生息加持、三百萬人能頂北方四百多萬人產能,之前按照「三百萬人口供八萬正規軍遠征」估算的出兵規模,顯然是非常輕鬆了。
李素也想速戰速決,一上手就來一把狠的,爭取直接攮下來曹操至少一整個州,他也就臨時決定多調集部隊,以壯軍威。
反正劉備陣營如今是六十三萬正規軍、出兵四十萬遠征曹操,剩下的分布各地守家,所以預備隊動員潛力還是非常充裕的。
短短半個月的軍需準備期內,李素秘奏劉備拿到許可,又增添了兩萬部隊,把從江東渡江北伐的部隊總規模擴大到了十萬。
同時,他還從益州、交州累計抽調了兩萬戰兵,只是距離比較遠,傳令也比較慢,需要再有兩個月的時間調度到位。
所以現在五月下旬進攻時,李素只能先動用十萬人,但到了七月底八月初的時候,他還可以再得到兩萬生力軍援軍,到時候把總兵力擴充到十二萬。
部隊所需的渡江戰船也是非常充沛。既有足夠的江海兩用大福船,也有包鐵船舷的五牙戰艦,都是曹軍所沒有的(也包括曹操部下的孫權)
李素的兵力和軍備、器械都大大加強後,對面的曹仁,卻因為曹操中了諸葛亮的疑兵計,還得抽調走淮南守軍北上堵漏。
誰讓曹操覺得田疇假裝關羽缺船是假的、而諸葛亮希望他相信李素策反了孫權也是假的。兩個虛實相印證之後,曹操相對更重冀州而輕淮南,李素當然占便宜了。
五月二十一,李素的軍隊正式拔錨,開始發動對瓜州和濡須口的正式軍事進攻。
在軍事進攻之前,李素也順水推舟,利用諸葛亮為他創造的條件,往孫權的轄區散布消息,試圖跟孫權聯絡上,讓孫權知道他已經被曹操猜忌了。
曹操是否猜忌孫權不重要,重要的是孫權得知道有這回事兒。不管曹仁和孫權誰被逼動手,反正對李素都是有利的。
劉備也派了兩千騎兵護送諸葛亮,至於這一行人走的路線,當然是從郾城前線折返、先回葉縣、由運河回到博望,然後走白河、淯水、漢水順流而下。
在武昌改乘兩艘五牙戰艦,外加數艘艨艟護航,沿長江直奔丹陽郡。
諸葛亮才不會傻到真為了省幾天路途上的時間,而冒險沿汝西南下、走弋陽穀道(信陽)穿越大別山呢。那條路是給故意被曹操抓住的死間信使走的。
說起曹操抓到的那個「教李素密信籠絡孫權、策動其背叛曹操」的漢軍信使,以及其背後的那套反間計,這一切當然也是出自諸葛亮離開豫州戰區前的靈光一閃。
走之前有棗沒棗打一竿子,給曹操再多添點堵,多撒個煙霧彈。
不管這個計策最後是否成功,關鍵是肯定會讓曹操和孫權離心離德。哪怕孫權任人捏扁搓圓,孫家手下那些舊部故吏也忍受不了這樣被猜忌的羞辱,但凡朱治朱然呂范任何一個鬧出點花樣來,諸葛亮就賺了。
這個計劃的細節,諸葛亮沒跟劉備多說,但也不會瞞著皇帝,就大致提了一嘴有這回事,劉備也不多問。
因為劉備知道這個計策跟豫州戰區沒關係,只是影響到淮南和冀州戰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對於謀士的微操細節,為人君者就該充分放權。
另一方面,諸葛亮雖然不跟劉備陳述詳情,卻是第一時間就提前把他的真實計劃匯報給了李素——諸葛亮的正牌信使,是在假信使之前就出發了的,而且走的是絕對安全的路線,沒有被曹軍抓獲。
諸葛亮當初琢磨這點小把戲,也是想為自己奔赴淮南戰場遲到的行徑陪個罪。
顯示一下自己對於恩師那邊的任務還是很重視的,哪怕遠程辦公,也還是有實打實幹活兒。
