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許國寧國篇:基建狂魔和造娃狂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94章 許國寧國篇:基建狂魔和造娃狂魔

  許國,江都。💜♢ 6➈𝕊ᕼǗא.𝔠Øм 🍭✌

  朱佑榷兄弟傳聖旨,並送上老皇帝親筆密信。

  許王朱見浙是唐皇后嫡次子,是朱佑榷的親叔叔,可朱見浙對親侄子的態度,還不如伊王。

  說實話,許國的地理不好不壞

  剛建立封國時,主要國土位於印度大沙漠四周,沙漠裡全是無人區,而沙漠之外,又群山林立,全是低矮高原型地形。

  這地方,本來是印度西北方的天然壁壘,許國橫亘在這裡。

  隨著消滅中亞諸多汗國,許國又得到整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方地盤,國土面積暴增到一百多萬平方公里。

  一下子富饒了幾百倍,因為印度河流域啊。

  現在的許國,包括整個巴基,喀布爾以南,外加印度大沙漠,面積遼闊。

  改道獅泉河的時候,就討論過印度河水會變少的問題,會影響印度河流域的生態,影響產糧。

  整個印度河流域,就在許國。

  發源於烏斯贜獅泉河,流到印度,就叫印度河了。

  叫印度河的地方,現在也不在印度,在鐵子境內。

  別人不知道的是,這樣一個荒漠型的國家,其實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玉米出口國。

  像魏國、伊國,甚至大明都需要進口許國的糧食。

  帕米爾將軍府,所有糧食來源,全從許國購買,可想而知許國有多麼多的糧食。

  本來,許國建都於印度河大平原之上,是在景泰五十八年遷都至此。

  因為許國想擺脫農業國,向工業國邁進,並主動引進重污染企業進入許國。

  許國主要生產紙張、皮製品等,以前提供原材料,運去大明生產,這幾年大明產業鏈向外轉移,他們成為大明皮鞋的主要進口源頭,已經快成為世界皮鞋之都了。

  立國近三十年,許國總人口1.4億,漢人1億,本地土著約3000萬,阿富汗人700萬,少數族裔三百萬左右,有波斯人、中亞人、印度人、歐羅巴人等等。

  近幾年,許國鼓勵生育,人口翻倍似的增長。

  正常來說,獅泉河改道後,印度河流域應該衰落下來,但勤勞的漢人來到了這片土地上,許國從上到下搞灌溉工程,對印度河水進行了治理。

  朱見浙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投資幾千萬,治理印度河。

  讓本就富庶的平原,更加繁榮。

  土著純屬靠天吃飯,也不治理也不管理,隨便撒幾粒種子就能吃飽飯,妥妥的天選之地。

  而獅泉河截流後,土著出現了歷史第一次大災荒。

  漢人來到這裡後,都罵土人,漢地那麼爛貧瘠成了什麼樣子啊,大明照樣干成天朝上國。

  這地方,換漢人來種,能種出個世界強國。

  上天是很公平的,給了一個人金鋤頭,就會讓他變得懶惰,而給另一個人一塊爛地,就會賜予他相應的勤勞。

  許國立國後,對印度河流域進行規範化治理。

  並大量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從秦漢開始,漢人就懂得保護水土,若按照土著種地的方式,幾百年就能全種成沙漠。

  朱見浙在諸多皇子中,並不出色。

  但他有一份大毅力。

  和他大哥朱見淇很像,有韌勁兒,有耐心,願意等。

  許國從進口糧食國家,變成出口糧食大國,全靠干出來的,一點點改造出來的,一粒一粒糧食種出來的。

  獅泉河改道是大明國策,絕不會動搖。

  許國必須接受印度河被截流命運,必須得想辦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修建大壩儲存淡水資源,人工二次分配水資源。

