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忙忙碌碌的籌備工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01章 忙忙碌碌的籌備工作

  接下來的幾天裡,陳洛可謂是忙得腳不沾地。🐳✋ 6❾ˢ𝔥ỮX.𝔠𝐎爪 🎈👮

  實在有太多事情要忙。

  首先便是要覓處新府邸。

  長安百物皆貴,寸土寸金。

  當然,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情況。

  七十多年前,長安城所在之處,不過是一片平原,只有三兩村落,但陳洛與蕭何兩個圈定好長安城址後,這裡便成了大漢的中心所在。

  陳洛上一次選擇在長安久居的時候,乃是高祖時期。

  那個時候長安房價相當便宜。

  畢竟按照墨家設計的長安城建規劃圖來看,這座城市的人口容納上限足以達到百萬之多。

  當時整個關中的人口都堪堪超過百萬,而單純一座城市的居民就達到這個數量,簡直超出想像,除了劉邦、蕭何等少數人,其實對於這個規劃圖都持有懷疑態度。

  甚至在劉邦過世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長安的基建處於停滯狀態。

  待到孝惠帝親政後期,以及孝文帝執政之後,發現長安的人口數量,是呈指數級增長,大量外來人口遷入,給長安城的整體管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如果不是長安前期規劃的底子打得好,指不定會驟然分化成「一半天堂,一半地獄」,達官貴人居住的富人區,隔個兩三條街道,就是骯髒混亂的貧民窟。

  現在的長安雖然靠近宮城的城西北發展得更好,但整體發展倒也均衡。

  對於長安迅速增長的人口,帶來過重壓力,孝文帝初期選擇強化了漢初的戶籍制度,嚴禁百姓無故隨意遷移。

  等到孝景帝中期,長安城建趨於完善,加上大漢局勢變化,原本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便漸漸鬆弛。

  不過待到這時,長安的房價物價已經飛漲起來,生活成本是地方郡府的兩倍左右,接近縣城的三倍,對各地的普通百姓的吸引力便沒有那麼大了。

  直到今日。

  長安已經按照七十餘年前的規劃修建得差不多了,根據前年的普查結果,整個城市的人口亦是突破了百萬之數,為此,劉徹還專門下旨,加大周邊縣城的建設,類似於後世「衛星城」的存在,分擔長安的人口壓力。

  這些內容都是陳洛在看房途中所了解到的。

  歷史的洪流大勢,是為風流人物搭建的舞台,而貫徹普通人一生的不過柴米油鹽醬醋茶,此類繁瑣細碎之事。

  好比長安房價變化的終始脈絡,這屬於陳洛此前從未關心過的事情。

  自己以前待在長安,衣食住行都不用自己擔心,沒有關心房價變化的必要,現在有了相關的需求,才知道房價相關內容中,存在這麼多的門道。

  「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啊。」看了整整一日的房子,回到府上後,陳洛揉著眉心,輕聲感慨。

  這本是千年後的一句調侃,卻有貫穿時空的效果。

  在古代活得艱辛,所求乃是保暖,數千年後,倒不用為基本的保暖發愁,但家中若有親人生一場大病,恐怕會引得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況往下跌落一截。

  或許無論哪個時代,底層百姓的生活就從來沒有輕鬆過。

  「是啊。」李序嘆了口氣,「六七十年前,墨家尚有大量先輩居住在長安城郊,教化百姓,只是隨著時間推移,這邊的糧價越來越高,那些先輩不忍心花費過多的錢財,便是離開了長安,去了陽夏。」

