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制勝之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元一八六年,漢光和九年四月。寒冬已然過去,初春的腳步隨著一場細雨,潤物無聲的悄然潛入。

  河南大地上,山間帶綠,花搖叢中,早生的嫩綠,迫不及待的映出一份融融喜意。

  只是,在這草長鶯飛的春意之中,身處剿匪前線的潁川漢軍中軍帳中,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卻是相對愁坐,心中仍如嚴冬般陰霾。

  自去年太平道起事以來,至今已一年多了。做為朝廷平叛的主將,皇甫嵩和朱俊身上的壓力之大,實是快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

  這種壓力不但來自於民間軍中,更大的,卻是來自於朝堂之上。漢靈帝本就不是個什麼賢明的君王,身邊又圍著一群張讓那樣的人物,哪裡會聽將領們什麼理由?

  如宦官們所言,迅速剿滅這些狂妄的反賊,讓他們明白天子之怒的威力,震懾其他蠢蠢欲動的賊子,才是最最實在的。至於國力、軍力的問題,自然全是將軍們的事兒,又與他堂堂天子何干?

  大將軍何進雖然頂著剿匪總司令的名頭,實則萬事不管,只顧一心埋頭爭權,打壓宦官、清流才是他心中想茲念茲的頭等大事兒。

  靈帝的憤怒,自然會有自家千嬌百媚的妹子何皇后斡旋。剿匪有功,當然是何大將軍的,若是不利之罪,則全然是前線領軍之人的。

  做為最前線的皇普嵩、朱俊、盧植三人,便是當然的替罪羊。好在何進還算知道進退,明白若是這三人徹底倒下,於他實在並不是什麼好事,每每從中斡旋,才使得靈帝的憤怒不至於失控。

  「義真兄,我聽聞前陣子十常侍又在嘀咕,天子頗有些耐不住了,好似欲要使人前來問責。咱們這邊好歹不是對著賊酋,還好一些。但盧尚書那兒,怕是要有難了。」

  朱俊沉默良久,滿面陰鬱的低低說道。他乃揚州上虞人,父親早喪。年輕時,因好義輕財,被鄉人敬重。

  後被縣令舉薦給太守,此後,一路升遷,時至今日,已然是官拜右中郎將。在靈帝一朝,與皇甫嵩皆為當時屈指可數的名將。

  相對朱俊,皇甫嵩更是名聲響亮。字義真,乃安定朝那人。本是漢代名將度遼將軍皇莆規的侄兒,向來鎮守邊關,戰績卓著。更與當時的清流多有相交,極得世人尊重。

  及至此番黃巾大亂,臨危受命,以左中郎將之職,與朱俊共同領軍。其人性情剛正,前次撤銷黨錮的旨意,也是他上書靈帝,才得以實現。

  此時,聽朱俊說起這事兒,臉上閃過一陣陰雲,怒道:「閹賊可惡!若無他們搬弄是非,敗壞朝政,何來今日之事?哼!盧尚書前次大破亂匪,如今更是以五萬之眾對十五萬,將張角死死壓在廣宗,此等大功,又豈是那些閹宦所能詬病的?」

  朱俊微微一嘆,搖頭道:「話是如此說,但我只怕正是盧尚書剛直不阿,一旦小人進讒,天子那裡……..唉。」說了一半,言及皇帝,終是輕輕一嘆,就此打住。他與皇甫嵩雖然交好,但這般背後議論君王,也是大有不妥。

  皇甫嵩心中鬱悶,打從這次剿賊以來,對手波才極有謀略武勇,數戰之下,不但未能占到便宜,甚至還敗了一陣。幸虧後來天氣轉寒,大雪封路,不利於戰,這才讓兩人有了喘息之機。

  如今眼見開春,戰事必然再起,偏偏此時傳來這個消息,如何不讓他糾結?若是這邊能取得突破,便是那太監進讒,他也可憑藉大功進言,不令小人得逞。但如今這情勢…………

  「劉季玉那邊可曾再派人去聯絡?年前他家中紅白之事交替,聽說返迴路上,還遭到了伏擊,卻不知近況如何。我曾研究過此人之崛起,每每行事,堪稱經典。若其肯真心相助,破當前黃巾,應多出幾分把握。」腦中想著朝中局勢,忽然想到了劉璋,皇甫嵩轉頭向朱俊問道。

  朱俊聽他提起劉璋,眼中閃過一抹遲疑,微一沉吟,這才搖頭道:「這位劉軍候年初倒是回來了,不過除了往日正常通報外,並無任何異動。我聽聞去歲他那邊曾派出一支騎軍,具體去向卻是不知。正如義真兄所言,若果其真能出力,必有作為。只是……..」說到這兒,目光望著皇甫嵩,將話頭頓住。

  與陳宮當年一樣,對於劉璋彗星般的崛起,然後一路所為,雖然驚才絕艷之處宛然,但究其本心到底要做什麼,實在令人費解。

  只是他們的疑惑之處,便也停留在其人行事古怪詭秘,並未往其他方面去想。

  畢竟,劉璋本就是漢室宗親,其父又是身為九卿之首,當朝太常。如今,更是臨危受命,不辭為難赴蜀中平亂,其中忠義自是不用贅言。

  當然,若是他們知道劉璋心目中的小算盤,更知道後面世事的演變,必要大罵其人狼子野心,大逆不道了。只可惜,劉衙內此時作為,卻哪有人能真正摸到內中關竅?