  朱見浙上疏皇帝,皇帝將治水司官員派來許國。

  想方設法的利用水資源。

  最終再次造就了印度河流域的騰飛,糧食畝產量逐漸暴增,景泰五十七年時,正式成為糧食出口國,而且越出口越多。

  對於正在沙化地區,正在持續不斷的種樹。


  種樹這東西,不是一口氣種一百萬棵就可以的,是要根據土地承載力,計算出最大容樹量,好好養護的同時,再慢慢地逐年增加。

  不然樹種多了,反而會造成荒漠化。

  治理環境靠的是一個長勁兒,是個慢活兒。

  朱見浙能力在諸皇子中排不上號,卻很有長勁兒,這些年總計種樹造林幾百萬畝,荒漠正在減少,人口正在增多。

  人口增多,也不能損壞自然環境,明人和外夷不一樣,明人對自己的土地都是非常非常珍視的,一點地甚至一粒土都捨不得浪費。

  人口多可不意味著許國會成為霸主國。

  按理說,許國有人口有地形,是有稱霸資本的。

  其實不能。

  許國這地方,論地形,干不過隋國,隋國跟戰國時的秦國差不多,占據函谷,我開心就出來搶劫,搶完了咱就跑,誰也打不著我。

  這就是隋國敢四處叫號的原因。

  奧斯曼也是這個地形,平頭哥這麼猖狂,因為地形優越性。

  許國不行,攻打許國,只要打通了山脈,就一馬平川大平原了,就像華北平原似的,那就是個跑馬地。

  至於人口,去寧國會嚇你一跳。

  印度五王里,許國人口不是最多的,甚至還排名倒數,根本沒法稱霸。

  朱見浙也沒有稱霸的野心。

  他喜歡搞建設。

  他還是個設計師,這座新都城江都,一草一木,每一條街道的建設,都是他親手設計的。

  整個許國,是藩國里第一個鋪設高速路的國家,也是第一個鋪設鐵路的國家。

  朱見浙很喜歡搞建設,近幾年新建的城市,都是他親自設計的。

  他繼藩的時候,老皇帝把蒯祥的圖紙給他帶著,讓他按著圖紙建設,剛開始他還用的,後來他發現那些圖紙有很多弊端,還有些錯誤,他就一一修改。

  改著改著,發現還是自己建設比較爽。

  他就開始了建設生涯。

  他設計的第一座城市,是和寧國邊境城市拉合爾,他起名叫許王城,從那之後,他就迷上了建設。

  鋪設瀝青路,許國是貧油國家,但隋國、衛國、英國遍地是石油啊,距離近郵費便宜,他就大量進口石油。

  後來大明開放了鐵路技術,許國第一個建設鐵路。

  在景泰六十年時,他竟然開始搞鐵路出口了。

  一些小藩國也想修鐵路,但沒錢修,大明也看不上這種小訂單,許國就承擔下來,錢由大明出。

  修得還很好呢,技術可圈可點。

  鐵路線路,全是朱見浙一手規劃的。

  甚至,從塔什干-杜尚別-喀布爾-江都鐵路,也是他一手規劃的,這條路的起始點,還建設許王的石碑做紀念呢。

  有這樣一個愛搞建設的國王,許國國民是幸福的。

  這些基礎建設,是利國利民的工程。

  一個偉大的帝王,做出豐功偉績,卻苦了當代人,像許王這樣不聲不響搞建設的帝王,在史書里其貌不揚,而活在當代的人,卻是最幸福的人。

  他們享受著基建帶來的便利生活,享受著許國的福利政策,還不用參與戰爭,沒有沉重的徭役,只要關起門做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

  朱佑榷在許國最大的感受是,慢。

  慢生活,是許國的主基調。

  許國不參與爭霸,未來也不會爭霸。

  朱見浙的太子,也是個基建狂魔,他還會木工、瓦工等很多建築手藝,他最喜歡的是皇爺爺的小說,他愛不釋手,未來他也打算寫一本以魯班為原型的小說。

  未來的許國百姓更有福氣。

  但許國也不是沒有弊端的。

  作為印度西邊大國,獨霸印度河流域的大國,不是你不想爭霸,就能不爭霸的。

  許國地理位置就決定了,這是諸國爭霸必須要經過的走廊型國家。

  隋國想稱霸,不先收拾你,就無法爭霸。

  魏國想爭霸,許國是首當其衝,第一個就要獨面魏國的巨大壓力。


  真說朱見浙沒有野心。

  鬼才信呢。

  看看皇帝給他的封號,許啊,歷史上是有王朝的,賜這種封號的,都是爭霸國,證明老皇帝很看好這個兒子,更看好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

