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迴鑾,日新月異的大明!中學為本,融以西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35章 迴鑾,日新月異的大明!中學為本,融以西學!

  寮國。♤🎃 6➈𝕊𝕙Ǘ𝓍.𝒸ㄖ𝐦 ♥😳

  同樣面臨暹羅的窘境,大批大批糧食運去了交趾,還走私木材、奴隸,幫助交趾建設。

  寮國是個很窮的國家,坐落在群山之上,又是個多民族國家,雖是統一的瀾滄王朝,其實是部落共治。

  大明強勢進入百越之地,龐哈的權威被不停削弱。

  尤其當大明送來無數先進的東西和山裡的土人貿易,雖然大明殺土人,但土人卻離不開大明的手工藝品。

  龐哈對地方的管控就越來越弱,而王都之內,又掀起奪嫡之風,王室成員都暗戳戳和大明貿易。

  景泰十一年,寮國發生了大饑荒,國內造反不斷。

  甚至南柯府北面的干蒙省,已經和大明眉來眼去,已經寮國不聽政令了,多個毗鄰大明的省份,都巴結大明,尋求內附。

  按理說,寮國這窮鄉僻壤的,應該出強兵,窮鄉僻壤出刁民。

  寮國兵非但不強,還弱得一逼。

  困住大明的只有地形。

  十月二十二。

  紫電軍分三路進攻寮國,由廖莊、施聚、焦禮三人,各統領一路,夏塤統籌帷幄,出兵四萬七千人。

  寮國告急的消息傳到大城。

  拉梅萱直接傻眼了:「寮國兵是紙糊的嗎?二十萬寮國兵,連一群劊子手都沒擋住?」

  諾元和瓦理對視一眼,都看到無奈。

  不是寮國兵太弱,而是大明把寮國滲透成篩子了,寮國兵的一切布置,都在大明的掌控之內,還怎麼打仗了?

  高層都被收買了,地方官員都配合大明,尋求內附,誰還有心思打仗啊。

  估計龐哈的兒子,也被大明收買了。

  寮國肯定指望不上了,估計很快就要被大明占領。

  「陛下莫急,瀾滄本就打不過大明,但大明想徹底占據瀾滄之地,難之又難。」諾元道。

  這幾年,各國國內都在散布恐明的流言。

  寮國、暹羅、緬甸三國、滿刺加諸國國民對大明極為恐懼,大明來了,肯定是占不住地盤的。

  大明越屠,反抗就越激烈。

  最後進入戰爭泥潭。

  「嘿,倒也是,龐哈要是聰明點,直接鑽進山里,和大明打消耗戰,怎麼著也把大明給耗死!」

  拉梅萱來勁了。

  寮國不能丟,一旦寮國丟了,大明就可以走幾條路,攻打暹羅,暹羅絕對吃不住,三緬也倒霉了。

  「陛下,該請麓川出兵,支援寮國。」瓦理更壞。

  他們把七十萬大軍的包袱丟給大明。

  然後再削弱麓川的實力,反正麓川、阿瓦和寮國接壤,寮國丟了,倒霉的是他們。

  「信報傳來說,于謙抵達新益州了。」

  拉梅萱沒覺得大明軍神多厲害,畢竟他們可擋住了大明三將的攻擊,軍神也就那樣。

  「新益州的西邊已經被打爛了,咱們只要接壤地區的道路破壞,別說大明軍神來了,就是武聖來了也得哭。」

  這一點諾元很有信心。

  大元厲不厲害,不照樣占領不了暹羅嗎?

  十一月初,于謙在來唯登陸。

  于謙帶來三十萬大軍,從南方諸省抽調一萬衛軍,又有貴州土人十二萬,倭兵兩萬,加上雜七雜八的,合在一起三十萬。

  來唯是前線,早就被打爛了。

  于謙登陸後,建設軍營,不急不緩。

  暹羅是真狠啊,放進來七十萬人,自由行動,這七十萬人散落在新益州西部,就如七十萬根釘子一樣,遍地危險。

  不過,只是噁心人罷了,這些人最終會成為勞動力,變成奴隸賣去各地。

  于謙不在乎這些小節,把李震、郭登、歐信三人叫來。

  「暹羅厲害呀,趁著雨季,把大明打成這樣!」

  于謙言語風趣,他是真沒壓力,皇帝是真放心,也不用五年平暹,不設期限,只要最大戰果就行。


  還不用事事稟報,于謙是元帥,就能事事決斷,皇帝一概不問。

  甚至,隨軍御史上疏彈劾,皇帝只看卻不會善加干涉,反正打這麼多年仗,皇帝就沒幹涉過一次。

  這也是大明將領井噴的原因,因為皇帝是真給權。

  「是末將等無用!」郭登等人臉色發苦。

  「本帥在此,雨季也打不贏的。」

  于謙開個玩笑,旋即收斂笑容:「進入旱季,報仇的機會來了!」

  說著,走到地圖前。

  「聯軍的首腦是暹羅,只要打垮了暹羅,聯軍也就敗了!」

  「這裡是曼谷,咱們經營了一年多,雖被收走,但只要有戰船,咱們隨時都能打下來。」

  「大城距離曼谷七百里,只要拿下曼谷,騎兵北上,就能圍住大城!」

  「本帥的意思很簡單,把大城打下來!」

  「把暹羅這座王都,占下來!」

  「誰願意去!」

  于謙環視三將,三將自然爭先恐後。

  他剛來新益州,不知道三將心思,所以要試探一番。

  「本帥打算派出去三路大軍,一路拿下大城,一路拿下勃固的王都勃固;第三路拿下滿刺加的王都!」

  嘶!