  皇甫嵩現在所想,就是怕劉璋年輕氣傲,又有著超然的身世,不肯聽調。要知道兩軍對壘,有一點估算錯誤,其後果都將是難以承受的災難。

  所以,一直以來,對於劉璋,皇甫嵩和朱俊都是抱著能來更好,不來也不去主動徵調,免得鬧出不愉快不說,更讓自己陷入被動。這也是期間任何軍事行動,他們都未與劉璋真正協調一致的原因。

  但此時,天子逼迫愈緊,而己方又實在沒必勝的把握,皇甫嵩想到劉璋那裡,自也是期盼與焦灼並存,難以決斷。

  「啟稟二位將軍,蔡亭侯、破虜將軍劉璋派人求見。」就在帳中兩人皺眉思索劉璋其人時,帳外忽有小校進來稟報。

  皇甫嵩眉頭一揚,看了朱俊一眼,沉聲道:「速速有請!」說罷,回身往主位上坐定。

  朱俊低聲道:「義真兄,他這會兒派人來卻是何意?難不成…….」說著,眼中不由放出光來。

  皇甫嵩微微搖頭,輕聲道:「不急,且見了再說。」

  朱俊點點頭,不再多言。

  外面腳步聲響起,不多時,隨著小校的通傳,一個人緩步而進,見到皇甫嵩和朱俊,微微一笑,這才施禮道:「義真公、公偉公一向可好?可還記得故人否?」

  皇甫嵩和朱俊見了這人,不由一呆,旋即齊齊站起,驚聲道:「鄒校尉,怎會是你?你不是……..」

  皇甫嵩與朱俊面面相覷,老半響沒反應過來。鄒靖本是荊州人氏,早年曾跟兩人多有交集,直到後來郭勛為幽州刺史,邊地烏桓作亂,這才被調往幽州供職,至今,已然有數年之久。

  對於鄒靖,兩人都是極為認可,知道他既有武略。在幽州數年,雖名聲不顯,但卻實實在在的做了不少事兒。只可惜朝中黑暗,小人當道,致使他一直未得升矅。不想,今日竟是投入了劉璋麾下。

  半響,皇甫嵩長長吁出一口氣,搖搖頭苦笑道:「且請入座敘話吧。劉軍候倒是好眼力,竟能說動了你。不知今日來此,劉軍候處有何話說?」

  鄒靖坦然入座,這才微微一笑,看了兩人一眼,不緊不慢的道:「二公今與黃巾相持年余,進不得進,退又不退,鄒靖斗膽,敢問二公,不思剿賊,可是待天誅之嗎?」

  這話一出,皇甫嵩一呆,朱俊卻是滿面通紅。旋而,皇甫嵩滿面羞怒道:「鄒公此言可不太欺人嗎!便與你五萬新卒,兵不得練,甲戈生疏,可能一戰勝的十萬賊寇?你家季玉公高才,可遠遠駐紮中牟,又見的有了什麼作為?沒的來羞辱我等,又為哪般?」

  鄒靖哈哈一笑,朗聲道:「義真公何須動怒?靖今日來此,正是有好消息相告,不知二公可願聞否?」

  皇甫嵩與朱俊對望一眼,皺眉問道:「願聞其詳。」

  「昨日,我主麾下血旗軍,與下邳丞孫堅孫文台,大破南陽黃巾趙弘所部十三萬,賊酋趙弘授首。如今,約有七萬敗軍,正往潁陽而撤,嘿嘿,這個消息,義真公聽來感想如何?」鄒靖伸手端起茶盞,輕輕啜了一口,好整似暇的說道。

  皇甫嵩與朱俊聞言大驚,霍然而起。他二人何等軍事素養,鄒靖不過簡單幾句,登時便把握到了其中的關竅。

  「劉軍候真奇才也!只是,鄒公方才所言,南陽黃巾乃是劉軍候與孫文台所破,那宛城太守秦頡在作甚?」朱俊思維敏捷,震驚之後,忽然察覺不對,立時便問了出來。

  這個時代,信息傳遞極為緩慢。他二人眼下說是退守相持,其實,很有些被圍困的味道。對於宛城的信息,便更是沒那麼快取得了。

  鄒靖嘴角微微一哂,不屑道:「那位秦太守傲慢自大,被人詐開城門,倉皇而逃,已然死在亂軍之中了。若不是我家主公早有防範,嘿,只怕如今二公今日便要陷入重重包圍之中了。」

  皇甫嵩與朱俊聞聽此言,不由的齊齊變色。宛城處於大軍一側,若真是被黃巾占了,一旦殺來,兩人除了一路逃回京都,可真是沒有二路了。

  想到驚險處,不由的額頭上都冒出大汗。半響,相互對望一眼,齊齊對著鄒靖深深一揖道:「劉軍候此番大恩,我等絕不敢忘。還請公轉復軍候,待到退了黃巾,我等自噹噹面致謝。」

  鄒靖連忙起身,卻也不避。他此來乃是劉璋使者,對方向自己主公致謝,理應正而受之。

  待到二人起身,這才回拜道:「二公之言,靖必如實稟告我家主公。只是,靖今日奉命來此,卻有更重要的事兒,要向二公稟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