  西印這塊,恰恰是最能爭霸的地方。

  不缺糧有戰略縱深,這就是稱霸的本錢,還有地緣優勢,和各國接壤,可貿易可爭霸。

  恰恰也是金角銀邊草肚皮,就等於大明爭霸,你占據了河南,那不是四處受氣的地形嘛。

  朱見浙聰明就在這裡,他懂得忍,他懂得裝弱。

  當初征薩法維汗國時,許國可是出頭鳥,他可沒少從伊國手上搶地盤,便宜吞進去,又裝起了人畜無害的乖寶寶。

  也就伊國這個受氣包,擋著隋國,不然隋國和許國早就開戰了。

  再看看老皇帝在這裡的布局。

  三個大國,中間夾著伊國。

  伊國就成為三國的緩衝帶。

  許國甚至還在想,將喀布爾附近劃出幾個藩國,將自己的兒子封出去,做和魏國的緩衝帶。

  但這僅存在於朱見浙的想像之中,其實以許國的國力,不太懼怕魏國。

  魏國是大,是厲害,但許國照樣能靠地形周旋,魏國討不到便宜的。

  去年魏國主動讓步,將土庫曼的東半邊,送給了許國。

  許國領土面積增長。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這就是個坑。

  以前許國在喀布爾以南,赫爾曼德河是兩國交界線,可是呢,得到了土庫曼,就得從魏國買一塊通道,連接那塊土地。

  這就給戍衛增加了巨大難度。

  以前守住大河就行了,這回在河對岸有了領土,過河去守,就漏洞百出了。

  可不要吧,許國還不甘心,多大一塊土地呀,再爛也是國土啊,慢慢治理便是。

  其實當年分封的時候,老皇帝就擺了他一道。

  如果以印度大沙漠和晉國分離,那麼許國和晉國,就沒有領土糾紛了,可老皇帝壞呀,現在的國都江都,就在印度大沙漠往南,距離晉國更近。

  若是為了近海,可以遷都去阿拉伯海邊上去,但這裡土地荒漠化嚴重,無法承擔巨大工廠所需要的一切。

  想辦工業,就得近海。

  只能往卡奇灣上辦,地形決定了,許國只能開發這塊土地,而這裡,恰恰和晉國很近,晉國只要過來搶,就雞飛蛋打了。

  朱見浙遷都過來,就是證明許國辦工業的決心,也證明許國沒有爭霸的野心。

  但真沒有嗎?

  如果沒有,他就不會要土庫曼那塊爛地,如果沒有,他就不會冒著巨大的風險,把國都遷過來。

  甚至現在,朝野上下都還說把國都遷回去,把江都作為許國的南京,把海灣看做上海。

  朱見浙不同意。

  他不爭霸,晉國沒必要盯著他不放。

  但懷璧有罪,許國擁有整個印度河流域,實在太富饒了,根據人口專家的估算,許國最大容納人口可超過4億。

  朱見浙預計,十年內,人口過2.5億。

  他提出百年治理計劃,百年內要讓許國沙漠不再擴大。

  除了爭霸問題外,教派問題,同樣讓朱見浙十分頭疼。

  除漢人外,外族皆信伊教。

  剛開始許國也不在意,但是,隨著混居,開始有漢人信仰伊教了,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

