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 節日 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78章 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 節日 傳承,增強華夏歸屬感認同感

  朱佑榶住在西宮,是由燕王府改建的,被皇帝命名為萬壽宮。

  冊封太孫後,朱佑榶就住在這裡。

  主要是老皇帝稀罕孫子,不讓太孫在勖勤宮裡受氣,就搬去西宮住。

  太孫妃謝氏絮絮叨叨的:「皇爺爺身體不好,後宮諸位貴妃又都年老,需要照顧,臣妾這個做太孫妃的,應該去照顧皇爺爺。」

  朱佑榶翻個白眼,你是樂意入宮嬉鬧去吧。

  皇帝支持下,景泰四十年,他娘太子妃從談貴妃手裡,接過來後宮政務,統攝六宮。

  近幾年,皇帝又支持太子妃辦詩會,邀請各家大臣家的婦人,進宮談論詩詞。

  宮中熱鬧著呢。

  他明白,皇爺爺這是走夫人路線,為他爹籠絡群臣,坐穩太子之位。

  他爹雖然是太子,其實和皇帝差不多了,朝政大事,乾綱獨斷,除了沒坐在龍椅上,他就是皇帝。

  「你可打住吧。」

  朱佑榶很無語:「前年你去養心殿伺候,把皇爺爺的瓷瓶給碎了;去年年夜宴,你把皇爺爺的龍袍給污了,也就皇爺爺念你年幼無知,換做我爹,皇爺爺准抽他。」

  謝氏吐了吐舌頭:「那時候人家年齡小嘛,不懂規矩,皇爺爺也沒怪罪臣妾呀。」

  朱佑榶一拍腦門,是沒怪罪你,是我去請罪跪了兩個小時。

  那是皇奶奶最喜歡的花瓶啊!

  皇奶奶去世後,他爺爺睹物思人,若非他爺爺年紀大了,早把謝氏給廢了。

  這女人性子太跳脫,當年剛進宮侍奉的時候,皇帝就覺得謝遷生了個百靈鳥似的女兒,嘰嘰喳喳,話又多又密,根本不像謝遷。

  她全名謝雪怡,名字是他爹太子賜的。

  可能是謝遷給嬌慣壞了。

  不過,朱佑榶還真就喜歡她這股蠻橫勁兒,他喜歡胭脂馬,而不是乖乖女。

  「你還是好好打理萬壽宮吧。」

  皇帝可明說了,不讓她去,他看見她心煩。

  他皇爺爺就喜歡他娘,他爹太子也沾著太子妃的光。

  當時他看中謝雪怡的時候,皇帝還說他,為什麼不找個像他娘那樣賢惠的,這個謝氏就是匹野馬嘛。

  還真是,當初朱佑榶追她可費了大力氣了。

  別看現在夫妻倆感情不錯,當初人家謝雪怡可看不上太孫,當時還不是太孫,但也看不上。

  「萬壽宮有什麼意趣,哼,都是你的側妃,這個不能管,那個管了伱不開心,臣妾管什麼管?」

  謝氏自幼讀女學,接受的先進思想。

  又在宮中侍奉過三年,讀的是紫禁女學,所以她是有很強的女權思想的。

  不止她,太孫十幾個姬妾,都是女學子,獨立、自主、自愛的思想泛濫,連朱佑榶都看著頭疼。

  「還是去宮中好,姐妹們多,還無拘無束的。」

  謝氏念叨起來她的好友來,她的好友都是胭脂馬,恨不得把皇宮給拆了。

  也就老皇帝慣著這些官小姐。

  連他爹太子看著這些不守規矩的宮娥都難受,一個個非常沒規矩,老皇帝對身邊人最是寬仁。

  除非官小姐們想爬上龍床,或者父兄犯了大罪要被誅族,不然是很自由的,說話自由、讀書自由。

  進宮中,說是侍奉,其實是學習。

  皇帝更看重對她們的教育,也方便皇子們近水樓台,他也能考校這些官小姐的品性。

  朱佑榶不在府邸多待,喝盞茶後,換上休閒短袖,詹事府,和幾位師父探討皇爺爺今日這番話。

  謝氏侍奉他換衣服,朱佑榶甩了甩長發:「難怪皇爺爺說要剪了頭髮,這也太熱了。」

  「我的爺,您可不要胡說,連皇爺爺都擋不住民間輿論,您這句話要是傳出去,民間文人的唾沫星子能把你噴死。」

  謝雪怡其實都想剪成短髮。

  這年頭,女子的頭髮更難打理,收拾一次,忙乎半天。

  皇帝倒是贊成剪短頭髮,男女頭髮都可以剪掉,奈何民間反對聲音太大了。


  「皇爺爺真的有先見之明啊,這頭髮太難打理了,等我登基後,一定要發布剪頭髮令。」

  謝雪怡翻個白眼,皇帝都做不到的事,你能?