  郭登三人倒吸一口冷氣,還是于謙夠狠,直接派兵去滅一國。

  「不滅了他們,還會源源不斷派兵來的,新益州就永無寧日!」

  于謙目光陰冷:「本帥知道,想滅一國,尤其大明名聲如此,想徹底占領一個國家,難之又難。」

  這一點于謙很無奈,梁珤的短視,壞了他的大計。

  但各管一方,梁珤也想立功,他于謙也想立功,這是兩支大軍,互相干涉不到。

  「三國之中,滿刺加最弱,拿下滿刺加,從新益州移過去一些人,先占住。」

  「暹羅最強,想徹底滅亡暹羅,非一朝一夕之功。」

  「勃固雖不強,但北面還有兩國,不會眼睜睜看著大明吃獨食的,畢竟聯軍之中,三緬實力最強。」

  于謙緩緩道,這段時間,不泛有人拜到他門下,願意在地方掀起起義,到時候併入大明。

  于謙一概不理。

  他討厭這些野心家,大明是要實控這些地盤的,自然要慢慢打仗了。

  再說了,他不想回京了,他想在南方打個五年八年的,不能一口氣打完,那樣又回籠子裡去了。

  郭登三人也陷入深思,滿刺加最容易打,功勞也最小。

  以他們的功勞,就差臨門一腳,就能晉爵了。

  「標下願意去覆滅大城!」郭登單膝跪地。

  歐信和李震也爭。

  于謙也在斟酌,皇帝命郭登任代督撫,說明郭登是最得信任的,而李震和歐信,又是他一手提拔出來的。

  郭登這個新益州督撫,不能離新益州太遠。

  李震、歐信又看不上滅亡滿刺加的小功勞,倒是可以把兩將都派去緬甸,緬甸除了三國外,還有十幾個小國,讓他們兩個自己分配即可。

  當即決定,郭登去大城,李震、歐信則去暹羅,合作滅敵。

  滿刺加的功勞,就交給小將王信吧。

  王信父親叫王忠,正統七年就去世了,王信襲職寬河衛千總,講武堂第二期學生。

  他是自己考進去的,沒有門路,靠的是耐心、能力,一步步考試考進去講武堂的,也是講武堂第一個考進來的考生。

  皇帝設天下武學,也是因為王信。

  王信在講武堂里年年評優,是二期生里的佼佼者,于謙彙編兵法時,看中了王信,把他挑來,如今是于謙的門生。

  于謙把王信叫來:「君實,為師把陶魯派去渤泥領兵,犯了大錯。」

  「陶魯的能力,不足以領兵三萬,他出謀劃策行,雖然也和他父親學過一段時間兵法,但最多能帶兵一萬。」

  「送去六萬貴州軍,只回來四萬啊。」

  「君實,你有能力,但你卻從未單獨領兵過,給你兵力太多,伱統帥不過來的。」


  「為師只給五千人。」

  「你用好了這五千人,就能滅了滿刺加。」

  這回輪到王信傻眼了,我憑啥這麼優秀呢?帶五千人滅一國?玩呢?

  「那滿刺加再小,那也是一國呀,我五千人怎麼滅一國呀?」王信覺得老師在開玩笑。

  渤泥那么小,也需要六萬人啊。

  先派陶魯三萬人,又派許寧領兵三萬,外面還有梁珤八萬水師呢,才覆滅了渤泥國。

  「急什麼!」

  于謙覺得這弟子眼皮子淺,不會來事。

  「講武堂二期生周璽,也給他兵力五千。」

  周璽更優秀,今年還不足二十歲呢。

  他父親是開平衛指揮使,因為有戰功,所以蔭子入講武堂,結果這個傢伙可了不得,二期生里最優秀的幾個人,比王信還厲害。

  于謙也想收周璽為徒,奈何方瑛提前動手了,把周璽收入囊中,也是真心教導,作為方瑛的衣缽傳人教導。

  一萬人,這也不夠啊。

  于謙又羅列了幾個名字,平江伯兒子陳銳、成安伯郭昂等人,各領兵五千,合計三萬。

  他這回可不敢隨便把三萬人交給一個人了,損失也太大了。

  「老師,那滿刺加對大明甚是不恭,乾脆屠了吧。」王信小聲問。

  于謙都愣了一下,這個學生平時算老實的。

  不成想,也是個不省心的。

  「三萬人,屠一國?你能做到?」于謙問他。🎉✌ 69𝐒ʰⓤⓍ.ⓒόM 👣♔

  王信低下頭,聽說陶魯和許寧可發家了,他家境一般,想當頂級權貴,得有錢呀。

  再說了,皇帝愛屠城,屠城的將軍都會升官,他也想。

  「如今正是打仗的關鍵時候,不是占領滿刺加的時候,只要讓滿刺加內亂,戰略目的就達到了。」

  于謙沒說不屠,只說現在不是時候。

  被梁珤搞得,以後屠殺可不容易了,那些人往山裡面鑽,開山伐木難度係數太高,而派人去種地,山裡的人肯定會出來破壞,這些地方以後可就難了。

  他倒是有點想法,卻覺得不是拿出來的時候。

  先讓這些地方亂去吧。

  十一月初。

  船隊浩浩蕩蕩出發,梁珤已經占據了葡萄牙馬六甲的地盤,還是打了幾仗,大明血厚,沒幾艘船死幾千人都無所謂。

  船隊分三路,一路去暹羅,一路去緬甸,一路去滿刺加。

  于謙預計,雨季來臨之前,讓諸國亂起來,起碼讓他們不能干涉大明建設新益州,下一個旱季,就把戰爭推到他國領土上去。

  郭登、李震各帶兵十萬,浩浩蕩蕩離開。

  王偉、林聰負責運送物資。

  23萬大軍離開,于謙只剩下十八萬大軍了。

  負責防衛新益州,別看數字不少,但原駐軍十一萬,打了大半年的仗,兵力疲憊,這些人該輪休了。

  可戰之兵,也就七萬人。

  于謙卻十分淡定,一邊打仗,還一邊給講武堂、國子監、翰林院帶來的學生將軍,其中還有不少太監,也跟著聽。

  他用兵法彙編的內容,給大家講解戰略戰術。

  從容不迫的指揮戰爭,打得聯軍滿頭包。

  這麼大規模調動軍隊,肯定瞞不住諸國,但大明是以勢壓人,以強兵壓強敵。

  新益州東邊,和西邊全然不同。

  戰火遠沒有燒到這邊來。

  雨季剛過,就投入新益州的建設之中,這個雨季也著實難熬,飽一頓餓一頓,好歹算挺過來了。

  統計出來的,死了二十幾萬人。

  然後就開始搞建設。

  交趾那邊,已經把樹木都給伐了,成片成片的熱帶雨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橄欖樹、椰子樹、甘蔗、茶園等樹木。