所以李素提前心裡有了數,也知道諸葛亮這一手安排能如何充分發揮利用。
同時,李素也結合了豫州那邊曹軍增調的情況、曹操對各個戰區的態度,及時判斷出了曹軍如今各防區兵力的大致實力。
……
五月二十,長江南岸的蕪湖港。
大漢丞相李素,已經抵達揚州大半個月,這段時間他一直在調度軍需、整頓配置兵馬戰船、偵察敵情、安排諜間,為北伐做準備。如今,總算到了要全面進攻的日子了。
八萬揚州駐軍的北上,非同小可,準備工作自然也是千頭萬緒,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準備,也是完全正常的。
尤其揚州駐軍這次按計劃要兵分兩路,東路由京口攻廣陵,西路由蕪湖攻濡須口,這兩處出擊陣地之間,相隔三百餘里(按長江航程來算,不是直線距離),配合協調當然頗有難度。
幸虧李素不用親自操心這些瑣碎的事情,就算沒有諸葛亮在身邊,至少還有一些內政統籌方面頗有才幹的能吏干臣為他服務,整個過程也就絲毫沒有出亂子。
這個過程中,做事最多的要數前些年衣錦還鄉的揚州布政使顧雍。
李素當初平了孫家之後,就離開了揚州回朝了,整整近三年沒有再踏足過揚州。
這次五月初才剛剛故地重遊,視察了從柴桑到秣陵的各大城市,摸底了一下本地的治理情況。
還真別說,所到之處,所見所聞,都讓李素頗覺耳目一新。
揚州完全看不出是一個才脫離戰亂不滿三周年的地方(三年前的秋天打完仗的,今年才仲夏五月),主要城市都已經生機勃勃,百業繁榮。
百姓耕作生產也非常有序,人盡其力,有足夠自耕田地的百姓,全部積極力田。
因為江南沒有麥作區,糧田全是稻作區,在顧雍的勸農推廣下,雙季稻的普及幾乎已經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
之前孫家治理時期,雖然也知道這是好東西,會增加產量,但無奈行政能力不夠強,而且沒法管束山越人的生活生產方式。顧雍來了之後,能進一步推廣,讓山越農民都知道要種雙季稻,著實有些手腕,至少生產宣傳教育工作做得很到位。
而且據說顧雍做事還挺人性化。他這人雖然話不多,但做事穩當,不會冒進急躁,決策前會充分調研、實事求是聽取民間困難。
之前幾年統治者多半只是注意到雙季稻能極大提升產量、從而提升國力,就瘋狂一刀切要求種植。
顧雍上任之後,深入基層聽取百姓和糧商的說法看法,也意識到了百姓普遍有抱怨「林邑稻雖然可以多種一季,但米粒粗糲難吃,沒有黏性」。
顧雍就讓人做試驗田,反覆對比,而且是每個縣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的氣候、日照、灌溉情況做實驗,絕不盲目把一個地方的經驗生搬硬套移植到別處。
最後還真就被顧雍安排人實驗出了結果,發現吳郡沿海某幾個比較濕潤、日照多的縣,乃至太湖南岸幾個縣,可以做到「早春儘量提前搶種一季林邑稻,農曆五月底前收割,就還來得及種第二季,該種傳統糯稻」。
這就做到了早稻和晚稻種不同的品種,降低了百姓的抗拒,好歹收成裡面有一季是軟糯黏性的稻米。
顧雍還承諾,給朝廷繳納糧稅時,只要滿足每人兩石稻穀,無論早稻晚稻都行,讓百姓可以自己選。
