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借頭一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90章 借頭一用

  叛軍內部變故來得太快,前線的官軍收到信息,辨別真假,確定戰術路線後,前線的叛軍都跑得差不多了。

  叛軍變故就像一場突襲,打了前線官軍一個措手不及。

  郭子儀反應過來後,帶兵收復滿城,平定莫州之地,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張北攻易州,一路向西,與僕固懷恩夾擊定州。

  定州現在的叛軍兩個統帥,主帥是許叔冀,副帥是張忠志。

  許叔冀原本是朝廷的汴州守將,安祿山攻打汴州,許叔冀不敵,投降安祿山。

  之後李光弼、郭子儀和顏真卿威脅河北之地,安祿山派許叔冀前去支援,逐漸成了史思明手下的大將。

  至於張忠志,他原本是安祿山的義子,史思明奪權安祿山那場宴席,他就在現場,當時他十分順滑的歸附了史思明。

  張忠志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橫跳之王。

  在歷史上,張忠志先是跟安祿山叛亂,安慶緒等人殺了安祿山後,他投降安慶緒,然後朝廷九大節度使把安慶緒圍困在相州鄴城時,他投降朝廷,之後史思明大敗九大節度使,殺了安慶緒,他就投降史思明,再之後,史思明被史朝義所殺,他見叛軍無勢,又投降了朝廷。

  歷史上的大唐無力掃清叛軍餘孽,接受了張忠志的投降,為張忠志改名為李寶臣,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統轄恆、定、易、趙、深、冀六州之地。

  李寶臣統管成德後,在境內整頓武備,自置官吏,不向朝廷交納賦稅,對外則與幽州、魏博等諸藩鎮聯結,逐步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成德之地,在改名為李寶臣的張忠志的經營下,成了後來鼎鼎大名的河朔三鎮之一。

  許叔冀與張忠志都是橫跳之王,因此見叛軍丟了莫州,再次順滑的歸附了朝廷。

  郭子儀認為現在最大的敵人是史朝義,於是沒有拿許叔冀和張忠志怎麼樣,反而上書李琩,請求任命許叔冀為定州刺史,張忠志為長史。

  李琩並不想綏靖,但是為了給郭子儀一個面子,他同意了。

  因為他覺得以後有的是機會收拾他們。

  而且,李琩雖然給了任命,卻附加了一個條件,讓許叔冀入朝面聖。

  許叔冀和張忠志都知道李琩極有可能秋後算帳,兩人都有打算。

  待郭子儀和僕固懷恩領兵北進,離開定州後,張忠志對許叔冀道:「大帥舉城投降唐廷,讓唐廷兵不血刃收復定州,如此功勞,唐廷只給了一個小小的刺史。大帥擁萬人之兵,豈可受此委屈?況且當今唐廷天子有吞併四海之心,怎會容忍我等有過叛逆之舉之人?大帥若去了長安,如何自保?」

  許叔冀十分為難,道:「可若是不去,朝廷就會派大軍來接我去。」

  張忠志道:「河北之地,大唐建國之初,便依附竇建德,後又有劉黑闥之亂,如今安史又起叛亂,和唐廷早已離心離德,河北思亂,如旱苗望雨,大帥可一面秘密派人聯絡河北安史舊部,一面招募軍士,只要戰亂再起,我們便可將郭子儀大軍圍在易州,而郭子儀大軍一敗,河北之地可呼吸而定,屆時大帥便可兵指洛陽,西入潼關。」

  許叔冀想了許久,道:「就算兵敗,落草為寇,也好過當什麼性命被別人握在手裡的狗屁刺史,就干吧!」

  許叔冀同意了張忠志的提議,把朝廷的使者囚禁起來,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再反一次。