  戰爭和交趾不挨邊。

  這邊就是建設、造娃,建設、造娃。

  內地的貨品也賣到這邊來了,交趾的特色也在內地暢銷,自然是橄欖油了。


  在景泰十二年初,舉辦了鄉試,中樞還設置了西南榜,把交趾、益州、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烏斯贜劃為西南榜。

  百姓生活已經步入正軌,家家都有奴隸驅使,日子過得不好不壞。

  對皇帝的怨恨,也消解了一些。

  而朱祁鈺,從九月中旬離開南京,在十月末抵達河北,已經天寒地凍了,然後走瀝青馳道回京師。

  十一月中旬,朱祁鈺在京畿轉了一圈後,回到京師。

  滿朝百官,在城外跪迎。

  離京兩年兩個月的皇帝,終於回來了。

  「這京師真是大變樣啊!」

  進了紫禁城,紫禁城裡的窗戶都換成玻璃的了,乾清宮裡,燒得是暖氣片,裡面溫暖如春。

  京師里,商業繁榮,叫賣聲綿延不絕,各樣商品琳琅滿目,繁華已經不輸南京了。

  朱祁鈺興致很高:「朕一路走來,每個城市都不一樣了!」

  「姚夔,你是有大功的!」

  景泰十二年,瀝青馳道又有大發展。

  之前的三條路,繼續延長。

  又新增了從京師通往遼寧、通往陝西和通往山東的三條主動脈。

  「老臣不敢居功,皆是陛下聖恩。」姚夔滿臉得意。

  這修路之功,足夠他姚夔進入文廟了!

  每一塊地方,地形都不一樣,要修通一條路,可能要架橋、要開山、要環山、要跨過農田、城池等等,是漫長而繁複的。

  姚夔能用兩年,把瀝青路修成這樣,絕對是大功臣。

  造價確實高了一點,但這兩年修路,也就死了三十萬人,漢人死的人數不超過一千。

  修得這麼快,也得益於採油技術提高,油田勘探成功,多開採了幾個油田。

  「朕說有大功勞,就有大功勞!」

  朱祁鈺笑道:「朕出京時,就說過兩年內,把北直隸修通,就已經很難得了。」

  「可你在兩年內,修通了通往遼寧、熱河、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的路。」

  「朕親自走過,路途好走,距離大大縮短。」

  「其中困難,朕是知道的呀。」

  就這一句話,讓姚夔熱淚盈眶。

  他這麼賣力,不就是想當首輔嘛!

  「起來。」

  見他又跪下,朱祁鈺把他拉起來,似笑非笑道:「但銀子可沒少花呀,就這些路,花了兩億多兩啊。」

  姚夔臉色一垮,噗通一聲跪在地上。

  不是貴,而是非常貴!

  除了朱祁鈺這個皇帝,別人都修不起的。

  「老臣有罪,請陛下責罰!」姚夔嚇得發抖。

  「哈哈哈!」

  朱祁鈺大笑,又把他拉起來:「你不是有罪,是有大功!」

  「銀子不就是用來花的嗎?」

  「把路修好了,中樞和各地的距離也就縮短了,政通人和,首先得路通啊。」

  「再說了。」

  「十年回本,剩下的九十年不就是賺的嘛!」

  朱祁鈺見姚夔都要哭了,忍俊不禁:「你可真不禁逗,朕兩年沒見你,跟你開開玩笑,就要尿褲子了?」

  有您這樣開玩笑的嗎?

  姚夔像個受氣的小媳婦,不敢說話。

  這皇帝可不好伺候。

  「傳旨,姚夔修路有大功於朝,加封姚夔少保,加文勛正二品正治上卿。」

  朱祁鈺笑道:「滿意了?」

  姚夔是哭笑不得,皇帝去了一次南京,怎麼變得這麼頑皮呢?

