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穩中求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37章 穩中求進

  李琩故意停了許久,才接著道:「上面封條還在,這些東西我沒看過,因為我覺得沒必要看,諸位皆是賢良,能有什麼不雅之事呢?你們說對不對?」

  左相韋見素連忙道:「殿下說得是,分明是楊國忠作奸犯科,妖言惑眾,離間群臣,以利自己謀反。」

  韋見素這麼一說,許多官員反應過來了,紛紛攻擊楊國忠,個別「義憤填膺」之士,連帶李亨和李璘也一起罵了。

  李琩等眾人罵了一陣,道:「既然大家都這麼以為,我看這些東西也不必留了。張將軍,抬出去燒了吧。」

  「是。」張光晟領命,帶人將兩口箱子抬出含元殿大門,就在大門口點燃。

  眾官員皆回頭看著,在熊熊烈火中,窺見裡面果然有書信、物證等,不由都鬆了口氣。

  李琩待東西燒完,道:「左相,各部尚書、侍郎,留下隨我議事,其餘人等,回去各守本職。」

  「喏!」眾官領命,暫時放心的去了。

  政務堂。

  李琩與留下來的文武落座,問道:「朝廷財政如何?」

  韋見素回道:「自叛軍攻陷洛陽後,朝廷失去河北、河南之地的洛陽稅收,這其中不止租庸調,還有商稅,鹽稅,江淮之地的租庸調,也需要轉運,朝廷財政收入幾乎減半,已經快要拿不出軍餉了。」

  李琩問道:「長安糧倉里還有糧嗎?」

  「倒是還有,不過都是供宮裡取用。」韋見素道。

  李琩道:「宮裡用不了這麼多,父皇心念天下,就算節衣縮食,也要支持前方戰事,先開倉放糧,以做軍餉。」

  「喏。」韋見素應下,道:「但這只能維持一時,並不是長久之計。」

  李琩點點頭,他當然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但也不能因為朝廷窘迫,就不計代價的去強行收復洛陽,他必須以天下大局為重,綜合考慮。

  李琩轉問封常清,道:「現在各線戰事如何?」

  封常清擔憂道:「朔方軍取下雲中後,沒往河北打,反而南下河東。」

  李琩知道,朔方軍之所以沒往河北打,卻南下河東,必是受了李隆基的敕令,下來防備他。

  李琩沉思良久,道:「傳令郭子儀和李光弼,讓他們不必下河東,去河北,先取常山。」

  封常清問道:「要不要派監軍?」

  「不用。」李琩搖頭,「給他們兩人加官,加封郭子儀為御史大夫,李光弼為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使,給朔方軍調糧。如果他們還是大唐的臣子,他們知道該怎麼做。」

  「是。」封常清領命,轉道:「江淮之地,雍丘縣令令狐潮率縣投降了叛軍,叛軍任命他為軍將,譙郡太守楊萬石也投降了叛軍,譙郡所領真源縣縣令張巡不願投降,召兵討逆。張巡趁令狐潮去見叛軍大將李庭望時,占據了雍丘,如今正與叛軍在雍丘對峙。」

  之前李隆基沒把消息同步給李琩,李琩也是才了解的江淮的情況。

  而封常清之所以知道這些,則是昨夜去兵部做足了準備。

  李琩道:「江淮之地現在是朝廷最重要的糧餉來源,千萬不能丟。」

  歷史上,張巡在睢陽堅守了七個法國,拖住叛軍南下江淮的步伐,保證了大唐的財政收入。

  但這背後,卻是理想主義者的悲哀。

  因為睢陽失陷後三天,官軍就收復了睢陽。

  究其原因,除了賀蘭進明,許叔冀、尚衡等將貪功不作為外,根本原因,還是朝廷的內鬥。

  當時,李隆基在劍南,李亨在朔方,大唐有兩個朝廷,下面的官員要聽兩個朝廷的命令,彼此之間,相互猜忌,都希望借叛軍的手搞死友軍。

  而張巡起兵時,打的是吳王李祗的旗號,後聽命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而賀蘭進明,則是李亨任命的河南節度使。

  張巡只是一個基層官員,朝中無人,在朝廷的派系鬥爭中,無人可靠,只能被當做棄子。

  這也是李琩為什麼要回長安,想在長安把李隆基和李亨等人一鍋燴了的原因之一。

  因為只有一個朝廷,下面的人才知道該聽誰的。

  封常清道:「現在的河南的都知兵馬使,是吳王李祗,能不能守住江淮,還需得看他怎麼打。」


  李琩道:「加吳王李祇為河南節度使,張巡為河南先鋒使,把朝廷的其他敕令一併送到,並告訴他們,朝廷即將收復洛陽。」

  封常清道:「是。」

  李琩接著道:「劍南那邊,傳令榮王,請他務必守好劍南,不能讓吐蕃和南詔趁虛而入,另外,任命楊玄璬為劍南道轉運使。」

  「是。」封常清領命。

  李琩又道:「讓劉晏和第五琦進京,還有,派人去請李泌。」

  封常清依舊領命。

  堂下韋見素和各部官員見李琩的行事安排,越來越驚訝。

  李琩從頭到尾沒搞過清算,也沒有著急把自己人安插出去,而是在原來布局的基礎上,對各方加以撫恤,同時提拔一些當地露頭的人員,這樣既安了各方的心,又有一定的牽製作用。

  這也到罷了,關鍵李琩還能想著請李泌。

  李泌和李亨關係非比尋常,只是迫於李林甫和楊國忠的專權,無奈遠走,如今李琩不僅不對李泌清算,反而想請他入仕,這操作,像極了李世民對魏徵。

  殺人不過頭點地,收心才是難上難。

  韋見素等人不敢再有輕慢之心,都想:「以前只知道壽王用兵如神,沒想到他政治手腕也如此高超!」

  兵部侍郎張均知道此時應該立功了,上前道:「太子殿下,家父對李泌有提拔之恩,下官和李泌也有些交情,下官願意前去請李泌入仕。」

  「哦?」李琩聞言望向張均。

  張均是張說的長子,張九齡的堂弟,開元二十六年,他就當上了兵部侍郎,後來更是做到了兵部尚書,只是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專權,給他貶到了大理寺。

  後來,他在抑鬱之下,想通過張木槿攛掇李琩爭太子,但李琩不應,他便轉而依附了李亨,但李亨也沒幫到他,兜兜轉轉,只做到了兵部侍郎。

  歷史上,安祿山攻下長安後,張均投降,做了安祿山的中書令。

  論氣節,張均是沒有的,但論才能,張均不算弱。

  李琩深知自己現在的情形,比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還要惡劣,一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時,內部雖然人心離散,但沒有叛亂,二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前還是大唐的尚書令,掌管朝廷中樞日久,而他在朝廷中樞沒幾個人。

  這就要求李琩在用人上,要更不拘一格,膽大心細,穩中求進。

  因此李琩一愣之後,便道:「張侍郎既有此心,我便把這個重任交給你。」

  張均忙道:「謝太子殿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