  民間甚至呼籲,將伊教立為國教。

  朱見浙急忙斥巨資建廟觀。

  但收效甚微。

  有信仰是好事,但全都信一樣的,那就恐怖了。

  朱見浙和老皇帝一樣,什麼都信,又什麼都不信,剛開始他也是這樣玩的,但在許國玩崩了。

  四千萬非漢裔,這是列國中最罕見的情形。

  因為印度戰爭中,把土著往山裡面趕,漢人占據富饒的平原,這就導致了,戰爭快速取得勝利,但勝利不徹底。

  清剿起來,難度太大了。


  就像帕米爾高原里的土人,大明捏著鼻子也得認。

  他也是同理,隋國不認,看看隋國國內多少黑戶,黑戶問題讓隋國常年擁兵幾百萬,明明有實力稱霸,卻不能稱霸。

  許國沒有執行嚴酷的滅絕政策。

  也沒有採用黑戶制度。

  而是溫柔的漢化,先統計進來,再一點點同化便是。

  結果,漢人遭到了反同化。

  這是很罕見的現象。

  華夏擁有世界上最恐怖的同化能力,這個同化能力,在歐非美無往不利,卻在南亞這片大陸上失效了。

  在隋國不管用,在許國也不管用。

  這和魏國不一樣,魏國草原多,草原上蒙古人多,只要馬跑起來,就能殺死人,就能屠光。

  南亞這鬼地方,綿延不盡的大山。

  從帕米爾到興都庫什,就這地方你敢搞滅絕,他們就讓你帝國隕落,大明也沒用。

  好在他們還是土著,還是一片白紙呢。

  都是被蒙古人奴役的族群。

  當他們得知,蒙古人出自華夏的時候,他們也就順從了,畢竟被誰奴役都是一樣的奴役,只要不強迫改變他們的信仰,他們樂於被奴役,畢竟被奴役幾千年了,都習慣了。

  朱見浙挖空腦袋,也想不明白,怎麼去伊化。

  如果現在搞滅絕,怕是漢人都不答應。

  試想一下,中樞命令你去殺死你的鄰居,伱肯定會覺得中樞有病吧,我們生活得好好的,憑啥殺死人家啊?這不公平啊?

  本地土著都順從了,你憑啥殺我們呀?

  甚至,軍中有多少土著?又有多少和土著沾親帶故的。

  再說了,殺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大明國策,可是信仰自由的。

  皇帝還信呢,憑啥我們不能信?

  許太子朱佑栛想了一個壞招,分裂伊教,支持不同的教派,讓他們互相咬。

  就像佛道黃也不是鐵板一塊,教派層出不窮。

  都信伊教,但別信一樣的伊教,那就沒問題。

  朱佑栛還說,從歐羅巴引入大批白人,信仰基教的,進來和他們聯姻,讓他們自己打自己去。

  歐羅巴全員信基教啊,抓來一批俘虜就可以了。

  別忘了,教派的經義,是掌握在皇帝手裡的。

  所有經義,都要經過中樞審核才能夠信仰,扉頁必須印著大明地圖,要印著大明皇家歷史,從太祖皇帝立國開始的輝煌歷史。

  老皇帝支持的教派,必須是愛國的。

  愛國,必須放在第一位上。

  五大教,佛道黃伊基,隨便信。

  老皇帝就是典型的五教忠實信徒,當朝太子也是,所有皇子都是,民間同時信五教的也不少。

  朱佑榷兄弟在許國逗留幾天後,便乘坐火車去寧國。

  沿途經過富饒的印度河平原。

  一片片農田,看得兄弟倆直眼饞,這塊地方太富饒了,而進入寧國地界,入眼的就是旁遮普。

  旁遮普,是印度兩大糧倉之一。

  寧國總人口,在景泰六十三年達到了恐怖的3.7億!

  這地方實在太富了!

  烏斯贜高原延伸出來的精華地帶,全都在這裡!

  大明占個破高原,啥都沒有,好東西都在寧國,最富饒的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水的源頭都是烏斯贜!

  寧國建都新德里(還沒改名)。

  寧國地盤很小的,在恆河東岸,整個恆河東岸,和大明的分界線是布拉馬普特拉河。

  這條河同樣出在烏斯贜,是孟加拉最富饒的一條河。

  像臣服大明的不丹、錫金、尼泊爾,全都併入了寧國。

  寧國靠著狹小的地盤,卻養活了近四億人!