  她在宮中接受過正統的皇族教育,對皇帝是一萬個崇敬,這種崇敬、敬畏是深深扎在心裡的。

  皇帝沒宣傳個人主義,但在所有教科書中,都會悄悄地往自己身上家神性光環。

  宮中的新式教育更是,受過皇族教育的,都會崇拜景泰帝。

  朱佑榶由著太監梳洗之後,換上休閒裝。

  侍奉他的太監,有很多白人,他們都是被大明徵服的地方,挑出來的俊美、聰慧的孩童,送入宮中遴選,進行閹割。

  每年,各地都會特定送進來一批人當太監,其中藩國送來的比較多。

  這幾年,在宮中伺候的以白人為主。

  皇帝不喜歡黑人,太子、太孫都不喜歡,白人長得不咋地,但也比黑人強啊,湊合著用吧。

  明人做太監的很少。

  主要是用外夷,不容易產生派系,上位者能放心使用。

  宮娥也是,白人女子很多,都是挑的顏色艷麗的女童,送來宮中做粗活。

  皇帝也不止全用官宦人家女子,因為這些女子很多活是做不了的,那就得有粗使丫鬟。

  再說了,這些外夷在大明沒有根基,皇帝用著也放心。

  皇帝有一個叫影子的特務機構,主要就從外夷、養濟堂孤兒中挑選人才,從小就培養,一直隱藏在暗處。

  影子裡有多少人,誰是頭目,這些人藏在哪裡,沒有人知道。

  連一直侍奉皇帝的汪直都不知道。

  朱佑榶去詹事府。

  朱見淇的詹事府里沒有成員,但太孫的詹事府里,配備的超級齊全,年輕幹才,全都放在太孫詹事府里。

  但可這不是偏心,老人家都是隔代親,有了孫子就都能理解了。

  皇帝對其他幾個孫子也不錯。

  朱佑榶詹事府里還有一個特殊的人,老四十一,朱見涯,他的親叔叔。

  老四十朱見溽分封出去後,在朝中處置政務的,基本是太子、太孫和老四十一,偶爾太子家的幾個兒子,也跟著處置政務,但參與不多。

  很顯然,太子沒有皇帝那般胸襟。

  皇帝是貪權、霸權,但卻懂得放權,抓重放輕,不止對太子,對天下百官,皇帝都肯放權給下面。

  就說財政收入,地方截留一成,用作地方使用。

  皇帝卻額外加了半成。

  並且提出,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一切按政績說話,能幹的官員就要大加獎勵,不能幹的庸臣就要滾下台來。

  地方財物截留太多,導致中樞朝臣都擔心,地方是否會自治。

  可現在都是景泰五十六年了,不但沒自治,地方發展迅猛。

  跟誰干有好處,大家心裡都有本帳。

  皇帝向來不吝惜賞賜,甚至將很多約定俗成的分帳方式,放到明面上來,潛規則變成明規則。

  就說官員,以前不許經商,可防住了嗎?

  現在允許經商,允許獎勵。

  朝代變了嗎?大明變了嗎?

  沒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這樣,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只要你有能力,皇帝就會喜歡你,你想做什麼官就讓你做什麼官,你想有多少錢,就有多少錢。

  沒錯,弊端很大,但大明發展如此迅猛,難道不是因為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嗎?

  以前千防萬防,防住了嗎?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當又立,想要發展,還想讓官員做聖人。

  皇帝是別談感情,就談錢。

  太子是,談感情,還得談錢。

  問題是太子遠沒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給太子、太孫去管,對內閣八部六寺重臣,極致信任;對地方督撫,給予最大程度支持;對於藩國,傾其所有的給予。

  再看看內閣官員序列,皇帝是緊著年齡大的官員先讓他們做首輔,這是人情味。


  景泰朝所有重臣,都能過過宰相的癮,太師、太傅封了多少?公侯封了多少?