如此一來,那些相對富裕、口味挑剔的百姓,也紛紛選擇種一季林邑稻拿來應付朝廷、交公糧。第二季傳統晚稻留下自己吃。
歷史上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總量超過北方,一直是到北宋時期才實現的。
南北朝的時候南方雖然已經靠衣冠南渡充分發展了,但南方的平原面積顯然遠不如華北,所以只能說太湖平原單位面積發展度追上了華北,而總規模依然遠遠不如,到了唐朝大統一的時候,河南河北人口和經濟規模依然是超越江東的存在。
而歷史上宋朝南北經濟總量扭轉的出現,主要就是占城稻(書中的林邑稻)推廣後,南方普遍有了兩季主糧農作物。
現在顧雍能讓揚州如此高速地全民自發推廣種植,連山越人都自發普及,拉動效果果然不同凡響。
雖然揚州的經濟總量肯定還是低於冀州,可揚州如今江南部分的三百萬人口(五歲以下小孩沒算進去),估計發揮出了北方四百來萬人的生產力。
而且顧雍的治理也不僅限於農業區。在少數人口稠密的繁華縣城周邊,確實田地不足、百姓也不願意外遷到荒涼地區,顧雍還勸導百姓廣事蠶桑和其他工商業生產。
吳縣(蘇州)、烏程縣(湖州)等地的織錦產業已經開始模仿益州的生產方式,當地富商豪紳也比較捨得下本。
在顧雍屬下工商官員的嚴格執法下,吳郡豪紳都依法繳納織機稅和足額的專利費,拿出積蓄投資擴大生產。從織綢緞到織麻布,所有的新式織機都有民間充分投資。
最讓李素驚詫的是,今年他甚至還發現吳郡有人剛剛開始第一年嘗試種植棉花,準備連棉布織機也一起投資。
要知道,此前大漢境內的棉花產區主要是西北地區,也是李素給涼州百姓尋找的一條生財養家的活路,相當程度上還平抑了西北百姓經常造反的問題。
棉花在日照充足的高緯度地區才最適合生長,同時也要充分的灌溉,西北夏天日照極長,這個優勢江南是絕對做不到的。江南唯有在灌溉方面可以勝過西北。
李素視察之後,問了當地百姓是如何實現種植棉花的,才得知原來他們也捨不得用原本已經成熟的糧田來種棉,而是經過了幾年的失敗實驗之後,拿的原本靠近海邊,以及太湖下游沙質淤灌區的鹽鹼地來嘗試。
眾所周知鹽鹼地本來就種不了糧食,放著也是浪費。而棉花這東西雖然也怕鹽鹼,但經過勞動人民數年的測試,有人總結髮現這東西只是在抽苗階段特別怕鹽鹼。
抽完苗之後的生長期里,其實也沒那麼嬌貴。這種特性,如果是在西北,那還沒法利用,畢竟水資源寶貴。
但是在太湖以東、靠近海邊的鹽鹼沙土平原,水就不值錢了。百姓們在種棉苗之前瘋狂引太湖水長江水浙江水大水漫灌去鹽鹼,然後下苗。等抽苗後水也褪盡,鹽鹼度有所回升也無所謂了,這才確保了棉花的大面積成活。
李素了解了這些細節後才恍然,畢竟歷史上南宋末期到元明,「松江棉布」的招牌也是很響亮的,而且按說歷史上也沒什麼長途的農產品原材料轉運,松江棉布肯定是靠松江附近的州府種出來的棉花織的。可見吳郡當地是可以種棉花的。
後世到了當代,吳會之地沒有棉田了,一方面是工業發達了沒那麼多地種棉,還不如去新江種,發揮各地的產業差異優勢。
另一方面也是經過千年的水土治理後,揚州各郡的水鹹土鹼問題也解決了。沒有了鹽鹼地之後,就算有農田也犯不著種棉花。(一直到南宋以臨安行在,臨安的西湖水都是帶鹹味的,這才有南宋時在臨安城內瘋狂打井挖深層地下水喝的情況)