  許叔冀準備謀反,勸反許叔冀的張忠志,也開始自己的第二步計劃。

  張忠志之所以勸許叔冀謀反,並不是他真的認為現在謀反可以打得過官軍,他只是想借許叔冀的人頭一用。

  張忠志是這麼想的,現在歸降朝廷,他沒立什麼功,李琩想怎麼拿捏他,都沒有人反對。

  但是如果他立了大功,那李琩也不能隨便殺他。

  這個大功,就是許叔冀的人頭。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正午。

  許叔冀的幕僚之一呂德文正在府中宴飲,張忠志帶著軍士沖了進來。

  呂德文是李亨原來的心腹呂向的族弟,曾經給王忠嗣送過禮,專門替李亨聯絡邊將,安祿山謀反時,呂德文正在河北活動,被叛軍抓獲,便投降了叛軍,現在做了定州的參軍。

  呂德文見到張忠志帶兵進來,又驚又怒,道:「張將軍這是要做什麼?」

  張忠志不由分說,上去一刀就把呂德文的人頭砍了下來,在場的賓客、藝妓都嚇了一跳,大氣不敢出。


  張忠志提起呂德文的人頭,對眾人道:「呂德文和許叔冀密謀叛亂,囚禁朝廷使者,擅自徵兵,如今呂德文已死,許叔冀一人成不了事,你們是想跟許叔冀被滅族,還是跟我取富貴?」

  眾人聞言,毫不猶豫的選擇跟了張忠志。

  張忠志收了人心,帶兩千人衝進恆陽城,一路直奔牢獄,先把朝廷使者救出來,為自己加上朝廷的認可,然後再去許叔冀府邸。

  許叔冀得到消息,才反應過來張忠志的歹毒用心,急忙率領幾百人出逃。

  不過,他剛出府門沒幾步,就遇到了領兵而來的張忠志。

  張忠志當眾公開許叔冀謀逆的證據,以朝廷的名義對許叔冀發動攻擊。

  許叔冀部下人心離散,或降或逃,張忠志生擒了許叔冀。

  許叔冀不忿道:「我待你不薄,你何以如此對我?」

  張忠志擦了擦刀,道:「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許叔冀見張忠志的模樣,就知道張忠志要殺他,更加憤怒,道:「卑鄙小人,賣我以自媚,必不得好死!」

  張忠志沒有回話,一刀將許叔冀的人頭砍了下來。

  殺了許叔冀,張忠志上書給李琩陳奏許叔冀謀逆之事。

  李琩覺得這事情透著邪氣,但也不清楚具體發生了什麼,只能先提張忠志為定州刺史,讓他抄沒許叔冀的家產,想等叛亂全部平定後再做打算。

  不過遠在長安的李琩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臨近定州的幾個州縣卻聽到了風聲,於是他們開始紛紛效仿,舉報別人謀反。

  剛開始被舉報的人,還是和叛軍有瓜葛的人,後來被舉報的,就慢慢有了李亨的人,再後來,許多人為了私仇,把眾多無辜的人牽扯進來。

  李琩對於這種舉報,不可能自己一件件去查,都是交給下面的人處理,這樣一來,又多了許多可以操作的空間。

  一時間,河北各地人人自危。

  駐守魏州和博州的李晟和馬璘發現河北各地舉報成風,連前方的朔方軍和歸附朝廷的河北將士,都深受影響,於是兩人上書給李琩,希望李琩派人下去巡查。

  李琩這時候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李琩緊急召開會議,商討派誰去比較合適。

  李泌率先道:「被舉報者,多為叛軍舊將,或者前廢太子舊黨,因此派去巡查的人,應當讓這兩方的人心服。」

  河北之地的叛軍舊將很好理解,畢竟安祿山和史思明前後率幾十萬人打到了洛陽,如果真要攀咬的話,河北之地大部分人,都能和叛軍扯上關係。

  至於李亨舊黨也在河北,則和之前的朝廷局勢有關。

  大唐最重要的三塊地方,是關中,西北和河北。

  關中李隆基看得很死,李林甫和楊國忠對李亨也有防備,李亨膽子再大,也不敢拉關中的人脈,西北被李琩牢牢掌握,李亨插手不了,他就只能向朔方、河北發展。

  李亨下力最大的是朔方,其次就是河北。

  朔方、河北的地方官也不是說都想和李亨勾結,只是李亨先前畢竟是太子,他們怎麼都得給李亨面子。

  李琩道:「那先生覺得派誰去合適?」

  「臣請命自薦前去,另外再帶上薛嵩。」李泌先舉薦人,再分析原因,接道:「臣在廢太子手下有些薄名,先前說服了朝中的廢太子舊部,河北之地的廢太子舊部應該也可以信臣。至於薛嵩,臣觀察過他,他性情耿直,不善逢迎,早年間為了得到重用,前往安祿山帳下,安祿山謀反,他被裹挾參與,但能迷途知返。舉城歸附後,他奉詔回京,陛下沒有苛責於他,他知恩圖報,應當可以效死命。」