  有多少文臣武將配享太廟?

  紀念文臣武將,改城名、改地名、改街道名,建廟祭祀的文臣武將有多少?

  這是人情味啊。

  誰不願意為這樣的皇帝效死力呢。

  再看看太子,一個封爵都摳摳搜搜的。

  沒錯,一個封爵,要賞賜的東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襲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制。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勛貴滿門都招進學校里,進行培訓,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多掙爵位。

  景泰朝,封國公十四位,侯爵過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襲的武將不計其數。

  你是軍中武將,你會支持誰?

  皇帝從來沒說過,爵位多,負擔重。

  反而總詔來勛貴家主入宮,一頓臭罵,逼迫他們的子侄族人從軍,建功立業,爵位皇帝從不吝嗇。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還要在他們立下戰功的地方建廟祭祀的,還要辦授勳禮,給武將們授勳,賞賜府邸、工廠,各種東西變著花似的賞賜。

  還有戰爭中戰死將士的遺孤,都是皇帝掏錢養著的。

  軍中上下,誰不得說皇帝夠意思,為這樣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說軍餉,絕對一分不少的發下去,只會多發,不會少發,只會早發,絕不晚發。

  各種補貼,皇帝變著法似的賞賜,只多不少。

  對軍中戰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將每個戰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讓後人銘記。

  皇帝做了這麼多,在軍中必然備受愛戴。

  太子呢?

  太子對一個爵位都摳搜,何況一大群有功之臣的賞賜了呢,就說勞軍支出,大明每年支出2000萬左右,全出自內帑。

  這筆錢,可以不支出的。

  不勞軍照常打仗,以前也沒有勞軍錢,但皇帝覺得不給發錢,發東西,吃掉,像斷頭飯一樣,吃頓最好的再上戰場。

  不給,照樣上戰場。

  皇帝卻肯花。

  對於承嗣的武勛家族,也是百般照顧,甚至,天下武勛的名字,皇帝都知道。

  景泰朝的勛貴,皇帝是逮著誰想罵就罵,但這些勛貴沒有一個怨恨皇帝的,因為皇帝罵他們是為他們好。

  罵他們是讓他們的旁支族人出來從軍,去戰場上掙爵位,罵他們是讓他們自己努力升爵位,努力掙世券。

  皇帝從來沒說過節約軍費開支,反而每年往上加,讓所有武勛學兵法,去打仗,去立功,總說大明公侯太少了。

  就這份心胸,太子就沒有。

  就說朱永,參加過奪門之變,皇帝沒殺他,已經是法外開恩了,景泰四十七年,朱永竟榮封保國公。

  朱儀於去年過世,皇帝直接下旨,贈昌平王。

  朱儀的弟弟,朱佶,早就封伯爵了,一家一王一伯爵,皇帝還不夠意思嗎?

  勛貴上下還有什麼可說的,跟著這樣的皇帝干,有沒有前途?

  皇帝只看戰功,不看出身,不看地位,有功必賞。

  再看看于謙,生前是郡王,死後獲贈親王爵,大明絕無僅有,死後配享多廟。

  景泰五十年,皇帝對徐達、常遇春、馮勝、張玉、朱能等進行一輪追封,全做了親王,並對開國公侯的後人,也多加賞賜,鼓勵他們上戰場,為自己掙一份爵位回來。

  張玉的後人,英國公一脈是怎麼對待皇帝的?

  皇帝不照常追封了嗎?