把這些民情都掌握之後,李素倒也犯不著去糾正顧雍。反正鹽鹼地種棉確實不占用良田,屬於額外收益的添頭。
只要有利於地方經濟發展、戰爭調度潛力,地方上的具體民政細節完全可以放權。怎麼樣有利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怎麼來好了,何必非要糾結微操呢。
顧雍這種種靈活的激勵和勸農施政手腕,讓地方的財政和物資積蓄非常充裕。
他治理下的揚州,雖還遠不能跟已經首善十年的益州比工商生產,但居然已經跟荊州相差不遠。
考慮到做了多年荊州布政使的魯肅,內政才幹也絕對是一流的,顧雍這個成績已經非常可觀了。
當然魯肅的政績被追趕,倒也不是魯肅能力不行,實在是荊州地區這幾年財政負擔重,富餘的民力、徭役都被抽去挖南陽運河了。
荊州地區的農業受官府控制程度也比較重,絕大多數田地都要種糧食,多出來的穀物才好供給挖運河的民夫、以及高順在荊州集中訓練的十幾萬新軍。
荊州這幾年的民營工商業,幾乎沒怎麼發展。絕大多數的民用工業投資都是李素、諸葛亮這樣的勛貴寡頭投的,主要是白糖和白瓷。
不過隨著運河徹底修完,未來數年荊州地區也算苦盡甘來,可以進入收割紅利的高速發展期。
李素了解完了顧雍的全部政績、視察了各處府庫實際情況、驗看完帳目後,也不得不承認,當初他給皇帝劉備大致規劃今年的統一戰爭各戰區出兵規模時,著實有點低估揚州地區的戰爭潛力了。
既然揚州的生產恢復得那麼好,雙季稻和各種休養生息加持、三百萬人能頂北方四百多萬人產能,之前按照「三百萬人口供八萬正規軍遠征」估算的出兵規模,顯然是非常輕鬆了。
李素也想速戰速決,一上手就來一把狠的,爭取直接攮下來曹操至少一整個州,他也就臨時決定多調集部隊,以壯軍威。
反正劉備陣營如今是六十三萬正規軍、出兵四十萬遠征曹操,剩下的分布各地守家,所以預備隊動員潛力還是非常充裕的。
短短半個月的軍需準備期內,李素秘奏劉備拿到許可,又增添了兩萬部隊,把從江東渡江北伐的部隊總規模擴大到了十萬。
同時,他還從益州、交州累計抽調了兩萬戰兵,只是距離比較遠,傳令也比較慢,需要再有兩個月的時間調度到位。
所以現在五月下旬進攻時,李素只能先動用十萬人,但到了七月底八月初的時候,他還可以再得到兩萬生力軍援軍,到時候把總兵力擴充到十二萬。
部隊所需的渡江戰船也是非常充沛。既有足夠的江海兩用大福船,也有包鐵船舷的五牙戰艦,都是曹軍所沒有的(也包括曹操部下的孫權)
李素的兵力和軍備、器械都大大加強後,對面的曹仁,卻因為曹操中了諸葛亮的疑兵計,還得抽調走淮南守軍北上堵漏。
誰讓曹操覺得田疇假裝關羽缺船是假的、而諸葛亮希望他相信李素策反了孫權也是假的。兩個虛實相印證之後,曹操相對更重冀州而輕淮南,李素當然占便宜了。
五月二十一,李素的軍隊正式拔錨,開始發動對瓜州和濡須口的正式軍事進攻。
在軍事進攻之前,李素也順水推舟,利用諸葛亮為他創造的條件,往孫權的轄區散布消息,試圖跟孫權聯絡上,讓孫權知道他已經被曹操猜忌了。
曹操是否猜忌孫權不重要,重要的是孫權得知道有這回事兒。不管曹仁和孫權誰被逼動手,反正對李素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