  這裡面,漢人高達3.2億,印度人僅有4000萬,其他族1000萬,這個印度人,也是很多民族。

  寧國的人口統計辦法,和諸國都不一樣。


  像大明,女子嫁給了明人,就自動變成明籍,寧國卻不一樣,寧王朱見淮規定,混血二代才算明人,必須通過漢語考試。

  這就造成了,印度人高達4000萬。

  如果把女子刨去,也就剩下一千多萬。

  這是大平原,清理太容易了。

  陳嘉猷出使的印度王朝,就定都在新德里,寧國也定都在此。

  景泰五十七年,寧王上疏,請求中樞改寧國為秦國,請封大國。

  這也是寧國王都遲遲不改名的原因,因為想用咸陽做國都名字呢,據說石碑都刻好了。

  69🅂🄷🅄🅇.🄲🄾🄼

  印度五王中,封在中印的晉國,按理說才是五王中的霸主,可誰也沒想到,橫河流域這麼富饒,僅僅東岸就養活了近四億人口啊。

  西岸還有四個多億呢!

  這還不是極限。

  印度人口極限是30億!

  若按照景泰前那麼養人,印度人口極限是50億!

  以前印度人壓根就不會種地,明人來了,才精耕細作的,塊塊地都是寶地。

  人家不種地,從來沒鬧過饑荒。

  大明呢,天天精耕細作,年年鬧饑荒,年年吃不飽飯。

  人比人得死啊。

  但是,惡劣的生存環境恰恰造就了明人的勤勞、樸實、肯吃苦、集體、奉獻的優良精神。

  明人能夠在民族安危的時刻挺身而出,捨生取義。

  明人能夠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捨己為人的奉獻。

  這是印度人不具備的。

  因為太富饒了。

  躺著就能吃飽,還幹個屁活啊,講個屁精神啊,都吃飽了該幹啥幹啥去吧。

  寧國人,明顯比伊國人、隋國人懶惰,這是朱佑榷來寧國第二天的真實感受。

  這裡的服務業,服務水平真的很爛。

  幹什麼都有氣無力的。

  說話也頤指氣使的,語氣很狂,仿佛看不起外鄉人,哦,這個外鄉人是大明,那看不起你們就對了。

  肚子吃得飽,底氣足,眼界高,瞧不起人。

  這就是幸福的煩惱。

  朱見淮可不是懶惰的人,他和他爹一樣,日日看奏疏,死死攥著皇權。

  民間風氣墮落,他不止一次叱罵。

  可叱罵也沒用。

  百姓過得太舒服了,沒有危機意識。

  他改國號為秦,不就是想參與爭霸嘛,奈何國民不給力,只想躺平。

  朱見淮鼓勵百姓生育,只要人口足夠多,早晚會捲起來的。

  為了讓民間捲起來。

  朱見淮開始大搞建設,許國搞基建,寧國就搞房地產。

  寧國是藩國里,房地產搞得最好的國家。

  在寧國,隨處可見的都是高樓大廈,寧國很重視市容市貌,注重城市形象。

  朱見淮第一個提出,現代CBD的概念,建立核心商業區,建設坐標建築,一定要高。

  人看見高的東西,會自然而然生出崇拜、恐懼、跪下的感覺。

  朱見淮要建世界最高樓。

  景泰五十五年,新德里出現了世界第一座,超過百米的建築,世界第一高樓,層高74米,樓頂加裝了一根高達30米的避雷針。

  這種避雷針式建築,可讓人噁心死了。

  擺明了為了爭第一高嘛,高度不夠用避雷針湊。

  而在景泰五十七年,新德里又出現了第一高樓,層高81米,又加裝了一根37米長的避雷針。

  樓房確實夠高,但加個避雷針是什麼鬼?