  有功就是有功,大功不允許抹殺,這是皇帝的胸襟。

  就皇帝這份大方,別說太子,太孫也自愧不如。

  這種追封,看似一道聖旨的事情,但要經過繁重的禮儀、祭祀品等等,都是要花錢的,而這錢是要永遠花下去的。

  皇帝捨得花。

  據說。

  皇帝打算崑崙封禪回來,根據黃帝紀年來算,景泰五十年,是開元4203年,皇帝要追封4203位,對華夏有突出貢獻的人。


  這可是大工程啊。

  皇帝的意思是,為這4203位英靈,在崑崙山上設廟祭祀,未來每增加一年,就增加上一位,讓後人永遠記住對華夏英雄。

  皇帝毀了別人的文明。

  卻對自己的文明,視若珍寶。

  從景泰五十五年開始,就在民間徵集歷史上的英傑了,民間反響非常激烈,因為人選太多了。

  當年皇帝提出感動華夏英雄人物,和感動大明英雄人物,在民間就引起一片好評。

  這幾年,年年都辦,英雄人物,值得永遠銘記。

  中樞更是出版了很多英雄傳,邀請小說家,按照歷史上的英雄書寫小說,永遠傳承下去。

  今年崑崙山封禪。

  明年就開始為英雄立雕像祭祀,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之前的英雄,都要列入其中。

  而崑崙封禪中,皇帝還會立皇帝廟,將歷朝歷代為華夏做出突出貢獻的皇帝,全部放入其中祭祀。

  皇帝不列入英雄中,皇帝單獨立廟。

  朝野上下,竟沒人上疏皇帝,認為不該興師動眾云云。

  因為這是自己的歷史。

  皇帝重視自己的歷史,這是光榮,天下百姓當與有榮焉。

  這樣做的政治信號更加明顯。

  大明疆土太大了,諸族都需要認同感,得為這種認同感,尋找一個根源。

  皇帝廟,不能只祭祀中原皇帝,像南越、吐蕃、大理、西夏、室韋、高句麗、朝鮮、倭國、匈奴、突厥、西遼、蒙古等等,這些國家,也屬於華夏歷史呀,自然也要列入皇帝廟啊。

  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歐洲等地區有作為的皇帝,也可以挑幾個功勳卓越的,列入其中,比如亞歷山大。

  祭祀個幾百年,世界認同感就來了。

  這樣就解釋了,大明不是征服者,而是古代世界是一統的,本來就都是華夏古地,華夏支脈互相攻伐,導致各國暫時分開了而已。

  如今大明,統一華夏,讓各族同胞,回到母親的懷抱。

  所以呀,大明繁榮,是天下的繁榮,是華夏萬族的繁榮。

  這種先見之明,太子也有。

  但他捨不得這麼多錢。

  就說在崑崙山上修宮殿,要花多少錢?以後維護要花多少錢?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尋根溯源,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嗎?

  皇帝卻說有。

  為什麼蒙古人為大明徵戰,僅僅因為大明強嗎?

  不全是。

  因為大明朝廷把他們當成人,因為大明把他們當成同胞,因為大明對所有有功之臣,是一視同仁。

  看看倭人,近幾年出現了十幾個侯爵。

  倭國為了大明占領世界,死掉了300萬人啊。

  這幾年,明人不停往倭國移民,除了沒有直接收復倭國外,倭國已經完全是大明的附庸了。

  封幾個侯爵,虧嗎?

  還有臓兵,從雪山往下打印度,臓兵出了多少力?

  就說宮中,有多少佛兵拱衛皇帝?

  苗瑤彝壯就別說了,他們是南征的主力軍,多少人血染疆場,難道不該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嗎?

  大明西征,徵召了多少維人、回人,殺得鹹海一片白地。

  蒙古諸部,為了大明死了幾百萬人。

  難道蒙古人的皇帝,不該入祀嗎?

  應該!

  大明不單單是漢人的大明,是天下各族,蒙古、維、回、臓、苗、瑤、彝、壯、索、朝、倭共同的大明,各族和漢人一樣,都是華夏人,享有一樣的權力。

  景泰五十六年,倭國誕生第一個進士,雖然這個進士是漢人,但也是在倭國土地上長出來的漢人。

  各族都有官員在朝中效力,都有兵卒在軍中效力。

  他們的歷史,同屬於華夏。

  華夏這個概念,必須擴散到全球去,這才是華夏。

  大明必須要祭祀。

  不止在崑崙山搞祭祀。


  皇帝打算封十大名山,每座名山,都要設下祭祀,增強國家認同感。

  這十大名山,要散布整個大明,像朝鮮、倭國、緬暹、婆羅洲都要有,讓當地人不能脫離大明。

  只是第一次封而已,接下來就多封,世界都要封,弄個一百座名山,一百條江河,全世界一起祭祀。

  文明不能斷,根源不能丟。

  為了文化根源。

  皇帝還設定了特定節日,國慶、元旦,還有傳統節日,皇帝讓天下人都過,必須要過。

  尤其是過年!