  墨家興盛範圍,主要集中在兩處地方。

  第一處地方自然不用說,即根據地陽夏。

  強行成為了墨家南北商貿的樞紐地區,外加墨家弟子教化百姓,墨家學說在這一帶地區屬於無人可撼動的霸主。

  第二處地方則是代地。

  由於陳洛在代地治政十年,而且劉如意後來是延續了他的執政態度,代地的政策利好墨家。

  故而統計墨家商貿總額,代地的交易量往往出人意料,甚至超過了三河地區,僅次於關中與齊地,排在了第三位。

  不過代地貨物吞吐量之所以如此高,主要還是邊市存在。

  作為統一的遊牧民族政權,匈奴的體量相當驚人,如果完全放開交易,那一年的商貿需求恐怕會超過齊地。

  當然,完全放開是不可能的。

  到時候匈奴人靠著與大漢的商貿,技術迅速進步,強大到擁有掀桌能力的時候,那只怕邊市貿易都會不復存在。

  揉了揉下巴,陳洛不想繼續這較為沉重的話題,便換成輕鬆的語氣道:「今日一起去看的那些宅院,你覺得哪間更好。」

  「城西何家那間院子不錯,布局很合我意,然後吳家的房舍最寬敞,至於黃家的,闊氣是闊氣,但裝飾什麼的都太俗氣了,用來當作侯府,恐怕得大動裝修,還有羅家……」李序一一點評過去。

  作為墨家弟子,審美方面還是很不錯的。

  畢竟他們自己要設計不少工具與器物,自用的話可以實用為先,但要是交給墨家商隊去售賣,那基本的精緻感還是得有。

  「你的想法與我何其相似啊,就好比一根樹枝上結出來的果實,沒有什麼較大的差異,你覺得不錯的那幾間屋舍,亦是我最為欣賞的。」陳洛笑著回道。

  兩人的見解相差不多。

  這倒扯不上什麼心有靈犀。

  畢竟墨家弟子在建築領域方面的審美,受到了陳洛當年的影響頗多,偏向於後世「蘇州園林式」的審美。

  推崇自然美、空間流動性以及意境美。

  按照這個標準去進行審視那些宅院,它們的優缺點便非常明顯。

  「行了,我們明日再去何府、吳府以及劉府仔細看看,商議討論出到底哪家最為合適。」陳洛做出決定。

  「行。」李序應下,伸手拍了拍自己的後頸,再聳了聳肩,「這一天走下來,腰酸背痛的,我得先去好生休息了。」

  陳洛無奈道:「去吧去吧,伱倒能休息,我還得繼續去忙。」

  側過頭去,李序問詢,「莫非是太學的事?」

  「不然還能有什麼別的事,需要我現在處理嘛?」陳洛苦笑一聲。

  隨著劉徹的聖旨下達,察舉制已經正式昭告天下。

  整個大漢都在關注著這項新制度。

  至於察舉制的附屬產物太學,同樣是眾人的重點關注範圍。

  因此這兩天裡,陳洛其實看似是在忙房子的事情,實際上在跑來跑去的過程中,不斷在處理太學籌建的相關事宜。

  這也是他為何讓李序跟在身邊的原因。

  按照自己的標準,從太學成功畢業,可以出仕為官的那些賢才,絕不能是只知道背誦經典的書呆子。

  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的人,死板地根據條例去宣讀律法,只適合研究,但處理不好地方上錯綜複雜的事務。

  好比婦人串通姦夫,謀害親夫,卻偽造現場,改成入室盜竊殺人的模樣。

  若是死板者,毫無選擇性地聽取供詞,恐怕會得出錯誤的論斷,將真兇放跑,造成了起錯案。

  一件錯案可能就會影響數戶家庭,而縣令的任期少說都有兩三年,糊塗官在這期間造成數十乃至上百起冤假錯案,恐怕當地的民風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只是想要培養細緻入微、隨機應變的能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故而陳洛並不打算將所有進入太學的人都培養成這樣,恰恰相反,他打算從那些人中篩選出這般真正的賢才。

  一般來說,掌握「知識」多的人,會更加心細,遇到複雜的情況,更具備應變能力。

  當然,這裡的「知識」不單指的學術上的知識,而是泛義上的知識,適合稱之為「本事」。

  見地、口才乃至個人勇武,諸如此類,皆包含其中。

  為官一方,遇到的困難可能源自於方方面面。

  一本正經按照律法去犯罪的賊子,屬於少數。

  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一旦扯皮起來,難有定論。

  遇到這類情況,需要主持公道者擁有極強的判斷力。

  這份判斷力從何而來?

