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新人換舊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95章 新人換舊人

  李琩正在府中批閱文書,楊玉環來到門口,遇到張光晟匆忙而來。

  張光晟給楊玉環行了一禮,遞上文書,道:「王妃,這是洮州送來的軍報,請您代呈殿下。」

  「既然是軍報,便應該由張將軍親自呈上,張將軍屋裡請。」楊玉環說著,推門請張光晟入屋。

  「是。」張光晟進屋,把軍報呈給李琩,退了下去。

  待張光晟走遠,李琩對楊玉環道:「怎麼,你怕代呈軍報有逾矩之嫌嗎?」

  「是呀。」楊玉環點頭,「臣妾代呈,就意味著臣妾有機會扣留,有機會建議,那也就意味著臣妾插手軍務。」

  李琩聞言一笑,道:「軍中將領對你都十分敬重,你的話他們也願意聽,伱恐怕想不插手都不行。」

  「臣妾知罪。」楊玉環連忙起身,神色惶恐,「請殿下治罪。」

  「你看我像是責怪你嗎?」李琩把楊玉環拉到自己懷裡,「你我之間,何時變得這麼生分了?」

  「郎君……」楊玉環輕輕的喚了一聲,臉上露出甜美的笑容。

  李琩不是不知道後宮干政的後果,以楊玉環現在的勢力,若是他不加干涉,以後除了他,沒人壓得住。

  可是他對楊玉環情深義重,情感上願意相信她,至於理智上,現在他處於創業階段,這時候有一個強有力的後宮領導者,才能保證後院不起火。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講,他都要縱容楊玉環。

  李琩兀自思索著,轉眼看到楊玉環的絕美笑容,不由心神蕩漾,暗道:「我這是已經開始對她算計利害關係了嗎?我被權利腐化了?還是說,我一直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或許我一直就是這樣的人。」

  李琩模糊的給自己貼了標籤。

  這些年,楊玉環被李隆基搶走的概率越來越小,李琩覺得如果自己真是一個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人,那他就應該為平定安史之亂做鋪墊。

  他殺不了安祿山,也不好殺史思明,可是他可以提前殺掉叛軍最得力的戰將,比如安守忠、崔乾佑、李歸仁等。

  可是他沒有這麼做。

  因為他怕殺了這些人,安祿山打不到洛陽,更打不到長安。

  楊玉環見李琩突然沉默不語,笑問道:「郎君又在憂慮和吐蕃的戰事了嗎?」

  「是啊。」李琩隨聲附和著,覺得再想這些事也來不及了,於是拋開思緒,打開張光晟送來的文書。

  文書裡面,馬璘向他詳細呈報了霧路山大捷。

  楊玉環跟著瞟了一眼,道:「馬璘雖然長在隴右,但對郎君也算忠心,打了勝仗沒有直接呈報朝廷,而是呈給郎君。不過也可能是他知道郎君不僅不會貪他的功勞,還會在轉呈朝廷時對他大加讚賞。」

  「你倒是想得全面。」李琩合上文書,「馬璘、李晟也是大將之才,希望他們兩人能繼續勠力同心。」

  「不好說。」楊玉環搖搖頭,「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能恪守本心者只是少數。王維和第五琦他們人還沒到,向郎君告狀的文書已經送了過來,若不是郎君能壓制他們,不知道已經亂成了什麼樣。」

  李琩正欲說話,僕人敲門道:「殿下,王判官他們到了,在大堂等候殿下。」

  ……

  議事堂。

  李琩坐於上首,王維、劉晏、房琯、第五琦、王之渙、孟浩然、張旭、杜有鄰分坐於兩側。

  一番客套之後,張旭起身道:「殿下,下官今日特來請辭。」

  「嗯?」李琩微驚。

  張旭道:「殿下對下官恩重如山,下官本應以死相報,但下官年事已高,近來身體越來越差,擔心誤了公事,因此想請辭而歸,望殿下恩准。」

  李琩看了一眼張旭垂垂老矣的模樣,起身拉住張旭的手,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好勉強,張老要去蘇州還是洛陽,我派人護送你回去。」

  張旭推辭道:「怎敢勞煩殿下,下官……」

  李琩打斷道:「張老不必客氣,你為安西北庭殫精竭慮這麼多年,這是我應該做的,若不是抽不開身,我應該親自送你才是。」

  「如此,多謝殿下。」張旭給李琩行了一禮,從懷裡掏出一張字帖,呈給李琩,接著道:「下官知殿下清廉守正,這是下官自己寫的字帖,權當給殿下留個紀念,還望殿下莫要嫌棄。」


  「張老有心了。」李琩接過了字帖。

  張旭開了頭,王之渙與孟浩然也提出了請辭的請求,並分別獻上了自己為李琩寫的詩作。

  李琩看著兩人的模樣,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特許岑參送他們一程。

  看著三人離開的背影,李琩莫名的覺得有些感傷,喃喃道:「一晃已經十幾年了。」

  現在已經是公元748年秋,他來到這個世界已經13年,很多人不得不離開。

  當然,他們離開也許是因為年老,也許是因為覺得再呆下去也調不回關中,也許是他們的想法和劉晏、第五琦有差異,而李琩更多採用劉晏和第五琦的思路。

  不過無論怎樣,李琩也不想追究,因為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算好聚好散,這三個人也通過他們的名聲,為他引來了不少人才。

  李琩收下三人留下的紀念品,轉對房琯道:「房刺史,朝廷有意調你任隴右迭州刺史,不知你覺得如何?」

  把房琯和第五琦調到隴右,其實是李亨的意思。

  北庭畢竟離長安太遠了,養這麼遠的心腹,李亨覺得用處不大,因此想把他們調到近一點的隴右。

  而李隆基依舊想用這兩人「盯」著李琩,因此也同意把他們調回隴右,只是如今與吐蕃戰事焦灼,他不想明著表示防備李琩,因此沒有強行調任,而是先暗示李琩,李琩自然也沒有拒絕。

  房琯對背後的情況一清二楚,忙道:「下官是大唐的官,在哪裡任職,都聽朝廷安排。」

  李琩點點頭,轉對第五琦道:「蘭州長史剛好有缺,禹珪可願出任?」

  禹珪是第五琦的字。

  第五琦和房琯聞言同時大驚。

  房琯從刺史調刺史,只是平調,而第五琦先前只是縣令,這才兩年多,李琩居然就讓他做長史,而且還是在隴右最有錢的蘭州。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