  全體華夏40億人,必須過同一天的除夕,同一天的大年初一!

  景泰五十年,皇帝又規定了官方節日,強制放假,除夕和元宵,連放十五天。

  清明、端午、中秋、國慶、元旦統一放三天。

  像二月二、七夕等放一天。

  也是為了促進旅遊,也是為了讓天下人銘記節日。

  至於聖誕、萬聖什麼的,以及各國的節日,都不是法定節日,私下可以過,但不放假。

  一切,都是為了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

  「大侄子,換做你是你爺爺今天這般地位,能如他那般,過苦行僧一樣的日子嗎?」

  朱見涯問他:「朝堂上,你爺爺一呼百應,你能如你爺爺那般克制自己,絕不濫用權力嗎?」

  「全世界,你爺爺一句話,能讓全世界崩潰,這是絕對的權柄,換做誰能克製得住呢?」

  聞言,朱佑榶微微一怔。

  「看似你爺爺對藩國好,何嘗不是擔心,大明一家獨大之後,朝堂昏庸,民間備懶,大好前程前功盡棄。」

  「今天這番盛世,是你爺爺一力推動的。」

  「他最害怕的,就是眼前盛世是泡沫,一觸就破。」

  「所以,他極力克制自己,絕不濫用權力,甚至到現在,他都不用權力了。」

  「一位千古大帝,晚年能如你爺爺這般,為了天下,寧願放棄自己,去做一個閒懶太上皇的有幾個?」

  「你跟你父親秉政,你爺爺可曾指指點點?」

  「別忘了,你爺爺是類於太祖、太宗皇帝那樣的千古一帝呀,秦始皇晚年如何,漢武帝晚年如何,唐玄宗晚年又如何?」

  「你爺爺的功績,不比這些千古一帝差。」

  「可他是怎麼用權力的?」

  「大侄子,你沒發現,你爺爺一直在怕什麼東西嗎?正因為這種懼怕,所以他極力克制自己,讓自己逐漸淡出朝堂,並扶持你父親,做他的對手,讓他免於昏庸無道。」

  朱見涯面露悲涼:「你爺爺老了,他能克制自己,卻擔心你父親不能,他登基之後,會不會自驕自滿,將千古功業,毀於一旦?」

  「所以,他在扶持藩王,扶持幾個能和大明打擂台的藩國。」

  「讓大明永遠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只有這樣,大明才會誕生明君,才會將大明國祚永遠傳承下去。」

  朱佑榶聽完,整個人都傻了。

  這一點,他從來沒想過。

  這個一門心思搞科研的四十一叔,竟看得比他還透徹,果然,他的叔叔們沒有一個是庸才。

  就連他爺爺一直瞧不上的老爹,其實在天下人眼裡,也是個明君,是個很合格的太子。

  朱佑榶深深一禮,謝叔父點撥之恩。

  「大侄子,這宗主國皇帝不好干,藩國虎視眈眈,誰都想回祖地當皇上,叔叔也不例外。」

  朱見涯笑道:「只要你不合格,你四十個叔叔,都可能回來搶你的皇位。」

  「記著,做好宗主國的皇帝,這也是你爺爺的意思。」

  朱佑榶明白了。

  他爺爺最擔心大明被異族占領,那麼就把世界的異族統統消滅掉,同化成同類。

  變成春秋戰國,諸國爭霸。

  大明變成周天子,以後不管誰登上皇位,都是他朱祁鈺的子孫,都是大明國祚。

  明風不倒,漢祚不滅。

  朱佑榶去養心殿領命,他跟老皇帝直說,是四十一叔提點他的。


  「倒沒想到,老么不是個糊塗蛋。」

  朱祁鈺微微點頭:「太孫,大明看似繁榮似錦,其實熾烈繁花,現在開放得多麼嬌艷,死得就會多慘。」

  「想讓大明這朵花盛開下去,需要朕,需要你,需要你的子孫,英明下去,和天下臣民一起,延續輝煌。」

  朱佑榶叩服在地。

  老四十一也是個聰明的,若把他放去歐洲,他能行嗎?

