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河陽失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2章 河陽失利

  安祿山也是懂兵之人,深知安守忠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說出四成勝算,也是極度自信。

  因此安祿山幾乎沒有猶豫,便道:「朕既然已經用了你,便會全心全意信你,莫說四成勝算,就算只有一成勝算,前方大軍朕也交由你統帥。」

  「多謝義父。」安守忠給安祿山行了一禮,進言道:「義父,鄴城雖然也是軍事重鎮,但其重要程度比不過洺州,當年劉黑闥起義後,便是定都洺州,您何不遷到洺州去?」

  安祿山沉吟許久,道:「便依你所言。」

  ……

  李光弼屯兵魏州,一直密切注視安祿山的動向,見安祿山大營北行洺州,立刻發兵阻攔。

  但李光弼剛行軍至一半,河南便傳去戰報,安守忠領大軍攻打雍丘,似乎有重下江淮之意。

  這給李光弼整懵了,讓李光弼懷疑,安祿山是不是假意北撤。

  與此同時,屯兵洛陽的高仙芝也收到戰報。

  高仙芝統領全局,知道李光弼來不及回援江淮,於是分兵救援。

  但是,安守忠打江淮也是虛張聲勢,在雍丘打了兩仗後,便急行軍至河陽,對河陽發起猛攻。

  鎮守河陽的李承光只有八千兵馬,完全頂不住安守軍大軍的突襲,河陽陷落。

  此戰,安守忠先讓安祿山北遷,吸引李光弼的注意力,再佯攻江淮,讓高仙芝分兵,最後出其不意,取下河陽。

  安守忠利用高超的運動戰技巧,在唐軍的包圍圈裡來回穿梭,獲得一勝。

  這一勝卻至關重要。

  因為河陽在洛陽的北面,占領河陽,進可攻洛陽,退可守鄴城,還能與汴州叛軍形成掎角之勢。

  高仙芝也沒想到安守忠會這麼打,畢竟安祿山都已經放棄洛陽,準備北撤,哪裡想到安守忠竟然還有再進洛陽之意。

  高仙芝震驚之後,一面上書請罪,一面組織軍隊,準備取回河陽。

  之前安祿山占據洛陽的時候,安守忠便提議,虎牢關已被侵蝕,不宜防守,因此請命翻新河陽城。

  安祿山同意了,安守忠便親自主持重建。

  經過安守忠先前的改造,如今的河陽分為南北兩城,北城在黃河北岸,南城在黃河南岸,南城和北城之間,依託中間的兩片沙洲建造浮橋,橫貫黃河。

  安守忠以主力屯於北城,讓李歸仁帶偏軍屯在南城。

  高仙芝與官軍眾將定計,兵分兩路而出,一路讓馬璘和李晟帶兵三萬,出洛陽向東北,用於截斷叛軍河陽北城與汴州的聯繫,一路他自己領兵五萬,準備先取河陽南城。

  與此同時,高仙芝命人搜羅大量船隻,準備對黃河上的浮橋進行火攻。

  安守忠據城堅守,高仙芝便帶兵部署到前線。

  高仙芝圍城之後,先對安守忠進行勸降,讓安守忠進京請罪。

  安守忠不應。

  高仙芝又讓李嗣業去南城門前挑釁,叫囂單挑。

  叛軍南城守將李歸仁自上次敗給李嗣業後,不敢應戰。

  但李歸仁手下的劉龍仙見李嗣業罵得難聽,忍不住出城挑戰。

  河陽南城下。

  劉龍仙駕馬出城,怒道:「小賊,本將知你驍勇,但本將也不遑多讓,今日殺了你,讓天下知道誰是第一猛將!」

  李嗣業聞言哈哈一笑,道:「我李嗣業不斬無名之輩,你是誰,報上名來!」

  劉龍仙自以為自己名滿天下,卻不想李嗣業像是沒聽過他一般,更加怒不可遏,喝道:「爺乃劉龍仙,記住爺名,黃泉路上閻王問起來,你也好知道是誰殺了伱!」

  喝罷,揮舞長朔向李嗣業殺了過來。

  李嗣業手持陌刀,駕馬迎上,兩馬交錯,劉龍仙的人頭便滾落在地。

  李嗣業刀指叛軍城上,高聲道:「還有誰出城迎戰!」

  叛軍見狀皆大駭,李歸仁即刻嚴令緊閉城門,誰也不能出城。

  眼見叛軍閉城不出,高仙芝命人在黃河上游點燃五百船隻,想讓船隻順流而下,燒毀浮橋。

  但安守忠早有準備,在浮橋上方固定了無數長竹竿,船隻遇到竹竿,便不能下,與此同時,安守忠還讓投石車投石,摧毀火船。


  高仙芝燒橋之計破產。

  一計不成,高仙芝再生一計,讓李承光、白孝德佯攻南城,自己率大軍渡河,攻打河陽北城。

  但安守忠料到高仙芝的計策,自己親帶精銳,抵抗高仙芝的主力。

  高仙芝是武裝泅渡,吃了和郭子儀一樣的虧,攻城器械不足,數次攻打北城,皆不能下。

  高仙芝沒有辦法,只能退回黃河南岸,率主力攻打南城。

  安守忠早在兩城之間的沙丘留了預備部隊,高仙芝一攻南城,預備部隊便全部頂上。

  高仙芝見狀,立刻分兵攻打沙丘,試圖切斷南北兩城的聯繫。

  但是,高仙芝的分兵才到沙丘,安守忠駐守北城的部隊便頂了過來,集中北城之兵,擊退半渡的官軍。

  高仙芝無奈,只能領兵先撤回洛陽。

  河陽之戰打了一月,官軍損兵一萬餘,一步不能進。

  高仙芝望河興嘆,上書請罪。

  官軍先後經歷饒陽之敗和河陽之敗,士氣低落,而叛軍接連兩勝,士氣大增,河北的部分郡縣再度騎牆。

  ……

  長安。

  彈劾郭子儀和高仙芝的奏書一封接著一封,不斷送到李琩的龍案上。

  封常清看著龍案上的奏書,神色憂慮,但李琩卻表情淡定。

  一旁的韋見素進言道:「陛下,郭子儀和高仙芝接連戰敗,是否撤其職?」

  李琩放下奏書,道:「勝敗乃兵家常事,若只是一時失利便換將,勢必會引起人心震動,軍心不穩。」

  「陛下所言極是。」封常清立刻附和李琩,「叛軍也是精銳之師,謀逆之初,起兵一個月就能攻下洛陽,如今洛陽收復,河北形勢一片大好,豈能因暫時失利,便撤有功之將。」

  韋見素不是不懂李琩和封常清的意思,他只是因為自己是文官領袖,對武將頗為忌憚,因此逮到機會,就要詆毀一波。

  而封常清出身武將,勢必要對武將加以維護。

  韋見素接道:「形勢也不是一片大好,官軍失利之後,河北幾郡開始按兵不動,別有圖謀者,也進一步虎視眈眈。」

  封常清道:「再不好,也比丟了洛陽好。」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