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貿易繁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147章 貿易繁榮

  類似卡森百貨這樣圖謀比屬剛果市場的東非企業不在少數,卡賓達市和金夏沙市的不少企業都參與進去,甚至連更遠的羅安達,洛比托,本格拉等城市的企業和資本也插了一腳進來。

  這顯然會在小小的比屬剛果引發一場波瀾,最後還要看誰技高一籌,成為最後的贏家。

  當然,比屬剛果歸咎到底也不過人口幾十萬的殖民地市場,東非人口超過比屬剛果人口的城市就有好幾座,所以比屬剛果發生的競爭對東非政府而言只是小打小鬧。

  如今,歐洲才是東非最重視的全球市場,除此外,亞非拉很多地方也同樣不差,與之相比,比利時的剛果殖民地市場只能算開胃菜之一。

  ……

  萊茵市。

  東非的交通運輸部門最近可以說忙昏了頭,鐵路,公路,水路以及海運全面發力。

  源源不斷的物資從東非內陸向沿海地區輸入,再通過東非的港口,向歐洲等地區輸送,最後再火急火燎的返回東非本土。

  光是,歐洲的需求,就已經讓東非政府感覺吃力,更何況東非不僅要照顧歐洲,還要兼顧亞非拉等眾多市場的龐大野心。

  東非的海事局局長約翰李爾匯報導:「目前我國註冊商船總噸位已經超過五百萬噸,其中三百萬多噸負責歐洲市場的貨物運輸,同時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商船也在為我們服務,算上其他國家,全球大約有一千三萬噸商船直接或者間接為我國貿易服務。」

  從三五計劃開始,東非民用造船業可以說開足了馬力生產遠洋船舶,硬生生將東非商船總噸位從三百多萬噸提升到五百多萬噸。

  這還要受益於當時東非和英國和解條約的影響,在兩國和解的第一年東非確實按照英國的安排,沒有在海軍上有太大動作,這使得當時東非能夠集中力量擴大民用造船業。

  「目前我們和德意志地區的貿易量極大,可以說德意志地區的大量商船都在為我們和德意志地區之間服務,我們本國商船作為第三方國家,承擔了主要任務。」

  目前德意志三國的商業船舶中,就有大約七百萬噸為東非和德意志地區之間服務,這個規模可以說十分龐大。

  畢竟德意志三國,也就是德國,東非和奧匈帝國登記商船總量才一千多萬噸,其中東非第一,德國第二大,奧匈帝國排在最後,而德國的商船幾乎大部分都要跑東非的業務。

  主要原因在於英國,俄國和法國威懾下,許多歐洲國家被迫和限制了和德國間的貿易。

  就比如小麥,德國雖然糧食勉強自給自足,但是這是包括小麥,大麥,土豆等糧食作物的情況下。

  而小麥作為德國重要的口糧之一,在戰前德國自給率也只有百分之八十,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缺口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

  而這百分之二十的缺口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沙俄,但是現在俄國已經斷絕了和德國的貿易。

  這種情況下,質量偏差的東非小麥就了機會,如何質量上肯定不如東歐平原,但是量大管飽還便宜。

  東非的小麥產區面積本來就不小,這些年水利設施和農業技術應用,使得東非小麥收穫達到一年兩季以上,並且單位產量也大大提高,完全可以滿足德國全國的需求。

  而德國連小麥這種主糧都需要進口,其他諸如肉蛋奶,瓜果蔬菜等等非口糧農作物缺口自然也很大。

  交戰雙方動輒百萬大軍,這種情況下,大量勞動力人口都投入戰場,反之,農業和工業人口自然出現大量缺口,而且軍隊的消耗量比平常明顯增加,所以德國小麥進口肯定比戰前還要高,根據東非政府的推算應該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好在小麥雖然是德國人重要的口糧作物,但不是唯一選擇,當年拿破崙就是藉助歐洲農夫的土豆來供養軍隊。

  當然,作為麵包的主要原料,所以小麥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小麥肯定優先保證軍隊供應,這也是德國迫切需要從東非進口大量小麥的主要原因。

  畢竟這個時代歐洲人對麵包的追求基本和生活質量劃等號,某二戰狂人上台就是拿麵包作為口號,而蘇聯更是以黑麵包作為前線蘇軍戰鬥力的重要保證,甚至因為糧食短缺問題,無奈增加鋸末來增加飽腹感,一戰俄國政府垮台也是民眾打著要麵包,不要戰爭的口號。

  約翰李爾接著說道:「全國港口運營的壓力都比較大,這些年我們新建和改造完成了二十多座現代化貨櫃港口,但是,歐洲卻不缺乏相關設施,給貨物調度增加了麻煩。」


  貨櫃也是東非運輸業的大殺器,從1908年開始,東非開始推進統一標準貨櫃在全國貨物運輸中的推廣工作。

  進一步加強鐵路,公路和海路之間的聯運,這就需要對東非現有港口進行升級改造,畢竟貨櫃雖然方便,但是也需要大型設備來實現吊裝。

  如今東非主要港口基本實現了這一目標,但是東非以外的國家就不同了,比如德國,一些小港口根本沒有大型設備來裝卸貨櫃,不過這也不是東非該考慮的事情,東非只需要把貨物運到即可。

  而貨櫃的一大優勢就是方便鐵路運輸,很多物資只要通過港區的鐵路就能直接運輸到前線,所以德國對於貨櫃還是比較滿意的。

  戰爭開始初期,東非很多出口軍用品就是成箱直接輸送到前線,滿足德軍的需求,比如藥品,醫用棉花等等。

  在這一點上,德軍對東非產品還是十分滿意的,不僅量大,而且質量也相當高,這也是必然的,東非可沒有因為戰爭突然爆發,就以次充好,畢竟恩斯特為了這場大戰早就開始了籌備。

  反觀,美國就不一樣,美國企業沒有做好準備,而戰爭突然爆發後,很多美國企業拿到訂單後,也來不及生產,所以很多戰場產品質量堪憂。

  結果就導致如今歐洲交戰各國,在一些重要軍用品上選擇東非,尤其是醫用產品,這可是事關士兵生死的東西,容不得馬虎。

  而美國的「黑心棉」和東非生產的戰場專用「醫用棉花」,只需要簡單的前線反饋,正常情況下各國後方的採購部門就應該知道怎麼選擇。

  總而言之,在戰爭初期,東非和美國的商業競爭中,東非取得了先手優勢,而美國企業連生產線都還沒有鋪開,只能看著大量資金流入東非人的口袋。

  當然,後面美國肯定能補齊這些缺口,但是,一戰中歐洲市場利益最豐厚,可歐洲外的市場也同樣重要,等美國在歐洲獲得成績的時候,東非在其他區域也取得優勢了,正所謂一步慢,步步慢。

  雖然戰前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體,但是東非現在也不遜色美國多少,尤其是在工業領域,東非和美國之間已經處在同一水平,超過了德國。

  這一點從鋼鐵產量上就可以有最直觀的反應,目前東非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三千多萬噸,而美國因為戰前經濟危機的原因,即便現在臨時擴產也才剛剛恢復到三千萬噸出頭,單以鋼鐵產量來看,東非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

  東非和美國的鋼鐵產量都在三千萬噸以上,而排在第三的德國只有一千三百萬噸,連東非和美國的一半都不到,其他國家更是無法和三國相比。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