  朱祁鈺看了一眼朝臣:「你們看朕這是什麼眼神啊?朕跟姚卿玩笑兩句而已。」

  「修瀝青路的事,姚卿就都擔負起來。」

  「繼續修,加大力度修!全國都修!全國必須連通道路!」

  「在地方發現了幾個油田,正在採油呢,先把從南京到北京的路修好。」


  「然後修去交趾的路,去雲南的路!最後修到烏斯贜上去!」

  「陝西不錯呀,左鼎到任後,繼承了劉廣衡的遺志,先把路修好,再開發地方經濟,又提純出了汽油,還想用石油製作衣服,做的真好啊。」

  「各地督撫,都讓朕很滿意。」

  朱祁鈺環視諸卿,兩年不見,都沒有老態,肅然道:「劉廣衡去世,打朕一個措手不及。」

  「朕真想去扇他兩個耳光,為什麼不好好保重身體呢!」

  「朕還想著,去崑崙山封禪的時候,把你們都帶上,劉廣衡卻先一步離開了。」

  說到這裡,朱祁鈺微微嘆了口氣:「你們,給朕好好活著,小病大治,不得馬虎。」

  朝臣頓覺心裡暖和。

  「朕不在京的兩年多,苦了你們了。」

  朱祁鈺道:「但朕看到了你們的政績,心裡是既開心又心酸啊。」

  「中樞穩定,地方和諧,才能眾志成城,扛過今年的旱災。」

  景泰十二年旱災,波及十幾個省份。

  好在中樞有備用糧,皇帝又從印度購買一批糧食進來,才勉強扛過去。

  多虧了皇城司,從暹羅、寮國、滿刺加等國收買權貴,大量購買糧食,才讓交益百姓扛過去。

  「但旱災三年,一旱就是三年。」

  「今年能扛過去,那是官府、百姓這些年積攢的底子。」

  「明年再旱,怎麼扛啊?」

  朝臣肅然,景泰十二年是真不好過啊,南北在打仗,軍糧供應是一波接著一波。

  貴州的戰爭都被迫以懷柔為主。

  當朝首輔,李賢跪伏在地:「啟稟陛下,老臣以為繼續從印度買糧,虧空中樞來填。」

  言下之意,地方繼續建設,仗繼續打。

  以前打仗是真虧錢啊。

  可打了貴州、渤泥、呂宋,內帑是真發財了。

  那是沒治理,若治理的話,還得加倍往裡面填。

  李賢的意思是,不治理就打仗。

  「說得容易,印度距離大明這麼遠,糧食是便宜,運費呢?」

  朱祁鈺陰沉著臉道:「都怪暹羅,以大明的底子,這場旱災動搖不了什麼,就算大災十年,朕都有把握扛過去。」

  「偏偏搞出一個東南聯軍,把新益州給打爛了,導致幾百萬人,得朝廷供著吃喝。」

  「新益州還沒法建設,這個大窟窿,都得中樞來填!」

  一說南方戰爭,朝臣都陰沉著臉。

  皆認為暹羅對大明不恭敬。

  「陛下此言甚是。」

  「按照咱們的規劃,用東南夷之糧,供應交益,減輕中樞的負擔。」

  「可東南夷不識好歹,非得組織大軍反明。」

  「如今渤泥、呂宋覆滅,方知我大明雄壯。」

  王復擲地有聲道:「微臣覺得,東南夷該知我大明厲害,不如派人去索糧,若不給就登陸滅國。」

  這話竟引起朝臣的贊同。🌷♡ ➅❾Şђย𝕏.匚o𝓂 🍔👌

  朱祁鈺苦笑:「王卿,怕是不能如你願了。」

  「梁珤上疏說,東南夷想封鎖海域,或閉關鎖國,不肯和大明貿易。」

  「咱們沒海圖,找不到他們的國家。」

  「他們不自己出來,朕也沒轍。」

  這份奏疏,閣部重臣都看了。

  頓覺無奈。

  大明困在道路上了,否則這些國家捆在一起,也不夠大明看的。

  「陛下,渤泥覆滅,婆羅洲已經是無主之地,您是想占據,還是扶持新國主?」

  姚夔出聲發問。

  這閣部重臣當中,都收了婆羅洲商賈的銀子,想支持他們當國主,有野心的遍地都是。

  當然了,銀子照收,事估計辦不了。

  這件事得皇帝做主,誰也沒法置喙,一旦說錯話了,下場估計很慘。

  「這件事還用議嗎?」


  朱祁鈺不解:「朕以為你們都議好了呢!婆羅洲盛產黃金、石油、鑽石,難道還能放棄嗎?」

  姚夔翻個白眼,就知道皇帝不會放棄。

  「陛下,那婆羅洲是好,問題是距離大明太遠了呀。」姚夔覺得難以實控。

  「距離新加坡可不遠啊。」

  「就算有一天,大明實在沒法控制,就分封給宗室,朕當周天子也可。」

  朱祁鈺道:「以後這種事,都不必議了,直接說該怎麼實控,別浪費時間。」

  就知道您個貪心鬼!

  皇帝從一開始,就想搞分封制,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出去。

  耿九疇卻道:「陛下,許寧呈上奏疏來,那婆羅洲面積廣大呀,怕是比內地兩個省還大。」

  「島上遍地是野人,是野人還好,關鍵那些開化的人,對大明充滿敵意。」

  「想實控是真的難啊。」

  說到這裡,都察院的御史就開始彈劾梁珤了,梁珤做事實在太糙。

  朱祁鈺擺擺手:「將軍打仗,哪有那些可丁可卯的?這是戰爭,當然是想最小損失獲得最大戰果,梁珤沒錯。」

  「那陶魯、許寧損失也太大了吧?六萬人,竟死了兩萬人呀!那可是精銳啊!」李實不爽。

  對梁珤、陶魯、許寧的彈劾奏疏,能裝幾個轎子。

  朱祁鈺無奈:「陶魯、許寧確實有錯,但拿下渤泥,也是有功的,就功過相抵,部下照常賞賜、晉升即可,戰歿者照常賞賜。」

  李實無奈,皇帝是擺明了回護梁珤等人。

  再說了,若不回護,以後將軍怎麼打仗?這種家門口的小仗算不得什麼,遠離家門口才是大仗呢。

  「等占領婆羅洲後,就建立英雄碑,讓朕的勇士們,世代享受香火!」

  「再挑出一地,改名字,哀悼他們。」

  「這些為國征戰,卻客死他鄉的人,應該被大明永遠懷念!」

  朱祁鈺認真道:「說到這裡。」

  「朕打算設立兩個節日,定為普國歡慶的日子,和除夕、端午、中秋一樣,年年必過。」

  「一個是國慶節,以大明建立的日期,正月二十三,設為國慶節,每年都要過國慶節,普天歡慶,與民同樂。」

  「一個是開元節,也叫旦日、元旦,是黃帝繼位的日子,也是距今四千年。」

  「以後萬壽節,就永遠不許過了。」

  眾所周知,皇帝不愛過萬壽節,但沒想到,皇帝卻不許後世皇帝過了。

  「先說說元旦,以黃帝曆紀年,今天應該是黃帝4248年!」

  「朕最近看景教的經文,西方用耶穌的誕生日做紀年,在這一點上,大明不如西方啊。」

  「所以,大明就用黃帝歷來紀年,過元旦,也讓華夏子孫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天下各族,都是炎黃子孫。」