  在魏國。

  魏王朱見濬也在為出海口發愁。

  景泰五十四年,他從大明借來一塊凍土,做北面的戰略縱深,都是凍土,皇帝略微猶豫,便同意了。

  以托木斯克做垂直線,北面的凍土,送給魏國。

  其實皇帝不想給,但太子覺得沒必要太吝嗇,一塊沒什麼用的凍土罷了,給了就給了。

  所以借給魏國二百年,朱見淇簽的字,老皇帝沒簽字。

  朱見濬想在印度尋找一個海島,作為魏國的一塊飛地,然後魏國投資,修建一條諸國共管的鐵路。

  問題是,海島都封出去了,都是宗室。

  他們本來就對分到一塊島嶼不滿意,都在尋求陸地上的領土呢,哪裡肯將自己的島送給魏國啊。

  朱見濬求到皇帝這邊來,皇帝給他寫信說,尋求飛地,不如和一個沿海國家結盟,利用他國水港便是。

  能和魏國結盟的是許國和伊國。

  許國占據巴基斯坦和印度卡奇灣的半島,中間隔著布拉哈汗國、葉爾羌汗國,和一片土人聚集區,就是阿富汗。

  阿富汗是大明西征的兵員集中地,這塊名義上屬於大明,其實是諸國共管。

  伊國則是東伊朗,外加阿富汗一塊地盤,土庫曼,是伊國。

  這幾年,一直在休養生息。

  準確地講,在等待時機,擴充領土。

  和他一樣想法的是,封在印度北部的皇十七子寧王朱見淮,他的寧國,和大明烏斯贜接壤,占據尼泊爾,巴基斯坦東部,外加一塊阿富汗地盤。

  在景泰四十年時,四國達成秘密協議。

  先梳理內部,等國力強盛後,就發兵攻打葉爾羌汗國和布拉哈汗國,三國平分兩個汗國領土。

  印度六王,其他四王,倒是沒有北面領土的想法,都不想要一塊飛地。

  印度六王,除了寧國外,都有出海口,都願意和大魏合作。

  景泰五十六年。

  起因是葉爾羌汗國君主薩亦德,在景泰五十五年,病死在行軍途中,手下叛亂,薩亦德長子拉失德被殺死,汗國徹底內亂。

  景泰五十六年,魏、伊、許、寧四國,分四路,攻打葉爾羌汗國。

  葉爾羌汗國全靠薩亦德支撐。

  薩亦德一死,汗國瞬間分崩離析。

  根本架不住四國攻掠。

  好在薩亦德這些年,刻意收攏和大明有仇的人,安置在葉爾羌汗國里。

  如今奏效了。

  聞聽大明攻來,葉爾羌內部雖然內亂,但還是給予四國迎頭痛擊。

  景泰五十六年七月,大明參戰。

  三個月後,葉爾羌汗國被瓜分殆盡,汗國徹底崩潰。

  同時,五國刀鋒指向僅存的布拉哈汗國。

  布拉哈汗國可沒有薩亦德這樣的超級名將,以前不吃他,是擔心薩亦德起兵反魏。

  僅用一個月,布拉哈汗國崩潰。

  中亞戰爭徹底落下帷幕。

  三國重新劃分地盤,魏國卻將哈薩克斯坦的全境,都給吞進去,並且牢牢占據裏海和鹹海中間的土地。

  魏國的霸道,讓四國聯軍,瞬間分崩離析。

  差一點,就彼此打起來了。

  然後三國向皇帝上疏,求皇帝重新劃分疆土。

  也為四國戰爭,埋下伏筆。

  中亞除了諸國共管的阿富汗外,已經沒有異族了,全是大明藩王,怎麼分阿富汗,也要成為議題。

  隔壁大商。

  大商已經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完全占據高加索地區。


  這期間,波蘭尋求獨立。

  德國實在頭疼這些人,只能劃出一塊地盤,讓波蘭獨立,充當和大商的緩衝國。