  需要他們靠著自己人生中走過路,見過的世面,遇到的教訓……一點一滴地積累成了本事。

  至於如何篩選,那就需要多方面地進行考察。

  墨家弟子可以負責的教學內容,不在少數。

  要論經典解釋,他們不如儒家,要論超然外物,他們不如道家。


  但是涉及到實操與計算方面的內容,墨家弟子完全有資格擔任老師,去教導學宮內招收的賢才。

  陳洛之前已經邀請李序成為太學博士,只是僅有他一人的話,遠遠不夠。

  哪怕不算後續招收的稚童,太學內的學生人數至少超過兩百。

  這便要和教學效果扯上關係了。

  開大班集體講課的,肯定不如三四十個人,乃至於十來個人的小班教學效果好。

  何況墨家的教學內容非常注重實操。

  若是一堂課內學習人數多了,單獨一位老師肯定顧全不到所有人。

  但分成小班教學,那李序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

  哪怕他每天連軸轉,一堂課要教授完全部內容,保底得需要半個時辰。

  可兩三百號人分成小班,即是七八個小班,每日都需要教學,就需要李序從早到晚,片刻不能停歇。

  這樣高強度的教學工作,肯定是個人都承擔不住。

  故而再吸納幾名墨家弟子前來太學,擔任太學博士,可以分擔李序身上的擔子,減輕壓力。

  當然,自己的要求同樣很高。

  那些前來長安擔任太學博士的墨家弟子,必須足夠優秀。

  誤人子弟的情況,陳洛不希望發生在自己執掌的太學之中。

  畢竟太學乃是國家最高學府,代表著大漢的臉面。

  而在太學中擔任職務者,則是其身後學派的臉面。

  自己招進來的墨家弟子若是出現什麼疏漏,不僅證明陳洛的工作出了毛病,更會要丟墨家的臉,讓墨家遭受其他學派的嘲笑。

  陳洛給出的要求是精益求精。

  李序定下名單時,亦是相當慎重。

  他綜合了年紀、閱歷、教學態度等諸方面的因素,最終才是確認了墨家內適合前來長安教學的大名單。

  一共有十六個人,年齡在三十到四十五歲的區間,正是年富力強,最具創造力與精神的時候。

  等這些人來到長安,陳洛再對他們進行考核,擁有留下其中五個人的名額,若是有特別優秀的人選,多出一到兩個名額。

  然後這些人便是留在長安,成為真正的太學博士。

  這批墨家子弟屬於太學博士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

  太學需要更多優秀導師,去教導前來太學的賢才,不能局限於一門一派。

  哪怕不能復刻當年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盛況,多一些思想碰撞,對與整個華夏的思想學術界,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剩下的太學博士人選,倒不像李序這樣可以直接給出名單挑選,自己從中挑選即可,而是需要慢慢地認真尋找了。

  當然,需要陳洛考慮的太學籌備事宜,除了選拔博士之外,還需要選址。

  而他這幾天為自己挑選府邸,乃是在整個長安城內好好逛了一大圈,以前沒有去過的地方,這兩天都看了個遍。

  自己這可不是走馬觀花,簡單掃一眼就結束了。

  想到這裡,陳洛揉了揉下巴,取出紙筆,開始勾畫起長安城行政圖。

  不過他勾畫的內容,相當簡略。

  完全只選取自己所需要的重點內容,比如在該區域設立太學,於行政上有何影響,又有多少空地能夠選用,結合起這幾天的記憶,迅速將不適合的選址排除,最終留下的,便是太學的合適選址。

  大概兩刻鐘後,陳洛滿意地放下了筆,伸了伸懶腰,長舒一口氣。

  說實話,自己這幾天的看房計劃,乃「一箭三雕」。

  首先,乃是挑選出了幾套自己相對滿意的府邸。

  其次,在過程中與李序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為招攬墨家弟子擔任太學博士打下了良好基礎。

  最後,則是走遍了大半個長安,充分思考了太學選址問題。

  現在的陳洛,已經有了明確思路。

  他看上了一塊地。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