  據住在頂層的居民說,天天晚上能聽見避雷針晃動的聲音,聽得心驚肉跳。

  新德里每年都會誕生世界第一高樓。

  問題是人家能賣出去呀。

  建立CBD,就真是商業區,建大高樓賣給百姓,就真能賣出去。

  像許國、晉國都在學,結果學了個寂寞。


  好似就寧國人是能買房,人家瞧不起大明是有原因的。

  別的藩國百姓,全都去大明買房,就寧國人不去,全都在國內買房投資。

  很多藩國使團都來學習。

  還真都學不來,其他藩國百姓嚮往大明,寧國人瞧不起大明,大明還吃不飽飯呢吧?茶葉蛋就別說了,肯定吃不起。

  所以人家房子賣得好。

  最想搞房地產的魏國,為了學習房地產銷售技巧,決然決定將喀布爾送給寧國。

  寧國才不要呢。

  大明也想把烏斯贜一大塊爛地,送給寧國。

  朱見淮是死也不要。

  中樞就死也不批他秦王封號。

  兩國就這樣僵著。

  烏斯贜沒法送,大明最想甩掉興都庫什山脈,因為寧國最富,就想送給寧國,但寧國不要這塊飛地。

  倒是對烏斯贜一大塊地盤感興趣,問題是許國不同意呀。

  這塊許國還等著大明給治理好了,他接盤呢。

  這塊地方就是克什禰爾,外加喜馬偕爾邦,老大一片了。

  大明都想甩掉。

  因為翻越喜馬拉雅山治理這塊地盤,實在太耗錢了,不如直接賜給藩國。

  問題是一點油水都沒有,治理難度巨大。

  許國必須要拿到手的,因為這裡是他們東邊的戰略縱深。

  但現在朱見浙還不要,讓大明給養著,你治理好了我再要,就當爹心疼兒子了。

  寧國想要這,大明也想給,但許國是死也不同意。

  一旦劃給寧國,許寧兩國就會開戰。

  老皇帝的意思是,一人一半,分了完事。

  兩國還都想占大明便宜呢,想讓大明幫忙養著,養肥了我們再收。

  拿不到這塊地,喀布爾送給寧國,寧國也吃不進去嘴。

  等著吧,一旦老皇帝死了,朱見淇絕對不會白給的。

  寧國雖然是一個內陸國家,但他們有港口。

  從大明借的。

  租借合同是無限期,只要寧國皇帝姓朱,就永遠免費租借給寧國,合同是景泰三十五年簽的。

  這也是沒法給寧國改封號的原因。

  若改了秦國,就全部都要重簽,這就容易出現漏洞。

  港口在孟加拉地區,大明還租借給他一條專用道,直接坐火車就能運回寧國。

  火車線,也是寧國修的第一條火車線。

  這幾年,寧國也陸續修通了國境內所有鐵路,並對鐵路沿線進行駐兵,在恆河口上建立多個軍事要塞,防範晉國。

  還得說一件事,寧國養活近四億人口,還是糧食出口國呢。

  而他出口對象,主要是南印的徐王朱見漓。

  寧國有四千萬印度人,這些人信仰印度教,和許國一樣,印教逐漸成為寧國在主體大教。

  按理說,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可佛教在印度居然滅種了。

  反而明人成了天下最多的信佛地。

  印教也好,非常適合統治。

  但是,這會把人變成傻子的。

  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喊開啟民智,像大明能高速發展,就是全民奮鬥帶來的,上下通道暢通,百姓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為大明建設添磚加瓦。

  而這,老皇帝還嫌棄上下通道不通,上層固化呢。

  統治者向來都是喜歡愚民的。

  只有景泰帝,反其道而行之,結果景泰帝被捧上了神壇,哪個藩國百姓不念著老皇帝的好。

  所以,印教必須淘汰出歷史了。

  非要愚民的話,寧國就會落後於諸國,最後被晉國和許國吞併,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想保持獨立,就得開啟民智,讓全民參與進來發展的浪潮中。

  寧王是反對印教的。

  這是諸多教派中,朝廷唯一反對的教派。

  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


  這也是寧國不將土著女子算在漢人口中的原因,因為她們都信印教啊,放進來,她們的男人能不信嗎?

  朝廷這麼管制,民間信的還多呢。

  印度這塊地方很神奇。

  你怎麼奴役他們,他們都不在意,反而都是樂天派,一天樂樂呵呵的,甚至殺他們都行,但不能不讓他們信。

  不讓信,就得反抗,必須造反。

  剩下的印度人,可以說都是有功的,根治河流、道路鋪設用的奴隸,就是他們,活下來的都是有功的。

  總不能把有功人也都殺光了吧?