  「國慶呢,得讓天下人銘記,大明建立是多麼難,朕的後世子孫,也得銘記,先祖創業艱辛,才有了今天的傳承。」

  「不止朕這個皇帝要銘記,天下百姓也該銘記,他們的好日子,是先祖創業得來的,要銘記這一天。」

  「以後,就過兩年四節。」

  朝臣咂摸皇帝改變節日的深意。

  廢除萬壽節,這是擔心後世之君貪圖享樂,用國慶來警世後世之君,牢記先祖創業之難。

  元旦,則是擔心民間西化,確立自己的炎黃子孫地位。

  以後就過除夕、元旦、元宵、端午、中秋和國慶,兩年四節。

  「既然是炎黃子孫。」

  「大明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內海。」

  朱祁鈺道:「朕記得,南海以前叫漲海,炎海,有很多名字。」

  胡濙附和道:「陛下好記性,南北朝之前,一直叫漲海,炎海善溢,故曰漲海。」

  「陛下想以炎黃子孫定義,倒是可改南海為炎海。」

  「畢竟我國國境線不斷南推,南海已經不再是海洋的邊界線了,再叫南海已經不恰當了。」

  南海放到最南面的海域去。


  朱祁鈺頷首:「老太傅深知朕心啊,就改南海為炎海,和黃海並列,象徵著我炎黃子孫,向海而生!」

  沒錯,大明要從陸權霸主,轉向成為海洋霸主。

  今年旱災能扛過來,主要靠海鮮。

  項忠又提出海權論,進一步論證了海洋的必要性,他認為控制海洋,就要控制海島,他把天下海島劃分成幾等,一等島大明務必實控,這樣才能讓海權永在。

  其次就是發展海軍,鼓勵海軍不停更新換代,尤其是改良動力。

  他的海權論在報紙上引起軒然大波。

  「都說皇帝富有四海,朕有東海、南海,何時才能有北海、西海啊?」朱祁鈺玩味地看著朝臣。

  北海,就是捕魚兒海,貝加爾湖。

  西海,就是青海湖。

  「陛下,大明穩步擴張,早晚能拿下北海和西海的。」李賢道。

  李賢可不知道世界地圖。

  北海好拿下。

  西海,怕是永遠都沒有了。

  西海是地中海。

  什麼裏海、黑海都不是海,是鹽水湖。

  蒙古帝國倒是富有四海,但其實是四個汗國組成的,想靠一個國家實現,朱祁鈺之後還需要一個秦始皇。

  「李卿,朕希望你能幫朕拿下其他兩海。」朱祁鈺笑道。

  「老臣萬死莫辭!」李賢叩拜。

  「話說回來,還是實控婆羅洲和呂宋的事。」朱祁鈺笑問。

  馬昂開口:「啟稟陛下,臣以為可徵召民間百姓千萬,開墾婆羅洲和呂宋。」

  這話立刻引起反擊,現在正值大旱,貿然徵召百姓移民,恐怕會引起叛亂。

  戰爭還在延續,國內穩定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源源不斷提供糧草、軍備等完成戰爭。

  朱祁鈺看了眼馬昂,這人確實有本事。

  他之前就和胡濙商量過,之前不是說要徵兵千萬,去把暹羅蕩平嘛。

  完全可以徵兵千萬,去開墾婆羅洲。

  「臣覺得馬寺卿諫言有理。」

  餘子俊出言:「開墾婆羅洲,需要年輕的壯勞力,而國內乾旱,分一批人口出去,也能緩解國內壓力。」

  「而民間不願意,那就以徵兵的方式征走。」

  「有宵小不肯為國效力,那就加他們的田賦,逼他們出丁。」

  還是餘子俊夠狠。

  這話又引起熱議,都認為民間剛剛承平,不該再攪動地方了。

  就說江南,起碼需要十年時間才能緩過來。

  江南叛亂也不少,交趾叛亂也多,也就皇帝不在乎,換個皇帝都會恐懼,叛亂真多,地方將領掌權,萬一造反了呢?

  皇帝不但不在乎,還直接開海運,征漕丁為水師。

  幾件事一起干,搞得天怒人怨,造反的人不多,但天天都有,詭異的是,將領造反還真沒有。

  只要有兵的將領不反,百姓造反就會被撲滅的,大明都習慣了。

  餘子俊繼續道:「這幾年,朝廷對百姓怎麼樣?」

  「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吧?」

  「以往是征勞役的,現在是給錢,又給他們找工作,除了種地之外,還能吃一份工地上的活兒錢。」

  「還有農具、鐵鍋,可都是賜的,這些都是恩情啊!」

  「朝廷又蠲免稅賦,讓百姓富裕起來。」

  「就說那手壓井,朝廷幾乎是半賣半送,只賺個成本價。」

  「難道這還不算仁政嗎?」

  餘子俊道:「如今到了百姓為朝廷效力的時候了,難道他們不該踴躍參軍?為朝廷效力?報謝皇恩?」

  「如今朝廷做到了這個地步,百姓還不滿足,那麼他們就是白眼狼!」

  「對待這等白眼狼,留之何用!」

  餘子俊生氣道:「說句難聽的,若朝廷不肯將幾億兩銀子砸去民間,中樞該富裕成什麼地步?」

  「如今百姓受益皇恩,為國效忠,更是理所當然的事,哪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


  這番話,把反對聲音直接壓下來。

  景泰朝,是對百姓最好的朝代,沒有之一。

  不說其他的優惠政策,就說手壓井,從古至今有一個國家半賣半送給百姓嗎?二十幾億套農具,上億口鐵鍋,全都免費送!大面積的耕地,全都送給了百姓!

  又治水又重視教育還四處修路,這些都是朝廷虧錢的,虧大錢的地方。

  這還不是仁政嗎?

  從古至今,甚至往後查一萬年,也沒有這樣的皇帝!

  在愛民這件事上,朱祁鈺絕對是前五千年後五千年的第一人,沒人能超過。

  「餘子俊說的沒錯。」

  「朕自認對天下百姓,仁至義盡了。」

  「朝廷開墾婆羅洲和呂宋,是必然的,以後還會開墾更多的地區。」

  「大規模移民,百年內都不會停止。」

  朱祁鈺緩緩道:「從民間征一千萬兵卒,要十六歲到二十歲的半大小子,要家裡的老二、老三,不要長子和幼子,要沒結婚的。」

  「全國上下,除了江南三省、江西、廣西、貴州、熱河、寧夏、甘肅、吉林、黑龍江外,其他各省都要徵兵!」

  「家家出丁,一家一個!」

  「照常發安家費,提前發一個月軍餉留給家裡。」

  「然後送到南方集訓。」

  李賢立刻道:「陛下,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徵兵該征勞動力呀,征那么小的孩子,能幹什麼呀?」

  朝臣都覺得,十六七歲的,能打什麼仗啊?