  也是大商太狠了,天天打他呀。

  而波蘭剛剛獨立,就對大商吞併兩個汗國比比個沒完。

  商、齊、趙三國聯軍,攻打波蘭,第二次波蘭戰爭打響。

  齊王朱佑槮親自領兵,僅用了一個月,就把剛剛成立的波蘭給吞併了。

  德國被迫出兵,但被風頭正盛的齊王大敗。

  兩國以羅茲為分界線。

  趙王回師,攻打芬蘭,芬蘭也都是凍土,適宜居住的地方不多,卡馬爾聯盟又和大明站在了對面上,所以趙王攻打瑞典,順理成章。

  趙國爆發了第一次瑞典戰爭。

  現在芬蘭還隸屬於瑞典。

  明人和維京人掰腕子,是歐洲樂意見到的事情。

  與此同時。

  陳、楚聯軍,攻打英國本土,打出旗號,支持愛爾蘭獨立,英國是真操蛋了。

  本來剛吞併愛爾蘭沒多久,愛爾蘭上下都不服氣英國。

  果然,陳楚聯軍一來,英國是真怕。

  德皇宣布,允許愛爾蘭獨立,讓陳楚聯軍退兵。

  但你是歐聯體皇帝,我們是大明的藩屬國,憑什麼聽你的呀!

  陳楚聯軍,照樣踏上了愛爾蘭領土。

  愛爾蘭剛剛獨立,就被陳楚聯軍給攻占了。

  愛爾蘭都懵逼了,不是說好,你們幫我獨立的嗎?我還沒謝謝呢,我國家就沒了!

  朱佑樘壞呀,一邊打人家,一邊宣傳解放愛爾蘭。

  最操蛋的是英國。

  之所以英國獨立於歐羅巴之外,那是因為愛爾蘭掌握在英國手上,英國隨時拿捏這個小弟。

  可一旦愛爾蘭被大明掌握,那麼英國就操蛋了。

  明人最擅長燒殺擄掠。

  我以後天天防著本土算了,還擴張個屁啊。

  英國現在冒出一個新想法,就是放棄本土,變成一個陸地國家。

  只能苦一苦法國了。

  法國可不干啊,法國不當東郭先生。

  壓力瞬間給了德皇。

  歐羅巴就這麼點地盤,像大明呢,找哪都能分封。

  德皇還想要丹麥的地盤呢,丹麥給嗎?

  誰不想擴張啊?

  就在德皇猶豫的時候,巴爾幹半島傳來噩耗,匈牙利敗了!

  大明向歐羅巴宣戰之後。

  並沒有一股腦地往奧斯曼投入大軍,而是往巴爾幹半島和匈牙利也投入30萬大軍。

  對巴爾幹半島最感興趣的是大楚。

  這次出兵最多。

  歐羅巴各國也湊了十幾萬大軍,幫助匈牙利防備大明。

  誰能想到,戰爭開啟幾個月,大明竟然攻克了匈牙利大面積領土,匈牙利王室現在是惶惶不可終日。

  請求歐羅巴增兵,保衛匈牙利。

  德皇正煩心呢。

  波蘭剛建國就滅國了,愛爾蘭剛獨立也滅國了,瑞典遭到趙國的攻擊。

  現在匈牙利又敗了。

  可以說情勢非常危及。

  匈牙利非常重要,絕不能落入大明手中,德皇決定,增兵五十萬,各國必須湊出來。

  景泰五十七年,歐羅巴增兵五十萬,保衛匈牙利。

  大明也在投入大軍,血戰匈牙利。

  而此時,一道詔書傳來,封皇四十一子蔡王朱見涯,就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合併為蔡國。

  皇帝最後一個兒子,分封出來了。

  這個結果,大大超乎朱佑樘的預料。

  朱佑樘本想在吞併巴爾幹之後,謀求愛琴海霸主地位呢。

  這個蔡國一來,怕是為了制衡楚國和商國,讓他們中間加一個大國。


  蔡國占據黑海和愛琴海,恐怕還會拿下奧斯曼一塊地盤,這是做東歐列國的中轉站。

  可這位四十一叔,能擔得起這重擔嗎?

