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王廷議會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新元七年(767),三月初九,大唐遷都長安。

  李隆基在位時,大唐有東西二都,分別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而太原則是作為陪都。

  到了周鈞這裡,皇帝只設長安為都城,而安西的龜茲、江南的建康和涼城舊都三地,則被作為陪都。

  在行政結構上,在原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基礎上,皇帝周鈞下旨,將宣文監升格為文部,又將國市監升格為市部。

  其中,禮部原有的監理文道的職責,轉移給了文部。

  除此之外,文部還負責全國義務教育,官營和私營的塾學,朝廷對外宣傳,書籍文化審查,報紙審查,地方舶來品的分類等等職責,接近於後世教育部、中宣部、廣電總局一般的存在。

  而市部的職能,相比文部,也並沒有簡單多少。

  比如,中央和地方銀行的管理、金銀財貨的通匯、大陸海洋的官方長行、商行認證和協調、與其它國家的貿易、關所津渡的設置以及邊疆互市的設置等等,都是市部的管轄範圍。

  至此,尚書省六部擴充為八部,這是繼兵權之後,中央朝廷再一次對集權化進行擴張。

  原本歸屬於藩鎮以及羈縻州的互市、稅收、教育、文化等權力,被收攏入中央政府。

  長安朝廷對於全國的控制力,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然而,朝廷從藩鎮和邊疆那裡奪權,後二者必定不會善罷甘休。

  新元八年二月,因為官府插手邊民教育,強令適齡兒童入學,引得劍南道黎州、雅州山民暴亂。劍南節度使鄢超領八千劍南兵,於雞棟關(今雅安縣),以火槍火炮擊敗敵方五萬大軍。

  新元八年九月,黔中道添州(今百色),因為不滿官府互市收權,從而發生叛亂。南平兵馬使古肇齡領五千普寧軍和一萬府兵,於武龍縣採用火攻焚燒森林,大火數月不絕,暴民無處可逃,燒死者分布在右岵溪兩岸(今樂里河),屍體數以萬計,延綿數十里。

  新元九年三月至五月,安西郁射州、藝失州、卑失州、叱略州四地叛亂。四地小國的國主,發現國民心向大唐,不思舊國,恐唐國奪權,於是在葛邏祿人的協助下,組織了兩萬大軍,聯合發起叛亂。安西節度使柳載令焉耆軍向北迎擊,三千焉耆龍騎兵僅僅只用了二十天,就擊潰了四州叛亂。之後,馬不停蹄繼續向北,又直接擊敗了北方的葛邏祿人,將其徹底驅離。

  長安朝堂在互市、稅收、教育、文化上慢慢同化藩鎮和邊民,對於反抗的勢力,一邊毫不猶豫的派兵鎮壓,一邊又使用手段,來分化和拉攏大唐國內的獨立勢力。

  這些手段之中,第一條便是在安北所使用過的商行私營軍獲。

  但凡是唐軍所過之地,商行皆隨行在後。

  軍隊在前方攻城略地,商行則用糧食、衣被和財物,來安撫當地的百姓。

  商行一方面向藩鎮百姓和邊疆族民展示大唐的強盛和繁榮,一邊又用僱傭協議來將走投無路的民眾,捆綁在大唐的資本之上。

  在獲取了當地民眾的信任之後,商行在被占領的藩鎮和邊州里,建築房屋、開辦學堂、加蓋工坊、開鑿礦井,使得當地居民不僅有月俸可拿,而且擺脫了風餐露宿的惡劣環境,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小院,族群也接觸到了外界,學習了更多的知識。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鐵板一塊的地方藩鎮和邊民,因為生活環境的差異,逐漸分化成了兩股力量。

  一股是充分享受大唐福利、決心脫離舊部的百姓,而另一股是頑固不化、將大唐視為威脅的族民。

  在資本的運作下,後者之中有越來越多的人,被住所、食物、金錢和教育所吸引,加入了前者。

  此消彼長,各地的獨立勢力,也開始逐漸被大唐吸納。

  通過軍事、資本、文化的三管齊下,大唐的疆域再一次擴大,甚至已經超過了大唐鼎盛時期的最大版圖。

  而針對這些剛剛加入大唐的邊遠民族和地方勢力,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安北都護府的暴亂事件,如何維穩就成了長安朝廷的首要任務。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皇帝周鈞頒下了聖旨,確定了一份法令。

  這份法令,名為『王廷議會令』。

  具體內容為朝廷每隔三月,會在皇城之中舉行『王廷議會』。

  所謂『王廷議會』,是在官員議政決策的基礎之外,邀請國內各地包括商業、教育、工匠、農戶等等人才,去長安、龜茲、建康和涼城四地,參加每三月一次的議會,對一些關鍵政治問題進行建議性的表決,並給出各自的建議。


  參會者的名單,朝廷不會指定,而是將選擇的權力下放至各地州縣。

  如果真要說規則,那就只有一條,參會者不能是地方官員,地方官員也不能對名單進行干涉。

  具體來說,各地州縣的百姓,根據行業類型的不同,自發組成不同的協會和聯盟,再各自推舉出代表,去往四地都城參加王廷議會。

  王廷議會上,朝廷會將一些收集而來涉及到稅收、民生、互市、教育、貿易等等關鍵的議題,事先公布在告示板上,再請各地推舉出來的總代表一人,上台進行不超過一炷香的發言。

  全部發言人登台完畢之後,則由所有參會代表進行集中投票表決,並當場唱票給出結果。

  最後,這一結果和相關建議,會被送入朝廷,在朝會上討論,並由皇帝審閱之後,再親自進行定奪。

  對於『王廷議會令』,朝廷官員的反映,意見不一。

  但有一種聲音是,既然國家政事都是由朝廷來決策的,為何還要找一堆老百姓來投票給出建議,這豈不是多此一舉?

  對於這種疑問,皇帝周鈞在朝會上,用安北都護府當做例子,向群臣分析了利弊。

  當初,僅僅是因為鎧甲違禁這樣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瑣事,就險些引得安北大亂,甚至可能會影響到與回紇人的決戰。

  但是,如今想一想,如果百姓有一條渠道,能夠直接和朝廷進行聯繫,再將各自的訴求傳達上來,是否就會少一些麻煩。

  眾臣聽完此言,倒也覺得有理。

  百姓只是建議,朝廷是否採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朝中大臣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王廷議會令』不過是陛下一時的心血來潮。

  只有右相孔攸一人,卻清楚這條法令,會對整個大唐,甚至對千年的封建王朝,帶來多大的影響和破壞。

章節目錄