  「陛下,您不會是為了百姓家裡減輕負擔吧?」餘子俊都無語了。

  朱祁鈺看向胡濙,當初胡濙也是這樣勸的。

  「你們都覺得,十六七歲的孩子,打不了仗?」朱祁鈺問。

  「打不了啊。」

  李賢道:「陛下,這徵兵最好是征二十三四歲的,剛有家庭,有牽掛的,這樣上了戰場才會賣命。」

  「而十六七歲的,大多沒長成的,個個精瘦,在家裡人憎狗嫌的,說句不好聽的,他們爹娘都嫌他們吃得多,還沒用。」

  「朝廷征上來,最少要養幾年才能上戰場。」

  這時代營養跟不上,長得慢,老得快。

  「而且,十六七歲的孩子,是最不服管教的年紀,天不怕地不怕,到了軍中也會惹事。」

  李賢認為,這樣的兵不是好兵。

  朱祁鈺笑了起來:「李卿,你說說,這次徵兵,為了什麼呀?」

  「自然是開墾婆羅洲和呂宋……」

  猛地,李賢怔住了,旋即跪在地上:「陛下說的是呀,不服管教的,才能在當地吃得開。」

  嘴說徵兵,其實是移民。

  好勇鬥狠、人憎狗嫌的年紀,絕對是最好的移民對象。

  婆羅洲和呂宋,和交益不一樣,這倆地方屠了,什麼人都能移過去,但婆羅洲不一樣,都鑽進山里了,沒事給明人一擊,派去正規軍是牛刀小用,派生瓜蛋子去,正合適。

  等他們得到了生存空間,剛好年紀上來了,被社會毒打之後就服管教了,這些人就是最好的移民對象。

  「陛下妙計。」

  「家中老二,在家中地位本就低。」

  「又十六七歲的年紀,正是憋著一股勁兒的時候。」

  「而民間有災害,百姓不夠吃,老二被征走,反而能養活小的,民間牴觸情緒肯定小。」

  餘子俊笑道:「再者,這些人在家中沒地位,吃不著好的,到了軍中,稍加教化,肯定想拼出一番天地來。」

  家中老二最尷尬,老大能繼承家業,小兒子得全家喜愛,中間就尷尬了。

  這些都是好兵。

  「但是陛下,士紳家的次子也征嗎?」餘子俊覺得這些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朱祁鈺也略微沉吟:「征,不一定都要上戰場,也需要識文斷字的,畢竟婆羅洲拿下來,是要治理的。」

  耿九疇卻咧嘴心疼:「陛下呀,征千萬兵,先給安家費,又給一個月軍餉,您這是不過了呀!」


  「別心疼錢,也別叫苦。」

  「以後這些人,就是新婆羅洲的百姓,是要為大明開疆拓土的。」

  「婆羅洲肯定有很多婦人,讓他們隨便娶納,若不夠,就從別的國家買一批過來。」

  「多多建立學校,讓他們的孩子參加科舉。」

  「耿卿,你還哭窮?戶部今年可沒少收入啊。」

  一提國庫收入,朝臣都忍不住咧開嘴,開心地笑了。

  去年財政收入高達2300萬,本以為今年能達到3000萬,就是大喜了。

  結果,今年還沒過完呢,就達到了4700萬!

  超過5000萬肯定沒問題了。

  主要構成是商稅和關稅。

  完全低估了關稅收入,開海之後,無數商賈下海經商,也間接導致,大明範圍內所有屬國的外貿崩潰。

  以前屬國,像暹羅、呂宋、滿刺加的商貿,賣的都是大明商品,以前大明閉關鎖國,富了他們。

  現在大明開海了,不但開海,還不斷探索海洋,這就吸引了大批商旅來大明直接貿易,避免中間商賺差價。

  自然貿易額激增了。

  還有一點,就是大明鼓勵南木北運,加強南北溝通,彼此融合,這才有了商稅、關稅的井噴。

  李秉還想說,財部預計,今年的財政收入,可能要超過5500萬,還有可能更多。

  「陛下,有錢也不能霍霍吧,有了這筆錢,修繕黃河的進度也能加快,今年又徵召了一批人,把遼寧的河道修繕一遍。」

  耿九疇臉上藏不住笑容,有錢腰杆就硬。

  唯一遺憾的就是,財部分走了戶部的一部分權柄,這讓他很不爽。

  馬昂笑道:「陛下,修繕全國河道的工程,又能縮短兩年。」

  朱祁鈺對進度十分滿意。

  「所以呀,徵兵就多掏一點,內帑和戶部都不差這點銀子,這兩年都有災,百姓日子不好過。」

  徵兵的事,也就定下來了。

  明年雨季之後,投入婆羅洲和呂宋。

  「馬昂,工部設計的城池,真不錯。」

  朱祁鈺在京畿轉了一圈,對城池的修建讚不絕口。

  北京城,已經從原來的內城,多出了四個外城,外城又擴出四個外城,面積翻了十倍。

  主要是天下官員的家眷遷過來,地方實在不夠用。

  又沒有樓房住,遍地都是大宅子。

  如果是這樣設計的話,京師的飲水、糞便等問題,就會出大問題了,到了冬季取暖,又會出現大面積霧霾,影響生活質量。

  工部並沒有無限制的擴大城池。

  而是建立衛星城,分擔人口。

  正常說像通州、宛城什麼的,都能擴進北京了,但馬昂主持的工部則沒有,在道路交匯處,建立城市。

  是城市,城牆圍著的坊市,很少有人居住,都是商店、坊市,附近的人白天進來買東西,晚上則離開。

  北京城也不是一味擴張的,而是留出緩衝帶,中間種植樹木,間隔農田,再到下一個城市。

  圍著京師,建立了無數小衛星城市。

  這是馬昂的規劃。

  讓朱祁鈺讚不絕口,在京師人口激增後,還能有序生活,不下降生活質量,水平真高。

  「臣為朝廷盡心,不敢受陛下嘉獎。」馬昂臉上湧現著得意。

  像京師,根本供應不了二百萬人的飲水。

  也養不活這麼多人,非要聚集這麼多人,必須得大力依靠漕運,而漕運又貴,還需要常年維護。

  乾脆,把人口分散,分散在整個北直隸里。

  距離京師又不遠,京師又不用無序擴張,聚積太多人口,反而不安定。

  關鍵這樣一來,需要的官員還多。

  說到環境問題。

  朱祁鈺又問:「去年風沙大不大?」

  「大,雖然種植了大面積的樹木,不允許砍伐,但保護水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馬昂回稟。