  李琩沉思半晌,沒有立馬答應,而是讓人先去把薛嵩傳來。

  不多久,薛嵩來到政事堂。

  等薛嵩行禮後,李琩道:「薛將軍在長安可還呆得習慣?」

  薛嵩也聽聞了最近到處舉報謀反之事,他知道自己性格太直,容易得罪權貴,因此以為李琩是要清算他,叩拜道:「臣做錯了事,承蒙陛下不棄,讓臣得以恢復唐臣之身,臣感激涕零。陛下若要責罰,請罰臣一人,還請陛下不要牽纍臣的妻兒。」

  李琩沒想到薛嵩能這麼直,不由有些驚訝。

  歷史上,薛嵩也反了,後來歸附朝廷,統領相州衛州、洺州、邢州等地,不過並沒有和河朔三鎮一起割據,薛嵩死後,其子薛平繼任節度使,出將入相,其孫薛從更是統領禁衛軍。


  唐朝後期,由於朝廷沒有自己能掌握的強大嫡系軍,對藩鎮的政策,一直都是利用藩鎮打藩鎮,其中薛氏統領的藩鎮,就是比較忠於朝廷的一方。

  李琩今天叫薛嵩來,確實有探薛嵩底的意思,但是薛嵩這麼直,他一時間還真不好說什麼。

  李琩給一旁的李泌遞個眼色,李泌心領神會,對薛嵩道:「薛將軍這是做什麼?你這是惡意揣測君王!難道陛下在你心裡,竟是不分青紅皂白,胡亂用刑之人?」

  薛嵩大驚失色,連忙叩頭,道:「臣失言,罪該萬死,請陛下責罰!」

  李泌已經把李琩不方便說的話說了,李琩順勢接道:「罷了,薛將軍不了解朕,有些誤會,也是情有可原,薛將軍請起吧。」

  薛嵩起身,忐忑道:「謝陛下。」

  李琩道:「薛將軍久在河北,河北之地眾多軍士百姓,也是不是這麼想朕的?」

  薛嵩猶豫了片刻,如實道:「叛軍在河北大肆造謠朝廷的不是,有些軍士百姓確實受到了影響。」

  李琩道:「薛將軍是名門之後,對朝廷和朕都有誤會,那河北的軍士百姓,自然也難以明白其中真相,因此朕需要一個人,去向河北的軍士百姓講清楚,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現在的朝廷,是個什麼樣的朝廷。」

  薛嵩道:「這倒是一個好法子,陛下聖明。」

  李琩道:「朕想讓你和長源去,你覺得如何?」

  薛嵩人雖然耿直,但是卻不笨,他知道李世民在的時候,河北與中央也是人心離散,李世民便派魏徵這個河北之地都服的人去河北收攏人心。

  換句話說,李琩這是在重用他。

  薛嵩頗受感動,道:「陛下如此厚愛,對臣委以重任,臣願效死命。」

  「好。」李琩站起身,道:「那這事就交給薛將軍和長源了,另外,明年朝廷將在河北收復之地推行兩稅法,兩稅法的政策,也要向河北百姓宣傳,具體事宜,請長源和薛將軍去找右相商討。」

  李泌和薛嵩同時領命,道:「喏。」

  ……

  散會之後,李琩回到內殿,精神並不太好。

  楊玉環見了李琩的模樣,問道:「郎君又有何煩心之事?」

  李琩道:「對於叛軍的處置,我奉行的是首惡必除,其餘酌情處理,但是最近的事,讓我產生了懷疑。」

  「郎君這是英明的決定,為何會懷疑?」楊玉環思索著,「如果首惡不除,會讓地方勢力尾大不掉,其餘人酌情處理,一來可以安撫人心,二來也可以避免地方上藉助平叛相互傾軋,大肆殺戮。」

  李琩道:「可是現在河北之地還是出現了兩種極端,一部叛軍士卒逃到山裡,落草為寇,一部分相互攀咬,都想借平叛剷除異己,最重要的是,我竟然沒有察覺。」

  楊玉環道:「這不是郎君的錯,混亂之時,本來就有很多人會趁火打劫,渾水摸魚,郎君在長安,又沒有在前方,不能掌握前方的消息,一時不查,也是在所難免。就像郎君之前說的,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郎君畢竟只是一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大方向不錯,事情就會在曲折中慢慢走向好的一面。」

  李琩沒想到楊玉環還有這種認識,大為驚奇。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