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矛盾加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22章 矛盾加劇

  李隆基知道楊國忠是在粉飾太平,但是他也只能聽之信之,畢竟天下太大,他顧不過來,只能先顧眼前。

  李隆基沉吟片刻,道:「今年京中米貴,需從太倉中調糧減價賣給窮人。」

  楊國忠聽到要讓朝廷出錢就頭疼,但也不敢違背李隆基的意思,硬挺道:「臣已經令太倉備糧十萬石,用以平衡京中糧價。」

  「如此甚好。」李隆基點點頭,又問:「劣錢兌換情況如何?」

  李隆基這麼問,是因為之前他下過敕令,讓官府拿出完好的錢,來換市面上流通的損壞的錢。

  此舉是好心,但是對楊國忠來說,卻十分頭疼。

  因為第一,朝廷銅錢本來就不夠,把壞的錢收回來,他又要四處找銅重鑄好錢。

  第二,朝廷推出這個政策之後,別有用心之人就把好錢收回去,重鑄劣幣,用劣幣把朝廷的好幣換回去,換回去之後又鑄劣幣,無限吸朝廷的血。

  第三,朝廷禁止使用劣幣,縮減了市場流通的貨幣,加劇了貨幣不足的問題,這樣既抬高了銅價,又影響了商業發展。

  楊國忠知道問題所在,但不好違背李隆基的意思,先選擇了沉默。

  楊國忠沉默,別人也沉默,一時間朝堂上鴉雀無聲。

  李隆基見大家都不說話,只能開始點名,他先問陳希烈,道:「左相,你說。」

  陳希烈於理財並不精通,回道:「臣並不知情,這些事向來是右相在主管。」

  李隆基豈不知道是楊國忠在主管,只是陳希烈當了這麼多年宰相,從來沒有建樹,以前有李林甫壓著他,他不好發揮也就罷了,現在楊國忠才上任不久,並不如李林甫強勢,但他還是一問一個不知道。

  這樣的人,還做什麼宰相?

  李隆基心裡起了火,但並沒表現出來,只冷冷的看了陳希烈一眼,便轉問楊國忠,道:「右相你說。」

  楊國忠在心中衡量了一下。

  他現在要搞錢,如果換錢的事不終止,朝廷要被吸血,商業發展不好,稅又收不上來,到時候他還是要完蛋。

  於是,他選擇先逆李隆基的心思,如實道:「回聖人,臣以為,應該停止換錢。」

  李隆基一怔,道:「為何?」

  楊國忠把情況如實稟報。

  李隆基聽罷,沉思良久,道:「這些確實是問題,但壞錢的事,就這樣拖著不解決了嗎?這樣下去,時間一長,好錢都被大家藏起來,市面上流通的就全是壞錢。」

  這個問題,楊國忠一時間也沒解決辦法,只得道:「臣以為,現在當以籌措糧餉,穩定商業為主,待邊疆安定,再集中力量解決壞錢的事。」

  「也罷。」李隆基也沒有辦法,只能同意楊國忠的話。

  只是,他心裡開始懷念李林甫、王鉷、楊慎矜這些理財能手。

  不過懷念也只是一刻,因為他覺得大唐地大物博,人才濟濟,肯定還有能人。

  於是他話鋒一轉,道:「朕倡導官學,但如今州縣之人都在州縣科舉,這樣朝廷還怎麼選拔人才?敕令,天下齊人不得鄉貢,須補國子監學生然後貢舉。」

  李隆基這道令,雖然有著急選拔人才的心思,但是也不是突發奇想。

  早在開元七年,李隆基就敕令,從州縣裡選拔「性識聰敏」的學子,入官學四門為俊士,也是這一年,朝廷規定允許百姓設立私學,有願意在州縣學校寄讀受業者,亦予以准許。

  開元二十六年,李隆基又敕令在州縣裡設置學校,把學校教育普及到了基層。

  李隆基早年間,為教育打足了地基,只是後來朝廷腐敗,奸臣當道,許多有學識的人進不了朝廷,都去節度使底下效命。

  因此李隆基這道敕令,也算是想對前面打的地基來個豐收,把人才握到朝廷的手裡。

  只是官學的名額畢竟有限,普通的士人真的能擠進去嗎?

  若是擠不進去,又等於斷了普通讀書人的一條路。

  有識之士一下就聽出其中問題所在,但是都不敢反駁,都同聲道:「聖人英明。」

  ……

  朝會後,眾臣各懷心事的往家走。

  陳希烈也沒有去政務堂,而是隨眾臣一道同出。


  楊國忠十分好奇,問道:「左相不去政務堂處理政事嗎?」

  陳希烈搖頭苦笑,道:「我這個左相,應該是當到頭了,以後朝廷大事,皆委於右相,右相多操勞。」

  楊國忠聞言想起朝堂上的對答,明白了陳希烈的意思,不由大喜。

  陳希烈雖然於政事並不精通,但畢竟做了這麼多年宰相,樹大根深,他早想把陳希烈斗下去,卻一直沒有計策。

  但沒想到,陳希烈輸在了自己的無能。

  楊國忠喜悅之後,轉念想起一樁樁的煩心事,又愁上心頭。

  李隆基好大喜功,又要享樂,又要打仗,又要內政,又要名聲……

  李隆基什麼都想要,他夾在中間左支右絀。

  這讓他感嘆,這右相果然不是誰都能做的!

  但為了權利,他必須得頂住,反正實在不行,就多苦苦百姓。

  念及此處,楊國忠來了精神,暗暗道:「老子不僅要籌錢打仗,還要給聖人修築興慶宮牆!」

  有了主意,楊國忠給陳希烈客套幾句,告辭離開,去面見李隆基。

  ……

  五月,李隆基依舊住在華清宮。

  楊國忠徵得李隆基的同意,出錢在京城雇了一萬三千人,築興慶宮牆,修起高大的樓觀。

  七月,李隆基返回興慶宮,看到楊國忠修築的興慶宮牆,十分高興,當即到躍龍殿設音樂宴大宴群臣。

  宴席上,李隆基賜給楊國忠絹一千五百匹,彩羅一千匹,彩綾五百匹,賜給陳希烈絹五百,彩羅彩綾各三百,其餘三品官絹二百,四五品官絹一百,六七品官絹八十,眾臣謝賞,極歡罷宴。

  八月,李隆基到勤政樓考試四科應試貢士,除了策論之外加試賦詩一首。

  九月,李隆基將萬春公主嫁給楊國忠的兒子楊朏,把韋昭訓的女兒,韋嫻懿的妹妹嫁給李亨的兒子。

  十月,陳希烈任太子太師,罷免知政事,文部侍郎韋見素升任武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同月,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到京城獻俘虜,李隆基親自召見,賞賜萬萬。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