  「是啊,破壞容易,治理難啊。」

  朱祁鈺道:「慢慢來吧。」

  「兩年過去了,這大明真的不一樣了。」

  「諸卿,這裡面都是你們的功勞啊。」

  「朕都看在眼裡的!」

  朝臣又跪下謝恩,皇帝這點特別好,不吝惜獎賞。

  「治理哪有那麼容易的事。」

  「就像打仗,想聽到捷報,就得有耐心,誰能保證出兵就一定打勝仗呢!」

  「打了敗仗也不能著急,慢慢來,總會贏的。」

  「治理天下也是同理,慢慢來,就能看到成效了。」

  朝臣又磕頭。

  這就是皇帝的好,能夠理解,但誰也不能騙他。

  岳正騙他,被抽了十鞭子,就是下場。

  只要和皇帝說實話,讓皇帝知道自己掌控天下,那麼他就會十分大方,心情也好,百官日子也好過。

  「對了,朕之前許諾去邊疆歷練的舉人,三年之期到了,朕打算明年賜恩科,讓這些人考一次進士。」

  朱祁鈺問:「諸卿意下如何?」

  自然沒意見了,都是答應好了的。

  但錄取的不能那麼多,要按照比例錄取。

  「禮部準備吧。」

  朱祁鈺站起來:「朕這大殿暖不暖和?」

  「陛下,這暖氣片甚是好用,老臣家中也加裝了,在外面燒煤即可,屋裡沒那麼多黑煙了。」

  李賢笑道,這暖氣片是皇帝在六月時候傳旨,讓宮中加裝的。

  朱祁鈺走下來,看著玻璃窗,透過窗子看不到外面:「諸卿家中,都用玻璃窗了嗎?」

  「回陛下,如今小玻璃便宜,但大玻璃還是比較貴,是以家中大玻璃少,小玻璃多。」李賢回稟。

  朱祁鈺笑道:「朕這玻璃呀,花了17萬兩啊。」

  「陛下,當時價格確實高。」李賢回護了一句。

  「現在需要多少錢啊?」

  乾清宮的玻璃,是五顏六色的,半透明,又看不清裡面有什麼,這叫防偷窺。

  總不能讓人偷窺皇帝在裡面做什麼吧?

  李賢看向耿九疇。

  耿九疇咬牙道:「回陛下,現在也需要七八萬兩銀子。」

  「兩年不到,虧了十萬兩?」

  朱祁鈺語氣玩味。

  朝臣心中惴惴,難道要肅清貪腐嗎?

  朱祁鈺環視一周,嘴角翹起:「什麼東西不貶值啊?虧了就虧了,以後賺回來便是。」

  「諸卿可否學西學了?」朱祁鈺走回丹墀,坐在御座上。

  肯定是學了的。

  畢竟都是愛書的人,翻譯過來就看看唄。

  「諸卿怎麼看西學?」朱祁鈺肅然道。

  白圭率先發聲:「所謂西學,包括大明外的各國之書籍,如今在大明泛濫的,多以印度、大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義大利等國書籍最多,其他國家的書籍不多,或者雷同的多。」

  「其中,印度、義大利等國,以數算、醫書更厲害,大食書籍駁雜,但融貫東西,值得閱讀。」

  「論文化,各國皆不如我國。」

  「而論數算、醫學、會計、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機械等小道,我天朝確實不如他們。」

  在這一點上得承認,不如就是不如,學就是了。

  朱祁鈺微微點頭:「接著說。」

  「陛下曾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臣卻覺得,這句話有誤,當是以中學為本,融以西學,將其他諸道,匯入儒道之中,集大成最後煉化成一道。」

  白圭的見解,在報紙上早就刊登了。

  卻很多人不認同,更多的人認為大明已經是最強的了,沒必要學這些小道。

  還有的人,認為可以全盤西化。

  朱祁鈺微微凝眉:「白卿的意思是,學以致用,化為己用。」


  白圭點頭。

  「各地的報紙,朕都看的。」

  「在西學衝擊下,儒學竟出現了頹勢,這是朕沒想到的。」

  「所以民間出現了很多焚毀西學,閉關鎖國的說法。」

  朱祁鈺緩緩道:「朕覺得,有這想法的人,都是懦夫!沒什麼出息了。」

  「江南有這種想法的,朕都移去交趾了。」

  「那些懦夫是跟不上朕的腳步的。」

  「朕為什麼重視西學呢?」

  「歸根結底,就是有些方面,大明的確不如人家,但沒什麼丟人的,反而那些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人,才更羞恥、更丟人。」