  寧國是控制他們的生育率,來控制外族人口。

  朱見淮也壞,占領北印之後,開始給寧國創造歷史,根據本地的神話傳說,把寧國變成神的使者。

  這些年,不停神化漢人。

  而這,漢人成了高種姓群體,自動進入了印教……

  朱見淮知道後都懵逼了。

  這些人是這麼自虐嗎?

  以前是混血白人,在這裡當人上人,現在是漢人進來當人上人,關鍵人家是認可的。

  多麼好的信仰啊。

  寧王晚上睡不著的時候,自己都抽自己嘴巴子。

  如果制度不變,朱家能在這裡統治一萬年。

  老百姓也是有便宜就占。

  他們在國內都是普通人,來到這變成人上人了?誰不願意當人上人啊,自動就加入了,這個教太好了。

  導致民間信仰率直線攀升。

  把朱見淮嚇到了,寧國朝廷是真不願意啊。

  麻痹自己,只會讓敵人看到寧國懦弱,最後寧國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寧國最大的缺點,是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

  一旦國都淪陷,寧國也就沒了。

  而大山裡的縱深,他又不太想要。

  鑽進去也是苟延殘喘。

  他其實更想得到東印的地盤,奈何封在東印的谷王朱見淅可不好對付。

  再說了,這裡可挨著大明啊。

  兩國都和大明是鄰居,一舉一動都在大明監視之內。

  何況大明同意,晉國也不同意啊,寧國每年還要給晉國上供呢,唉,說出來都是淚啊。

  朱佑榷兄弟帶來了他爹親筆寫的密信。

  朱見淮見字如面,忍不住淚如雨下。

  信開篇告訴他,他爹和娘身體都好。

  他母妃是談妃,談妃第三子,排行老十七。

  近幾年,母親給他寫過信,但第一次是父母一起寫信給他的。

  這一剎那,他生出去朝覲的心思了。

  可他年紀也不小了,寧國又一大攤子事,放不下的,只能讓自己兒子入京朝覲父皇母妃。

  信中,老皇帝告訴他,改封他秦王的章程已經擬定好了,預計景泰六十五年能夠完成冊封,並重新簽訂所有和約,包括和諸侯國的和約,都要重新簽訂。

  老皇帝告訴他,教派問題是個大問題,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個搞不好,寧國就要沒了。

  烏斯贜上的喇嘛,都想下山傳道呢,你可以給他們機會,讓黃教攙和進來嘛。

  再從歐羅巴引入一批俘虜。

  五教都來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把水攪渾才能摸魚。

  重點是發展,眼光向前看,不要故步自封,往前走才會有未來。

  老皇帝關心他的身體,要懂得放權,洋洋灑灑數萬言,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朱見淮哭得一塌糊塗。

  在京師時,他存在感不高,他爹也不太關注他,但是在信中,他爹卻記住他的很多小習慣,很多細節他自己都不太知道,他爹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他爹不是不愛他,而是從來沒表露出來罷了。