  朱佑樘立刻打希臘的主意。

  可聽皇帝親筆信的意思是,這塊地,他打算賞給奧斯曼戰爭中,戰果最大的藩國,從該國王室中挑出一個佼佼者,在希臘繼藩。

  信號釋放出來,沿線所有國家,牟足了勁兒,為大明徵戰。

  那是一個封國啊。

  明奧戰爭,打得很激烈,一時間看不到勝負,大明還在源源不斷投入戰兵,投入軍械。

  景泰五十七年,魏國協同三個藩國,增派大軍。

  就是想得到賽普勒斯,做大魏一塊飛地。

  陳楚兩國拿下愛爾蘭後,打算南北拆分,各自封一個兒子過去,做藩王。

  其實最頭疼的是維京人。

  維京人本就是海盜,當朋友時候還好,當了敵人,才是真的倒霉。

  他們無時無刻都會攻入本土,燒殺擄掠。

  你也可以和他們換土,但他們都是凍土,他們大不了往森林裡一鑽,零下幾十度就那麼忍著,誰也抓不到他們。

  最遭殃的是陳國。

  陳國這地方,沒有戰爭時候是天選之地,戰爭一來,這就是塊頂級爛地。

  維京人天天攻打西葡地區,全是沿海,大楚守住海峽就行,陳國無處可守,只能被人家蹂躪。

  朱見溽可不是個吃虧的性子。

  你丫燒殺擄掠我,我打不著你們這些野人,那我們就打英國和荷蘭,要死大家一起死。

  法國交給楚國。

  然後三國就倒了血霉了。

  陳國化身強盜,天天登陸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英國還好點,畢竟底子厚,沿海地區被幹了就幹了,還有核心地區呢。

  荷蘭不行啊,我就這麼一塊爛地,還是個爛泥塘,泡在水裡的國家,靠著填海造陸,一點點獲得的土地。

  就這麼個爛地,天天被登陸。

  海上馬車夫也沒用了。

  大明斷了和荷蘭的聯繫,只要歐洲任何船支出沒,都會被擊沉,沿海各國都在打擊歐羅巴商船。

  國際貿易斷了,荷蘭就變成個徹頭徹尾的農業國,不,他們連肚子都填不飽,只能一點點填海造陸,泡在水泡子裡勉強活著。

  還得被陳國人襲擾呢。

  不大點的地盤,天天被蹂躪,幾個月後,荷蘭人就躺平了。

  國內什麼都沒有了,都被燒光了。

  大批大批人鑽進爛泥塘里,眼看著農作物被燒,房屋被燒,除了咒罵荷蘭皇帝外,沒有別的辦法。

  為什麼要打仗?

  荷蘭人發出怒吼,為什麼要和大明發動戰爭?

  以前我們是海上馬車夫,賺大明的錢,他不香嗎?

  為什麼要和大明開戰,為什麼要加入什麼歐聯體?為什麼啊!

  荷蘭人發瘋了。

  荷蘭政府也躺平了。

  德皇擔心明人耍賴,他們開始防備沿海。

  法國也倒霉啊。

  法國丟掉了地中海領土,地處大西洋的比斯開灣領土還在呢,那麼大的地盤,成了大楚的後花園。

  德皇也不管啊,德皇只守自己家門口。

  路易十二隻能派人去和大楚講和,大楚使臣說,要求維京人停止劫掠,否則各國都沒好。

  德皇一聽是這個條件,立刻下旨,讓維京人消停點。

  然而,維京人天生強盜,你斷他們的財路,他們立刻背棄歐聯體,居然來搶德國沿海。

  德國人布置的陷阱,都送給維京人了。

  維京人的裝備遠遠無法和文明社會相比,真的操蛋了。

  維京人恨死德國了。

  英法荷同時倡議,要求把維京人踢出歐聯體。

  現在德國看維京人也是咬牙切齒的。

  因為維京人發現個好處,明人也打不著他們,他們不怕冷,也不怕惡劣的自然環境。


  那麼維京人憑什麼聽狗屁德皇的,你們都是我們的奶酪,我們想吃的時候,就下山來吃,不想吃的時候就回去。

  卡馬爾聯盟元首特羅勒,居然自封為皇帝了。

  和德皇平起平坐。

  甚至,還給德皇下旨,對歐聯體指指點點的。

  把德皇氣炸了肺了。

  卡皇也不管國內分裂在即,也不管別人怎麼看,反正我就是皇帝,我就是牛鼻。

  陳國百姓管北歐海盜叫維寇,和倭寇差不多。

  歐聯體剛成立一年,就分裂出去一個。

  但歐聯體本身實力並沒有下降多少,看看明匈戰爭就知道,德皇增兵五十萬後,勝利的天平漸漸向歐聯體傾斜。

  朱見溽將自己二兒子朱佑枬分封去丹麥,專門去和維京人掰腕子。

  朱佑枬是朱見溽兒子中最有軍事天賦的一個,也是陳國中最能抵擋維京人的王子。

  封去丹麥,也是給德國佬找麻煩,一舉雙得。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