  「不如他們,咱們就學嘛。」

  「比他們強的,就繼續發揚光大唄。」

  「華夏就是這一點點,建造起來的,並輝煌了五千年的!」

  「就說西葡兩國,來的人不足一千人,卻能打下一個又一個殖民地,你們說說,難道不該咱們學習嗎?」

  朱祁鈺道:「還有印度的外科醫學,大食的外科醫學比他們還厲害,成吉思汗的軍中,就有大批軍醫,西方的外科醫學,更厲害。」

  「咱們軍中,軍醫水平多爛,不用朕說了吧?」

  「天文曆法呢。」

  「景泰歷,編纂幾年了?才初步編纂成功,距離完全成功,還得需要多久呢?大明這麼大,一個曆法能通行全國嗎?朕覺得不能!」

  「民間的發明就不說了。」

  「今年遍布各地的鐘樓,人家一百年前就有了。」

  朱祁鈺道:「所以朕說,要學。」

  「白卿說的更好,以中學為本,融以西學。」

  「為什麼諸卿就沒想過,將這些東西,融入儒學之中呢?」

  朱祁鈺凝眉:「朕在南京,移民的時候,南孔入宮求朕,說南孔對大明的忠誠云云。」

  「朕考校他們幾句話,卻答不上來。」

  「你說說,朕該生氣呢?還是無奈呢?」

  「孔聖人的話,朕都懂,他們卻不懂,一天天幹什麼吃的?」

  提及南孔,朝臣可就驚恐了。

  皇帝在南京,一口氣將南孔全都移走了,一個人都不留,千年家當,一分錢都沒帶走。

  就是因為南孔,沒通過皇帝的考校。

  皇帝認為,南孔人不學無術。

  但他不教育,把人移走,眼不見心不煩。

  「老太傅當時勸朕忍一忍。」

  「朕怎麼忍?」

  朱祁鈺站起來,目光凶厲:「老祖宗的東西,他們都不學了,反而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享受這人間富貴?」

  「憑什麼?」

  「朕當時就說一句話,拆分移走,朕不想看到他們。」

  「朕後來了解得知,南孔還算好的呢,北孔,十幾萬人,能背下論語的,有幾個?」

  「這樣的蛀蟲,養著他們幹什麼?」

  「這就是朕要說的!」

  「停下腳步,就會腐朽,要不停的往前走,去探索!去開拓!去創新!才能延緩腐朽的腳步!」

  「不要想著,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享受富貴!」

  「沒人能享受得了幾百年富貴!」

  「早晚是要被殺的!」

  「儒學也是!」

  「不進步就得淘汰!」

  「今天朕能扶持儒學,明天就有人推翻儒學!」

  「你們自己不努力,朕玩命扶持也沒用!早晚有更好的思想,替代你們!」

  皇帝帶著怒氣,朝臣雖沒跪著,卻都在思考。

  儒學會淘汰嗎?

  以前認為絕對不能,但隨著西學湧入大明,連帶著的還有大量景教書籍,連帶著伊教也有復甦之勢,還有長袖善舞的喇嘛教,都在壓縮儒教的生存空間。

  「天下變了!」

  「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問題!」


  「以前,朕會說去開拓海洋嗎?就算朕說,誰會聽?還只會笑話朕,夜郎自大!」

  「現在呢!大明開始征服海洋!」

  「項忠提出的海權論,朕覺得非常好!」

  「各種發明在民間誕生,難道還能像以前那樣,把他們擋回去,踩在泥里,不允許那些東西出現嗎?」

  「做這些,不就是為了維護儒學正統嗎?」

  朱祁鈺冷笑:「可時代變了!你們維護也沒用了!朕維護也沒用了!」

  「天下變了,朕得變,你們也得變,儒學也得變!諸子百家都得變!」

  「所以,以後不要想著壓誰,要思變!」

  「不止是儒學要思變,法學要思變,思想要思變,天下要思變!」

  「朕要看到聖人的誕生!」

  「朕要看待百家爭鳴!」

  「朕希望探索出一條,適合大明走向更深遠的道路!」

  「明白了嗎?」

  朱祁鈺當頭棒喝。

  朝臣跪伏在地:「陛下聖明。」

  「陛下之言,如洪鐘大呂,臣回家便思索思想之事,如何才能讓思想跟著浪潮走。」白圭立刻道,言語中帶著得意。

  皇帝同意他的學說,那麼就證明,他的學說會成為顯學。

  朱祁鈺點點頭:「白卿這句話說得對,思想要跟著浪潮走,思想要不停變化,這才符合人性嘛!」

  「就說說諸卿,你們的想法,是不是一秒鐘一樣?」

  「從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就開始壓制人的思想,讓人的思想變得一成不變。」

  「朕知道,這裡面有好處。」

  「但這種好處,用了兩千年了,用光了,用沒了。」

  「現在得變了,新思想適應新時代,才能歷久彌新!」

  朱祁鈺算把朝臣震到了。

  皇帝離京兩年,再見竟變成這樣,誰也不知是好是壞。

  倒是朝臣都在思索。

  「朕讓尚食局準備了晚宴,諸卿去偏殿休息一番,然後把家人宣進宮來,女眷去皇后宮中飲宴,諸卿就在乾清宮裡飲宴。」

  過了好半天,朱祁鈺才道:「諸卿執掌中樞,勞苦功高,這場宴會,是朕感激諸卿。」

  朝臣趕緊說不敢,卻還在思考皇帝說的變。

  以前真的不敢說變,因為儒家思想就是在壓制人性、改變人性,把人捆綁在土地之上,雖然好統治,卻會逐漸失去開拓之心的。

  好處確實有,也很大。

  壞處同樣有,也很大。

  朱祁鈺認為的變,是在儒教思想上,進行推陳出新,再在儒教思想上,進行百家爭鳴。

  「一路奔波,朕明日休息一日,後日開大朝會。」

  朱祁鈺道:「在大朝會上,朕和諸卿好好聊聊,朕還有很多話要跟諸卿說,比如朕想徵召一批外國人入朝為官,想派人去學習他們的文化,有很多事朕想聽聽諸卿的意見。」

  「都去休息吧,大朝會上再說,到時候讓滿朝文武都來,都討論討論。」

  「未來該怎麼走,朕也不知道。」

  「未來的路在何方,朕需要你們和朕一起在探索,去思考,去走下去!」

  朝臣謝恩後,去偏殿休息。

  朱祁鈺也活動活動,奔波實在是累挺,然後把董賜宣進來,詢問皇家商行的情況。

  而偏殿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該怎麼變,如何變,在哪方面變,變到什麼程度?

  今天皇帝這番話,必然會在天下引起軒然大波。

  但皇帝沒說一定變,而是在討論著該怎麼變,這就把決定權交給天下人了,天下人一起摸著石頭過河。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