  如今他也是藩國的皇帝,有兒子九個,也懂了當爹的心,他對兒子何嘗不是這樣呢。

  父愛如山,不會說出口的。


  「帝王,身不由己啊。」

  朱見淮哭了很久。

  連續幾日,設下飲宴招待朱佑榷兄弟,問了他母妃的身體情況。

  他距離大明最近,卻諸事纏身,無法回到母國,在父母膝下盡孝,何其可悲。

  朱佑榷在寧國盤旋數日。

  便啟程來到南亞次大陸的霸主國,晉國。

  晉國和寧國的分界線,是恆河。

  恆河北面有三條支流,晉國和寧國獨自占據一條,又以中間那條為國界線。

  而寧國首都新德里,是在第三條支流的西面,正常來說該是晉國的國境,但在這裡不是的,包括旁遮普,全屬於寧國。

  和許國的分界線,是印度大沙漠。

  但是,在大沙漠南岸,許國還有一塊土地。

  這是中樞劃分國土時,故意留下的糾紛。

  晉國擁有馬爾瓦高原,溫迪亞山脈在晉國境內,獨享訥爾默達河,和南印徐國分界線是戈達瓦里河。

  而廣袤的恆河平原,西岸,也不是晉國獨享的,還有一部分要分給東印谷國的。

  作為印度地區的霸主,晉國。

  人口同樣是印度地區之最,總人口達到了4.9億人。

  軍政經也是印度五王中最發達的一個,全方位第一。

  也是印度唯一一個,在兩片大洋都擁有海港的國家。

  沒錯,谷國和徐國不接壤的。

  徐國就別提了,在德干高原里,全是爛地,谷國算是好的,但和晉寧許三國一比,差得不少。

  朱佑榷兄弟拜見晉王朱見湛。

  朱見湛的長相,和他們有幾分區別,因為朱見湛的母妃是維妃,來自西域。

  他是老皇帝諸子中最矮的一個,身高僅有一米七。

  朱佑榷兄弟倆比他高兩頭。

  但是,朱見湛卻極為英武,身材不高,龍行虎步,十分霸氣。

  他也是唯一喝多了,和兩個大侄子一起跳舞的皇帝。

  別的王,都繃著臉,擺著長輩架子。

  晉王不是,晉王看著很平易近人,但你真接觸他就會發現,此人性情狠辣無情。

  像許國、寧國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晉國沒有。

  晉國人口4.9億,而漢人口達到了恐怖的4.89億,至於本地土著去哪了,你猜。

  在晉國,看不到印度式建築,也看不到印教,印度的所有一切,都看不到。

  甚至,很多河流的名字,包括恆河的名字,都改成了晉河。

  在這裡,就是大明。

  除了溫度熱一點外,和大明一模一樣。

  晉國和寧國可不一樣,晉國是在半個高原里,清理難度可想而知,可晉國愣是給清理乾淨了。

  朱佑榷想到晉王和他們縱情高歌,不由得產生幾分驚恐。

  這才是會咬人的狗不叫。

  晉王排名老十四,他母親是維人俘虜,因為長相絕美,被獻給皇帝,按理說,像他這種出身的人,在皇族裡日子不好過的。

  其實不然。

  老皇帝非常寵愛他母親,即便晉王長相多少有些奇怪,但老皇帝也從來沒用異樣的眼光看過他。

  他兄弟中,母妃來自各族的很多,大家都見怪不怪了。

  他也從未因母妃的身份而自卑過。

  他成年後,在西域做過六年西域督撫,在當地很受愛戴。

  然後就在養心殿秉政。

  他個頭比較小,說實話是有點自卑的。

  所以事事都在模仿老皇帝,兒子小時候總會模仿自己的父親,長大後就會模仿身邊人,只有極端自信的人,才是永遠被人模仿的對象。

  晉王是個極端主義者。

  他討厭那些非華夏苗裔,存活在世界角落裡,哪怕當一隻老鼠他也不同意。

  繼藩晉國後,他矢志不渝的執行自己的理念。

  漢人使勁生育。


  夷人全部消失。

  三十年來,他的時間都用在這件事上。

  許王、寧王都說晉王窮兵黷武,可不掃乾淨屋子,怎麼爭霸?

  看看許國、寧國都有各自的問題,晉國除了窮之外,別的什麼問題都沒有。

  沒錯,晉國很窮的。

  五億人口,除了糧食夠吃外,什麼都沒有。

  晉人卻是最兇殘的,最能打的。

  寧國、許國、谷國每年都要給晉國歲幣。

  本來晉國在東邊沒有港口的,是谷國送上來的港口,戰爭到底打沒打,大明肯定不知道。

  反正晉國擁有兩岸港口。

  晉國什麼都不干,就靠強兵,就能稱霸。

  像寧國想改封號為大秦,朱見湛不過淡淡一笑,就算改為大明,該打你還打你。

  像魏國自以為獨霸中亞,在晉國看來,就是個笑話。

  大隋還想稱霸西亞呢,問過我晉國了嗎?

  朱見湛只是懶得理他們。

  外人並不知道,明奧戰爭,藩國中派兵最多的就是晉國,歐羅巴戰爭,晉國次次派兵。

  清理薩法維汗國的戰爭,也是晉國是主力軍。

  在晉國,只有一個族群,就是漢。

  裡面可能有苗維瑤彝壯蒙索臓等等族,但都有一個統稱,漢。

  漢在外,就只有一個漢!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